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所谓的考古为什么非要挖曹操墓,挖开了又能怎样?

风离开你


先回答为什么要发掘曹操墓的问题

为了避免引发到底这个墓是不是曹操墓的争议,我就按照考古界的一般叫法,称它为西高穴大墓

西高穴大墓位于河南省安阳安丰乡西高穴村,对它的考古发掘始于2008年。

为什么要去挖它?因为它的西边是一个砖厂,烧砖就要取土,时间久了这座墓就暴露出来,进而多次被盗扰, 不仅墓葬被破坏得非常严重,墓中文物也大量流失。

如果不抓紧清理,那么它只会继续被盗扰破坏,最后成为一座空墓。

我想,哪怕是心里再反对考古的人,也不会忍心看着这样的情况发生吧?

其实,考古工作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非主动发掘”,假如西高穴大墓没有多次被盗,那么出于保护文物的考虑,考古工作者不会对它进行发掘清理。

所以在2008年12月,当地考古研究所经过国家文物局审批,开始发掘西高穴大墓。

很多不太了解考古的朋友会说,怎么你们老是盯着名人墓呢?发掘它们就是为了让自己获得名利吧?

比如在这个问题的其他回答里,就看到了这样的疑问。

其实,这恰恰是弄反了顺序,误会了考古工作者。没有发掘之前,大家都不知道西高穴大墓的墓主人是谁。发掘以后,才根据种种遗迹、遗物,推测墓主人可能是曹操。这个顺序要先理清楚了。


接下来回答,发掘曹操墓能怎么样

这个问题其实不光是针对西高穴大墓了,可以说针对的是整个考古工作。

考古工作的对象是古人留下的遗迹、遗物,考古发掘和研究,与大多数普通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好像并没有什么关联。所以,有不少人就会觉得,考古没什么作用,反而是社会的累赘。甚至有些思维稍微简单的人会说“美国研究太空,中国研究祖先”之类的话。

那做这些发掘有什么用呢?

如果从满足国民的衣食住行这些基本需求来说,它确实没什么用。

可是,如果从探索历史、延续文明、加强文化认同等角度来说,它又有那么点用处。

我想,不少人家里都有老相册,时不时地,一家人聚在一起,会打开相册观赏,大家一起回忆家族史。

还有不少人,会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回乡祭祖,在祖先坟墓上,烧几沓纸钱,供一瓶白酒。

相册和祖坟,承载着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家族的历史。看相册和祭祖的行为,加强了一个家庭或家族的认同感。

同样的,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历史和文物也就相当于家庭相册和祖坟。

有时候,花力气去解释文化呀、历史呀之类的存在意义,真的挺费劲。

就这么说吧,在吃饱穿暖以后,有人选择靠着墙根晒太阳,稀里糊涂睡大觉;但是也有人选择去找本书读。

晒太阳的人,会觉得看书没有意义。


考古军中马前卒


(关注 @文踪旅迹 告诉您一段有味道的历史)

曹操墓的考古发掘,是一个典型的抢救性发掘案例。换句话说,就是如果不发掘,那么这个墓葬就会被盗墓者毁坏得找不到一丁点历史文化信息了。

2006年,在南水北调工程安阳段的考古发掘紧张进行的时候,有人不断给考古队反映,离工地不远处的一座大型墓葬反复遭到盗掘。考古人员实地踏勘了位于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南的这个墓葬,提请有关方面加强安全管理,打击盗掘古墓葬行为。鉴于墓葬被盗严重,如果不抢救性发掘,会遭到更为严重的破坏。于是,他们提出了发掘请求。后经有关方面同意后,河南省考古部门对这个墓葬进行了发掘。

在发掘这个墓葬的时候,考古队发现了两个比较大的盗洞。一个直径约两米的盗洞是西晋时期的,另一个直径约为一米的盗洞是当代盗洞。

距离曹操入葬西高穴不久的西晋,曹操高陵即被盗掘。盗墓者打碎了墓室内的大量物品,比如石圭、石璧、陶鼎和那些刻有魏武王的石牌等等。

考古发现,这个“甲字形”墓葬坐西向东,是一座带斜坡墓道的双室砖券墓。由墓道、前后室和四个侧室构成。斜坡墓道长39.5米,宽 9.8米,最深处距地表约15米。

虽然曹操高陵多次被盗掘,但在考古中还是发现了一些很有价值的器物。比如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等铭文的8件圭形石牌,对确定墓主人的身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墓葬中还出土了铁甲、铁剑、铁镞、铜带钩、玉珠、水晶珠、玛瑙珠、石圭、石璧、石枕、陶俑等器物二百多件。

这些东西成为确定墓主身份最为有力的依据。

如果不进行这次发掘,恐怕历史信息损毁的更快。

发掘之后的曹操高陵成为2009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2013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列入国家大遗址保护项目。


文踪旅迹


其实不止是曹操墓,凡是名人的墓都有很多人想开挖。原因主要有一下两个:

1. 好奇心。但是人类都有好奇心,好奇心驱使着人想一探究竟。

2. 个人功利心。名人墓葬开挖的主要负责人为了自己的功利而要建议开挖,开挖后以便自己能够出名,为自己的名誉添上一笔!后人当谈到名人墓葬开挖时便会提到是有谁主持,谁负责,发现了什么东西?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