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7 袁徵:沉著冷靜應對中美關係新變化

袁徵:沉著冷靜應對中美關係新變化

(資料圖)

自特朗普上臺執政以來,中美關係總體穩定,但一些不確定性因素始終存在。美方在朝核、貿易、臺灣、南海等諸多問題上動作頻頻,加大對我戰略圍堵。隨著新版《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國防戰略報告》和《核態勢評估報告》的出臺,尤其是兩國在貿易領域的劍拔弩張,近期特朗普政府對外傳達的信息尤為強硬,頗具對抗性,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架勢,值得我方認真研判和應對。

特朗普政府確定“大國競爭”是未來美國國家安全方面的首要關注。從戰略定位上,美國公開將中國定位為“戰略競爭者”、“戰略競爭對手”,首次明確認定中國為“修正主義國家”,“挑戰美國的權勢、影響和利益,試圖侵蝕美國的安全與繁榮”,指責中國有意重塑世界並“從內部破壞二戰後的國際秩序”。與此相呼應,近期特朗普本人及政府高官在國內國際的不同場合多次攻擊中國不守國際規則,利用自身實力脅迫其他國家,謀求自身利益。新版《國防戰略報告》明確表示,“中國是美國的戰略競爭對手,中國使用掠奪性的經濟手段來恐嚇鄰國,並且軍事化南海地區。”與過去強調合作與競爭並存不同,特朗普政府現今更加強調對華競爭與遏制的一面。與此相對應,特朗普政府從國際輿論上對華施壓,宣揚“中國威脅論”。這是從政治外交上圍堵中國影響力日益拓展的一種手法。

在軍事層面上,特朗普政府推崇“以實力求和平”的理念,大幅提升軍費開支,強調軍事力量的前沿部署,尤其是在西太地區的軍事部署。其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制衡中國日益增強的軍事力量,維持美國在西太地區的主導地位。儘管特朗普政府繼續在西太地區加大軍事部署,彰顯美國在亞太地區的軍事存在。而朝核、南海、臺灣和釣魚島等熱點問題則是美國加大軍事部署的抓手,美國以此為由加強在西太地區的軍事存在。

不僅如此,美國還從雙邊和多邊層面繼續強化亞太同盟體系,有意形成對華合圍之勢。儘管要求日韓等盟友更多承擔自身的防務義務,特朗普政府還是一再強調加強同盟關係,重視盟友間從雙邊到多邊的磋商與協作。在特朗普政府的戰略規劃中,印太戰略取代了亞太戰略概念,刻意將印太地區整合起來進行規劃。目前,美日印澳四邊協調機制已然啟動,未來磋商級別提升與協調加強的可能性很大。可以預見,未來美國利用多邊同盟體系或協調機制來制衡中國的意圖更趨明顯。

在經濟上,特朗普政府強調“公平和對等貿易”,推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並將主要矛頭指向中國。特朗普政府抓住市場準入、貿易赤字、知識產權等問題敲打中方,啟動《1974年貿易法》301條款調查程序,並據此獅子大開口,對華漫天要價。中美貿易摩擦不可避免,幾乎到了貿易戰的邊緣。目前人們所關注的是這場貿易戰到底有多大的規模以及由此造成的影響如何。

特朗普政府之所以在對華問題上變得日益咄咄逼人,對抗性日趨上升,是由於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隨著中國的不斷崛起,中美的結構性矛盾、意識形態的分歧和戰略互疑日趨凸顯,中美戰略競爭與博弈呈現日益加劇的趨勢。而近年來出現的一些新情況也值得關注:其一是美方的對華認知正在發生重大變化,美國國內主張對華強硬的聲音明顯抬頭。一些前政府官員、知名學者認為以往八屆美國政府的對華接觸政策已然失敗,沒有實現美國的戰略目標,公開主張轉變對華戰略。中國推動“金磚國家”合作,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國際地位大幅提升。美國戰略學界甚至認為,中國另起爐灶,有意挑戰美國的主導地位。其二,美國社會原先維護中美關係健康發展的力量變得愈加沉默。之前主張發展對華關係的美國工商階層抱怨中國近年來的商業環境持續惡化,甚至轉而支持美國政府對華施壓。其三,特朗普政府內部人員更替頻繁,反華和對華強硬派充斥期間。其四,共和黨傳統上偏重國防安全,對外強硬,這和特朗普所強調的“美國優先”、“以實力求和平”理念相契合。其五,國內政治因素影響特朗普政府對華言行。2018年是國會中期選舉年,選舉結果對特朗普本人至關重要。弱勢總統特朗普在對華問題上需要展現出一定的強硬姿態,以迎合一些選民的訴求。

伴隨著特朗普政府對華圍堵的言行,中美戰略競爭與對抗的風險明顯上升。最為糟糕的場景就是中美關係日趨惡化,以致於戰略穩定局面難以維持,從個別問題引發的局部對抗逐步走上全面戰略對抗的道路。目前已兩國都有人頻頻提及中美新冷戰的概念,甚至有人認為中美已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一旦美方無視中方的核心利益,在臺灣、南海等問題上觸及中方紅線,那麼雙方正面碰撞的風險就會大幅上升。

毫不誇張地說,當前中美關係處在十字路口。此時此刻,我們更應冷靜應對,沉得住氣。應該看到,特朗普政府對華戰略的調整還受到多方面的掣肘和牽制。經過四十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綜合國力已經大幅提升,國際地位明顯提高,中國影響和塑造中美關係發展方向的能力已經明顯提升。即使美國有意遏制中國,單單靠美國一家已經力不從心了。如同美方一些人士所指出的,美國已經喪失了遏制中國的最佳時機。況且,特朗普政府奉行的“美國優先”政策和單邊主義行為,已經讓美國的軟實力滑坡。儘管摩擦不斷,但中美相互依賴的現狀客觀存在著,主張發展兩國關係的正能量並未完全消逝。實際上,特朗普政府更著重短期收益和國內政治考量,並不一定有長遠的戰略規劃。當前中美兩國政府的主要關注點還是國內議題,外交服務於國內需要。不僅如此,目前貿然判斷特朗普政府對華戰略已經徹底轉為遏制強硬手法尚為時過早,還需要進一步仔細觀察。不過,做最壞的準備,爭取最好的結果,這是最為穩妥的戰略抉擇。

第一,以我為主,集中精力搞建設,促發展,大力提升綜合國力,這是增強我方抗擊美國戰略圍堵的根本之道。客觀上,繼續推進改革,有助於凝聚共識。冷靜看待當前形勢,準確把握髮展方向,因勢利導,將挑戰轉化為契機,轉化成改革的動力。在改革與發展中理順多種複雜關係綜合治理各種問題,推進社會穩定,還有助於化解來自外部的壓力。與此同時,加強軍隊現代化建設,增強軍隊實戰能力,提升對外威懾能力。這是中國版的以實力求和平。

第二,從戰略高度處理好對美關係,努力維護中美戰略關係的穩定。時至今日,儘管中美競爭博弈日益加劇,但中美戰略合作的需求依舊存在,我們還有很多工作可做。應繼續加強對美戰略溝通,避免戰略誤判。強調合作共贏,管控分歧。穩定的中美關係對於兩國人民的福祉,乃至地區和全球的戰略穩定都是至關重要的。

第三,策略上,冷靜應對,打好“太極組合拳”,軟中帶硬,以柔克剛。堅持原則,守住國家利益的底線,手法上則機動靈活。既避免中美過早戰略對抗,又要形成戰略威懾。對美過軟,讓步過多,會鼓勵對方得寸進尺,反而使得我方陷入被動局面,也不利於雙邊關係健康發展。對美過硬,鋒芒畢露,會刺激對方採取更為冒險的舉動。

第四,大力推進全方位和平外交,以“一帶一路”倡議引領國際合作。廣交朋友,構築中國外交體系,大力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為應對特朗普政府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應大力推進三個層面的經濟合作:一是從周邊做起,加強地區合作,包括中國東盟自貿區建設、中日韓自貿區談判和亞太區域一體化進程。這是我們全球經濟合作的基點。二是加強同歐盟的經濟關係。三是繼續拓展發展中國家市場。

第五,佔領道德制高點,倡導國際合作,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高舉反對貿易保護主義旗幟。我們應堅持和擁護聯合國和WTO機制框架下的多邊合作,主張通過談判、對話和協商來解決爭端。面對中美經貿摩擦大幅上升的可能性,我們應有力有節,適度反擊特朗普政府對華採取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

(袁徵,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美國外交室主任、研究員,海外網專欄作者)

本文系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海外視野,中國立場,登陸人民日報海外版官網——海外網或“海客”客戶端,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