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1 顏真卿:他名留青史的不應該只有書法

顏真卿:他名留青史的不應該只有書法

顏真卿:他名留青史的不應該只有書法

世人熟悉顏真卿,多因為他的書法。

是的,顏真卿是中國楷書四大家之一,開創了“顏體”筆法,他所書寫的《祭侄文稿》被譽為“天下行書第二”,僅次於王羲之的《蘭亭序》。

在書法界的地位,足以令他名垂千史。然而,他名留青史的卻不應該只有書法。

千年之前,在“安史之亂”那場大唐浩劫之中,他所展現出的忠勇和擔當,遠遠超越世人對於一個書法家的認識……

—1—出身名門 坎坷仕途

顏真卿出身家學淵源的琅琊顏氏,這一家族在歷史上名流輩出,如與謝靈運齊名的南朝詩人顏延之,著有傳世經典《顏氏家訓》的文學家顏之推。西晉時,顏氏家族從琅琊(今臨沂)遷到建康(今南京),後又遷至

京兆(今西安),公元709年,顏真卿便出生在這裡。

顏真卿不幸三歲喪父,但在優良家風的薰陶下,他自幼謙恭好學,精於書法和詩文,二十六歲時參加科舉考試,高中甲科進士。

顏真卿:他名留青史的不應該只有書法

後來,顏真卿步入仕途,從地方縣尉做起,憑藉出眾德才,一步步官至中央。公元749年,他升任殿中侍御史,主抓朝廷禮儀和紀律。然而彼時的大唐,已然走向下坡路,玄宗驕惰怠政,楊國忠一手遮天,所以像顏真卿這樣的忠直之士,難免要遭到排擠。

公元753年,顏真卿因得罪楊國忠,被逐出京城,出任平原太守

平原郡,在今天山東德州一帶,當時是三鎮節度使安祿山的轄區。就在顏真卿被貶至平原的第三年,安祿山突然發動叛亂。在大唐上下兵荒馬亂一片狼藉之時,顏真卿——這位仕途坎坷的儒弱文人,竟成為當地第一個舉起反抗大旗的鬥士!

—2—未雨綢繆,率先扛旗

顏真卿能在叛亂爆發後作出迅速反應,也是因為他早有準備。

剛來到平原郡,他就做了許多基礎工作。當時的平原郡,土地貧瘠,民風剽悍,條件惡劣,如好友岑參在《送顏平原》中描繪的那樣,“此地鄰東溟,孤城吊滄州。海風掣金戟,導吏呼嗚騶。郊原北連燕,剽劫風未休。”顏真卿到任後,便勵精圖治,“廢苛政,黜奸小,除奸詭,進忠良”,很快使得平原郡面貌煥然一新,他本人也在當地收穫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除此以外,顏真卿早已覺察到自己的上級領導——安祿山正在密謀造反。當然,這在當時幾乎已是公開的秘密,唯有深居廟堂的唐玄宗始終不願相信罷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顏真卿開始暗暗採取防範措施。當時剛巧陰雨連綿,他便以防汛為名,修築城牆,挖掘壕溝,充實糧倉,召集後備軍人。與此同時,顏真卿又擺出一副閒散文人模樣,常常邀請一幫文人雅士飲酒作樂、吟風弄月。這讓安祿山覺得,顏真卿不過是個無為書生,也便沒有把他放在眼裡。

顏真卿:他名留青史的不應該只有書法

公元755年,安祿山於范陽起兵造反。當時唐朝三分之一的軍隊都掌握在安祿山手中,叛軍所到之處,“河朔盡陷,守令或開門出迎,或棄城匿竄,無敢拒者”。面對突如其來的叛亂,唐玄宗李隆基束手無策,狼狽不堪,他質問道:“河北(黃河以北)二十四郡,難道就沒有一個忠臣良將?”而用行動回答這句話的,正是平原太守顏真卿!

顏真卿不僅沒有屈從安祿山,反而發表檄文,召集軍隊,率先扛起了反抗大旗。唐玄宗得知這個消息,十分感動,說道:“我連顏真卿長什麼樣子都不知道,他竟然做得這麼好!

—3—一身忠勇,滿腔赤誠

顏真卿書寫了懸賞捉拿叛軍的文告,派人到各郡張貼,並發表公開演說,到各地動員軍民。在演講過程中,他悲憤交集,泣不成聲,很多人都為之感動,很快加入到平亂隊伍中。於是不久,黃河以北的反抗勢力都紛紛投奔而來。顏真卿被推舉為聯軍盟主,一時間士氣大震。

顏真卿:他名留青史的不應該只有書法

顏真卿能夠擁有如此強大的號召力,不僅靠一身忠勇,更靠他滿腔赤誠。

顏真卿曾親筆寫信,邀請北海郡太守賀蘭進明共赴大義。賀蘭進明來投奔時,顏真卿用隆重軍禮歡迎,見面時拱手作揖,俯馬痛哭,在場士卒無不動容。賀蘭進明加盟後,顏真卿凡事都和他商量,哪怕軍權逐漸轉移到賀蘭進明之手,顏真卿也毫不介意,甚至直接把軍功拱手相讓。

還有個二十出頭的年輕人找到顏真卿,說是代表清河郡來借兵。這個年輕人名叫李萼,當時只是在清河郡作客。他向顏真卿借兵,卻連用兵計劃都不說。很多人都覺得這個小夥子年輕氣盛不靠譜,但顏真卿卻給予信任,借給他六千士兵。後來平原、清河、博平三郡聯軍與叛軍展開激戰,殺敵一萬,俘虜一千,從叛軍手中收復了河北魏郡。

在顏真卿的號召和黏合下,各地俊傑齊心協力,收復了許多失地。

—4—家族喋血,作文祭祀

許多人不知,在平定安史之亂的過程中,整個顏氏家族做出了多大的犧牲。

平盧縣將領劉正臣據漁陽起義,顏真卿為堅定他的信心,不惜送去自己十歲的獨子顏頗做為人質。顏真卿的堂兄——常山郡(河北正定)太守顏杲卿也加入了平亂鬥爭。身在山東德州的顏真卿,要與身在河北正定的顏杲卿互通信息,於是顏杲卿的兒子

顏季明,往來於烽火硝煙之間,擔任聯絡員。

後來叛軍圍攻常山郡,顏杲卿苦戰六日,水、糧、矢俱盡後城破被俘,結果他寧死不降,被割掉舌頭,斬斷雙手,凌遲處死,隨後,他的兒子顏季明也被俘斬首,顏氏一族被殺者有三十餘人。

而在家族喋血的情況下,顏真卿仍然堅持領導聯軍攻打叛軍,邊打邊向當時正在陝西扶風的唐肅宗靠攏,最後終於會合。

唐肅宗雖非常讚賞顏氏一門忠烈,但戰事正緊,無暇給予正式表彰。直到乾元元年(758年),顏杲卿才被朝廷追贈太子太保,諡號“忠節”。顧不得洗去征塵的顏真卿,四處尋找死難親人的屍骨。最後,只找到了侄子顏季明的頭顱和哥哥顏杲卿的部分屍骨。

在安葬他們時,顏真卿悲痛欲絕,難以自制,寫下了那篇流傳千古的《祭侄季明文稿》,後人稱作《祭侄稿》。

顏真卿:他名留青史的不應該只有書法

千年之後的今天,從其刪改塗抹之處,我們仍可以體會到當時顏真卿的悲憤與沉痛。尤其那句“賊臣不救,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可謂字字血淚,讓人不忍卒讀。

這篇珍貴的文稿,現在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許多人在瞻仰作品時,都情不自禁留下熱淚。

因為書法背後的故事,比書法本身更令人震撼。而顏真卿,也不只是書法家。他是臨危受命的勇士,是視死如歸的忠魂,是值得華夏兒女永遠銘記的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