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如果没有清朝,中国会怎么样?

一把根


如果没有清朝,那么最起码东南亚地区和澳大利亚一带,将会建立很多华人国家。

明末清初的时候,正是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首先,传统的殖民帝国西班牙,荷兰等国家正在走向衰落,而新的殖民帝国大英帝国正在走向崛起,但是还无法影响亚洲东部地区。

并且,在这个新老交替的过程中,双方在海上和陆地上进行了多次交锋,比较著名的有17世纪和18世纪的英荷战争。这就导致殖民者的力量在远东一代出现了弱化。并且为了击败荷兰人,大英帝国还和郑成功家族有过合作。

可惜,在大英帝国崛起的时候,满清也在崛起,而中国境内也爆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导致明朝无法遏制满清,甚至丢掉了政权,还使中国在整个17世纪成为巨大的战场,无力向外扩张。等满清建立后,由于满清和郑成功家族的敌对关系,导致当时中国出现了史上最严的海禁政策,片帆不得下海。

于是,明朝中期以来中国对东南亚地区的移民和民间贸易戛然而止。坐视殖民帝国之间重新分配资源,而无法插手!

设想一下,假如没有海禁政策会怎么样

17世纪虽然明朝政府没有官方对海外贸易和移民,但是民间却非常积极。不仅如此,明朝的海盗们在和西方殖民者博弈的时候在马六甲以东已经占据上风,照这个趋势,随着老牌殖民帝国的衰落,东南亚将会建立很多华人国家。实际上,当时西班牙有过放弃菲律宾殖民地的打算,而郑成功也有过夺取菲律宾的想法。可见,在远东地区双方力量处于此消彼长中。

再说澳大利亚,早在1606年荷兰人就发现了澳大利亚,此后法国、英国等国都在澳大利亚有过短暂停留,但并没有设立殖民地。直到1788年,英国人才在澳大利亚东南部设立了第一块殖民地新南威尔士,但是只作为流放犯人的地方。从发现这里到殖民,西方人一共花了182年,如果当时没有经历明清政权交替,那么人口压力将会使中国出现大规模海外移民,而当时由于民间和西方殖民者有很多交流,肯定也知道澳大利亚,由于地理上较接近。澳大利亚势必成为移民目的地之一。如果这样,就没有英国人什么事了!

(英国人登上澳大路亚)

所以,假如没有清朝,或者没有清朝当年严厉的海禁政策,即便是靠民间力量,也可以完成对东南亚到澳大利亚一带的开拓。


历史风暴


明朝的时候,已经有了海上强国,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葡萄牙占澳门,荷兰占台湾,清入关后,俄罗斯开始外扩,如果没有清朝,我估计以明朝力量,打不过俄罗斯,更何况明已经内乱,结果很可能会是蒙古占中国一部分,毕竟朱棣那么牛逼,也没有占蒙古的土地,甚至蒙古说抓个皇帝玩玩就直接抓过来玩,俄罗斯东扩会把女真及其他少数民族都打败,女真和其他东北少数民族后果很可悲,可以参照江东六十四屯,然后直接和蒙古会师一起打汉地,那时中国有可能会成为俄罗斯或者蒙古一部分,然后俄罗斯和蒙古再逐鹿,我更倾向于会成为俄罗斯会赢,不过不要指望俄罗斯会当老大哥,估计汉族更会被屠杀,到如今汉族会成为俄罗斯的少数民族,说着俄语,吹着地大物博,最多至二战时,有可能会独立出汉地,但可能性微乎其微!所以清入关成全了满族,让满族人口有了增加,不至于被俄罗斯灭族!但汉族是否更好,我感觉是更好,我认为入关即成全了汉族,也成全了满族!不过还是听喷子的吧!


ABC16690131


这个问题我喜欢,需要再一次展开想象的翅膀。我的回答是,新的政权将会出现在明王朝的尸体之上,并对儒家治国理念进行深刻的反省和改变,恢复汉唐雄风可能性很大,中国将不可能再出现近代百年屈辱。

一、该来的仍然会来,政权更迭是必然的。

要确定的是,明末的社会矛盾积累也已经到了一个相当严重的地步,即使没有满清这个敌人,李自成还照样会造反,之后还会有刘自成、王自成。主要原因是明朝的文官利益集团已经架空了皇帝,利用皇帝赋予的管理国家的权力为自身谋福利,毫无顾忌的压榨底层百姓,统治阶层和被统治阶层的矛盾已经相当尖锐,并且无可化解。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灭亡这基本上都是主因,其他外敌也好、天灾也好都是外在因素,不是决定性的,包括宋朝。

因此,明末将无可避免的陷入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大潮当中,从量变到质变,必定会有人成功,或者是农民起义者,或者是明朝的地方势力,也有可能是统军大将。总之,不从根本上解决文官利益集团的问题,明朝的灭亡是个必然。


如果有外敌的话,文官利益集团可能还会有所收敛;如果没有外敌,整个国家统治阶层腐败的速度将会更快,压榨百姓会更加严重,国家军队的战斗力将进一步下降。他们不是傻子,而是疯子,利令智昏的疯子。

没有外敌、腐化速度加快,一加一减,可能不到1644年明朝就会灭亡。

都是中原政权,改朝换代过程杀戮不可避免,但比满清入关对中原的伤害要小得多。即使是农民起义军,在大势已定之后也会实施一些有利于民生和国家恢复的措施,只有阶级矛盾而没有民族仇恨,乱世存在时间会短得多。

二、新政权的首要问题同样不是外敌,而是在政权更迭过程是否经历了彻底的革命。

政权更迭的过程,就是一个新势力推翻旧势力的过程,这个过程进行的越彻底,对旧势力的清算越深入,新政权中的旧势力遗存越少,新王朝的精神面貌就越好。

而新王朝的精神面貌越好,就越容易形成合力解决当前无利可图、但有利于千秋的国家战略问题。比如,彻底解决某个外敌,包括西域、蒙古高原、东北、半岛,乃至东南亚。

无论是谁成为新的中原之主,统一是大概率事件,毕竟大一统的观念还是深入人心的。而没有满清,北方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也不再有当年铁木真的武勇,未来真正的敌人将在西北,就是清朝灭亡的准噶尔汉国。

王朝后期之所以失去扩张性,就是因为开国时新出现的旧势力已经成为既得利益者,他们不愿意再通过战争、扩张等积极方式改变现状,这会影响他们的现有利益,并将影响他们以后的利益分配格局。


因此,如果新的政权如果不能借助开国时的精神面貌迅速打开局面,之后再进行扩张的可能性就比较小了,毕竟文官利益集团的减法太有威力了。

也就是说,新的政权将在一统中原后进行对外扩张,但扩张的程度以内部政治关系来决定。如果大家都想扩张,形成了合力,准噶尔汗国这样的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半游牧民族,经不起中原政权几次征伐,远远用不了满清三任皇帝近百年这么长时间。

如果内部一旦有利益集团形成,自然就会有人打着国力损耗巨大、人民负担重、敌人土地没价值等等正大光明的理由反对扩张,貌似悲天悯人,实际上是利益集团的代言人,或者本身就是利益集团的一部分。

所以任何道理后面都有利益的支撑,就如当代的公知,他们真的信他们所说的么?

三,思想上是否改变,才是新的政权能否避免走满清的老路的关键。

因此,下一步中原政权何去何从,关键看新的统治者采用何种理念来治理国家,能否彻底解决或一定程度上推迟文官利益集团对国家的伤害。

以前我的文中说过,明朝是采用儒家治国理念统治国家,中后期开始出现了王阳明等与传统不符的异类,这是儒家治国理念自我改良的开始。虽然不成气候,而且这个自我改良过程被满清入侵打断,但需要对儒家治国理念进行改变已经成为明朝中后期有识之士的一种共识。

而满清入关后迅速汉化,把已经问题很严重的儒家治国理念重新捡了起来,并达到这种思想治国所能达到的顶峰,向满清推销儒家治国理念的儒生们可不会提供详细产品说明,只会说好的不说坏的,而初期满清统治者的文化水平决定了他们分辨不出其中差别。同样是满清,其在思想上的封闭和保守,又断绝了在清王朝期间继续进行思想改良的可能性,带来了中国近代的百年屈辱史。

替代明朝的新的统治者,应该已经认识到了这点,而且越是革命彻底的新政权,对儒家思想改造的需求就越迫切。实际上从朱元璋开始就一直在控制文官利益集团的膨胀,但朱元璋去世后这种努力就被停止了。朱元璋都已经意识到了这点,几百年后明末新的统治者同样也能意识到这点,尤其还有明朝这个活生生的反面教材的存在。

因此,新政权对儒家治国理念的改变是必然的,只是程度和水平的问题,能够调整到什么程度不可知。但至少一段时间内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可以预期,儒术不可能像清朝那样继续被独尊,将从已经宗教化的地位变为被打下神坛,其他思潮自然有了发展的空间。一下子跳到资本主义或者社会主义不太可能,但出现复古之风,按汉唐模式治理国家可能性很大,这将是中国古代的文艺复兴。

汉唐模式与明清最大的差别在于,新的政权将是一个开放、宽容、积极进取的政权,仍然是以农为本,但同时重视工商。为了保护在工商业方面的利益,对外扩张阶段将远比中国古代任何一个朝代时间都要长,这个新政权对外作战的勇气也将远远高于清朝、宋朝。

另外,不要小瞧了中国古人的智慧,明末他们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各个方面的积累都已经到了突破的边缘,出现一些影响中国乃至世界数百年的新思想是大概率事件。



四、以上是根本,还有几个小问题。

扩张问题。

在这种条件下,对外扩张的程度不好预测,但准噶尔这个大敌一旦解决,就能达到清朝的疆域面积甚至继续向西、向北扩张;如果解决不了准噶尔,就变成辽国和北宋,形成东西朝并存的局面。随着时间的发展,如果有西方国家介入,就可能完全脱离中国,否则会归化到中国之中;新政权还可以进行海上扩张,在航海技术不发达的古代,东南亚和澳洲是中国的后花园,只有中国具备开发、移民的实力和距离优势。如果新政权重视工商,海洋是绝对不会被忽视的。而这种土地的扩张,以及工商业的发展,又使得新增的人口有了去处,有利于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社会矛盾,降低对国内生态的破坏;

人口问题。

明末引进的玉米等高产作物同样是任何一个统治者都不会忽视的,而重视农耕是中原政权的根本。广泛推广这些高产作物,并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人口迅速增长并到达四亿以上是必然的。任何一个大一统政权都能做到这一点,并非清王朝的专利;

民族问题。

毕竟还是汉民族政权,对其他少数民族应该延续控制使用的原则。如果采用各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的方式,并广泛向周边地区移民,民族问题也将很好的得到解决,但需要较大的投入和长期努力,并有出现反复的可能性;而不解决这个问题,任何一个边境少数民族聚居区都可能成为动乱的根源。

总之,新政权最理想的局面,是国家不断的进行扩张,汉族移民到新扩张的土地,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与汉族杂居并逐渐融合,中原保持一定的人口规模,人口增量向外迁移。

而新政权也未必能万世永存,关键还是在于能否控制住利益集团对国家行政体系的侵蚀。如果不能彻底消除利益集团,只好在国家机制设计上做文章了,把利益集团和国家战略捆绑在一起,并关注民生,会大大延缓这个过程。就如某个国家,反复在世界各地割羊毛,先满足了利益集团的需求,再漏出来一点用于满足民生,国力强盛、国内一片祥和,只要对外掠夺的资金链不断,自然会维持下去。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理工男读历史


如果从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到公元1912年溥仪下诏退位算,清朝在历史长河中一共走过了296年的历史。如果把这296年从历史中抹去中国会变成什么样子,这是一个脑洞大开的问题。


当然历史不可能假设,想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结合当时的明朝和世界的格局来做一番推测。

明朝是华夏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朝代,承前启后都是由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但是它在科技、经济、文化、外交、军事方面在当时世界上可以说都非常强大先进。


当时世界上的格局已经发生重大变化,西方掀起海洋扩张的浪潮,西方在国外圈起了大量的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白银。



明朝虽然没有进行海外扩张,但是西方在殖民地掠夺的白银半数都流入了明朝,明朝和西方半个多世纪的贸易都是处于顺差状态,因此西方称明朝为”吸泵”。西方当时不断的从中国购买茶叶,丝绸等产品,但是中国进口西方的产品却很少。明朝当时还出现了现代化的雇佣关系,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综合以上两点,如果任明朝继续发展,中国的前景将是同西方列强一样,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继续做东方霸主宝座。当然前提是没有后期的宦官专权,以及闭关锁国的事情发生。


八八年的夏天


这个问题不好回答。但是我还是尝试畅想下,如果没有满清,中国会是什么样子。

如果没有满清,那么明末时期中国可能处于分裂的时间将会更长,当时的南明,张献忠,李自成,吴三桂等都属于偏安一隅的势力,南明空有之江南富庶,但是奢靡腐败,毫无进取心,只想着苟且偷安。李自成在北京对全城大劫一空,打到北京城了还想着做自己的西北王,无远见,格局小,充其量占地为王。而张献忠就更不必说了,杀伐不断,草菅人命,早失民心。而吴三桂此人,先叛明后叛清,可见是个两面三刀之辈,有野心但才能与野心不匹配,成就也有限。所以就想是类似于五代十国或者三国时期一样,也许几十年后有一位刘秀或者司马懿,赵匡胤的人物出现,一统中国。但至少还是汉人正统,对汉人文化没有损伤。不会有满清剃发易服,大兴文字狱的野蛮行径。




然后的事情就大致和其它汉人王朝差不多了。至于到了近现代,这个王朝怎么面对海上帝国的侵略就不得而知了。


夜月下鸣蝉


如果没有清朝,明朝被推翻后,肯定有一个大顺朝的存在,因为是满清打跑了李自成,占领了北京才成立了清王朝。

如果清王朝不进关,那么中国将会怎样呢?

当李自成的大顺朝彻底消灭了明朝残余势力后,也会广泛的招贤纳士,和历史上其他新兴的朝代一样,经过休养生息,渐渐的增强了国力,也会出现一个繁盛时期,由于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在军事上,大顺朝一定会兵强马壮。

历史上,每一个开国皇帝,都会巩固好自己的政权,随后的接班人,就像汉朝的汉武帝,都有着自己远大的理想,那就是开疆扩土,特别是消除来自北方,其他势力的威胁。

与盘踞在漠北的蒙古,肯定有一战,明朝后的蒙古人,己不再那么强悍,恐怕在大顺朝的打击下,不是向西逃走,就是与在东北的满清合并一处。

在这之后满清,与大顺朝,肯定有一场拉锯战,而且这场战争,恐怕要旷日持久,打上个几十年,也许这满清,就像当年他的祖先女真人那样,把大顺朝的势力范围一直挤到江南。

也许,这大顺朝继承了明朝的军事方法,使用大炮,与满清开战,最后将满清制服,山海关以外的满清以及蒙古人,将成为大顺朝的一个地方政权。

大顺朝将北方地区平定后,还会继续向南开疆阔土,向西开疆扩土,向东开疆扩土。也许,在某一时段,在某一条件下,出现一个新思想,使中国顺利的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成为真正的东方强,也许在历史上没有鸦片战争,更没有八国联军。

当然,历史没有假设。

这只不过是我根据头条里的出题,写出的一个胡侃而已,也许这也是真的。



赵志军001


各位看官,我们最容易忽略的是时间。1644年,就给我们的只有150年的机会,英国人不会等着我们兵强马壮后才来找你,150年我们不能生产出比英国更强大的武器,更先进的制度,我们就必然会挨打。而这150年间,我们需要干什么呢?首先,完成国家统一,然后,恢复生产,安定流民,稳固边疆,重修长城,缓解民族矛盾,对内需要镇压复辟势力,加强中央集权。而这些,都需要在150年中完成


老龙亭之拉面皮皮怪


如果没有清朝的话,对现在的直接影响就是没有《甄嬛传》《还珠格格》《延禧攻略》《如懿传》这些清宫戏了。哈哈,开个玩笑。

其实清朝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是有所贡献的,比如扩张了中国的领土,促进了民族的融合,把汉满蒙藏回等民族都包括了起来,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清朝时期,国家的人口也有了显著的增长。但是清朝也有倒退的地方,比如闭关锁国,大兴文字狱等。



题主做了个假设,假设没有清朝,那我们就把时间点定在闯王李自成攻占北京城,崇祯帝自杀后,满清没有入关。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如果此时李自成能够采取怀柔的政策,对内安抚臣民,对外和后金言和,对周边民族暂时采取隐忍政策,努力发展内部经济。也许能在明亡后形成又一个统一的王朝大顺。但国土面积肯定没有清朝大,因为自古中原的汉人王朝一般都不会去攻占周边贫瘠的土地,也许也会出现一两个盛世。因为中国的历史惯性很大,大顺不会出现工业革命。到了十九世纪后期,也会面对晚清这样的局面,也许此时中国会走上日本那样君主立宪的道路。成为20世纪初的东方的强国。



另一个种情况是李自成只是明朝的灭亡者,并没有能够形成一个统一的王朝,军阀割据,形成数个政权,到了19世纪末期,面对列强的入侵,有的政权也许会成为殖民地,像印度那样,有的会成为列强的傀儡,像伪满洲国那样,蒙古,西藏,新疆在列强的怂恿下也许会纷纷闹独立,中国四分五裂。在二战后,在民族独立的大潮下也许会独立成数个国家,像欧洲那样抱团成欧盟那样,也许会出现中华联盟。

历史没有假如,珍惜当下吧。


雄观历史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在先前的文章中,静夜史曾经做过类似分析,简单说来:

想要得出没有清朝我国会怎样发展,首先要明确清朝给我国的发展带来了什么。

作为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时我国封建社会的总结阶段,在很多方面都已经达到了巅峰,而且清朝的很多方面成就直接影响到今日的生活。

那么,清朝到底取得了什么成就?又给今日我国的发展带来了什么影响呢?静夜史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疆域整合,实现真正的大一统

关于清朝在领土上的奠定作用,静夜史已经回答过很多次,概括起来就是:

清朝首次将包括汉地十八省、东北、蒙古高原、西域以及青藏高原在内的所有版块全部囊括。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后逐渐占据整个东北;

1636年,后金征服漠南蒙古,将今天的内蒙古地区纳入版图;

1644年清军入关,统治了长城以内的汉地十八省地区;

1683年,清军消灭郑氏政权,将宝岛纳入版图,这是中原王朝第一次将宝岛纳入领土范围;

1691年,康熙举行多伦会盟,将漠北喀尔喀蒙古纳入版图,标志着整个蒙古高原成为清朝领土;

1722年,清军进军西藏,驱逐准噶尔,西藏自元朝后再次纳入版图;

1724年,年羹尧平定青海和硕特蒙古首领罗卜藏丹津武装叛乱,将青海纳入清朝版图;

1757年,清朝消灭准噶尔汗国;1759年,彻底平定天山南北,时隔1000多年,西域回到中原王朝怀抱;

至1759年,清朝疆域达到极盛。相比于之前的封建王朝,清朝不仅向边疆地区派出机构进行管理,还进行驻军,这使得清朝对边疆的统治力度前所未有,这和以往的羁縻统治完全不同。

因为清朝对边疆的控制如此牢固,加上清朝和沙俄等签订了一系列明确边界的条约,使得清朝的领土逐渐被国际社会承认。经过了瓜分的狂潮,扛过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清朝也走向了寿终正寝。

然而,国际社会承认的清朝土地达到了空前的1100多万平方公里,这是今日我国960万平方公里领土的基础和法理依据。

可以说,没有清朝对边疆的牢固统治以及长达200多年的坚持,今日我国的疆域只能维持在长城以南。而没有一个大一统的版图,今日我国的领土框架内,将不可避免地形成四分五裂的局面。

2、民族融合,完善今日民族格局

一直以来,我国封建王朝一直信奉“老子天下第一”的天朝主义路线。自秦汉以来,我国建立起了以中原王朝为中心,囊括了周边蛮夷在内的中华藩贡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中原王朝作为当之无愧的中心,对于荣誉的看重程度远远高于对领土的渴求,这使得封建王朝做出了很多看似匪夷所思的事情。比如明朝初期的朱元璋时代,作为明朝国力的巅峰,朱元璋在李成桂的花言巧语下,将明朝在高丽半岛北部的铁岭卫内迁到鸭绿江以西的辽东地区,导致这块中原王朝统治了上千年的区域彻底失去,鸭绿江成为界河,为我国东北地区留下了无穷的隐患。

在明朝的体系下,清朝是可有可无的小蛮夷角色。但是当清朝当家做主后,因为是蛮夷出身,清朝对于蛮夷的威胁认识得更加深刻,这使得清朝在征服中原地区的同时,也在不断保持对边疆地区的用兵。通过征服漠南、漠北和漠西蒙古各部,清朝将统治力延伸到整个蒙古区域,由此清朝彻底解决了困扰中原王朝数千年的游牧民族问题。

在确立了清朝在边疆的统治力之后,清朝的民族融合不可避免地开始了。最先是八旗逐渐囊括蒙古军和汉军。后来随着天下的平定,清朝的民族融合在民间逐渐扩展。

清朝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对汉人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给中原地区造成了深重的灾难。但是作为少数派,清朝不得不最终选择和汉人官僚阶层联合,这促使满汉的融合越来越普遍。

而在清朝入关前,后金和漠南蒙古就通过不断的联姻组成了牢不可破的联盟,清朝时期满蒙的联姻更加普遍。

在中原地区,清朝修筑长城和柳条边隔离满汉蒙的民间交流,不过随着人口的增多,特别是大量汉人北上漠南蒙古, 清朝不得不逐步放开限制。

到清朝末年,漠南蒙古地区已经有大量的汉人,闯关东也方兴未艾。民族融合的发展强化了大一统的局面,为民国时期的五族共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果没有清朝时期的民族融合,我国各民族的对立,特别是汉族和蒙古族的对立会更加严重,缺乏向心力的边疆也不可能保持大一统局面直到今天。

3、增殖人口,奠定世界大国地位

清朝相对于以往封建王朝另一个重大的变化是人口的疯狂增殖。

人口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建国以来,我国正是依靠庞大的人口红利才最终完成了厚积薄发和弯道超车的跨越。

近年来放开二胎的政策也从侧面说明了人口的重要性。

清朝入关后,由于战乱、剃发易服的屠杀、天花等天灾的影响,我国的人口一度减少到1900万户,最多也就6000万人口。

但是,随着清朝关内地区大规模战事的平息,清朝的耕地面积达到了新的高度。再加上玉米、土豆和红薯等高产作物的大规模推广,清朝可供养的人口数迅速增加。

从康熙时代开始,清朝开始向四川、内蒙古等地大量迁移人口,这使得边疆地区管控得到增强,同时养活的人口也大量增加。

康熙年间,清朝出台了“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清朝田赋数量由此在理论上得到固定。雍正年间,清朝实施“摊丁入亩”,人头税不再成为赋税的征收标准,这使得藏匿人口的数量大大减少,人口开始出现爆炸式增长。

到乾隆时期,清朝总人口超过3亿;到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的总人口达到4亿;建国时期达到5亿,直到今天超过14亿。

庞大的人口帮助清朝巩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清朝平定西域之后,乾隆皇帝将东北地区的达斡尔以及关内汉族等族迁入西域地区,使得新疆地区牢牢纳入版图。到左宗棠收复新疆时,新疆已经有了相当数量的汉人。

人口是实现对土地占有的最直接方式,这一点沙俄一直都在用。如果没有清朝时期的人口增加,清朝不仅无法对边疆地区进行实际控制,无法在面对近代列强的一系列入侵时保留我国的民族主体,更不可能完成民族的伟大复兴,重新成为世界大国。


可以说,清朝作为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封建制度的建设上建树颇多。正是清朝做出的一系列成绩,才打下了今日中华民族复兴的坚实基础!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雷海宗曾经总结过中国王朝兴替的循环往复,所谓文明第一期第二期什么的。历史往往会惊人的相似,但不会完全重演。都说秦与隋极为相似,接下来是汉唐,然后是晋宋。但是崖山之后,这一规律被打破了,不是再来一次短命王朝——长命王朝——南北分X裂的循环,而是元明清三个定都于北京的大一统帝国。现在我们仔细捋一捋,哪一个历史关头出了岔子。

秦=隋=元,都是武力扫六合的强大王朝,承前启后,奠定了后一朝代的基本制度,但也因为暴*政和皇位继承风波,短短几十年就灭亡于农民起义。

汉=唐=明,都是继承前朝制度,开创盛世,国祚绵长的汉人王朝。开国皇帝的法定接班人都没成功接班,而被另一个更贤德的藩王夺位。刘启、李世民、朱棣的庙谥都是太宗文皇帝,后两位明显是以汉文帝为偶像的。都与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突厥、蒙古)激战多年互有胜负。中间经历过一次皇统几乎中断的危机,王莽篡汉,武周代唐,嘉靖入继大统。后期都是宦官专权,朝臣党争,最后流寇遍地,朝廷嗝屁。

晋=宋,这两个王朝最为相像,都是权臣篡位,司马炎和赵匡胤夺取皇位都没费多大力,然后轻松灭掉南方小国,统一天下。值得注意的是晋宋都不是直接篡汉唐,篡汉的曹丕、篡唐的朱温,都只统一了北方黄河流域,南方军阀刘备孙权、王建杨行密不服他们,或自立为帝,或仍奉前朝正朔。曹魏、朱梁都短命,因为没有好的继承人。几经折腾之后,北朝大权落到司马懿父子、赵匡胤兄弟手里。因为江山不是从马上得来,很快文弱腐化下去,西晋洛阳和北宋东京都是一朝梦华,转瞬间外族入侵,繁华破灭,荆棘铜驼,连皇帝也青衣行酒做了俘虏。然而国运尚在,一个藩王南渡,在江南士族支持下站稳脚跟,偏安江南一隅。东晋和南宋的皇帝大都平庸无能,没什么实权,历史上留名的反而是王敦、谢安、桓温、秦桧、史弥远、韩侂胄、贾似道这些权臣。北方蛮族在灭掉西晋、北宋以后迅速陷入内斗,无暇南征,即使拓跋焘、完颜亮暂时稳定局势,打到长江边的瓜步京口,也被南朝的优势水军阻遏,再难前进一步,很快又被臣下所弑。唯一不同的是,东晋为刘裕所篡,而南宋因为重文轻武,提倡儒学忠义观念,那些权臣虽然权势熏天,没有一个敢于篡位。

按照这个规律,明以后本不应该是满清入关,建立大一统王朝。历史列车在1644年骤然脱轨,因为吴三桂的一念之差,走上另一条轨道。如果没有这个偶然因素,参考汉末和唐末,明末以后的历史进程应该是这样的:

流寇蜂起,地方军阀在平乱过程中积累势力,割据一方,明朝皇帝沦为傀儡,被各大藩镇吆来喝去。最后某个实力最强的北方军阀(吴三桂?)挟天子以令诸侯,毒死崇祯,立朱慈烺为傀儡,旋即篡位称帝。四川的张献忠(孙可望、李定国),两湖的左良玉,东南的郑芝龙不服,各自称帝建国。吴三桂没有力量灭掉南方各小国,三国鼎立、五代十国重现。吴三桂的儿孙无能,大权落到另一个大将手里,他篡位建立新朝A,积蓄力量,陆续灭掉张献忠、左良玉、郑芝龙的后人,统一全国。郑芝龙家族得到特殊优待,犹如东吴孙皓,吴越钱俶。满清在关外就起一个乌桓、契丹的作用,骚扰有余,但不能长久立足中原。没过多久,新朝腐化,大概在18世纪中叶,北方又兴起一个强大游牧民族B,灭掉满清,南下中原,北方沦陷,藩王南渡,又在南京或杭州建立一个“南A”王朝。B国定都北京后,马上陷入皇族内乱,无力南侵,南A得以苟安,但是皇权衰落,权臣迭出。最后南北两朝打得筋疲力尽,更北方再出一个超级强权(这回应该是毛子了),如秦、隋、元般席卷东亚大X陆,先后灭掉BA两国,中国迎来双头鹰的露西亚王朝,东方拜占庭帝国。这就是除去陈圆圆这个偶然因素以后,明末历史最可能的走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