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經常看到從古墓裡挖出來玉蟬,玉蟬在古代是做什麼用的?

小美樁


你好,玉蟬在中國玉文化中有一席之地,主要在於它在中國喪葬文化中特殊地位。蟬從商代就開始受到人們的重視,在青銅器上不斷出現的蟬紋我們可以清晰的感受得到先秦時期的人們對於這種能破土而出,餐風飲露的神蟲的敬畏。



玉蟬在唐代之前的功能最主要是作為口晗存在的,目前我們出土的玉蟬多為口晗,所謂口晗,也就是所謂九竅塞之一,再加上在漢代盛行的玉握,成為貴族喪葬的標準用器之一。但是玉蟬的使用歷史比九竅塞和玉握歷史更悠久,九竅塞和玉握在漢代才開始盛行。


玉蟬之所以會被人們放在死者口中,那是人們相信玉蟬會帶著死者的靈魂死而復生,破土而出。當然玉蟬不僅僅是用於口晗使用,陪葬品中也有用於佩戴的工藝較為精美的玉蟬,兩者的區別在於口晗工藝簡單,以漢代漢八刀為典型代表;而用於佩戴的玉蟬,製作精美而且有穿繩的孔以方便佩戴。

玉蟬作為口晗從先秦時期開始,到漢代達到頂峰,到南北朝時期漸漸退出歷史舞臺,而用於佩戴的玉蟬在唐代以後得到保留,到了清代又大量出現,並且賦予了一鳴驚人的含義,直到今天我們仍然喜歡用蟬作為題材進行玉雕創作。



風雲說收藏


古人對待死亡有著“視死如視生”的看法。死後的世界雖然是未知的,但是生人們帶著對死者無盡的祝福與希冀儘可能為其打造與生前世界一樣的死後世界。陪葬品最是能體現這一思想的遺存。陪葬品的多寡與墓主人的身份有著直接的聯繫。自古以來皇親貴戚的陪葬品數量龐大、製作精良,是一個時代經濟發展、手工業發展的直接表現。

史前的玉蟬

早在新石器時代就發現了玉蟬,北方的紅山文化,南方的良渚文化,長江中游的石家河文化等都有於玉蟬的蹤影。像石家河文化的玉蟬就有三種形式:一:雕刻精細,與真蟬無異;二:雕刻較粗略,但頭、眼、翅等部位尚可分辨出;三:雕刻簡單,僅有形態特徵。雖然雕刻的程度不一,但是石家河的玉蟬的眼睛都被著重刻畫,推斷古人對蟬的眼睛有著特別的崇拜。

其他時期的玉蟬

商周時期的玉器主要發現於中原墓葬,比如殷墟的大多數墓葬都發現了玉蟬。商周時期的玉蟬大多雕刻精細,能夠準確地刻畫出眼、鼻、嘴、身、尾、翅等細小的部位,形象靈動。

秦漢時期的玉蟬發現的更為普遍。漢代特別流行一種俗稱“漢八刀”的雕刻技法。此法雕出的玉蟬身形簡潔,雖只寥寥數刀,卻刻出了蟬的精髓。


玉蟬的功用

早期玉蟬上一般會有穿孔,這種玉蟬應該是縫在衣服上作為衣飾,所以在墓主人生前玉蟬為實用器,死後則其陪葬品。秦漢時期,玉蟬作為玉琀放在墓主人口中是十分普遍的事情。古人認為石之美者為玉,蟬居高處且飲露,以玉比德,以蟬喻高士,所以用玉蟬作為陪葬品象徵墓主人高潔的品行。兩漢時人們認為蟬褪殼而獲新生,能夠死而復生。所以古人便雕刻玉蟬,希望死者也能夠如蟬一般死而復生。(歡迎使用“豆包酷訊”閱讀資訊)


北京民俗版權作品 /近知北京風物,遠播四海民俗


北京民俗


文物小奇談:古墓中的玉蟬,寓意死者得永生,在漢代最流行

看到大家回答不少,但講的有點遠,動輒追溯到舊石器時代,其實僅講最為典型的漢代玉蟬即可。

為什麼是蟬而不是別的地方動物?

因為,蟬的生長需要經過蛻變,有羽化登仙的含義;再者,蟬一生僅憑飲用清潔的露水為食,代表著道家的至純至真,清淨純粹,將玉蟬含在口中,死者就能順利“尸解”,羽化登仙,真相就這麼簡單。

漢代中期,社會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又趕上當時崇鬼好巫特流行,於是迷信食用玉石、死後口中含有玉器便能千年不朽,靈魂早登仙界,因此漢代古墓中出土的玉器最多,這在當時是社會隨葬的風尚,東漢之後,國力不足,慢慢就改為陶俑等陪葬,玉器大量減少。

考古記載中,漢代玉蟬幾乎遍佈全國,河北滿城中山漢墓、山西咸陽馬泉鎮漢墓、青海大通縣孫家寨漢墓、湖北隨州東漢墓、廣西合浦西漢墓、山東馬莊漢墓都有玉蟬出土。

漢代玉蟬多為新疆和田玉,質地堅硬,晶瑩剔透,便於保存,且刀工簡練有力,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

亦文亦物,行程數萬,撰文百萬字,一分鐘簡單幹脆,解讀古建築的精彩


亦文亦物


玉蟬在古代的時候,一開始就是一個裝飾用品,到了西周的時候,一些貴族喜歡在自己死後嘴裡含一個玉蟬。歷史上古人過世,家人一定要在其口中放東西,一般人家都是銅錢,富貴人家則不一定了。

蟬形狀的玉器,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了,商代到戰國時期的墓葬中經常出土的,只不過這些年代玉蟬全部都是作為裝飾品。含在口中的玉蟬,最早發現時一個西周早期的古墓。其實玉蟬在古代還是很常見的,只不過玉器是隻有王公貴族可以用。

在古人看來蟬是清高聲遠,潔身自好的象徵,因此古人喜歡生以為佩,死以為琀。西周之後人們認為如果在死者口中防止一塊玉的話,可以保證屍身不腐,因此人們都喜歡在逝者的口中放置一個小件的玉器。

尤其是漢代人們非常喜歡給死者嘴裡放玉器,他們最喜歡的則是玉蟬,那麼這是為什麼呢?古人早就有這個觀念,蟬的羽化可以理解為人的重生,這是古代人民的一種美好的嚮往,他們希望死者可以像蟬一樣,有朝一日破土而出,獲得重生。

尤其是古代的帝王嘴裡含玉蟬是很常見的,普通人尚且想著重生,更何況掌控天下的帝王呢。比如乾隆皇帝死後就在嘴裡含著玉蟬,這就是他的一種美好向往,除此之外還要提一點,古人死後是要封七竅的,玉蟬可不一定會含著嘴裡。

最後要提一點,古人可不是誰都有資格用玉的,能用玉的地位都不低,並且古代盜墓賊,在墓中見到玉器都不敢拿,原因很簡單,怕惹麻煩。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雖然常在陪葬物品中發現玉蟬,但是玉蟬並不只是作為陪葬物品的,玉蟬實際上通常會一直隨著主人佩戴,人死後又作為陪葬品一同下葬。

中國一直有佩戴玉飾的傳統,為什麼要把玉雕刻成蟬呢,主要是因為蟬這種昆蟲在成熟前一直生活在泥土中,成熟後爬上樹幹飲露水生存,被看成了出汙泥不染的象徵,另外在古代還把禪翼看作是重生的象徵,所以玉蟬活人佩戴看作為人品高潔,作為陪葬品表示精神永存,都具有很好的寓意。

蟬我們知道它會蟬蛻,這還是一位中藥材,加上據說蟬爬出土後就不再吃東西,只喝露水,人死之後也不在吃東西,吃食物會排洩,排洩被視為汙濁,不再飲食也就徹底脫離了汙濁,所以才有讓死者含玉蟬這種陪葬的方法。

另外我們也知道,蟬這種生物在夏天時叫起來有多吵,所以做為吊墜除了象徵品格高尚,還有一個一鳴驚人的寓意,蟬這個詞語聲調通“纏”所以玉蟬除了作為吊墜,也有被掛在腰間,寓意腰纏萬貫。玉蟬在古代一直是一種日常最常見的配飾。


玄坤文史


隨著人們對蟬幼蟲的垂涎,現在夏天都很少聽到知了和鳴的龐大樂團。很多事情,都是失去了以後才懂得珍惜,當初抱怨著蟬聲很吵,如今卻期待著,再聽蟬鳴。



古代墓穴裡挖出的玉蟬是代表著什麼呢?古人對長生十分渴求。玉蟬在古代不僅可以作為生者裝佩的飾品,死者含在嘴裡,代表著羽化和再生。所以蟬可以為生人辟邪,帶來美好寓意,也可以給死者帶去期待羽化而登仙。蟬後來也有品質高潔象徵,唐朝虞世南有詩為證“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蟬生於汙穢,飲清露而蛻變而生,這是羽化特徵寓意登仙,這層意思的延展就是清高。


現代蟬也有了新的含義,一次在寶石店詢問佩飾,看到寶石雕刻的蟬,就問店員有何含義。店員說蟬為知了,就是明瞭的意思,主要是長輩給孩子的,希望他學知識明瞭,做人明瞭。當然事事明瞭又顯得人生太累。所以蟬“禪”同音,參禪悟道,難得糊塗。雖然感覺有點強行解釋的意思,但是想想也十分有趣。


紅雨說歷史


“事死如事生”觀念的表現,也就是說古代活人佩戴它是什麼作用,那麼古墓裡的玉嬋也就有什麼作用!(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蟬在古代是高潔的物件,寓意美好的事物,再往深了說點,由於古代自然科學的不發達不完備,人們隨遇自然的崇拜往往是有具體的事物作為依託的,比如說信奉太陽的、信奉石柱的以等等。

不論哪一種圖騰信仰,可以說都寄託了信仰人的一種心跡,一種熱情,這種心跡或著熱情可以說自己的愛好、人生追求以及為人處世原則等等,總而言之,在配玉蟬這件事情上,絕對是可以說出很多道理。

在古墓裡的蟬除了可以證明墓主人身份的高貴之外,再一個就是表明了墓主人是一個愛乾淨的人,蟬主要就是喝露水,不食人間煙火,這樣做的最大好處就是不會把墓室搞得臭氣熏天不是,沒人給打掃。


再一個“知了”的意思寓意著墓主人有智慧,是一個品行高尚的人、品行高潔的人,包括喝露水,其實都有這層意思。

第三就是這“知了”破土而出的時候,也是出淤泥而不染,同時知了變蟬是要“金蟬脫殼”的,而“脫殼”則意味著新生,也就是說這些古墓裡的主人,還有一顆死而復生的念想。

說完了作用,那這“玉蟬崇拜”最早什麼時候出現的,是怎麼製造的呢?,多說一句,任何一種飾品其實都是圖騰崇拜的一種延伸,金蟬也不例外。

從目前的考古發掘來看,最早的玉蟬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出現,而其製造技術的完備,更確切一點說雕刻技術的完備,則要到漢朝時提出“漢八刀”,此時的玉蟬製造,已經有可以參考的技術規範,此後各代大致都是沿用的漢朝的雕刻技術!


歷史三日談


這東西是塞到死人嘴裡用的,叫做玉晗。古代人認為死後用玉塞住九竅可以讓屍體不腐,在王公大臣的墓裡很常見。

所謂的九竅指的是雙眼、雙耳、嘴巴、鼻孔、肛門、以及陰部,古人認為用玉把這九個洞都塞住,屍體就不會腐爛了。死後屍體不腐是所有帝王的夢想。

玉晗根據塞的部位,形狀也各不相同。玉蟬就是專門往嘴裡放的。

至於為什麼做成蟬的形象。因為蟬這種動物是從地下出生,爬出到地面上生活的,象徵著從地下獲得新生。古人希望自己死後也能跟蟬一樣,獲得新生。


漂浮菌


玉蟬在古代有佩玉和葬玉之分,如果是生人佩戴即為佩玉,死人隨葬的那就叫葬玉。


然而在古墓裡發掘出來的不言而喻,那就是我們所說的葬玉,隨著死者一起入葬的陪祭品,也可以說是對逝者最好的寓意。為什麼這麼說呢?

其一,蟬的羽化可比喻人的重生,我國自漢朝以來就有隨葬玉蟬的風俗,將玉蟬放於死者的口中,叫做含蟬,寓意指的是精神不死,將再生復活。

其二含蟬也可以作為另一種解釋,那就是人死後不吃不喝,像蟬一樣脫胎換骨,並從而得到重生。或者說死者戴著她可以辟邪(死人給生人的感覺就已經夠邪了),甚至得道成仙。總之所有的用意都是希望死去的親人在不久的將來能以另一種方式獲得重生。

他們總是覺得,人死的只是肉身,只是驅殼脫離了這方塵世,他們以蟬為引,心靈必將被激活從而作為另一種方式存在於天地間。

所以說,蟬在古時候的人們心中地位還是很高的,他們視它為純潔通靈的寶物,並對它寄予厚望,更將它們化為自己美好未來的引路者,往生路上的指航燈。

人們的願望總歸是美好的,生在那般古老的世界,人們沒有高科技,更沒有開闊的思維,但是他們有著對生命的敬畏和對往生的美好憧憬。挺好的,至少有了對生命的敬畏之心,人們才知道如何生,才能更好的面對死亡,迎接死亡。


夢歸秦淮


玉蟬在漢墓中比較多見,古人對轉世很看重,蟬有脫胎換骨的含義,所以,古人對自己的來世也有種種期盼。漢八刀技法也多見於蟬上。

蟬根據用途也有幾種,一種是坑貨,屬於祭祀用的隨葬品,蟬的頭部沒有穿孔,不能進行佩戴。由於祭祀,很少人去盤玩,所以它的包漿不是很明顯,我們看到的多是有沁色的玉蟬,玉質一般不是很好,而且大部分是地方玉。

而另一種則是有穿孔多見於漢後,上面有穿孔,主要用於佩戴,尤其是宋代,清代的玉器,用途已經由祭祀轉為民俗,上面有明顯的包漿,玉質一般很好,很少隨葬,所以沁色很少。

這裡不排除有些生坑,經過世代的把玩,變成熟坑,而包漿也變得很厚。這裡只是說的一般情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