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如果沒有清朝,中國會怎麼樣?

一把根


如果沒有清朝,那麼最起碼東南亞地區和澳大利亞一帶,將會建立很多華人國家。

明末清初的時候,正是世界局勢發生重大變化的時候。首先,傳統的殖民帝國西班牙,荷蘭等國家正在走向衰落,而新的殖民帝國大英帝國正在走向崛起,但是還無法影響亞洲東部地區。

並且,在這個新老交替的過程中,雙方在海上和陸地上進行了多次交鋒,比較著名的有17世紀和18世紀的英荷戰爭。這就導致殖民者的力量在遠東一代出現了弱化。並且為了擊敗荷蘭人,大英帝國還和鄭成功家族有過合作。

可惜,在大英帝國崛起的時候,滿清也在崛起,而中國境內也爆發了大規模農民起義,導致明朝無法遏制滿清,甚至丟掉了政權,還使中國在整個17世紀成為巨大的戰場,無力向外擴張。等滿清建立後,由於滿清和鄭成功家族的敵對關係,導致當時中國出現了史上最嚴的海禁政策,片帆不得下海。

於是,明朝中期以來中國對東南亞地區的移民和民間貿易戛然而止。坐視殖民帝國之間重新分配資源,而無法插手!

設想一下,假如沒有海禁政策會怎麼樣

17世紀雖然明朝政府沒有官方對海外貿易和移民,但是民間卻非常積極。不僅如此,明朝的海盜們在和西方殖民者博弈的時候在馬六甲以東已經佔據上風,照這個趨勢,隨著老牌殖民帝國的衰落,東南亞將會建立很多華人國家。實際上,當時西班牙有過放棄菲律賓殖民地的打算,而鄭成功也有過奪取菲律賓的想法。可見,在遠東地區雙方力量處於此消彼長中。

再說澳大利亞,早在1606年荷蘭人就發現了澳大利亞,此後法國、英國等國都在澳大利亞有過短暫停留,但並沒有設立殖民地。直到1788年,英國人才在澳大利亞東南部設立了第一塊殖民地新南威爾士,但是隻作為流放犯人的地方。從發現這裡到殖民,西方人一共花了182年,如果當時沒有經歷明清政權交替,那麼人口壓力將會使中國出現大規模海外移民,而當時由於民間和西方殖民者有很多交流,肯定也知道澳大利亞,由於地理上較接近。澳大利亞勢必成為移民目的地之一。如果這樣,就沒有英國人什麼事了!

(英國人登上澳大路亞)

所以,假如沒有清朝,或者沒有清朝當年嚴厲的海禁政策,即便是靠民間力量,也可以完成對東南亞到澳大利亞一帶的開拓。


歷史風暴


明朝的時候,已經有了海上強國,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葡萄牙佔澳門,荷蘭佔臺灣,清入關後,俄羅斯開始外擴,如果沒有清朝,我估計以明朝力量,打不過俄羅斯,更何況明已經內亂,結果很可能會是蒙古佔中國一部分,畢竟朱棣那麼牛逼,也沒有佔蒙古的土地,甚至蒙古說抓個皇帝玩玩就直接抓過來玩,俄羅斯東擴會把女真及其他少數民族都打敗,女真和其他東北少數民族後果很可悲,可以參照江東六十四屯,然後直接和蒙古會師一起打漢地,那時中國有可能會成為俄羅斯或者蒙古一部分,然後俄羅斯和蒙古再逐鹿,我更傾向於會成為俄羅斯會贏,不過不要指望俄羅斯會當老大哥,估計漢族更會被屠殺,到如今漢族會成為俄羅斯的少數民族,說著俄語,吹著地大物博,最多至二戰時,有可能會獨立出漢地,但可能性微乎其微!所以清入關成全了滿族,讓滿族人口有了增加,不至於被俄羅斯滅族!但漢族是否更好,我感覺是更好,我認為入關即成全了漢族,也成全了滿族!不過還是聽噴子的吧!


ABC16690131


這個問題我喜歡,需要再一次展開想象的翅膀。我的回答是,新的政權將會出現在明王朝的屍體之上,並對儒家治國理念進行深刻的反省和改變,恢復漢唐雄風可能性很大,中國將不可能再出現近代百年屈辱。

一、該來的仍然會來,政權更迭是必然的。

要確定的是,明末的社會矛盾積累也已經到了一個相當嚴重的地步,即使沒有滿清這個敵人,李自成還照樣會造反,之後還會有劉自成、王自成。主要原因是明朝的文官利益集團已經架空了皇帝,利用皇帝賦予的管理國家的權力為自身謀福利,毫無顧忌的壓榨底層百姓,統治階層和被統治階層的矛盾已經相當尖銳,並且無可化解。中國古代各個朝代的滅亡這基本上都是主因,其他外敵也好、天災也好都是外在因素,不是決定性的,包括宋朝。

因此,明末將無可避免的陷入此起彼伏的農民起義大潮當中,從量變到質變,必定會有人成功,或者是農民起義者,或者是明朝的地方勢力,也有可能是統軍大將。總之,不從根本上解決文官利益集團的問題,明朝的滅亡是個必然。


如果有外敵的話,文官利益集團可能還會有所收斂;如果沒有外敵,整個國家統治階層腐敗的速度將會更快,壓榨百姓會更加嚴重,國家軍隊的戰鬥力將進一步下降。他們不是傻子,而是瘋子,利令智昏的瘋子。

沒有外敵、腐化速度加快,一加一減,可能不到1644年明朝就會滅亡。

都是中原政權,改朝換代過程殺戮不可避免,但比滿清入關對中原的傷害要小得多。即使是農民起義軍,在大勢已定之後也會實施一些有利於民生和國家恢復的措施,只有階級矛盾而沒有民族仇恨,亂世存在時間會短得多。

二、新政權的首要問題同樣不是外敵,而是在政權更迭過程是否經歷了徹底的革命。

政權更迭的過程,就是一個新勢力推翻舊勢力的過程,這個過程進行的越徹底,對舊勢力的清算越深入,新政權中的舊勢力遺存越少,新王朝的精神面貌就越好。

而新王朝的精神面貌越好,就越容易形成合力解決當前無利可圖、但有利於千秋的國家戰略問題。比如,徹底解決某個外敵,包括西域、蒙古高原、東北、半島,乃至東南亞。

無論是誰成為新的中原之主,統一是大概率事件,畢竟大一統的觀念還是深入人心的。而沒有滿清,北方蒙古高原的遊牧民族也不再有當年鐵木真的武勇,未來真正的敵人將在西北,就是清朝滅亡的準噶爾漢國。

王朝後期之所以失去擴張性,就是因為開國時新出現的舊勢力已經成為既得利益者,他們不願意再通過戰爭、擴張等積極方式改變現狀,這會影響他們的現有利益,並將影響他們以後的利益分配格局。


因此,如果新的政權如果不能借助開國時的精神面貌迅速打開局面,之後再進行擴張的可能性就比較小了,畢竟文官利益集團的減法太有威力了。

也就是說,新的政權將在一統中原後進行對外擴張,但擴張的程度以內部政治關係來決定。如果大家都想擴張,形成了合力,準噶爾汗國這樣的生產力水平低下的半遊牧民族,經不起中原政權幾次征伐,遠遠用不了滿清三任皇帝近百年這麼長時間。

如果內部一旦有利益集團形成,自然就會有人打著國力損耗巨大、人民負擔重、敵人土地沒價值等等正大光明的理由反對擴張,貌似悲天憫人,實際上是利益集團的代言人,或者本身就是利益集團的一部分。

所以任何道理後面都有利益的支撐,就如當代的公知,他們真的信他們所說的麼?

三,思想上是否改變,才是新的政權能否避免走滿清的老路的關鍵。

因此,下一步中原政權何去何從,關鍵看新的統治者採用何種理念來治理國家,能否徹底解決或一定程度上推遲文官利益集團對國家的傷害。

以前我的文中說過,明朝是採用儒家治國理念統治國家,中後期開始出現了王陽明等與傳統不符的異類,這是儒家治國理念自我改良的開始。雖然不成氣候,而且這個自我改良過程被滿清入侵打斷,但需要對儒家治國理念進行改變已經成為明朝中後期有識之士的一種共識。

而滿清入關後迅速漢化,把已經問題很嚴重的儒家治國理念重新撿了起來,並達到這種思想治國所能達到的頂峰,向滿清推銷儒家治國理念的儒生們可不會提供詳細產品說明,只會說好的不說壞的,而初期滿清統治者的文化水平決定了他們分辨不出其中差別。同樣是滿清,其在思想上的封閉和保守,又斷絕了在清王朝期間繼續進行思想改良的可能性,帶來了中國近代的百年屈辱史。

替代明朝的新的統治者,應該已經認識到了這點,而且越是革命徹底的新政權,對儒家思想改造的需求就越迫切。實際上從朱元璋開始就一直在控制文官利益集團的膨脹,但朱元璋去世後這種努力就被停止了。朱元璋都已經意識到了這點,幾百年後明末新的統治者同樣也能意識到這點,尤其還有明朝這個活生生的反面教材的存在。

因此,新政權對儒家治國理念的改變是必然的,只是程度和水平的問題,能夠調整到什麼程度不可知。但至少一段時間內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可以預期,儒術不可能像清朝那樣繼續被獨尊,將從已經宗教化的地位變為被打下神壇,其他思潮自然有了發展的空間。一下子跳到資本主義或者社會主義不太可能,但出現復古之風,按漢唐模式治理國家可能性很大,這將是中國古代的文藝復興。

漢唐模式與明清最大的差別在於,新的政權將是一個開放、寬容、積極進取的政權,仍然是以農為本,但同時重視工商。為了保護在工商業方面的利益,對外擴張階段將遠比中國古代任何一個朝代時間都要長,這個新政權對外作戰的勇氣也將遠遠高於清朝、宋朝。

另外,不要小瞧了中國古人的智慧,明末他們在政治、經濟、科技、文化各個方面的積累都已經到了突破的邊緣,出現一些影響中國乃至世界數百年的新思想是大概率事件。



四、以上是根本,還有幾個小問題。

擴張問題。

在這種條件下,對外擴張的程度不好預測,但準噶爾這個大敵一旦解決,就能達到清朝的疆域面積甚至繼續向西、向北擴張;如果解決不了準噶爾,就變成遼國和北宋,形成東西朝並存的局面。隨著時間的發展,如果有西方國家介入,就可能完全脫離中國,否則會歸化到中國之中;新政權還可以進行海上擴張,在航海技術不發達的古代,東南亞和澳洲是中國的後花園,只有中國具備開發、移民的實力和距離優勢。如果新政權重視工商,海洋是絕對不會被忽視的。而這種土地的擴張,以及工商業的發展,又使得新增的人口有了去處,有利於緩解人口增長帶來的社會矛盾,降低對國內生態的破壞;

人口問題。

明末引進的玉米等高產作物同樣是任何一個統治者都不會忽視的,而重視農耕是中原政權的根本。廣泛推廣這些高產作物,並提高農業科技水平,人口迅速增長併到達四億以上是必然的。任何一個大一統政權都能做到這一點,並非清王朝的專利;

民族問題。

畢竟還是漢民族政權,對其他少數民族應該延續控制使用的原則。如果採用各少數民族與漢族雜居的方式,並廣泛向周邊地區移民,民族問題也將很好的得到解決,但需要較大的投入和長期努力,並有出現反覆的可能性;而不解決這個問題,任何一個邊境少數民族聚居區都可能成為動亂的根源。

總之,新政權最理想的局面,是國家不斷的進行擴張,漢族移民到新擴張的土地,少數民族進入中原與漢族雜居並逐漸融合,中原保持一定的人口規模,人口增量向外遷移。

而新政權也未必能萬世永存,關鍵還是在於能否控制住利益集團對國家行政體系的侵蝕。如果不能徹底消除利益集團,只好在國家機制設計上做文章了,把利益集團和國家戰略捆綁在一起,並關注民生,會大大延緩這個過程。就如某個國家,反覆在世界各地割羊毛,先滿足了利益集團的需求,再漏出來一點用於滿足民生,國力強盛、國內一片祥和,只要對外掠奪的資金鍊不斷,自然會維持下去。

用數學和工程的思維方式去解讀歷史,妄圖以古喻今。理工男讀歷史,歡迎關注和討論。


理工男讀歷史


如果從公元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到公元1912年溥儀下詔退位算,清朝在歷史長河中一共走過了296年的歷史。如果把這296年從歷史中抹去中國會變成什麼樣子,這是一個腦洞大開的問題。


當然歷史不可能假設,想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得結合當時的明朝和世界的格局來做一番推測。

明朝是華夏曆史上一個偉大的朝代,承前啟後都是由少數民族統治的朝代,但是它在科技、經濟、文化、外交、軍事方面在當時世界上可以說都非常強大先進。


當時世界上的格局已經發生重大變化,西方掀起海洋擴張的浪潮,西方在國外圈起了大量的殖民地,掠奪了大量的白銀。



明朝雖然沒有進行海外擴張,但是西方在殖民地掠奪的白銀半數都流入了明朝,明朝和西方半個多世紀的貿易都是處於順差狀態,因此西方稱明朝為”吸泵”。西方當時不斷的從中國購買茶葉,絲綢等產品,但是中國進口西方的產品卻很少。明朝當時還出現了現代化的僱傭關係,資本主義萌芽產生。

綜合以上兩點,如果任明朝繼續發展,中國的前景將是同西方列強一樣,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繼續做東方霸主寶座。當然前提是沒有後期的宦官專權,以及閉關鎖國的事情發生。


八八年的夏天


這個問題不好回答。但是我還是嘗試暢想下,如果沒有滿清,中國會是什麼樣子。

如果沒有滿清,那麼明末時期中國可能處於分裂的時間將會更長,當時的南明,張獻忠,李自成,吳三桂等都屬於偏安一隅的勢力,南明空有之江南富庶,但是奢靡腐敗,毫無進取心,只想著苟且偷安。李自成在北京對全城大劫一空,打到北京城了還想著做自己的西北王,無遠見,格局小,充其量佔地為王。而張獻忠就更不必說了,殺伐不斷,草菅人命,早失民心。而吳三桂此人,先叛明後叛清,可見是個兩面三刀之輩,有野心但才能與野心不匹配,成就也有限。所以就想是類似於五代十國或者三國時期一樣,也許幾十年後有一位劉秀或者司馬懿,趙匡胤的人物出現,一統中國。但至少還是漢人正統,對漢人文化沒有損傷。不會有滿清剃髮易服,大興文字獄的野蠻行徑。




然後的事情就大致和其它漢人王朝差不多了。至於到了近現代,這個王朝怎麼面對海上帝國的侵略就不得而知了。


夜月下鳴蟬


如果沒有清朝,明朝被推翻後,肯定有一個大順朝的存在,因為是滿清打跑了李自成,佔領了北京才成立了清王朝。

如果清王朝不進關,那麼中國將會怎樣呢?

當李自成的大順朝徹底消滅了明朝殘餘勢力後,也會廣泛的招賢納士,和歷史上其他新興的朝代一樣,經過休養生息,漸漸的增強了國力,也會出現一個繁盛時期,由於人口眾多,物產豐富,在軍事上,大順朝一定會兵強馬壯。

歷史上,每一個開國皇帝,都會鞏固好自己的政權,隨後的接班人,就像漢朝的漢武帝,都有著自己遠大的理想,那就是開疆擴土,特別是消除來自北方,其他勢力的威脅。

與盤踞在漠北的蒙古,肯定有一戰,明朝後的蒙古人,己不再那麼強悍,恐怕在大順朝的打擊下,不是向西逃走,就是與在東北的滿清合併一處。

在這之後滿清,與大順朝,肯定有一場拉鋸戰,而且這場戰爭,恐怕要曠日持久,打上個幾十年,也許這滿清,就像當年他的祖先女真人那樣,把大順朝的勢力範圍一直擠到江南。

也許,這大順朝繼承了明朝的軍事方法,使用大炮,與滿清開戰,最後將滿清制服,山海關以外的滿清以及蒙古人,將成為大順朝的一個地方政權。

大順朝將北方地區平定後,還會繼續向南開疆闊土,向西開疆擴土,向東開疆擴土。也許,在某一時段,在某一條件下,出現一個新思想,使中國順利的進入資本主義社會,成為真正的東方強,也許在歷史上沒有鴉片戰爭,更沒有八國聯軍。

當然,歷史沒有假設。

這只不過是我根據頭條裡的出題,寫出的一個胡侃而已,也許這也是真的。



趙志軍001


各位看官,我們最容易忽略的是時間。1644年,就給我們的只有150年的機會,英國人不會等著我們兵強馬壯後才來找你,150年我們不能生產出比英國更強大的武器,更先進的制度,我們就必然會捱打。而這150年間,我們需要幹什麼呢?首先,完成國家統一,然後,恢復生產,安定流民,穩固邊疆,重修長城,緩解民族矛盾,對內需要鎮壓復辟勢力,加強中央集權。而這些,都需要在150年中完成


老龍亭之拉麵皮皮怪


如果沒有清朝的話,對現在的直接影響就是沒有《甄嬛傳》《還珠格格》《延禧攻略》《如懿傳》這些清宮戲了。哈哈,開個玩笑。

其實清朝在中國的歷史上也是有所貢獻的,比如擴張了中國的領土,促進了民族的融合,把漢滿蒙藏回等民族都包括了起來,形成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清朝時期,國家的人口也有了顯著的增長。但是清朝也有倒退的地方,比如閉關鎖國,大興文字獄等。



題主做了個假設,假設沒有清朝,那我們就把時間點定在闖王李自成攻佔北京城,崇禎帝自殺後,滿清沒有入關。有兩種情況:

一種是如果此時李自成能夠採取懷柔的政策,對內安撫臣民,對外和後金言和,對周邊民族暫時採取隱忍政策,努力發展內部經濟。也許能在明亡後形成又一個統一的王朝大順。但國土面積肯定沒有清朝大,因為自古中原的漢人王朝一般都不會去攻佔周邊貧瘠的土地,也許也會出現一兩個盛世。因為中國的歷史慣性很大,大順不會出現工業革命。到了十九世紀後期,也會面對晚清這樣的局面,也許此時中國會走上日本那樣君主立憲的道路。成為20世紀初的東方的強國。



另一個種情況是李自成只是明朝的滅亡者,並沒有能夠形成一個統一的王朝,軍閥割據,形成數個政權,到了19世紀末期,面對列強的入侵,有的政權也許會成為殖民地,像印度那樣,有的會成為列強的傀儡,像偽滿洲國那樣,蒙古,西藏,新疆在列強的慫恿下也許會紛紛鬧獨立,中國四分五裂。在二戰後,在民族獨立的大潮下也許會獨立成數個國家,像歐洲那樣抱團成歐盟那樣,也許會出現中華聯盟。

歷史沒有假如,珍惜當下吧。


雄觀歷史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在先前的文章中,靜夜史曾經做過類似分析,簡單說來:

想要得出沒有清朝我國會怎樣發展,首先要明確清朝給我國的發展帶來了什麼。

作為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時我國封建社會的總結階段,在很多方面都已經達到了巔峰,而且清朝的很多方面成就直接影響到今日的生活。

那麼,清朝到底取得了什麼成就?又給今日我國的發展帶來了什麼影響呢?靜夜史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1、疆域整合,實現真正的大一統

關於清朝在領土上的奠定作用,靜夜史已經回答過很多次,概括起來就是:

清朝首次將包括漢地十八省、東北、蒙古高原、西域以及青藏高原在內的所有版塊全部囊括。

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後逐漸佔據整個東北;

1636年,後金征服漠南蒙古,將今天的內蒙古地區納入版圖;

1644年清軍入關,統治了長城以內的漢地十八省地區;

1683年,清軍消滅鄭氏政權,將寶島納入版圖,這是中原王朝第一次將寶島納入領土範圍;

1691年,康熙舉行多倫會盟,將漠北喀爾喀蒙古納入版圖,標誌著整個蒙古高原成為清朝領土;

1722年,清軍進軍西藏,驅逐準噶爾,西藏自元朝後再次納入版圖;

1724年,年羹堯平定青海和碩特蒙古首領羅卜藏丹津武裝叛亂,將青海納入清朝版圖;

1757年,清朝消滅準噶爾汗國;1759年,徹底平定天山南北,時隔1000多年,西域回到中原王朝懷抱;

至1759年,清朝疆域達到極盛。相比於之前的封建王朝,清朝不僅向邊疆地區派出機構進行管理,還進行駐軍,這使得清朝對邊疆的統治力度前所未有,這和以往的羈縻統治完全不同。

因為清朝對邊疆的控制如此牢固,加上清朝和沙俄等簽訂了一系列明確邊界的條約,使得清朝的領土逐漸被國際社會承認。經過了瓜分的狂潮,扛過第二次工業革命後的清朝也走向了壽終正寢。

然而,國際社會承認的清朝土地達到了空前的1100多萬平方公里,這是今日我國960萬平方公里領土的基礎和法理依據。

可以說,沒有清朝對邊疆的牢固統治以及長達200多年的堅持,今日我國的疆域只能維持在長城以南。而沒有一個大一統的版圖,今日我國的領土框架內,將不可避免地形成四分五裂的局面。

2、民族融合,完善今日民族格局

一直以來,我國封建王朝一直信奉“老子天下第一”的天朝主義路線。自秦漢以來,我國建立起了以中原王朝為中心,囊括了周邊蠻夷在內的中華藩貢體系。

在這個體系中,中原王朝作為當之無愧的中心,對於榮譽的看重程度遠遠高於對領土的渴求,這使得封建王朝做出了很多看似匪夷所思的事情。比如明朝初期的朱元璋時代,作為明朝國力的巔峰,朱元璋在李成桂的花言巧語下,將明朝在高麗半島北部的鐵嶺衛內遷到鴨綠江以西的遼東地區,導致這塊中原王朝統治了上千年的區域徹底失去,鴨綠江成為界河,為我國東北地區留下了無窮的隱患。

在明朝的體系下,清朝是可有可無的小蠻夷角色。但是當清朝當家做主後,因為是蠻夷出身,清朝對於蠻夷的威脅認識得更加深刻,這使得清朝在征服中原地區的同時,也在不斷保持對邊疆地區的用兵。通過征服漠南、漠北和漠西蒙古各部,清朝將統治力延伸到整個蒙古區域,由此清朝徹底解決了困擾中原王朝數千年的遊牧民族問題。

在確立了清朝在邊疆的統治力之後,清朝的民族融合不可避免地開始了。最先是八旗逐漸囊括蒙古軍和漢軍。後來隨著天下的平定,清朝的民族融合在民間逐漸擴展。

清朝在統一天下的過程中,對漢人進行了大規模的屠殺,給中原地區造成了深重的災難。但是作為少數派,清朝不得不最終選擇和漢人官僚階層聯合,這促使滿漢的融合越來越普遍。

而在清朝入關前,後金和漠南蒙古就通過不斷的聯姻組成了牢不可破的聯盟,清朝時期滿蒙的聯姻更加普遍。

在中原地區,清朝修築長城和柳條邊隔離滿漢蒙的民間交流,不過隨著人口的增多,特別是大量漢人北上漠南蒙古, 清朝不得不逐步放開限制。

到清朝末年,漠南蒙古地區已經有大量的漢人,闖關東也方興未艾。民族融合的發展強化了大一統的局面,為民國時期的五族共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如果沒有清朝時期的民族融合,我國各民族的對立,特別是漢族和蒙古族的對立會更加嚴重,缺乏向心力的邊疆也不可能保持大一統局面直到今天。

3、增殖人口,奠定世界大國地位

清朝相對於以往封建王朝另一個重大的變化是人口的瘋狂增殖。

人口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寶貴財富,建國以來,我國正是依靠龐大的人口紅利才最終完成了厚積薄發和彎道超車的跨越。

近年來放開二胎的政策也從側面說明了人口的重要性。

清朝入關後,由於戰亂、剃髮易服的屠殺、天花等天災的影響,我國的人口一度減少到1900萬戶,最多也就6000萬人口。

但是,隨著清朝關內地區大規模戰事的平息,清朝的耕地面積達到了新的高度。再加上玉米、土豆和紅薯等高產作物的大規模推廣,清朝可供養的人口數迅速增加。

從康熙時代開始,清朝開始向四川、內蒙古等地大量遷移人口,這使得邊疆地區管控得到增強,同時養活的人口也大量增加。

康熙年間,清朝出臺了“滋生人丁,永不加賦”的政策,清朝田賦數量由此在理論上得到固定。雍正年間,清朝實施“攤丁入畝”,人頭稅不再成為賦稅的徵收標準,這使得藏匿人口的數量大大減少,人口開始出現爆炸式增長。

到乾隆時期,清朝總人口超過3億;到鴉片戰爭前夕,清朝的總人口達到4億;建國時期達到5億,直到今天超過14億。

龐大的人口幫助清朝鞏固了對邊疆地區的控制,清朝平定西域之後,乾隆皇帝將東北地區的達斡爾以及關內漢族等族遷入西域地區,使得新疆地區牢牢納入版圖。到左宗棠收復新疆時,新疆已經有了相當數量的漢人。

人口是實現對土地佔有的最直接方式,這一點沙俄一直都在用。如果沒有清朝時期的人口增加,清朝不僅無法對邊疆地區進行實際控制,無法在面對近代列強的一系列入侵時保留我國的民族主體,更不可能完成民族的偉大復興,重新成為世界大國。


可以說,清朝作為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在封建制度的建設上建樹頗多。正是清朝做出的一系列成績,才打下了今日中華民族復興的堅實基礎!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雷海宗曾經總結過中國王朝興替的循環往復,所謂文明第一期第二期什麼的。歷史往往會驚人的相似,但不會完全重演。都說秦與隋極為相似,接下來是漢唐,然後是晉宋。但是崖山之後,這一規律被打破了,不是再來一次短命王朝——長命王朝——南北分X裂的循環,而是元明清三個定都於北京的大一統帝國。現在我們仔細捋一捋,哪一個歷史關頭出了岔子。

秦=隋=元,都是武力掃六合的強大王朝,承前啟後,奠定了後一朝代的基本制度,但也因為暴*政和皇位繼承風波,短短几十年就滅亡於農民起義。

漢=唐=明,都是繼承前朝制度,開創盛世,國祚綿長的漢人王朝。開國皇帝的法定接班人都沒成功接班,而被另一個更賢德的藩王奪位。劉啟、李世民、朱棣的廟諡都是太宗文皇帝,後兩位明顯是以漢文帝為偶像的。都與北方遊牧民族(匈奴、突厥、蒙古)激戰多年互有勝負。中間經歷過一次皇統幾乎中斷的危機,王莽篡漢,武周代唐,嘉靖入繼大統。後期都是宦官專權,朝臣黨爭,最後流寇遍地,朝廷嗝屁。

晉=宋,這兩個王朝最為相像,都是權臣篡位,司馬炎和趙匡胤奪取皇位都沒費多大力,然後輕鬆滅掉南方小國,統一天下。值得注意的是晉宋都不是直接篡漢唐,篡漢的曹丕、篡唐的朱溫,都只統一了北方黃河流域,南方軍閥劉備孫權、王建楊行密不服他們,或自立為帝,或仍奉前朝正朔。曹魏、朱梁都短命,因為沒有好的繼承人。幾經折騰之後,北朝大權落到司馬懿父子、趙匡胤兄弟手裡。因為江山不是從馬上得來,很快文弱腐化下去,西晉洛陽和北宋東京都是一朝夢華,轉瞬間外族入侵,繁華破滅,荊棘銅駝,連皇帝也青衣行酒做了俘虜。然而國運尚在,一個藩王南渡,在江南士族支持下站穩腳跟,偏安江南一隅。東晉和南宋的皇帝大都平庸無能,沒什麼實權,歷史上留名的反而是王敦、謝安、桓溫、秦檜、史彌遠、韓侂冑、賈似道這些權臣。北方蠻族在滅掉西晉、北宋以後迅速陷入內鬥,無暇南征,即使拓跋燾、完顏亮暫時穩定局勢,打到長江邊的瓜步京口,也被南朝的優勢水軍阻遏,再難前進一步,很快又被臣下所弒。唯一不同的是,東晉為劉裕所篡,而南宋因為重文輕武,提倡儒學忠義觀念,那些權臣雖然權勢熏天,沒有一個敢於篡位。

按照這個規律,明以後本不應該是滿清入關,建立大一統王朝。歷史列車在1644年驟然脫軌,因為吳三桂的一念之差,走上另一條軌道。如果沒有這個偶然因素,參考漢末和唐末,明末以後的歷史進程應該是這樣的:

流寇蜂起,地方軍閥在平亂過程中積累勢力,割據一方,明朝皇帝淪為傀儡,被各大藩鎮吆來喝去。最後某個實力最強的北方軍閥(吳三桂?)挾天子以令諸侯,毒死崇禎,立朱慈烺為傀儡,旋即篡位稱帝。四川的張獻忠(孫可望、李定國),兩湖的左良玉,東南的鄭芝龍不服,各自稱帝建國。吳三桂沒有力量滅掉南方各小國,三國鼎立、五代十國重現。吳三桂的兒孫無能,大權落到另一個大將手裡,他篡位建立新朝A,積蓄力量,陸續滅掉張獻忠、左良玉、鄭芝龍的後人,統一全國。鄭芝龍家族得到特殊優待,猶如東吳孫皓,吳越錢俶。滿清在關外就起一個烏桓、契丹的作用,騷擾有餘,但不能長久立足中原。沒過多久,新朝腐化,大概在18世紀中葉,北方又興起一個強大遊牧民族B,滅掉滿清,南下中原,北方淪陷,藩王南渡,又在南京或杭州建立一個“南A”王朝。B國定都北京後,馬上陷入皇族內亂,無力南侵,南A得以苟安,但是皇權衰落,權臣迭出。最後南北兩朝打得筋疲力盡,更北方再出一個超級強權(這回應該是毛子了),如秦、隋、元般席捲東亞大X陸,先後滅掉BA兩國,中國迎來雙頭鷹的露西亞王朝,東方拜占庭帝國。這就是除去陳圓圓這個偶然因素以後,明末歷史最可能的走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