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藏語裡察瓦龍意為“炎熱的峽谷”,這是一個多民族融合的地方


察瓦龍鄉位於察隅縣東南部海拔6740米的梅里雪山腳下,河谷地帶海拔只有1700米左右,村莊聚居地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那裡的居民除藏族外,還有獨龍、怒、傈僳、納西等其他民族。他們在經濟、文化、宗教等方面,如吃住行、穿戴、婚俗、信仰上,都極具特色。(藏語裡察瓦龍意為“炎熱的峽谷”。這個名字正與怒江峽谷的酷熱相般配。文/廖應琴 羅洪忠 攝/劉永華)

天色已晚,越野車駛入察隅縣察瓦龍鄉五米寬的土路,我們沿著怒江漫遊時,沒想到兩個塗抹了白色糌粑的小孩邀請我進他們的村莊,幾位孩子的母親見到我們後,不由分說給我們的臉上抹上潔白的糌粑粉,幾乎所有的人都在對我說:“扎西德勒。”原來,我們正趕上當地最隆重的羅賽節,相當於我們的春節。他們結束誦經後,全村人聚在一起吃團圓飯,並互撒糌粑表示祝福。(怒江兩岸生長著大片野生仙人掌林。文/廖應琴 羅洪忠 供圖/蕭洛)

察瓦龍地處西藏察隅與雲南貢山兩縣的交通要道上,這裡的居民除藏族外,還有獨龍、怒、傈僳、納西等其他民族。仔細觀察他們的服飾,女主人身穿粉紅色的長袖綢衫,藏青色氆氌長裙,腰繫彩色橫條花紋的圍裙。佩戴一對銀耳環,耳環用翡翠、瑪瑙裝飾。頸項掛瑪瑙、玻璃珠串成的項鍊,長達胸部。足蹬羊皮縫製的半筒女靴。她的髮式很別緻,將長髮編成辮子內夾紅黃綠等不同顏色的毛線,並將編好的辮子盤於頭頂。(攝/劉永華)


男主人頭戴氈帽,內著一件白襯衫,外套藏青色的氆氌長袍,纏於腰中,或袒露右臂,足蹬牛皮半筒靴。若逢節日,男子將垂著的右袖繫於腰中,腰帶為又寬又長的彩布。褲腰上另系一條寬大的皮帶,上鑲有七八個皮口袋,還掛有銀質腰刀、銀鏈等飾物。(滇藏線上業拉山口的七十六轉。文/廖應琴 羅洪忠 攝/殷曉俊)

我們來到察瓦龍的第三天,看到村民們臉上都帶著掩飾不住的笑意和興奮,一問之下,才知我們正趕上他們一年一度的羅賽節。一般從藏曆正月初一到初十,屆時家家殺豬宰雞。(察瓦龍的晨霧。文/廖應琴 羅洪忠 攝/王堅)

三十那天早晨、中午,要請喇嘛來誦經,此間家長必須手拿一根上系哈達的竹竿,全家人跟在後面,手捧盛有糌粑的篾盒圍繞自家屋子轉上一週。人們邊走邊將糌粑撒在各房間的四周,表示吉祥,也祈求來年五穀豐登。(春天,應是丙中洛最美的季節,那時江水碧藍,桃花朵朵,有“怒江第二灣”之稱的桃花島上落英繽紛,而不遠處的霧裡人家,青澀柔軟的綠意簇擁著高腳木樓,炊煙裊裊讓它同塵世的距離難以逾越。文/廖應琴 羅洪忠 攝/張軍)


除夕夜,男子要向天空鳴槍以示慶祝,主婦煮好豬頭肉和粥供於神龕上。初一拂曉,男子朝天放槍,婦女則去汲水,以示勤勞。早晨,全家團聚喝酥油茶、吃油條;中午整個家族聚餐;下午則開始訪親拜友,互祝佳節。

夜幕降臨,全村男女老少聚在一起跳鍋莊,場子中間燃起篝火,人們手牽手圍火而舞。在弦子的伴奏下,人們邊唱邊舞,歌聲粗獷有力,舞姿熱烈奔放,直跳到人們盡興,直跳到星星也乏了。初五日祭石神,舉行賽馬會。

我還了解到,察瓦龍鄉群眾從新疆、內蒙古等地買回了一些良種馬。離開賽還有幾天,村民們已開始在長達3500米的賽馬場練馬。到了賽馬節這一天,一大早,十里八鄉的男女老少都穿上了節日的盛裝從四面八方湧來。

走出察瓦龍時,看到了一個岔路口,分別通往察隅縣和左貢縣。我們朝察隅方向駛去。從察瓦龍前往察隅的路上,得翻越齊馬拉山口,這裡是觀看雲南第一高峰,也是西藏察隅與雲南德欽界山——梅里雪山的最佳位置。梅里雪山坐落在滇西北高原與西藏交界的瀾滄江畔,其主峰卡瓦格博海拔高度為6740米,是雲南省境內最高的山峰。

正當我們不停地拍照,讚歎梅里雪山的神奇時,駕駛員卻說,前面有個叫甲興的小村莊,更能感受梅里雪山的美景。當我們到達這個雪山環抱只有四戶人家的小村莊時,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


東南方向是卡瓦格博的西坡,冰川如巨蟒的長舌向西直朝察瓦龍方向,它的正北方是鮮為人知的梅里雪山二峰,海拔6509米的山峰深藏於奶日頂卡的身後,只有在這裡,你才能一睹它的廬山真面目,看到它如一隻巨大的倒扣海螺。

我們遇到一隊轉山朝聖者,他們主要轉梅里雪山,當地人稱之為“卡格博”,這是神的名字。他們也轉其他神山,如在察瓦龍的後山上就堆有許多刻著藏文的石頭,說那是卡格博的女兒,每年都有藏族婦女前往燒香拜佛,卻忌諱男子前去。

察瓦龍藏胞有朝山拜佛和轉山敬神習俗,一般數年一次。朝山大都是富裕人家前往中甸和大理朝拜雞足山,然後轉山敬神,即使貧困之家也要做。當然,轉山多選擇在羊年進行。人們從當地出發,抵左貢縣扎浪村到德欽,過怒江,達梅里雪山,再從扎恩渡怒江,達功多、扎娜,返回門工,轉山一週需一個月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