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1 面對壓力,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也不要勉強

面對壓力,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也不要勉強

面對壓力,有時候要做到隨緣而不攀緣。

中國人經常說“有緣千里來相會”,這個“緣”用我們現代話來解釋就是條件的意思。也就是說,當條件還沒有成熟的時候,不要急於求成,等待時機成熟之後再去努力。

“只問耕耘,不問收穫”、“但行好事,莫問前程”,這些古訓告訴我們:條件成熟的時候一切才會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少林寺的功夫聞名於天下,而武僧那令人讚歎的功夫,並非一朝一夕練就的。我們看影視劇時也可以看到一些皮毛,比如那些僧人挑水時都是用尖底的木桶,只要一上肩,就不能放下,就要直接挑上山,倒入水缸裡。挑水時,腳踝上還要裹上沉沉的沙袋。

這樣一天挑幾次水,天天堅持,就能鍛鍊腿上的力量,日久天長,才能練就飛簷走壁的功夫。

這就告訴我們,完成一件事情就像練功夫一樣,是一個潛移默化、逐漸積累的過程,需要通過量的積累最終達到質的飛躍。當各方面的條件都成熟了,事情自然就會完成了。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有一個自然生髮的過程。做事情也是如此,條件還不具備的時候,不要勉強。如果非要勉強,就會非常地累。讓我們隨緣,就是隨著這個條件成熟了,最後會水到渠成,順理成章,事情做起來就非常容易了。

為什麼古人教導我們“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呢?因為中國古人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很多人看了這句話也許會有疑問,既然德行是根本,財並不重要,那我們為什麼還要辛苦地去賺錢呢?

這句話真正的含義是說,德行是一切事情的根本,財富是枝葉花果。我們看一棵大樹枝繁葉茂,原因在哪裡呢?真正的原因在於它根深蒂固。

學植物的人可能都明白,植物的枝葉能夠延伸到哪裡,下面的根也就必須延伸到哪裡。雖然看不到根,但是它並非不重要,反而是植物成長最重要的部分。

《感應篇四十九講》

南懷瑾:儒道的思想,都是根據《易經》的“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與“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的傳統而來,形成中國民間上下,國民道德觀念的思想背景……

我們中國道家的《太上感應篇》,等於是國民道德須知,也是中國古代闡述人倫道德的一本書,成為中華民族人人須知的手冊,至少百年來是如此。

蔡禮旭:我們學《感應篇》,等於是把儒釋道的精髓學了一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