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6 異說戰國(一)——長平之戰秦國勝利的必然性

長平之戰是戰國時代最著名的一場戰爭,這場戰爭最重要的意義不是那個令人恐懼的死亡人數,而是標誌著秦國橫掃六合的結局成為必然。


戰爭雙方:秦國、趙國。

戰爭結局:秦國慘勝,趙國幾乎亡國。

雙方統帥:白起、廉頗、趙括。

戰爭時間:公元前262年—公元前260年。

戰爭地點:長平。

異說戰國(一)——長平之戰秦國勝利的必然性

戰爭爆發的必然性:秦昭王時代,由於經歷了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的執政,秦國不僅版圖極大的擴張了,而且綜合國力已經冠絕天下。而秦昭王時代白起的橫空出世,更是讓綜合國力化為了實實在在的戰爭紅利。在長平之戰前,經歷了秦國和魏國韓國的伊闕之戰,這兩個國家已經被打殘了。通過攻楚之戰,不僅佔領了楚國大片土地,更是將楚國的都城都打了下來。接下來的攻魏之戰,又打下了魏國大片的土地。恰巧在這一時期,秦國還參與了燕國發起的合縱攻齊之戰。西方的義渠也被降服,天下能跟秦國掰手腕的就只剩下了趙國。趙國的綜合實力是不如秦國的,但是經歷了趙主父的改革,其軍事實力並不比秦國差,趙國晚期還能對北方的匈奴人有著足夠的震懾力,還能在李牧的帶領下連續狙擊了王翦的攻勢,足以說明這個問題。所以秦趙這一戰是不可避免的。

秦國的優勢是強大的綜合國力,給於了昭王發動國戰的底氣,而商鞅設立的軍功制度得意徹底的落實,讓秦國的士兵渴望著戰爭,更何況他們還是在他們的武安君帶領下。天時地利人和,秦國佔了兩項,而地理,對白起來說,確實不是事,他本來就不是一個追求正面硬悍打對攻的人(他的軍事思想在他之前指揮的幾次戰役中已經很好理解了,他追求的不是擊敗敵人奪城池再進行防禦這樣的全線推進戰術,而是追求最大程度的殺傷敵軍的有生力量的殲滅戰術)。

趙國的優勢是在於長平離趙國的核心地帶不遠,補給線比秦國短的多,冷兵器時代的戰爭這是一個對戰爭起決定性因素的問題,因為那時候的交通條件相當糟糕。勞師遠征,後方運送補給的民夫就得是數倍於士兵的量才能夠滿足戰爭的需要。之前趙奢指揮的閼與之戰中秦國就是敗在這一點上,所以他們一樣有底氣,況且他們一樣堅信著他們的廉頗將軍必然會帶領他們走向勝利。

異說戰國(一)——長平之戰秦國勝利的必然性

長平之戰秦趙進軍圖(圖片來自百度百科)

於是戰爭爆發,雙方領軍人物都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他們的軍事能力也註定了在這場秦國不佔地利的戰爭是無法短時間解決戰鬥,於是這場戰爭由一場局部戰爭演變成了拉鋸戰再又變成了添油戰雙方在長平戰場投入了上百萬的軍隊,後勤補給的部隊更是遠超這個數字,但令出乎趙國意料的是秦國組織大量民夫疏通河道,讓秦國能通過水路運輸糧食,而趙國由於放棄了野戰補給線則暴露在了秦國的兵鋒之下,最後趙軍的補給反而不如秦國了。而據史書記載,在戰爭晚期,昭王親自到達河內郡,加封他們的爵位一級,並且徵調了全國十五歲以上的男子集中到長平戰場,阻截趙軍的補給線。趙軍斷糧了,選擇突圍,對白起而言,戰機來了。最終趙軍慘敗,繼而將下令將俘虜的趙軍坑殺,只放了240個年紀小的趙軍回國。

異說戰國(一)——長平之戰秦國勝利的必然性

考古發現的被坑殺者遺骸(圖片來自百度百科)

個人對這場戰爭的理解,是秦國勝在了綜合國力上,這場延續了近三年的戰爭,秦趙雙方國內的經濟也都被打垮了。趙王最後的換帥之舉根本原因也在於趙國拖不起了,換誰都知道廉頗敗多贏少,僅僅只是局部的小敗,整個戰局還是未顯敗跡的。但是趙王卻為了出擊而選擇換趙括領軍而棄用廉頗,無非是廉頗知道連續的局部失利已經已經影響到趙軍士氣了,野戰必敗,所以他不願出擊。範睢的離間計給了昭王完美的藉口,和堅定這個選擇的理由。所以趙國的輸掉了長平之戰,說到底就是輸在了前期的準備工作不足,他們以為以堅守策略磨掉秦軍的銳氣,秦軍就會退去。這個不對等的戰略佈局註定趙國會在接下來這曠日持久的戰爭中失敗,敗在他們的綜合國力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