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3 清代薄胎玉器“痕都斯坦”

薄胎器皿:玉器器皿把胎体做得很薄,是清代引进的高水平技术,清代名为“痕”玉,“痕”即“痕都斯坦”,也称“温都斯坦”。“痕都斯坦”是地名,大约在今克什米尔地区。此地区制作玉器盘、碗、盒,多将胎体磨得很薄,乾隆见到后,对这种工艺发生了兴趣,乾隆16--24年间引入,乾隆有赞“痕玉”诗三十余首,称此玉器“莹薄如纸”。从此变为中国玉器器皿的一种常见风格。其实在清以前也有薄胎作品,但在清代最多,工艺技术吸收了“痕玉”的特点,才形成专称。

清代薄胎玉器“痕都斯坦”

清代薄胎玉器“痕都斯坦”

首都博物馆收藏的“痕器”中,白玉蕃莲佛像纹碗、白玉蕃莲纹碗,均是造办处仿制的“痕器”。白玉蕃莲佛像纹碗,外壁琢两组纹饰,一组为曲瓣蕃莲纹,一组为蕃莲纹围绕的坐佛,碗足饰舒展的圆瓣形蕃莲纹,玉色润嫩,质地细腻,器薄胎透,花叶布局疏密有致。白玉蕃莲纹碗,一对,取自同一块玉料,采用掏料法,将玉料掏成两个很薄的碗坯,再两面对琢,碗壁薄仅1公厘,仿银器的锤錾效果,花纹内凹外凸。

“痕器”主体图案多为西蕃莲、菊瓣纹,少乏创意和变格。其繁缛、细腻,迎合了乾隆盛世百工去朴尚华的风气。这一点,也是玉雕创新之作的主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