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7 临沧各民族过年传统习俗你了解多少?

年味是什么?年味就是家家户户都贴上喜庆对联迎接新春,满大街都挂满了红灯笼,走在街上乡里街坊见面道着过年好的那种氛围,屋外烟花闪耀飘进鼻内的一股幽香,全家团圆围坐在桌前一起吃着妈妈忙前忙后做的一顿年夜饭中的饺子,逛庙会看着舞龙吃着糖瓜儿……

我在云南过大年 | 临沧各民族过年传统习俗你了解多少?

作家冯骥才说过:“人情味才是最深的年味”。

临沧过年与其他地方相同,腊肉是必有的。进入腊月,人们陆陆续续为过年作准备:杀年猪、腌腊肉、晒腊面、舂粑粑。

我在云南过大年 | 临沧各民族过年传统习俗你了解多少?

到腊月二十四,折用青竹枝打扫房屋,俗称“扫烟尘”。外出的家人也纷纷赶回家里团聚。到了除夕,也叫大年三十,家家贴春联,有的还在庭院中栽一棵青松,在堂屋里铺上松叶,傍晚,摆起丰盛的家宴。夜晚,从城市到乡村,爆竹响彻云霄。

晚上还要封门“熬寿岁”守夜,有些地方还给农具贴上红纸封条,堂屋点上“万年灯”,烧起“常明火”,彻夜不熄,象征吉祥平安。

我在云南过大年 | 临沧各民族过年传统习俗你了解多少?

我在云南过大年 | 临沧各民族过年传统习俗你了解多少?

大年初一凌晨,三五成群的儿童挨家“叫财门”:“财门大大开,金银财宝滚进来”!领到压岁钱的孩子们满心欢喜。四面八方的鞭炮声骤然响起,全家老幼穿上新衣,吃糖水泡米花或煮汤圆,象征新的一年日子甜甜蜜蜜。

大年初二,杀鸡开荤,走亲串戚,互相拜年,新嫁出去的姑娘要回娘家给父母拜年。

临沧少数民族众多,因此各民族除过本民族的节日外,也同样过春节,又各具特色。

我在云南过大年 | 临沧各民族过年传统习俗你了解多少?

彝族称过春节为“苦呼别”,过七天七夜。云县的彝族在除夕这天,要把犁耙、海簸等大农具封上红纸,在杵臼及石磨眼上放满粮食,并故意多煮些饭,让大年初一吃剩饭,预祝粮食多得吃不完。

沧源佤族把春节称为“卧”节。临近春节,妇女割好马草,舂好糯米粑粑,酿好水酒,男子修沟引新水。

拉祜族称过年为“科尼哈尼”,有大年小年之分。

布朗族,腊月二十四“送灶君”,以后就很少下地干活,忙于打扫卫生,晒洗衣服、被褥,做白酒,腌酱菜,杀猪腌腊肉。

傈僳族称过春节为“可许节”。除夕之夜,老人唱“古本调”和“可拾木刮必调”。青年男女开始打歌,轮流着每家打一夜,从村头打到村尾。

我在云南过大年 | 临沧各民族过年传统习俗你了解多少?

景颇族称春节为“吉打”或“宁打”。正月初一起三天任选一天,青年男女们带上糯米粑粑上山玩耍,唱歌跳舞。正月十五,耿马贺派乡的景颇族还举行隆重的“目瑙纵歌”,最热闹时,远在德宏、缅甸的景颇族和其他民族也赶来参加。

镇康一带的苗族,大年初二或初四举行“献龙”,祈求风调雨顺。初三起跳三天的芦笙舞及丢包。正月初一至十五,凤庆的苗族还过“朝花山节”,苗语又叫“他查”,由主持人选一场所,大家身着节日盛装,到山场吹芦笙,打歌、对调、赛弩,尽情欢乐。

此外,临沧的酱菜也算当地一绝。走在街上,有的铺子里放着酱缸,里面装着各式各样的酱菜,同样也有袋装密封的酱菜。像“腌菜”、“酸笋”、“酸辣子”等都是当地的特色,吃米线的时候拌上一点,那酸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