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最自在的獨處


讀書,最自在的獨處


年少時,許多人將讀書視為人世間最繁重的煩惱;長大後慢慢領悟,讀書成了從煩勞中獲得片刻寧靜,可以與自己對話的通途。海明威在《真實的高貴》中提到:“優於別人,並不高貴,真正的高貴應該是優於過去的自己。”三毛說:“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過眼煙雲,不復記憶,其實它們仍是潛在氣質裡、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讀書,最自在的獨處

真正成為自己並不是一件易事。喧囂浮躁的社會和繁忙緊張的工作,讓現代人揹負了眾多的標籤:職業、身份、角色、性別,家庭……唯獨不是自己。信息爆炸式增長,充斥了我們碎片化的時間,讓我們幾乎喪失了判斷,需要各種各樣的“攻略”才敢前行。看似忙忙碌碌,最後發現身邊的一切並不是自己理想的狀態,忘記了初衷,生活只是機械化的重複。

讀書,最自在的獨處

要在世間尋找一方獨屬於自己的天地,學會獨處很重要。獨處並不是孤獨、失落、彷徨或無奈,事實上正是獨處讓我們由內而外生髮了幸福感。沒有電話干擾,沒有市聲入耳,雖居鬧市卻遠離塵囂,一切都顯得那樣閒逸散淡。時間真正屬於自己,隨心所欲的讀想看的書,自由自在的寫想寫的東西,無邊無際的想所思的事情,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遇見更好的自我。

讀書,最自在的獨處

叔本華說:“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可以完全成為他自己。”獨處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刻,代替寂寞讓我們獲得了另一種充實。在獨處時,我們從別人和所謂忙碌的事物中抽身出來,找回自己。窗外天空純淨如水,屋內時光靜好,都被賦予了自持的美。擺脫繁雜的慾望,一個人坐在陽臺上,靜下心來用心品讀書香,放空自己。

讀書,最自在的獨處

讀書,本身就是一種生活意趣,也是最自在的一種獨處方式。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書,或立於書架、或置於案頭、或擺於枕邊,處處皆宜。讀書,永遠不恨其晚。晚,比永遠不讀強。

讀書,最自在的獨處

古人曰“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也。”在書中與古人同遊,感受其境界之高、胸襟之廣,臉上自然透出一股清醇爽朗之氣,名之曰“書卷氣”。經常讀書的人,談吐自然高遠不俗。反過來看,人不讀書則有可能陷身於世網塵勞,困厄於名韁利鎖,五燒六蔽,苦惱煩心,自然面目可憎,焉能語言有味?

讀書,最自在的獨處

人生需要獨處的時刻,在獨處中遇見最真實的自己,迴歸精神的安寧,迴歸靈魂的本真。獨處是一種靜美,也是最好的修行。古人說“君子慎獨”,擁有優質的獨處能力,能在獨處時安然自得,才能在熱鬧中泰然自若。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侵刪)


讀書,最自在的獨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