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3 城隍爺和土地爺誰官大?其實他們都是古代官方基層社會控制的手段


我自己現在是生活在西安。即將過年了,我每年過年都是要回老家內蒙古呼和浩特去。因此總是會錯過一些西安本地的過年慶祝活動。

比如,我經常路過的位於西安西大街鼓樓西邊的都城隍廟,在每年年關將至時,都會舉辦盛大的新春祈福法會,引得很多居民和遊人都會前去祈福和遊覽。關於城隍神,我曾經在很多明清小說筆記中讀到過,比如《聊齋志異》中就曾經有很多城隍神顯靈的故事,故事裡面的城隍神,往往是作為地方上管理司法的神靈,為那些蒙受冤屈的人提供幫助,用雷霆手段來鏟奸除惡,匡扶正義。

城隍爺和土地爺誰官大?其實他們都是古代官方基層社會控制的手段

明 請客城隍像 現藏於首都博物館

可是,還有一位大家熟悉的地方管理神靈,也在我們的民間神仙譜系中有著重要的地位,他也是掌管地方各種事物,某種程度上說和城隍的管轄範圍存在一定重疊,他就是老百姓都很熟悉的土地神,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土地爺。

城隍爺和土地爺誰官大?其實他們都是古代官方基層社會控制的手段

《大鬧天宮》裡的土地爺

土地爺嘛,在民間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了。《西遊記》裡面,唐僧師徒走到哪裡有啥情況不明白的,都知道把土地叫出來問問,無論是蟠桃園、獅駝嶺、火焰山、五莊觀等等,到處都能見到土地爺的身影。在老百姓心中知名度絕對是相當高了。土地作為地方管理的神祗,城隍也是地方管理神祗,他們倆也常常會讓老百姓感到迷惑,到底誰的能力更大呢?

那麼,在古代的民間信仰中,這城隍爺和土地爺到底誰官大呢?他們倆在歷史上又有什麼區別和聯繫呢?今天的話題,我們就來聊聊城隍神和土地神的民間信仰歷史,看看他們身上有什麼不同。

一、城隍爺和土地爺起源不同——一個是溝渠神,一個是土地神

其實,城隍爺和土地爺確實有著很多的區別,首先就是從源流上來講,二者就截然不同。

城隍這個詞,在《說文解字》中這樣解釋道:“城,以盛民也,隍,城池也。有水曰池,無水曰隍。”這裡城就是指城市,隍指的就是城牆外的壕溝,這溝有水就叫護城河,也可以叫池,沒水的時候就叫隍。其實,城隍這個詞最早屬於一個工程概念,是城市建造過程中為了保護城市不受外敵入侵而修建的起到防守和保護作用的一個設施,也是城中百姓的保護屏障。

城隍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在《禮記》中曾經記載,每年歲末周王室要祭祀八種神靈,稱為“大蜡八”,這個也是我們現在“臘八”的由來。在這八種神靈中,有一個神靈叫做“水庸”,《禮記》中說:“祭坊與水庸,事也。曰:‘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明人王崇簡在《冬夜箋記》裡說到:“城隍之名見於易,若廟祀則莫糾其始。記以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為蠟;蓋蜡祭八神,水庸居七。水則城也,庸則隍也,此正祭城隍之始。

”意思就是說水庸應該是城隍最早的起源,這裡的水庸應該指的是引流灌溉的水溝。這也就是說,城隍神的起源應該是負責農田水利灌溉的溝渠神。

城隍爺和土地爺誰官大?其實他們都是古代官方基層社會控制的手段

而土地爺則是起源於土地崇拜。土地神其實源於古代的“社神”。注意,是“社神”,可不是灶神啊。社這個字本身就帶有著明顯的土地崇拜意義。一邊是“示”字旁,代表祭祀,一邊是土,代表土地,整個字合起來就是祭祀土地的意思。《說文解字》中說:“

社,地主也,從示從土。”這就解釋了社代表了土地祭祀的起源。

土地信仰起源也是在周朝,在《禮記》中有這樣的記載:“社者所以神地之道也。地載萬物天垂象。取材於地,取法於天,所以尊天而親地也。”這意思就是說土地崇拜是被認為與上天崇拜並列祭祀的。在《禮記》中,還規定了上至周天子下至老百姓各個級別都要祭祀土地神,而且不同級別祭祀採用的規格是不同的。這種土地崇拜,就是為了報答土地承載萬物,養育萬物的功績。

城隍爺和土地爺誰官大?其實他們都是古代官方基層社會控制的手段

《西遊記》裡的土地

所以說,某種程度來說,城隍信仰和土地信仰雖然源流不同,但是最初本質上都是起源於自然崇拜,崇拜的是一種自然現象以及其對生產的影響力。這個角度來說,雖然他倆一個是溝渠神一個是土地神,但是反映的都是原始自然崇拜現象。

二、城隍爺和土地爺工作地點不同——一個在城裡,一個在鄉村

前面說的是城隍爺和土地爺在起源上有著不同,其實在工作地點上,二者也有著顯著的不同,一個是在城裡“上班”,一個是在鄉村“工作”。

城隍神的信仰形成其實與中國古代城市的形成有著很大關係。

城市是怎麼形成的,我們來看看革命導師馬克思和恩格斯是咋說的,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文中,馬克思和恩格斯這樣指出:“

一個民族內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業勞動同農業勞動的分離,從而也引起城鄉的分離和城鄉利益的對立。”農業和工商業的分工,逐漸推動了工商業和鄉村的分離,導致了城市的形成。

城隍爺和土地爺誰官大?其實他們都是古代官方基層社會控制的手段

既然原來的鄉村逐漸升級成為了城市,那原來農田周圍的水溝也自然升級成了城牆周圍的護城河了,這時的城隍,也從溝渠神逐漸向著城市保護神的神格進行轉變。歷史記載中第一次將城隍作為城市守護神的記載,是出自《北齊書·慕容儼傳》:一位大將軍被敵軍圍困,此時才想起城中有一座城隍神祠,他就趕緊去祈禱,結果城隍神真的顯靈,幫他擊退了敵軍。這說明,在南北朝時期,城隍已經作為城市保護神,在城市中有單獨的廟祭祀了。

而我們後面對於城隍的瞭解大多是基於他另外一個身份那就是司法神。在很多明清小說中我們都能夠看到城隍爺顯靈賞善罰惡的光輝事蹟。不過無論是城市保護神還是司法神,城隍的“辦公地點”始終都是在城市中,都是在城市中設廟供奉的。

城隍爺和土地爺誰官大?其實他們都是古代官方基層社會控制的手段

城隍廟

而土地神的“辦公地點”的變遷可就是一句兩句說不清楚了,這主要是源於土地神崇拜發展過程中的一次“分流”。

在土地崇拜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向著廟堂和江湖兩個不同的方向發展出了不同的分支,這也代表了官方和民間對待土地信仰的不同態度。一方面,土地作為古代農耕社會的基本生產條件,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具有著孕育萬物的恩德,所以土地信仰在民間有著很廣泛的受眾。另一方面,在官方層面,隨著統治者所統治的領域不斷增加,統治者也逐漸需要將土地神格化,並且加以無限提高,以構建“君權神授”的理論體系,加強自己統治的合理性。

因此,土地信仰逐漸分出了兩個分支,即代表官方的“后土”信仰和民間的“土地爺”(或者“土地公”)的信仰。

這裡的后土,也就是“皇天后土”裡面的后土,代表了官方認可的最高土地神。早在漢武帝時,就將“后土皇地”作為總司土地的最高神。而隨後一直到宋朝,后土都是君王祭祀的最高級別的神靈之一,通常與皇天上帝共同祭祀。後來在宋朝,隨著道教的廣泛流行,后土以“后土皇地祗”的名號被奉為道教中地位僅次於“三清”的“四御”中的一位成員,成為道教最高神靈體系中的一員。

城隍爺和土地爺誰官大?其實他們都是古代官方基層社會控制的手段

北京白雲觀所供奉的后土皇地祗

而另一個代表民間分支的土地爺崇拜,也在民間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這個分支最初起源於我們提到的周朝的土地祭祀的不同級別中,有一個是老百姓舉行土地祭祀的,叫做“置社”,後來到了秦漢,這種民間祭祀被稱為“里社”。並在隋唐時期隨著地方民間土地信仰與鬼神信仰進行了融合,最終產生了比較接近後來土地管轄範圍的“人鬼土地神”,由管地方的神進化到連地面上的鬼也一起管了。

比如宋朝就有人寫詩:“田夫擊鼓祀田神,盤案相呼盡欲醺。”這就是說老百姓在田間地頭擺開臺案,打起鼓敲起鑼就可以祭祀土地爺了,可見在宋代土地爺是鄉村農民和下層民眾的祭祀的神靈。所以要說土地神在哪辦公,可得分兩頭說,要是說“后土”那可是高了去了,皇家祭祀都有她,要是說“土地爺”,那又低的沒邊,田間地頭都能“辦公”。,當然,我們本文所談到的就是指土地爺,所以說,土地爺的“工作場所”應該就是主要在鄉村了。

三、城隍爺和土地爺等級不同——一個級別高,一個級別低

正是由於前面提到的,城隍爺和土地爺辦公地點以及信仰受眾不同,導致了二者在官方認可的程度上也逐漸有了差異,而在城市裡辦公,更受到官方認可的城隍爺就獲得了各種榮譽稱號加持,甚至還給封了品級,而“紮根基層”廣泛受平民百姓認可的土地爺在這方面自然就相形見絀了,這也就造成了二者在民間的“神職”有了高低之別。

城隍最被彰顯弘揚,飛黃騰達的時代應該是在明朝。在明太祖朱元璋的大力倡導下,城隍信仰達到了歷史的巔峰,城隍廟幾乎遍佈全國。僅僅在洪武年間,朱元璋就多次就城隍祭祀頒發詔書,給很多地方的城隍都加官進爵。比如奉南京城隍為“承天鑑國司民升福明靈王”,封開封城隍為“顯聖王”。此外,朱元璋還把神界的城隍體系和現實中的官僚體系基本上做了高度的融合,在天下各府、州、縣都建了城隍廟,並且分別加封府、州、縣城隍為“威靈公”、“靈佑侯”、“顯佑伯”,按照朝廷正二品、正三品、正四品定待遇。這幾乎完全照搬了現實生活中的地方官制。

城隍爺和土地爺誰官大?其實他們都是古代官方基層社會控制的手段

朱元璋畫像

朱元璋曾說:“朕設京師城隍,統各府、州、縣之神,以鑑察民之善惡而禍福之,卑幽明舉不能倖免。

”這無疑是用城隍信仰作為工具,來改善社會風氣,弘揚正能量了。這麼一來,城隍爺在明朝受到了空前絕後的超級待遇。

這麼一來再看看土地爺,地位就比較寒酸了。前面說了,信眾主要是貧民百姓,祭祀也就在田間地頭,這樣的神仙在人們的認知中肯定在神界地位也不會太高的。所以,在很多小說中,就出現了土地爺向城隍爺報告工作的故事。

城隍爺和土地爺誰官大?其實他們都是古代官方基層社會控制的手段

西遊記裡的土地爺

比如土地爺戲份最多的《西遊記》裡,就有一段關於土地爺向城隍爺報告的劇情。在第八回“我佛造經傳極樂,菩薩奉旨上長安”中,觀音菩薩領瞭如來佛祖的法旨,要往長安城尋找取經人。到了長安城中,沒地可去住,只好住進土地廟。菩薩進土地廟,嚇得土地膽戰心驚,趕緊去報告城隍。原文說:“斂霧收雲,師徒們變作兩個疥癩遊僧,入長安城裡,早不覺天晚。行至大市街旁,見一座土地神祠,二人徑入,唬得那土地心慌,鬼兵膽戰,知是菩薩,叩頭接入。那土地又急跑報與城隍。”從這裡看,土地至少從明朝開始就逐漸在民間成為了城隍的下屬了。

四、其實無論城隍爺還是土地爺,都是古代官方對基層實行管理控制的手段

無論城隍爺還是土地爺,其實說白了都是官方藉此進行基層管控的手段。而從官方對於城隍和土地信仰的抬舉和支持,也能夠看出清醒的動機以及宏觀的控制。

前面提到,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抬舉城隍的地位,其實也有控制民間輿論,讓老百姓各安其職,有所畏懼,從而不敢作惡,起到社會教化的作用。朱元璋曾說過:“朕立城隍廟 ,使人知畏 ,人有所畏 , 則不敢妄為 。”而把城隍廟建造的跟衙門官署一樣,使得城隍儼然成為了陽間官署的補充形式。城隍信仰為廣大老百姓提供了一個精神寄託的場所。人們希望在陽間的貪贓枉法,貪官汙吏能夠在陰間由神靈進行處置,這也是通過一個迂迴的方式,對儒家主流的社會倫理教化系統進行了合理的補充,讓大家對於社會黑暗所累積的負面情緒有一個疏解的出口。

城隍爺和土地爺誰官大?其實他們都是古代官方基層社會控制的手段

而這種官方控制的示例,就是城隍爺的升遷、貶謫其實往往是由人間的君王來決定。比如清光緒七年(1881年)時,傳說臺灣新竹城隍廟據說出現了顯靈,防禦外匪有功,光緒皇帝御賜匾額“金門保障”,此後,這個廟就從縣城隍升級為府城隍,後來乃至成了臺灣所有城隍廟中神位最尊的城隍廟。

而作為最基層的民間信仰的土地爺,也承擔了官方對基層教化的作用。比如在宋朝的時候,地方遇到水旱災害的時候,地方官員總是要到土地廟進行“祈社”。這些行為當然是起不到啥作用的,但是他們鄭重其事的祭祀行為,能夠給廣大的災民以心理的安慰,進而達到一種穩定社會群體,防止社會動亂的作用。

城隍爺和土地爺誰官大?其實他們都是古代官方基層社會控制的手段

正因如此,也有一些地方官會基於此有意識的利用群眾的土地信仰來達到樹立自己威信的目的。宋代的《寶慶四明志》中就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有一位桃源縣知縣,遇到地方上有老虎。“鄉有虎,禱於社,諭以文,越三日,虎僕於社旁。”意思就是他給土地爺祈禱,焚表祭祀,三天以後老虎就倒在了土地廟旁邊。當然了,這個很明顯是作秀了,但是也確實會讓群眾對於土地爺更加信仰,在地方遇到災難的時候就有一定心理依託,對於穩定民眾心理,防止社會動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由於民間在祭祀土地爺的時候,往往也是鄰里之間聚會和飲宴的日子,比如說唐代在社日(也就是祭祀土地爺)的時候,就有詩句雲:“桑柘影斜春社散, 家家扶得醉人歸。”所以土地爺也變相的加強了民間鄰里之間的和睦,促進了社會單元的和諧和安定,無形中也起到了穩定基層的作用。


總結一下,從源流上來看,其實城隍爺和土地爺都是源於樸素的自然崇拜,在後來發展過程中,城隍爺和土地爺由於辦公地點的不同而逐漸導致了“官位品級”存在了區別。其實,無論是城隍爺還是土地爺,都是古代官方對於基層採取管理和控制的手段,官方通過推動城隍爺和土地爺信仰,達到教化民眾向善,塑造社會秩序,穩定基層社會,防止社會動亂的目的。這也就是我們在研究古代民間信仰的時候,感到非常有趣的地方吧。


參考文獻

1、《西遊記》、《說文解字》、《禮記》、《北齊書》、《寶慶四明志》等

2、《城隍信仰初探》 黃強 湘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3、《唐宋土地神信仰研究》 瀋陽 南京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4、《論宋代土地神信仰與基層社會控制》 楊建宏 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年5月

5、《城隍神與土地神祭祀在清代豫北地區的爭奪》 單磊 河南教育學院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4年第5期

6、《城隍廟文化瑣談》 石佳 傅巖 城市問題 2003年第2期


感謝您關注頭條號“懶龍說”,如果您喜歡看我的文章,可以在評論下方與我留言交流,或者可以轉發朋友圈,甚至可以點擊文章下面的“讚賞”,為作者提供一點點支持,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