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7 选专业就是选未来,为什么七成考生对志愿没想法

影响一生发展的高考志愿短短几天就仓促决定?为何考生对自己没想法(6版)

调查显示,七成高考生对自己的志愿填报没有想法,超过半数的学生将“好就业”作为选择专业的主要考虑因素。

学生选择什么样的专业志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进入大学后的学习状态和毕业时的就业方向。从某种程度上说,选专业就是在选择自己的未来。

近年来,随着政府各级部门对大学生就业和创业问题的高度重视,各高校普遍比较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设了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关课程。但是,从一个人人生成长的历程来看,相对大学阶段而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中学生的影响和作用更大,不应滞后,必须前移,加强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效性更好。

选专业就是选未来,为什么七成考生对志愿没想法

1.中学生应通过职业兴趣、职业性格测评及对今后就业现状的分析,对自己的人生职业倾向合理规划

马克思正是在十七岁中学毕业时经过对自己的人生、未来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规划和设计,完成了他的中学毕业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成为了职业革命家,多次被西方媒体评选为千年最伟大、最有影响的思想家。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正是在小的时候,看到本村河上的小桥垮塌,立下志向要修最好的桥,才使他成为一代大家。

“我想当科学家”“我想当歌星”“我想当航天员”“我想当老板”………这是每个学龄前的小孩回答家长和老师们的梦想。随着小升初、中考的接踵而至,这些儿时的梦想很少再被提及。无论是老师和家长,都把提升孩子的“核心竞争力”放在第一位,那就是,一切都要靠成绩来说话,学习压倒一切。尽管表面上各种名目繁多的辅导班、占坑班、竞赛被取消,暗中的竞争依然存在。

如果说少年儿童的职业理想还很“懵懂”的话,中学生的职业兴趣、中学阶段的职业生涯目标,则是其努力完成学业、恰当地选择职业和今后为实现职业目标而奋斗的重要时期。调查显示,七成高考生对自己的志愿填报没有想法,超过半数的学生将“好就业”作为选择专业的主要考虑因素。临到高中毕业,很多学生还不知道自己的兴趣特长是什么,对“职业”这个概念非常模糊;家长不清楚孩子的兴趣和潜力所在,认为考了高分上了好大学就有了好工作,影响孩子一生发展的志愿选择却在高考后短短的几天被仓促决定。

报志愿选专业,实际上就是选择、规划考生的人生未来。应该说,一所心仪的学校,一个喜欢的专业,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人在对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和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为自己实现职业目标做出的安排。

专业、学校没有好坏之分,即便是名牌院校,也不是所有的学科专业都是最好的。中学生要通过职业兴趣、职业性格测评及对今后就业现状的分析,明确自己的爱好、特长、优势与不足,对自己的人生职业倾向合理规划,扬长避短,选我所爱,才能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今后做到人职匹配,成就更大的事业。

2.加强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笔者通过查询某知名高校新闻网获知,该校2013年录取本科新生3476人,2017年只有2904人如期毕业。笔者通过深入了解得知,500多人不能正常毕业,原因主要是这些学生失去了高考的理想和未来的人生目标,对学习没兴趣,缺乏动力。该校资深教授说,考到本校的学生智力一点问题都没有,但延期以后能毕业的仍是寥寥无几。

眼下,高校又进入了毕业季,每年这个时候,在大多数毕业生为自己欢呼的时候,也有不少学生和家长在焦虑中煎熬,他们或者是不能如期毕业,或者是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找到称心的工作,或者是悔恨自己当初不该选学这个专业。上海华东师大教育管理专业两名学生,曾历时两年半完成了一项覆盖上海市逾千名高中生和大学生的调研,调研显示,23.8%的学生对所学专业不了解,缺乏专业学习兴趣。

在高等教育短缺时代,特别是在刚恢复高考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可以说,绝大多数考生,都是服从或者盲目的听取了家长或中学老师的意见。有些中学,为了升学率,让学生能“走”就“走”,不管上什么专业。学校、家长和考生本人都十分盲目。即便是近些年,不少学生由于不愿听从家长的安排,不喜欢某个专业,不报到、办完报到手续后即办理退学、上学后由于缺乏专业兴趣被退学的也不胜枚举。

北京大学对入校的高考状元曾做过追踪调查,结果发现其中一些人进入大学后学习成绩远比不上高中优秀。

高等教育在学生的人生成长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这个阶段不仅为学生传授众多的专业知识,也在培养着学生的职业知识,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走到了从外延式发展到提升质量的内涵式发展阶段,尤其是曾经的985、211学校更是把培养创新人才、拔尖人才作为学校的战略目标放在重要位置。相应地,自主招生、生源争夺战愈演愈烈。虽然越来越多的高校实行大类招生,给学生提供入学后再次选择专业的机会,但依然有不少的门槛,跨校院、专业学习、学分互认等机制还不完善。

高校能不能选到创新人才、拔尖人才的苗子,不能不切实际、不顾学生情况、爱好、理想盲目的抢高分生源,自主招生也需要伯乐有火眼金睛和科学的选拔办法,不能搞第二次高考,也不能是简单的面试。高校在招生宣传和相关的工作中,不仅要对考生进行专业知识的测试,也要用科学的方法对考生进行职业兴趣、职业爱好、职业志向的测试,找准契合点,把那些与学校自身学科发展需要的偏才、怪才、奇才选进来。

3.加强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

近些年来,大学毕业生、甚至博士毕业生上技校已不再是新闻炒作,暂且不提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就业指导等是否到位,其现实反映的是大学毕业生对职业技能的迫切需要。实际上,普通高等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职业教育,因为,无论哪个层次的大学毕业生,总归是要走上工作岗位、从事某一方面的职业。

我国是教育大国、人力资源大国,但还不是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筑梦路上,还需要大批各级各类人才。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为适龄青年提供了更多的上大学机会,但是,面对国家发展,人才需求结构还很不平衡,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重视培养高科技人才的同时,更需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造更大人才红利,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作出应有的贡献。

多年来,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与世界一些发达国家职业教育、高级蓝领受人尊敬的情况相比,我们在教育观念上、体制机制上还相对滞后,职业教育在很多家长、学生、学校和社会眼中依然是“次品教育”。一方面是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还是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缺失。引申来说,研究生层次的专业硕士教育,就是一种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培养出的是一种复合型人才,就业率更高,更为社会喜爱。“大国工匠”中不仅有许多职业院校的毕业生,还有很多是高等院校、名牌大学培养出来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

专业没有好坏、冷热之分,中学生喜欢乔布斯、盖茨,也喜欢讲《论语》的于丹,讲历史的易中天,更尊崇蜚声中外的孔子、老子、马克思、苏格拉底这些哲学家、思想家。天生我才必有用,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有了明确的职业取向,考生也就不再会为一分、两分所纠结,不再会为上哪个学校所困扰,不再会为高校所给的种种优惠所诱惑。中学阶段是人生成长历程中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加强对中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把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必修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做好人生选择,他们会在成才的路上步子迈得更坚定,走得更踏实,人生更出彩。

(作者:蔡红建,系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多举措扩大科研人员自主权(4版)

国务院新闻办6日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由科技部副部长李萌介绍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扩大科研人员自主权的相关措施情况。

一是优化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

二是完善有利于创新的评价激励制度

三是建立重结果、重绩效的评价体系。

四是支持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强化法人主体责任。

广播纪实文学《梁家河》:声情并茂讲好“大学问”(4版)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大学问”是什么?如何把“大学问”讲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的广播纪实文学《梁家河》通过梁家河这样一个中国西北普通小村庄把领袖、群众、国家紧紧联系在一起,通过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知青生活把历史、现实、未来有机结合起来,以史育人、以理晓人、以情动人,声情并茂地讲述了梁家河的“大学问”。

品味这部作品,可以得出这样的启示,讲领袖的故事就是讲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中国的故事。通过讲领袖的故事,不仅可以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国共产党、了解中国社会,理解中国共产党、理解中国社会,更可以从中学习到人成长的品格、意志,学习到治国理政的经验、智慧,学习到以身许党许国、以身报党报国的觉悟。

预防宫颈癌 早接种疫苗早获益(10版)

宫颈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严重危害女性身心健康。据统计,在我国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中,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于第一位。

研究证实,宫颈癌是由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引起的疾病。目前已知的HPV有两百多种亚型,根据致病力大小及致癌危险性不同,分为高危型和低危型两大类。在高危型中,HPV16和HPV18型最为常见,我国84.5%的宫颈鳞癌都与HPV16和HPV18持续感染有关。因而,尽早接种HPV疫苗,可使患宫颈癌的机会大大降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