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 “南人歸南,北人歸北”,秦檜這招太陰損,徹底傷了北方漢人的心


“南人歸南,北人歸北”,秦檜這招太陰損,徹底傷了北方漢人的心

秦檜

南人歸南,北人歸北

建炎二年,宋徽宗聽說兒子趙構登基稱帝,以為增加了與金國和談的籌碼,便寫信給金軍主帥完顏宗翰,說他願意遣使修書給兒子趙構,南北分治,並讓南宋朝廷向金國稱臣納貢,目的是想保住大宋王朝的半壁江山。

不過,這封信在送給完顏宗翰之前,宋徽宗命秦檜把信修改一下。秦檜得令後,如獲至寶,大力“潤色”議和書,並獻給完顏宗翰,還重金賄賂一番。秦檜在這封議和書中,借宋徽宗之口大談“南人歸南、北人歸北”的論調,完顏宗翰聽得是心花怒放,覺得秦檜是個人才,獎勵給他大量的金錢和財物,並且還把秦檜引薦給金太宗。

當初,金國廢除趙氏而立張邦昌為帝,秦檜曾與大臣們強烈反對,表現出一個忠臣的氣節。金太宗也十分賞識秦檜在廢立事件中的表現,認為他蠻有氣節的,便將他賜給弟弟完顏昌。完顏昌見秦檜得到金太宗和完顏宗翰兩人的賞識,必然有過人之處,便欣然將其收入麾下並加以重用。秦檜成了完顏昌的幕僚,從此就在金國混得風生水起,這一點可以從後來完顏宗翰宴請過秦檜得到佐證。因為當時酒宴上陪坐的都是金國顯貴,這表明秦檜是得到了女真貴族群體的認可,否則是不可能有如此親密關係的。

建炎四年,完顏昌發兵南下攻打南宋,帶上了秦檜同行,當時金軍圍困楚州(今江蘇淮安),就讓秦檜向楚州軍民寫招降書。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秦檜必定是在金國盡心盡力地為完顏昌服務,否則這次也不會帶秦檜南下,更不會讓他寫招降書。

由此可見,恰恰是宋徽宗讓秦檜修改的議和書,讓秦檜攀上了金國人的高枝。那麼,這封議和書的內容到底是什麼,竟然能讓金國統治者如此重視。雖然這封信是宋徽宗起草的,但是經過秦檜的“潤色”,硬是將宋徽宗的意思表露得更加明確而完整,並予以淋漓盡致的發揮。秦檜說南北風俗差異很大,如果統一成一個國家,是很難的事,自古就沒誰完成過這樣的事情。如果金國同意保存趙宋政權,那麼,宋朝將世世代代臣服於金國,年年納貢,對金國是非常有利的一件事。

當時,金國人在中原地區先後扶持了張邦昌和劉豫的傀儡政權,但始終無法有效地控制北方的大宋子民。原宋朝北方軍民的抗金情緒非常強,就算南宋朝廷再無能,他們也是矢志不渝地擁護它,以它為旗幟,頑強抗金,使金國南侵困難重重。因此,當秦檜把南北分治的想法提出來後,簡直是說到了金國人的心坎裡,自然是把秦檜當成座上賓了。這個事情,拿現在的話說就是製造兩個中國。

秦檜南下歸宋,他自稱是在楚州乘完顏昌攻城之時,殺了監管自己的人,奪舟成功南逃的。對於秦檜的說法,當時很多人是提出了質疑,懷疑他是叛徒。但是,南宋宰相範宗尹和同知樞密院事李回在宋高宗面前竭力保證他的忠誠,讓宋高宗相信了秦檜。

“南人歸南,北人歸北”,秦檜這招太陰損,徹底傷了北方漢人的心

秦檜南歸

建炎四年十一月,秦檜見到了宋高宗,並帶來了徽欽二帝及趙構母親韋氏的消息,讓宋高宗非常高興。於是,秦檜立即被任命為禮部尚書,就連護送秦檜歸來的人都授了官職。

秦檜剛到南宋朝廷,還沒有立即大力宣揚自己的和議主張,後來,等範宗尹罷相後,秦檜就趁機放出風聲說自己有兩條妙策,可以安天下。有人就問他為何不說,秦檜說現在沒有宰相,說出來無法執行。秦檜的潛臺詞其實就是等自己當了宰相,再說也不遲,也就是說,他一直在等合適的機會。因為他知道自己南歸不久,根基還不是很穩,貿然地把“南人歸南,北人歸北”的具體政策說出來,可能會給自己帶來麻煩,弄不好還會招致殺身之禍。只有等自己掌握了朝政大權,才會把這一想法提出來。

宗尹既去,相位久虛。檜揚言曰:“我有二策,可聳動天下。”或問何以不言,檜曰:“今無相,不可行也。”

沒過多久,秦檜夢想成真,他與呂頤浩一起拜相,倆人共掌朝政,此時的秦檜還做不到獨掌握朝政,因此必須把呂頤浩搞下臺才行。他讓自己的黨羽放出輿論說:“周宣王修內政、攘外敵,故能中興,今二相應分管內政外政。”意思就是我大宋要想實現中興,朝中不能有兩個丞相,應該一個管內政,另一個主管軍務。果然,宋高宗讓呂頤浩主管軍務,到鎮江建造都督府去了,政務全部由秦檜負責。

當秦檜掌握朝政大權後,正式向宋高宗兜售他的“二策”,即“以河北人還金國,中原人還劉豫”,意思就是居住在南宋的人,凡是原籍在河東、河北、山東和陝西等地的,都要返回原地置於金國的統治之下。而原籍在中原地區的,則返回到當時劉豫的偽齊政權統治區。雖然秦檜剛來到南宋的時候,跟宋高宗提過“南人歸南,北人歸北”的策略,但具體怎麼實施,並沒有細說。現在宋高宗終於看到了秦檜的底牌,發現是這麼個東西,就生氣地說:“朕北人,將安歸?”朕是北方人,將歸到哪兒?而且秦檜還說“為相數月,可聳動天下”,可朕至今也沒有看到天下的聳動。隨後,宋高宗罷免了秦檜的相位,任其為觀文殿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觀 ,並張榜朝廷,以示不再複用。

此後的幾年,南宋抗金形勢空前大好,朝廷還授予岳飛指揮全國大部分軍隊,也就除了張俊和韓世忠不受岳飛節制,其它軍隊岳飛都可以指揮。宋高宗的這一任命,使岳飛異常興奮,為直搗中原做了積極準備。

“南人歸南,北人歸北”,秦檜這招太陰損,徹底傷了北方漢人的心

岳飛

秦檜雖然被罷相了,但人可沒有消停,繼續上躥下跳。他利用宰相張浚不滿於空頭都督的弱點,煽風點火,使得張浚隨他一起向宋高宗進言,說不應讓岳飛掌握太大的兵權,以免功高震主之類的話。果然,宋高宗被說動了,就收回了岳飛兵權,岳飛北伐的計劃也泡湯了。後來,劉光世也被罷官,淮西軍由於無良將統領,四萬多人就叛逃到偽齊政權之下了。淮西軍之變震驚了朝野,而秦檜事前都是處在幕後,處處利用張浚對抗金事業進行破壞。因此,在這件事上,秦檜並沒有受到牽連,還成功忽悠宋高宗把朝廷從建康遷往臨安,終止北伐的一切部署和準備。

而張浚也因個人的失誤,就辭去了宰相之位,宋高宗問張浚,秦檜可否當宰相,張浚說昏暗無能。宋高宗一看張浚這樣說,就任命趙鼎為相了。雖然這次秦檜沒有順利登上相位,但是,半年之後,也就是紹興八年(1138年),秦檜被任命為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成功地第二次拜相。

秦檜再次被任命宰相,就繼續勸說宋高宗接受“南人歸南,北人歸北”的政策。這次宋高宗並沒有像上次那樣牴觸,而是欣然接受了,這是為何?

原因一:當初,秦檜第一次提出那個想法,宋高宗之所以反感,完全是一種本能上的。再加上秦檜剛來不久,宋高宗對他也並不是很信任,如果貿然同意了秦檜的建議,必定會遭到文武大臣們的反對,大臣們反對,宋高宗就沒有可依仗的人了。但是,隨著後面發生了一連串的事情,抗金事業受阻,宋高宗自然就萌生了苟安於江南的心思了。而此時的秦檜也回到南宋朝廷有好幾年了,在一些問題上處處迎合宋高宗的意思,這讓宋高宗對他的信任度相較於之前就大了很多。

原因二:時局不同,此時的南宋政權,相較於之前,是更加穩定。如果在政局不穩定的情況下,宋高宗向臣子們表露出與金國和議的意思,無疑會影響皇位的穩固。只有等自己坐穩了江山,才敢發出自己真實的聲音,之前秦檜提出“南人歸南,北人歸北”的政策,也許宋高宗並不是真的反感,而是他明白在當時的情況下,那個政策不宜實行。

紹興十一年(1141年),宋金簽訂紹興和議,也開始正式執行秦檜的“南人歸南,北人歸北”的政策。可以說,這一政策的執行,對南宋抗金事業的打擊非常大,甚至是釜底抽薪式的打擊。

“南人歸南,北人歸北”,秦檜這招太陰損,徹底傷了北方漢人的心

因為,南北分治的建議,表明上看是南北互不干擾,看似很公平,可實際上是對南宋極為不利。

首先,北方人英勇尚武,南方人文弱善文。南宋初年,宋軍將士多為北方人,如大將岳飛、劉光世和韓世忠等。實行了“南人歸南,北人歸北”的政策後,等於就是南宋自動解除了現有的武裝力量,而後在南方重新招募新的軍隊。這樣的話,在短期內是根本不可能訓練出一批抗金的精兵,國家沒有一支訓練有素的武裝力量,也只能任人宰割了。

其次,當年,宋朝多次遣使到金國,但很多使臣都被金國人扣留了,再加上這些被扣留的宋朝臣子原來是北方人,就更加使得他們不可能回到祖國的懷抱了。不但他們回不來,就連他們留在南宋的家屬都得被押往金國。其中,比較有代表性人是宇文虛中,他就是被扣留在金國的宋使,金國為了讓宇文虛中安心為金國服務,要求秦檜將他的家屬送到北方。秦檜怕得罪金人,更擔心宇文虛中阻撓和議,竟然堅決將宇文虛中的家屬全部送往金國。宇文虛中雖然與家人團聚了,但仍遙念故國,常暗中以蠟丸向南宋密告金人的動向,而且也暗中積聚力量,圖謀殺敵保國。但事情敗露,宇文虛中及全家百口全被金國殺害。

當然,被遣返回北方的宋朝大臣的後代,並不僅僅只有宇文虛中一家,元祐大臣的後人鄭著、趙彬和楊憲等三十餘家都被秦檜送往了北方。

第三,這一政策還替金國和偽齊政權安定了社會秩序,減少了北方宋人的反抗。金國南侵,中原的漢人都會舉起大旗騷擾金軍,使得金國無法順利進攻南宋。現在執行了“南人歸南,北人歸北”的政策,這無疑會使北方的宋朝人不敢大力反饋金國的統治。以前反抗金國,打不過,大不了逃到南宋境內,而現在卻行不通了。因為,即使南下,終歸要遣回原地。如金國任命的宿州知州趙榮、壽州知州王威,他們兩人獻城歸宋,雖然他們的家人已被金國殺害,但他們兩人還是被秦檜下令趕回了北方。

這不僅斷了北方漢人的歸降之心,更為重要的是,這一政策執行後,等於就是從法律上承認了金國對北方大地的統治權,這猶如一道沉重的枷鎖壓在宋朝人心頭。

第四,由於朝廷承認了金國對中原的統治,等於就是把中原的漢人賣給了金國。對金國來說,中原的漢人則成了金國的兵源,他們可以順利地從北方招募軍隊,武力上的優勢將進一步加強。

因此,當秦檜提出“南人歸南,北人歸北”的南北分治主張後,金國人自然是認識到它對自己有利,便開始同意與南宋和議。而宋高宗等人也滿足苟安於江南,這一主張成為南宋後來的基本國策。

“南人歸南,北人歸北”,秦檜這招太陰損,徹底傷了北方漢人的心

總結

不是說不可以議和,歷史上有很多議和,如宋遼的《澶淵之盟》,但都沒有像宋金和議這樣讓人詬病。雖然《澶淵之盟》也會有人批評,但隨著時局的發展,北宋人也漸漸接受了,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還算是有一定的正面意義。

而宋金之間的和議,偏偏加上了“南人歸南,北人歸北”的條件,當北方的宋人在中原大地為了祖國抵禦金國的入侵,最後卻被祖國出賣了,這是一種什麼感覺?在一定程度上,這消磨和打擊了人們的抗金意志,使大家逐漸淡忘恢復故土之事。北方漢人如火如荼的抗金事業,遭受了嚴重的失敗,並且還帶來了嚴重的心理創傷,一種被祖國出賣的心理創傷。這從宋寧宗時期的“開禧北伐”得到了印證,南宋朝廷還以為中原的漢人會起來反抗金國,以配合南宋北伐,但後來的事實證明這只是南宋的幻想,因為中原的漢人已經對南宋死心了。

可以說,“南人歸南,北人歸北”的政策,對南宋的抗金事業進行了釜底抽薪式的打擊,當朝廷再想喚醒大家的抵抗信念,就不是那麼容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