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7 荔枝有“譜”:中國現存最早果木專著

北宋年間,以書法聞名後世的蔡襄曾寫到:“世傳此樹已三百年……今雖老矣,實益繁滋,味益香滑,真佳樹也”。作者驚歎於“佳樹”的“高齡”和生機,但他絕不會想到,八百年後,“佳樹”仍會花開結果,生生不息。原來,這是一棵名叫“宋家香”的古荔枝樹,生長於福建省莆田市原宋氏祠堂內,據說它植於唐玄宗年間,至今已有1200多歲。世所罕見的古樹,蔡襄自然印象深刻,並於三年後在另一本書中再次提到了它,那部書籍就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荔枝專著、果木專著——《荔枝譜》。

荔枝有“譜”:中國現存最早果木專著

宋家香(樹齡約1200年)(圖片來源於網絡)

蔡襄與《荔枝譜》

自古以來,荔枝就俘獲了下自孩童上至老人的傾心,尤其是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荔枝更是大名鼎鼎,被眾多文人墨客所稱讚。廣為流傳的就有蘇軾“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和杜牧的“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此外,有讚美荔枝肉的,如白居易:“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有描述荔枝殼和荔枝膜的,如明代徐勃:“盈盈荷瓣風前落,片片桃花雨後嬌”;有盛讚荔枝林的,如“飛焰欲橫天”“紅雲幾萬重”;還有讚歎荔枝顏色的,如“霞作衣裳紅錦繡,玉為肌骨白凝脂”等等。、

荔枝有“譜”:中國現存最早果木專著

如此就不難理解為何在我國古代果樹類專著中,關於荔枝的專著最多,約13部之多。而在眾多荔枝專著中,蔡襄的《荔枝譜》脫穎而出,地位非凡,是因為這部書籍是我國乃至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荔枝專著。蔡襄寫下這樣一部專著,除了他是荔枝粉絲大軍的一員外,還與他的個人身世和仕途經歷有關。

蔡襄(1012-1067),字君謨,出生於福建興化仙遊(今屬莆田市),與黃庭堅、蘇軾、米芾並稱為宋代書法四大家,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書法家和文學家。曾任福州知州,福建路轉運使,泉州知府等職,公元1067年,病卒於家鄉,宋孝宗賜諡號“忠惠”。蔡襄雖是一介文臣,卻對中國科技發展作出過巨大貢獻。他曾主持建造我國現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萬安橋(今泉州洛陽橋),首創三大相關技術。

荔枝有“譜”:中國現存最早果木專著

福建盛產茶和荔枝,蔡襄特意為此二物寫成《茶錄》和《荔枝譜》,從自然、人文、技藝等方面入手,記載了當時的生活風貌和技術水平,為後世留下一筆寶貴的科學財富。生於斯,長於斯,並在此長期為官,蔡襄對福建所盛產的荔枝十分熟悉,具備了寫荔枝專著的動機和實踐基礎。

荔枝界的“小百科”

《荔枝譜》可謂一部關於荔枝的“小百科全書”。在書中,蔡襄從人文角度論述了荔枝的食用歷史、故事、銷售等,從生物學角度描述了荔枝的產地、特性、品種等,從農業角度記錄了荔枝的種植、養護等,從技術角度介紹了荔枝的加工、貯藏等。全書共分為七篇,每一篇沒有單獨的名稱,僅標為“第一”“第二”……共約兩千五百字。

荔枝有“譜”:中國現存最早果木專著

《荔枝譜》拓本

開篇第一句,蔡襄就指出:“荔枝之於天下,唯閩、粵、南粵、巴蜀有之。……比東閩之下等。”荔枝只分布在福建、廣東和四川,且福建的最好。據蔡襄所說,荔枝是在漢初流入中原,並被統治者所青睞,被士大夫寫入文學。蔡襄還交代了寫作的初衷。他認為,荔枝美味為果品第一,備受人們喜愛,然荔枝生性畏寒喜熱,只能在南方生存,由於交通不暢,致使荔枝的名聲傳播度不高,因此荔枝的“妙處”不可不述。

荔枝有“譜”:中國現存最早果木專著

其後,蔡襄以“天下第一”的荔枝品種“陳紫”為例,描述了它的生物學特徵,並以陳紫的“皮、膜、形、色”為標準來評判荔枝的品級。至於荔枝種植量,據蔡襄記載,福州的最多,可達到“一家之有,至於萬株”的境地。如此多的荔枝不僅水陸轉運至京師,還遠銷他方,“外至北漠、西夏,其東南舟行新羅、日本、流求、大食之屬,莫不愛好,重利以酬之。”

此外,蔡襄還重點介紹了荔枝的種植、護養、加工、貯藏技術。如作者提到“深冬覆之,以避霜霰”、“最忌麝香,或遇之,花實盡落”、守夜以防盜等注意事項。另有“紅鹽、白曬、蜜煎”等加工方法,為我們描繪一幅幅古代的美食圖,展現了古人的勞動智慧和技巧。

書籍最後,作者按照品級從高到低的順序列出了三十二個荔枝品種,介紹了它們的產地和突出之處,內容豐富,信息龐雜,篇幅最長。

《荔枝譜》的傳世

《荔枝譜》成書於嘉祐四年(1059),是蔡襄在泉州任職的時候寫的,專為福建荔枝而著,是一部記錄荔枝知識的古代科普書籍,反映了古代科學發展水平,多方位展現了古人的生產、生活面貌,具有極高植物學價值、農學價值和歷史學價值。

荔枝有“譜”:中國現存最早果木專著

宋拓蔡襄《荔枝譜》

《荔枝譜》成書後收在蔡襄的《端明集》中。嘉祐五年(1060)蔡襄手寫刻下《荔枝譜》,留下珍貴書法遺蹟,因而有《荔枝譜》拓本流行於後世。此外,《荔枝譜》還有《百川學海》《說郛》《山居雜誌》《古今說部叢書》等版本。

《四庫全書》提要說:“荔枝之有譜自襄始,其敘述待詳,潔有筆力”,此言不確。前文已經說過,蔡襄《荔枝譜》是現存最早的荔枝專著,說他是“現存最早”的,是因為在蔡襄之前,唐末宋初的鄭熊曾寫過一部《廣中荔枝譜》,專門記錄廣東地區的荔枝,涉及荔枝品種22種,遺憾的是該書已經亡佚,後世不存,所以《廣中荔枝譜》才應是中國已知最早的荔枝專著。

蔡襄之後,兩宋時期的《荔枝譜》可考的還有徐師閔的《莆田荔枝譜》、張宗閔的《增城荔枝譜》和陳寺丞的《續荔枝譜》,但這三部書也沒能保全,現已散佚。明代有宋玨的《荔枝譜》,屠本畯的《閩中荔枝譜》,曹蕃的《荔枝譜》,鄧慶採的《閩中荔枝譜》等。清代有陳定國的《荔譜》,陳鼎的《荔枝譜》,林嗣環的《荔枝話》,吳應逵的《嶺南荔枝譜》等。以上各家荔枝書籍各有專長,相互補充,反映了古人豐富的荔枝栽培、加工經驗,具有很大的研究價值。

“牡丹花之絕,而無甘實;荔枝果之絕,而非名花……二者惟不兼萬物之美,故各得其精。”歐陽修在為蔡襄《荔枝譜》所作題跋中這樣寫到。歐陽修作《洛陽牡丹記》,蔡襄作《荔枝譜》,緣於二人均有一雙善於發現美的眼睛,有一顆探索自然的耐心,也因此他們比一般人更加靠近事物的本質和規律。閱讀古人著作,我們不僅要汲取其中的有益知識,更要學習他們的探索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