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3 合理却不合意——论康熙弑父


读者看小说的时候,常常会质疑某些情节不合理。这些情节,有的确实不合逻辑违背常理,但另外一些合理的情节,仅仅因为不合读者的心意也会被斥之为不合理。比如《七剑下天山》中的康熙弑父情节。

这个情节当然是虚构的,小说的魅力正在于虚构,而这种虚构是否合理呢?不是看这件事是否真的发生过,而要看它是否有可能发生。下面分几个层次来论证一下这个情节的合理性——皇帝是否可能弑父;明君仁君弑父可能弑父;历史人物康熙;《七剑》小说中康熙是否可能产生动机并实施。

皇帝是否可能弑父?答案:是。

明君仁君弑父可能弑父?此处的明君仁君指史书上的一般评价。这里就不举弑兄屠弟囚父的李世民这样著名的例子了。提一个冷门些的。

*******************

为了把来龙去脉交代清楚,下面大段引用《明朝那些事儿》中的文字:

*******************

洪熙元年(1425)五月,朱高炽逝世,朱高煦得到消息,十分高兴,估计到朱瞻基赶到这里还有一段时间,他不慌不忙地安排士兵准备伏击。

可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他做好准备,可是左等右等,朱瞻基就是不来,没等朱高煦吟出今夜你会不会来的词句,就收到了一个不幸的消息——朱瞻基已经赶到京城,继位为皇帝。

合理却不合意——论康熙弑父


怪哉,真是怪哉!

难道朱瞻基会飞不成,或是他能预知未来,未卜先知?

这不但是朱高煦的疑问,也是后人的疑问。

关于这一点,史料上有很多不同的记载,有的说朱高煦袭击太子只是传闻,实际上太子是接到丧报后从容赶到京城的,有的说朱高煦是没有准备好,等到太子过去了才派兵出去埋伏的。

还有一种说法就比较骇人听闻了:

朱瞻基比朱高煦更早知道自己父亲的死讯。

路途远近是客观事实,只要报信的人不是在路上扎了帐篷,睡个几天几夜,乐安的朱高煦一定会比南京的朱瞻基更早知道消息。当年没有电话电报,也没有飞机,你就是想破脑袋,也找不出朱瞻基比朱高煦更早知道死讯的理由和方法。

其实方法是有的,也是唯一的可能性。

如果这一说法属实,我们就只能得出一个结论:

朱瞻基不能预知未来,却创造了未来。

他谋杀了自己的父亲。

如果你对这一推论感到不满,也请不要向我丢砖头,因为这个推论并非我首创,实际上,明仁宗朱高炽的死亡原因一直以来都是历史悬案,到目前为止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朱高炽纵欲,加之身体有病,最终病死,另一种说法认为是他的儿子朱瞻基等不及父亲传位,谋杀了他,因为从朱高炽死亡前后的一些迹象(如登基礼仪已备)表明,朱瞻基可能已经做好了登基的准备。

前一种我们不去说他,单说后一种,事实上,朱高煦极有可能在路上设置埋伏,因为从他在后来朱瞻基已经登基,情况诸多不利的情况下也要造反的行为来看,他犯上作乱的决心是很大的。这么好的机会,他应该不会错过。

那么为什么他没有遇上朱瞻基呢,这其中就有几种原因,可能是朱瞻基绕开了大道,也可能是朱瞻基听到父亲病重,提前出发,更有可能是朱高煦有准备好,错失机会。

对于这个问题,我不可能给出任何答案甚至推论,这可能注定又是一个永远的谜团。

*******************

朱瞻基即明宣宗,他父亲和他统治时期称为“仁宣之治”,从治国的角度算得上明君加仁君。他作为合法的太子,继承皇位只是时间问题。当年明月显然是明粉而并非明黑,他在文中提到这个假设,是因为这的确有可能发生。凡事涉及皇位,带着最大的恶意去揣测皇帝的行为,都不为过。对于研究历史的人,没有确凿证据,谜团永远是谜团,然而对于写小说的人来说,只要有这个可能性就够了。

历史人物康熙。

合理却不合意——论康熙弑父


康熙当然没有杀顺治,顺治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死了,他和顺治没有产生矛盾的机会。但是他和自己的儿子却是因为皇位闹得天翻地覆,近些年来小说、影视作品把一段九龙夺嫡的故事炒得火热,尽人皆知,偷个懒就不再详述了。当他自己年轻,儿子们都没长大的时候,也曾是父慈子孝,但是亲情实在经不起皇帝宝座诱惑这一考验。从他和儿子们的故事里,虚构他和顺治的矛盾,我以为是种相当合理的做法。

以上几条都不是最重要的,小说就是小说,这个情节是否合理的关键还要看在《七剑》设定的环境中,康熙弑父是否合理?

有人认为顺治已经不是皇帝了,对康熙没有威胁,所以康熙根本没理由杀他。这么说的人忽略了一个问题,康熙成为皇帝的合法性是建立在顺治驾崩而不是当太上皇的基础上,顺治还活着又没退位,康熙这个皇帝就不名正言顺。

不是每个出家的人都能变成高僧,《七剑》里的这个顺治,被多尔衮和大玉儿搞的从小就变态了,长大之后好不容易在董小宛那得到点安慰,她又挂了,于是感叹身为皇帝也搞不定女人……一气之下逃跑罢了。出家动机也不过是逃避,根本不是参悟。

合理却不合意——论康熙弑父


他当皇帝没有皇帝的自觉,出家也没有超然物外的自觉。当着众人的面对康熙发号施令,提的要求也完全是从自己这个角度出发,康熙开始肯答应已经挺给他面子了。看他说的,和冒辟疆是朋友,就不该为难他们,这都啥脑残逻辑?在清朝统治尚未稳固,天下都是敌对势力的情况下,顺治的身份一旦公开,对康熙的威胁是巨大的。而除掉他的风险却是很小的,如果宫里驾崩一位太上皇,必然引起朝野震动,但是死掉一个老和尚呢?口说无凭死无对证,别人纵使有怀疑也无法确认什么。从政治角度出发,康熙完全有理由杀掉他。

说完政治再说感情,父慈子孝,顺治只把董小宛一人放心上,其他人都是浮云,抛下责任和亲人一走了之,作为皇帝是失职,作为父亲是无情无义。有什么脸面要人尊重服从?康熙对一个从小就抛弃自己的人会有多深的感情?

综上所述,《七剑》中的康熙弑父是一个完全合理的情节设定。只是许多读者或是对康熙这个人物有自己的认知,这个认知和《七剑》中的冲突;或是对帝王家的亲情有过高的估计,不愿意接受这个情节,才斥之为不合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