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7 「讀書心得」從《共產黨宣言》讀出的“幸福”

人人嚮往幸福,但幸福最難定義。從《共產黨宣言》中,我意外地讀出了三種“幸福”,由淺入深、由深及遠。

讀《共產黨宣言》的第一種幸福,純而簡,就是它的文學性瞬間深深吸引了我。那份初讀它的愉悅,源自靈魂,雖還未能一下子讓我嘗及“真理的甜味”,但好像已經懂了陳望道當年翻譯它時“蘸著墨汁吃粽子”的感覺,如痴如醉,物我兩忘。

《共產黨宣言》通篇氣勢磅礴,文勢凌厲,從開頭“一個幽靈,共產主義的幽靈,在歐洲徘徊”,到結尾“讓統治階級在共產主義革命面前發抖吧……”,猶如大江澎湃,千里不止,一瀉入海。再讀那些字字珠璣的警句、格言及詩歌般的文字,有的斬釘截鐵,發人深省,如“至今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無產者在這個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鎖鏈,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有的韻律優美,令人歎服,如“封建的社會主義,半是輓歌,半是謗文;半是過去的迴音,半是未來的恫嚇”;有的諷刺幽默,刺人骨髓,如“為了拉攏人民,貴族們把無產階級的乞食袋當做旗幟來揮舞。但是,每當人民跟著他們走的時候,都發現他們的臀部帶有舊的封建紋章,於是就哈哈大笑,一鬨而散”。字裡行間蘊藏的力量,都讓我長久沉浸在陳望道的“幸福”裡,意猶未盡。

讀《共產黨宣言》的第二種幸福,直接來自於馬克思對“幸福”的理解和不懈奮鬥。人生的意義,究竟是如伊壁鳩魯說的在於追求“快樂”,還是像馬克思思考和踐行的,一生為人類的幸福而工作?我很快從馬克思這裡找到了答案。

馬克思誕生在一個家境富裕的資產階級家庭,然而,他為何拋棄優渥的生活,在貧病交加中為工作和革命顛沛流離40年,成了世界無產階級的偉大導師?

越是追問,答案越是清晰。17歲那年,馬克思在高中畢業論文《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中寫道:“如果一個人只為自己勞動,他也許能夠成為著名學者、大哲人、卓越詩人,然而他永遠不能成為完美無暇的偉大人物。”接著寫道:“那些為共同目標勞動因而使自己變得更加高尚的人,歷史承認他們是偉人;那些為最大多數人帶來幸福的人,經驗讚揚他們為最幸福的人”。“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工作的職業……我們的幸福將屬於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將默默地、但是永恆發揮作用地存在下去。”可見,他在中學時代就已經清楚地懂得為人類服務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也是最偉大的事業。

秉持著這樣的初心和使命,馬克思用一生致力於人的解放和自由的全面發展,用革命踐行思想,用思想指導革命。30歲那年,他與恩格斯合作撰寫了《共產黨宣言》,再次闡釋了人生的真正意義就在於“為人類求解放”上。我不禁設想,如果馬克思能活得再長一些,真不知道會給人類創造怎樣的幸福?

讀《共產黨宣言》的第三種幸福,是讀得越深,感受越強烈。我真的十萬分慶幸生活在馬克思主義指引下的國家,生活在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始終不忘“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的初心、使命和情懷的當下。

然而,幸福不會從天降,人間萬事靠奮鬥。歷史的畫卷,總是在砥礪前行中鋪展;精彩的華章,總是在接續奮鬥裡書寫。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新年賀詞中所說,“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

回望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波瀾壯闊的不平凡歷程,中華民族從積貧積弱中站起來,從“開除球籍”的危險中走出來,靠的就是奮鬥;人民軍隊在槍林彈雨中愈打愈強,在小米加步槍中走向“世界一流”,靠的也是奮鬥。對全社會來說,奮鬥是促進時代前進的動力;對每個人而言,奮鬥是通往幸福的階梯。

天道酬勤,不勞何獲。習近平總書記說:“有夢想,有機會,有奮鬥,一切美好的東西都能夠創造出來。”新時代,新徵程,我們必須堅定地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在享受幸福的同時,更要牢記在建設人類理想社會的道路上,我們有責任、有擔當。(浙江省溫嶺市紀委監委派駐第四紀檢監察組組長 莊啟龍丨責任編輯 陳斯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