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無聲告白》:生而為人,我不想被愛綁架,可以好好和我說話嗎?

2019年已經過去,2020年剛剛到來。

站在現在這個點,我閉上眼睛問自己,喜歡現在的我嗎?

Oh,no,我的事業不是我夢想的那麼成功,我的家庭不是我期待的那麼完美,我活在為父母子女的期待裡,我不是自己喜歡的樣子。

直到,我翻開《無聲告白》,在這邊常年霸屏暢銷圖書榜的小說裡,找到了解藥。

《無聲告白》:生而為人,我不想被愛綁架,可以好好和我說話嗎?

2014年出版即成黑馬,力壓村上春樹等作家,常年雄踞暢銷榜

1、看起來完美的一家,卻人人活在痛苦裡

莉迪亞死了,可他們還不知道。

開篇第一句話,作者就淡淡的口吻,說女主角死了。

乖巧溫順的莉迪亞,是這個學霸之家的中心,是父母的驕傲和希望。

不同於東野圭吾筆下的那些謀殺案,這位風華正茂的少女的死於自殺,死於家庭的重壓。

《無聲告白》:生而為人,我不想被愛綁架,可以好好和我說話嗎?

莉迪亞的死,每一個人都不是無辜的,每一個人也都不是故意的

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這個圖的每個人都和這個悲劇有關係。

父親詹姆斯李是哈佛博士、終身教授,但他出身底層華裔廚師家庭,一直活在種族歧視的自卑陰影中。渴求融入美國上流社會,卻始終在人群裡格格不入。所以,他期待莉迪亞擅長社交,和美國孩子們打成一片。

母親瑪麗琳是追求獨立的女性,喜歡挑戰,喜歡把男同學全都比下去。成功考入哈佛大學後,她夢想成為醫生,偶然愛上與眾不同的華裔教授詹姆斯,而後接連懷孕生下3個孩子,不得已停止學業,就把自己的夢想全部轉嫁給了女兒莉迪亞。

莉迪亞自己,性格乖巧,逆來順受,害怕父親失望,她可以每天假裝和同學打電話聊天,害怕母親離家出走,她強迫自己研究物理化學,用優異的成績撫慰母親。

哥哥內斯是父母拿來做比較的對象,但內斯有自己的想法,他不願意委屈自己迎合父母,也不願意為了妹妹莉迪亞的挽留而放棄出走,他唯一的想法,就是通過考取哈佛,逃離這個家。

妹妹漢娜則是被忽視的小可憐蟲,因為她的意外出現,母親重回校園的計劃被打斷,醫生夢想被擱淺,幾乎是一出生,漢娜就被打入無愛的冷宮。對於父母給莉迪亞的熱切期待,她只有羨慕和嫉妒。

生在這樣一個衣食無憂、頭頂光環的家庭,這樣一個漂亮、乖巧的少女莉迪亞,感覺被壓的快要窒息。於是,她半夜跑到湖邊,想自殺逃離這一切。

好不容易想通了,想重新開始,找回自我,卻因為不會游泳,意外溺水了。

《無聲告白》:生而為人,我不想被愛綁架,可以好好和我說話嗎?

看到這裡,不寒而慄。這是多麼冷漠的家庭,每個人都像一座孤島,痛苦無助。

“孤獨就是周圍全是人,甚至周圍全是熟人,是同學,是朋友,可是我仍然覺得很寂寞,我仍然覺得我是自己一個人,這叫孤獨和寂寞。”——竇文濤

莉迪亞就是這種感覺。

她身邊的同學,沒有一個要好的,但為了父親開心,莉迪亞得裝成交際花。

父母集萬千寵愛於她一身,讓她活在重重的期待裡,飽受折磨,失去了自我。

妹妹漢娜太小,像跟屁蟲,不懂她。

懂他的哥哥要逃出家庭,放飛自我。

《無聲告白》:生而為人,我不想被愛綁架,可以好好和我說話嗎?

莉迪亞好像失去了救命稻草,孤獨,無助,四面八方的壓力讓她走向了崩潰。

2、我什麼都不告訴你,但你得按我想的去做

他們是朝夕相處的一家人,在同一個屋簷下,卻每天想的都是自己,完全沒考慮過他人的感受。

沒有溝通,沒有交心,家人相互間沒有任何親密感。

渴望融入人群的父親,夢想與眾不同的母親,各懷心事互不交流。

像兩艘相反航道的船,越走越遠,分裂的家庭讓孩子們無所適從。

《無聲告白》:生而為人,我不想被愛綁架,可以好好和我說話嗎?

父母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想法,全然想不到、也不願去想,孩子們是怎樣努力的活著。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孩子們只有苦苦掙扎。

內斯,想遠離,努力考上哈佛,成為出籠的鳥。

莉迪亞,想討好,活在期待裡,最終不堪重負。

漢娜,想被關注,卻毫無存在感,低到塵埃裡。

正如原著的英文名“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我什麼都不告訴你,永遠都不告訴你。

《無聲告白》:生而為人,我不想被愛綁架,可以好好和我說話嗎?

這對夢想背道而馳的父母,思維模式卻驚人相似。

他們都用要求來表達愛,用失望來施加壓力,強迫子女去彌補他們自己的人生缺憾。

說來可笑,對於莉迪亞的死因,他們一無所知。

都以為是那個晚上,發生了什麼小事,刺激了莉迪亞,才導致悲劇。

所有人都在回憶,無數次探討分析,卻找不出任何可疑的蛛絲馬跡。

《無聲告白》:生而為人,我不想被愛綁架,可以好好和我說話嗎?

於是,悲劇釀成後:

父親逃避,跑到亞裔女助教那裡尋求安慰;

母親憤怒,被噩耗震驚,一心想破案報復;

哥哥內疚,懷疑是鄰居的壞小子動了手腳;

妹妹麻木,默默猜想沉湖自殺是什麼感覺。

他們都不明白問題在哪裡。其實,矛盾顯而易見,而且已經潛伏多年。

很久以前的那天,就是坐在這個碼頭上的這個位置時,莉迪亞已經開始感覺到,繼承父母的夢想是多麼艱難,如此被愛是多麼令人窒息。

他們為莉迪亞規劃人生,卻從來沒有問過她,是否是她想要。

自以為是的把她的翅膀剪斷,卻還要求她能開心的展翅高飛。

《無聲告白》:生而為人,我不想被愛綁架,可以好好和我說話嗎?

很多人說,是父母的期待殺死了莉迪亞,其實,父母期待和活成自己的樣子,不是絕對矛盾的。

只要我們的溝通足夠充分有效,我們可以既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又可以滿足父母的期待。

所有的悲劇,都來源於人和人之間沒有說出來的想法。

殺死莉迪亞的真兇,是孤獨,是源於應有的溝通缺失。

3、一切都還不晚,現在還來得及

莉迪亞永遠留在了那個想要反抗的夜晚,而內斯和漢娜卻還有機會。

心理學大師盧森堡在《非暴力溝通》曾經列舉了常見造成暴力溝通的4大因素:

道德評判、進行比較、迴避責任,強人所難,這4點,他們家幾乎全中。

《無聲告白》:生而為人,我不想被愛綁架,可以好好和我說話嗎?

全家人痛定思痛,多年後終於找到了溝通的鑰匙。

遇到堵心的事情,先控制情緒,區分觀察事實和評論,只講事實不評價。

然後分享自己的感受,找出這種感受的根源,比如父親經歷的種族歧視創傷、母親因為原生家庭受到的性別歧視,他們找到了痛苦的根源,接受了人生的不完美,終於與自己和解。

他們不再將自己的願望強加於他人,而是學會換位思考,學會真誠平等,學會非暴力溝通。

學會把“我不得不”換成“我選擇”,接受自己和家庭現在的樣子。

《無聲告白》:生而為人,我不想被愛綁架,可以好好和我說話嗎?

後來,內斯得到了父母的尊重,漢娜不再被忽視,在重擊之下,他們重啟了思維模式,像真正的家人進行溝通,互相理解互相支持。

卡夫卡說,書必須是鑿破我們心中冰洋的一把斧子。

伍綺詩,耗時六年寫就的這部長篇小說,做到了。

她給我們的啟示,除了不要活在他人的期待裡,還有學會溝通,學會親密關係的維護。

是的,不想笑的時候就不要笑,想說的事情就早點清楚說出來,拒絕暴力溝通,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

書海漫漫,與君共勉,關注@書海共勉,期待與您共享書中的曼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