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 如果提前十年開戰,北洋水師能否贏日本海軍?

談及近代大清對日本的海戰,很多人把甲午戰爭前十年發生的長崎事件,視為大清對日本開戰的最好時機,認為如果此時開戰,大清水師定將日本海軍打得潰不成軍。

所謂長崎事件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是一場大清水兵到日本嫖娼引起的打鬥事件。

公元1886年即清光緒十二年8月1日,清朝北洋水師應邀訪問日本,四艘軍艦定遠、鎮遠、威遠、濟遠開進了日本長崎港。

訪問半休假期間,大清水兵為尋歡,來到長崎妓院,或因語言不通或因嫖資不足,而在妓院起了衝突,英勇的大清嫖客與日本警察大打出手,結果雙方均有死傷,死者傷者達數十人。

事件發生後,北洋水師總教習英國人琅威理頗為憤怒,請求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炮轟長崎,揚言“立即打垮日本海軍。”丁汝昌馬上請示李鴻章,李鴻章壓住了這事,指示用外交手段解決。雙方互相賠償醫藥費了事。

後來,就有一些觀史者認為,清政府錯過了最好的開戰時機。而且,如果英國人琅威理不走,北洋水師就一定能勝日軍。

如果提前十年開戰,北洋水師能否贏日本海軍?

1871年冬,介於中日之間的兩個小島——宮古島和八重山島的居民到琉球進貢,途中遇到風暴,一船人漂流擱淺到臺灣的八瑤灣,因語言習俗不通,被當地的土著居民誤殺。當時的宮古島和八重山島島民都是琉球的屬民,而琉球又是清朝的屬國,按照道理,此事件跟日本並無關係,應該在清國和琉球之間解決問題。但日本不會放過試劍絕好機會。三年後,即1874年,以此事件為藉口,派軍發動徵臺戰役,攻打石門牡丹社等土著居民,史稱“牡丹社事件”。

在日軍猛烈炮火攻擊下,石門不久陷落,牡丹社等土著居民投降。日軍形成在臺南武力駐軍事實之後,日本向清國開價談判。談判的結果是,清國用50萬兩銀子換取日軍撤軍,同時,中國間接承認了琉球改屬日本。

如果提前十年開戰,北洋水師能否贏日本海軍?

“琉球歸屬”之役看似不大,但意義深遠,此前日本從未通過戰爭從中國撈取過好處,但此事件卻使日本從中國掘到的第一桶金;此前中日海權之爭,中國是攻勢,日本是守勢,而事件之後,中日兩國之勢對調。通過預演成功,日本取得了進軍中國海的相當信心。

甲午戰爭預備期,日本軍營出現了一大批精英軍官,這些精英軍官均為日本鷹派代表人物,他們信心滿滿,極力煽動清日決戰。認為一旦交戰,大清必敗。他們的自信並非盲目,而是在做了大量政治和情報功課之後做出的結論判斷。通過琉球之戰,他們不僅對大清國國軍情瞭如指掌,而且對大清國政治本質也多有了解,對大清政府官員抱以鄙視,說清廷“自甘愚陋”,“遂造成一般麻木不仁之官吏”。

在這些懂政治的日本將領看來,大清國政治大大落後於日本,一個政治沒落的國家無論怎麼耀武揚威,軍事上也必然是外強中乾。

如果提前十年開戰,北洋水師能否贏日本海軍?

於是,日本在琉球打響第一槍後,蓄勢20年。終於大規模進軍中國海開始了。

甲午海戰是在不經意間發生,被外界並不看好的伊東佑亨聯合艦隊與裝備精良的北洋水師狹路相逢。聯合艦隊主動向北洋水師挑戰,並很快看出了北洋艦隊的弱點所在,日本海軍的攻擊收到奇效。雖然中方擁有德國造堅船利炮,但戰役結果與戰前世界普遍預想相反,“菜鳥”日本聯合艦隊擊敗了幾乎在噸位上比他大一倍的清國艦隊,擊沉對方5艘巡洋艦而自己一艘未沉。5:0完勝!

毋庸置疑,大清甲午之敗,那是不折不扣的體制之敗。因為體制原因,清日打造海軍的思路迥異:一個靠買,一個抓造。大清財大氣粗,什麼都可以買,武器,艦炮,包括人。而日本海軍發展思路卻不是,而是造,造船,造武器,造人。

如果提前十年開戰,北洋水師能否贏日本海軍?

僱人與造人,代表近代中日的不同兩種強國思路。日本近代教父福澤諭吉曾言:凡是花錢買來的東西,都是外在文明。當年迷戀洋務運動的李鴻章,早早搞了洋槍隊,左宗棠搞了南洋水師,買來法國教練,李鴻章建北洋、又請英國教練。就是僱人思路,停留在文明的表層,實質什麼都沒變。

因為舊體制能夠僱新人,但造不出自己的新人來,而新體制卻可以把本國舊人全部改造為新人。李鴻章對伊藤博文,丁汝昌對伊東佑亨,是制度環境就出來的舊人對新人,這才是中日之間最大差距。而這種差距,在硬碰硬的比賽中,結果不存懸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