07.07 教育失敗和失敗教育

肯定的教育才能取得教育的成功;而否定的教育註定會走向教育的失敗;發展的教育才能讓孩子們在成功中發展、在發展中成功,而終結的教育只能加速孩子們精神生命的終結。

提筆寫下題目以後,先把自己嚇著了:怎麼整出這麼一個大題目?!可是有些話憋在心裡不說不舒服,只好硬著頭皮寫下去,來個“大題小做”。

之所以想到了“失敗”,是因為看到了太多太多孩子的苦悶,看到了太多太多家長的焦慮。隨著孩子年齡、年級的逐漸增長,隨著孩子學業壓力的逐漸加碼,屬於精神層面的疾病就越來越多、越來越重、比例也越來越大。學習成績暫時的不盡如人意就可以讓孩子“自己把自己”劃入另冊,嚴重的自卑心理折磨得孩子五迷三道。特別是一年一度的各級學校升級考試的前後,哭的、笑的,吵的、鬧的,成了很多家庭生活中的“背景音樂”;焦慮不安的、抑鬱苦悶的、不吃不喝的、尋死覓活的……更為這部不和諧的交響曲塗抹上悲哀的色彩。

教育失敗和失敗教育

人們常說: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是孩子生活的起點。可這樣的細胞是你所需要的嗎?這樣的起點孩子們喜歡嗎?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所以我想問:教育的功能到底是什麼?!!!

教育失敗和失敗教育

教育的功能到底是什麼,人們可以有很多種說法,實際上現在社會上也確實是眾說紛紜,做法也是千姿百態,但我認為其重中之重的核心應該是“成功的教育”,而不是“失敗的教育”,或者說,應該是“肯定的教育”,而不是“否定的教育”,應該是“發展的教育”,而不是“終結的教育”。我始終堅持認為,肯定的教育才能取得教育的成功;而否定的教育註定會走向教育的失敗;發展的教育才能讓孩子們在成功中發展、在發展中成功,而終結的教育只能加速孩子們精神生命的終結。肯定與賞識的生活氛圍,激勵與寬容的社會機制,幫助孩子們形成自信、向上、樂觀、進取的人生品質,將會對其一生產生積極的作用;否定與蔑視的黑暗,“九九歸一”的束縛,單調的成功模式的誘導,在孩子童真時就讓他產生自卑、厭學心理,無疑將會使他的一生籠罩在陰影之下。在這個意義上說,我們的教育不僅僅是授人以魚還是授人以漁的問題了,而是為孩子的心靈塗抹陽光與黑暗的性質了。說句不好聽的話,與其讓孩子用寶貴的時光換來扭曲的人格和自卑的心理,還不如讓他像魯濱遜一樣,有“星期五”的陪伴,去享受做主人的快樂呢;與其讓那麼多的“細胞”以生命的快樂、倫理的失缺、關係的錯位為代價換來如此可怕的病痛,還不如去過那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園生活。

教育失敗和失敗教育

我曾經與一位小學三年級的孩子有過這樣的對話:

你覺得自己怎麼樣?

不怎麼樣?

我馬上就明白他“不怎麼樣”的意思了,於是故意問下去:為什麼這樣說?

就是不怎麼樣嘛。

誰這樣說你?是你自己這樣看自己?還是別人這麼說你?

老師同學都這麼說。

那你自己怎麼看?

我也覺得自己不怎麼樣。

那你認為自己有什麼優點嗎?

沒有。

我開玩笑地問他:你知道嗎?一個人要是沒有優點的話,該怎樣?

他有些不解地看著我,眨了眨眼,問:該怎樣?

我故做嚴肅地說:那就該斃了他。終因沒繃住,笑了出來。

孩子楞了一下,也笑了。

我說:今天咱們不是在學校,不談學習……我的話還沒說完,孩子立刻來了精神。馬上接過話說,要是不談學習嘛,我還不錯。

於是,我知道了孩子的很多優點。活潑好動,熱心,樂於助人,對集體的事情尤為積極,要是有個大掃除什麼的活動,你看吧,“上竄下跳”地到處都有他的身影,特別令我感觸頗深的是他對家人、老人的感情,小小年紀就懂得幫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有了好吃的,先記著給爺爺奶奶……

記得那天我對孩子說,我很高興認識你,因為你有這麼多的優點。但是我對你也有不滿意的地方,你想知道嗎?孩子說:你說吧,我想知道。我說:因為學習成績暫時不盡如人意,就說自己不怎麼樣,可不是一個好習慣。我故意強調了“暫時”兩個字,並開玩笑說:不要輕易就把自己劃入被斃的行列喲,孩子不好意思地笑了。

教育失敗和失敗教育

在和孩子的談話過程中,我的腦子一直在開小差,一些畫面總在腦子裡打轉轉,怎麼也停不下來:一個男孩子,在學校總挨欺負,是同桌女同學在欺負他,或用手掐,或用筆扎,時不時地總要掛點彩回家,一問是為什麼,竟然是因為學習不好,老師瞧不上,同學也看不起。自卑心理嚴重,不敢與同學理論,也不敢到老師那去“告狀”,因為告訴了老師也沒有好果子吃,老師的批評會引來同學更猛烈的攻擊;一個孩子說什麼也不想去學校了。原因是因為學習不好,受到了老師的格外“照顧”:你趕緊讓

******媽把你調走,你要是走了,我們全班吃喜面;一個孩子因為作業不好而被老師打耳光;一個孩子因為學習成績沒有達到家長的要求而被母親痛打致死……

我一直以為,孩子在學校的學習雖然是他生活當中非常重要的事情,但絕對不是他惟一的生活內容。學習成績好固然不是件壞事,但絕對不是評判的惟一尺度。如果對孩子的評判只有一個標準:學習(成績)好就是好孩子,學習(成績)不好就不是好孩子,以至於深入人心,連小學二、三年級的孩子也會因為自己學習暫時的不盡如人意(不盡如老師與家長之意),而把自己歸入另類,則是一件非常可悲、可怕的事情。對於教育者來說,這已經不是誤人子弟的事情,而應歸結為害人子弟層面性質了。

其實仔細想來,大家都知道孩子們將來並不是只憑著成績單上的高分數去闖天下,也都知道除了分數以外,還有更多的內容,但是為什麼就不能對孩子的分數給一點寬容?

退一萬步講,即使分數能說明問題,我們也不能因為他暫時的低分數,就永久地剝奪掉他做人的自信與自尊呀。明理有先後,大器有晚成。暫時與永久,孰輕孰重,應該好好想一想了。

所以,問題又歸結到一句老話:教育者應該首先受教育;教育者更應該懂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