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古代的尚方宝剑有什么作用,到底能不能先斩后奏

“尚方”指的是古代帮皇室制造和管理生活用品的官署,《史记》里面记载:

“其春,乐成侯上书言栾大。栾大,胶东宫人,故尝与文成将军同师,已而为胶东王尚方。”

尚方宝剑就是由“尚方”宫署铸造,专供皇帝使用的宝剑。

古代的尚方宝剑有什么作用,到底能不能先斩后奏

在古装小说、戏剧中,经常会出现一个场景:皇帝赏赐大臣尚方宝剑,大臣拿着剑到了地方貌似就能理直气壮,甚至有怒斥百官、先斩后奏的动人情节。其实那些场景都是经过艺术加工,为了起到渲染的效果。真实的尚方宝剑,可不是说赏就赏,说用就能用的。

古代的尚方宝剑有什么作用,到底能不能先斩后奏

在秦汉时,这种帝王专用剑藏于尚方,做工极其讲究,并绘有龙凤图案,削铁如泥,一出鞘就能取骡马性命,故汉代称“尚方斩马剑”。《汉书》记载,朱云曾上书汉成帝:

“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

这个典故是说汉成帝的老师张禹无恶不作,朱云要求皇帝让他用尚方剑斩杀张禹,以达到杀一儆百的作用。但皇帝觉得朱云是以下犯上,便要求侍卫将其拖出去斩了。朱云抱着栏杆不放,侍卫用力过大,竟然把朱云和栏杆一起拉断。此时,幸好旁边有官员出来求情,朱云才逃过一劫。“朱云折栏”便成为忠臣直言进谏的典故。

由此可见,在秦汉时就有人想用尚方宝剑斩杀奸臣,可惜,想归想,实际上大臣还没有使用尚方宝剑的资格,皇帝也不会轻易赏赐。《后汉书》也有记载,皇帝让蔡伦做过尚方令,监制尚方剑。蔡伦表示“御用之器,臣庶不得私用”。

古代的尚方宝剑有什么作用,到底能不能先斩后奏

到了唐代,被皇帝授予“尚方宝剑”的朝廷官员也没有先斩后奏的权利,必须先请示皇帝。

一直到了北宋初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后,才赋予尚方宝剑先斩后奏的权利,但也仅限于少数高级将领“如朕亲临,违法专杀”。《武经备要》记载:

“本朝之制,大将每出讨,皆给御剑自随,有犯令者,听其专杀。”

宋朝重文轻武,对武将很不信任,平时兵和将相互调动,互不熟悉,到了战时容易出现将领调不动兵的情形。为了解决将军出兵在外,距朝廷远,凡事奏请,贻误战机的问题,宋朝有赏赐尚方宝剑先斩后奏的惯例。

古代的尚方宝剑有什么作用,到底能不能先斩后奏

宋代的尚方宝剑主要用于军事领域,并且有相应的限制,“副将以下,不听命者可斩”,这就是说面对副将以上的将领,尚方宝剑持有者还是无权先斩后奏的。

在司法领域,宋代并没有使用过尚方宝剑,所以,电视剧中,宋代的包拯有一把“上斩昏君、下斩佞臣”的尚方宝剑,纯属子虚,完全是艺术创作。包拯办案用的工具是龙头铡(降龙)、虎头铡(伏虎)、狗头铡(斩犬),分别处分违法的皇亲贵胄、贪官污吏和普通罪犯。

古代的尚方宝剑有什么作用,到底能不能先斩后奏

到了明代,尚方宝剑开始普遍用于军政和监察,不仅使用频率比较大,而且在制度上也更加完善。刘伯温曾经说过:

“先封尚方剑,按法诛奸赃。”

明朝的尚方宝剑,代表着天子,是皇权的延伸,持剑者一般都是皇帝的心腹大臣或监察御史,真正具备有先斩后奏的权利。赏赐尚方宝剑时,朝廷还要在奉天殿举办一个“代行授钺礼”的仪式,届时皇帝身着礼服隆重出席,大将军由西入殿,叩头四拜。承制官宣布圣旨,“以节钺授大将军”。

古代的尚方宝剑有什么作用,到底能不能先斩后奏

到了明代后期,大将带天子出征,必须同时持有“剑(尚方宝剑)、敕(特许敕令)和印(兵符)”,才算名正言顺地代表皇帝督师。

皇帝觉得有必要,赏赐大臣一把剑,大臣拿着剑也只是威风一时。比如,崇祯赏赐给蓟辽督师袁崇焕一把尚方剑,袁崇焕用尚方剑斩杀了毛文龙。后来袁崇焕被崇祯清理时,其中一条罪名便是用宝剑擅杀毛文龙。

尚方宝剑是古代帝王人治天下的产物,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与三眼花翎、丹书铁券大同小异,都是皇帝驾驭大臣的一个道具而已。用这些道具治理天下,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尚方宝剑非扭转王朝命运的灵丹妙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