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為什麼皇帝連自己愛吃的菜,都不能夾第三筷子?

樹枝和樹葉



關於古代的皇帝,民間流傳著這樣一種奇怪論調,皇帝的小老婆要被太監脫光光後,才被抬到龍床,宮裡小老婆們懷孕,動不動就被流產,女人被看孩子胎死腹中也就算了,更變態的是,皇帝連自己最愛吃的菜都不能夾第三筷子,這皇帝當的也太憋屈了吧,是要減肥的節奏嗎?

皇帝吃飯這件事,說大也大說小也小,按清代《大清會典》的說法,皇帝專門為自己開了個小廚房,叫御膳房,400多號人不僅為皇帝一人準備一日三餐,還起著互相監督,防止人下毒的作用。

另外,皇帝吃飯前還有傳膳這一環節,每道裝菜的盤子都有一個測毒的銀牌,不僅如此,執法太監還會在皇帝吃之前來幾口,這就是所謂的嘗膳。

太監吃完後,皇帝就可以開始動筷子了,不過呀,就算是人間美味,滿漢全席,皇帝都不能重複夾第三筷子,據說這是清代老祖宗定下的規矩,為的就是防止有人摸清皇帝喜好,從中作梗投毒,或者邀寵抓住皇帝的胃。

所以電視上的太監,一旦發現自家皇帝有偷吃的念頭,就會立馬把菜撤走,其實呀,電視裡都是騙人的,在清代,皇帝身邊確實有一個服侍皇帝吃飯的太監,不過這個太監除了試毒外,還起著記錄皇帝吃飯細節的作用。

今天皇帝吃了啥,口味喜歡酸的還是甜,以便改進,比如道光皇帝天天吃炒雞蛋,乾隆皇帝喜歡吃蘇州紅燒肉,就連乾隆他老媽崇慶皇太后,也就是所謂的甄嬛,一星期吃三次青菜豆腐。

要是哪個太監斗膽說“吆,皇上這塊豆腐您吃了3口啦,以後不準吃了”。下一秒這皇帝也得讓他試試,什麼叫做“見不到明天的太陽”。

之所以會傳出“不能夾三筷子”的說法,也許是因為桌上的菜色太多,菜碗太小夾幾下就沒了,更何況,皇帝那麼牛逼,誰能阻止他亂夾菜。


找靚機科普君


首先說一句,目前任何靠譜檔案裡,都沒有說過皇帝一個菜不可以夾第三筷子,大家不要受《甄嬛傳》的毒害!!!!!!

然而這種論調似乎也不是《甄嬛傳》放出來的,我稍微一查,這樣的言論真是比比皆是,

有一本書叫《你不知道的歷史細節》,居然還把這件事說得特別學術:

清代,皇帝吃飯叫“傳膳”。太監們分立兩旁,各司其職,有侍膳太監、布膳太監、執法太監。一旦老太監喊一聲“膳齊”,院內的樂手便開始鼓樂齊鳴,皇帝在太監們的簇擁下到膳桌旁用膳。皇帝吃飯不能說話,全憑侍膳太監的眼力。皇帝的眼睛瞧到哪個菜,侍膳太監就要趕緊把哪道菜挪到皇帝面前。但侍膳太監不許獻殷勤,比如說“這道菜時興”、“這道菜味道好,您嚐嚐”等等。皇帝如果吃哪道菜超過三口,執法太監就會高喊一聲“撤”,這道菜就必須撤下去。這之後的十天半個月皇帝都不會見到這道菜了,即使饞得流口水也沒有辦法“菜不過三口”,這是清代老祖宗定下的家法。皇帝愛吃什麼不愛吃什麼不能讓任何人知道,即使是太監或者大臣,也包括自己的家人。原因有二:一是怕有人從中做文章,比如下毒;二來,也是最主要的,是怕傳出去有人邀寵,用口腹之慾腐蝕皇帝。

我靠,清朝皇帝也太自虐了,真是真的嗎?

必須是假的啊!

比如,最摳門的道光皇帝,就經常天天吃炒雞蛋啊,乾隆皇帝的母親崇慶皇太后(就是你們說的甄嬛)就有過一個星期吃三次青菜豆腐啊,按照這個邏輯,豈不是不合規矩嗎?

這種奇怪的言論,類似的還有:

妃子要脫光了被太監裹著送到皇帝床上。

宮裡動不動就有嬪妃懷孕之後被流產

……

皇上為什麼只能吃三口?你敢限制皇上吃飯?活膩歪了嗎?

清朝皇帝吃飯這件事,是由御膳房來負責的。

按照《大清會典》的說法,御膳房僅承辦皇帝一個人的御膳烹飪事宜,后妃、皇子及福晉的膳食,御膳房只供應原料,具體烹飪則由其所在各宮的膳房負責承辦(就是電視劇裡說的小廚房)。

那麼,怎麼預防下毒呢?

御膳房裡面有400多人,做每一個菜都有三個人,一個人掌勺,一個人看火(等於是助理),一個人記錄。也就是說,從洗菜、切菜到炒菜,每個環節都是三個人盯著,下毒的可能性幾乎為零,找不到時間下手。

然後,在飯菜做好之後,要試毒。溥儀的回憶肯定是最可靠的(因為人家tmd是皇帝啊):“每個菜碟或菜碗,都有一個銀牌,這是為了戒備下毒而設的,並且為了同樣的原因,菜送來之前,都要經過一個太監嘗過,叫做‘嘗膳’。”

吃飯的時候,確實有一個太監,負責侍奉皇帝,這個太監的作用,是為了看皇帝今天這頓飯喜歡什麼菜,對於什麼菜不太合口味,什麼菜鹹了什麼菜淡了,什麼菜需要再加點什麼(不要笑,乾隆皇帝就經常下旨意,比如“看菜”之一的福肉,就是白水煮肉,每天都會端上來,乾隆皇帝有一天就說,哎,你們明天把福肉拆成絲然後炒一炒端過來唄,第二天,就有了“炒福肉”。)。

我們今天可以看到的部分“膳底檔”,就是由侍食太監記錄的,要記錄皇帝吃飯過程中的每個細節,這麼做,是為了研究皇帝愛吃哪一口,喜甜還是喜酸,喜鹹還是喜辣,以便改進。

皇帝根本不需要擔心自己吃多了一口兩口就被人知道了口味,這是人們想象中的皇帝。他遇到好吃的,不僅要打包,甚至還要把廚師也打包帶走——比如,乾隆皇帝吃個蘇州紅燒肉,直接把張東官帶回北京了,一直到人家年紀大了腿腳不好了才送人家回去。

我看到的膳底檔,每天有許多菜都是雷同的,所以並不存在皇帝害怕別人知道自己愛吃什麼不愛吃什麼的問題——因為每天的正餐基本就是那幾樣。還有一種說法,說皇帝每頓飯要吃多少多少多少個菜,其實也是不正確的。這些菜裡,連上來的調料也算一品,而且多數都是看菜,就是為了表示自己不忘先輩,每天都要看到先輩們當年吃的菜,比如白肉。

所以,皇上自己往往不想吃正餐,有一些皇帝則設立了小廚房,比如乾隆皇帝要在晚上吃一頓“酒餚”,那個就是幾個自己喜歡的小菜。溥儀喜歡吃西餐,他還在宮裡擴建了野意膳房,可以做一些西餐。

能不能不要再傳言“食不過三口”了,你以為皇上也要減肥啊!!!!


susie李舒


對於這樣的問題,只能說三個字:“想多了!”

如果吃個菜還只能按規定動作吃三筷子,那這個皇帝就不是皇帝,是機器人皇上了。皇帝做到這份上,還做個什麼勁,往牆上碰死算了。

當然,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觀念、想法,都是現在這些亂七八糟的編劇、胡編亂造的宮廷劇裡想象出來的。

這些傢伙,前世又沒有當過太監,也沒幹過宮女,就是知道胡咧咧瞎編。



當然,根據檔案記載,皇帝吃飯的菜餚是挺多的,林林總總,起碼有四五十種吧,比如肥鴨子、肫吊子、燕窩雞絲、野雞、鹿肉、各種小菜、各種湯,還有米飯糕點等等。

但請問這些東西皇帝都吃得下嗎?真的要哪種都會吃嗎?

錯的離譜了,其實很多菜皇帝並不會吃的,比如鴨子啊鹿肉啊幾乎天天都有,這些是所謂的看菜,只是擺擺樣子的,皇帝吃飯和你一樣,也就是挑幾個自己喜歡吃的,吃完拉倒。

再看宮中御膳房規定的食材配額,皇帝每天需要:肉五十斤,羊兩隻,雞五隻,鴨三隻,時令蔬菜十九斤,各種餑餑用白麵三十二斤等等……

這何止夠一天吃的,一個月也夠了?

那麼問題來了,皇帝吃不下的這些東西,吃完後全部扔掉嗎?

唉,你又想多了!實話告訴你吧,這些菜啊飯啊,說白了就是給伺候皇帝的那批太監什麼的吃的,他們吃皇帝剩下的!



以此類推,皇后、妃子們的菜也很多,吃不下的都是給她的宮女吃啊!

試想,雍正皇帝連宮裡的剩飯都要管,並曾下令太監把倒到溝裡的剩飯撈出來曬乾了喂鳥,如此節省,你還想、還敢浪費麼?

所以,不要以為檔案記錄的那些都是皇帝吃掉的,其實也就是看個樣子。

對於這等規矩,皇帝也很惱火,所以他們也會自己開小灶比如晚上累了,都是讓小廚房搞幾個自己喜歡的小菜,喝掉小酒,舒服舒服!

皇帝也是人啊!


坑爹史冊


的確如此,清朝皇帝吃飯了,往往旁邊還站著一個大太監,幹嘛的呢?就是監督皇帝吃飯的。

像一本叫《宮女談往錄》裡就講了慈禧吃飯的情況。

吃飯時,菜能擺滿兩個圓桌子,是圓的,不是方的,有的電視上放是一個大長條桌,上面擺滿了菜,這是不對的,宮裡就沒有那樣的大飯桌。

擺上之後,就開始吃了。因為有兩個桌子,桌子也大,以前也沒有轉的,想吃總不能站起來,這裡夾一口,那裡夾一口吧,怎麼辦呢?用眼神,慈禧往哪道菜瞄一眼,就有專門的太監把這個道菜端到眼前來。

這裡還有一些小門道,比如太后吃飯,總要搞兩大桌,很多菜基本上都不會動,那有的太監就動心思了,有些太后不吃的,就不做,然後用個假的,比如紙鴨子之類的。

那萬一慈禧突然想吃了呢?也有辦法,知道內情的太監就把菜拿起來,說一聲,這菜涼了,拿下去熱熱,就把這假菜下去了,慈禧一般也不會記起來。

端到面前後,就會用湯匙裝一些到碗裡,太后吃了一口,要說一句:這菜不錯。

那太監就會再來一匙。這時候,太監就要主動把這道菜給撤下去,不能再吃了。要是慈禧吃完,覺得好吃,我還得吃一匙,那就再給一匙,不過,這時候,後面站著的老太監就會喊一聲:撤!

這菜必須得端下去,而且以後這十天半個月不能出現了。

為什麼呢?

原因有兩個,一個是防下毒。皇帝不能老愛吃什麼,要是偏好被人知道了,那就容易下毒。

第二個,也是為了營養均衡,什麼菜都得吃,那才健康。

這個規矩可以說是嚴格執行的,而且還搞學習。那本書裡就介紹了,到了大宴會的時候,慈禧跟光緒一起吃飯,這其中就有一個環節。

到時,太監會給皇帝使個眼色,皇帝會故意往碗裡舀三匙,這時候,太監就會大喊一聲:撤!

這時候,菜趕緊被拿下,慈禧、光緒、皇后以及在場所有的人都不說話,體驗這個莊嚴的吃飯時刻。


腦洞歷史觀


我們都看過《甄嬛傳》,其中有一個情節就是雍正皇帝在皇后那裡吃飯,覺得一道鴨湯不錯,在喝完後想再喝一碗,不過卻被皇后的那句老祖宗規定“食不過三”勸阻。

那皇帝真的是這樣嗎?自己喜歡的菜都不能夾第三筷子,那這皇帝也當的太憋屈了。明明御膳房三四百人,只為服務皇帝的一日三餐,盡人間美味,卻不能重複第三筷子。據說這是清代老祖宗定下的規矩,就是為了防止有人記下皇帝的飲食喜好,投毒或者邀寵抓住皇帝的胃。所以電視劇裡太監一旦發現皇帝有狂吃的念頭,就會立馬把菜端走。

其實電視劇裡都是騙人的,在清代,皇帝身邊卻是有一個侍奉吃飯的太監。不過這個太監除了試毒外,還會記錄皇帝吃飯的細節。今天皇帝吃了什麼?口味喜歡酸的還是喜歡甜的,以便改進。比如道光皇帝天天吃炒雞蛋,乾隆皇帝喜歡吃蘇州紅燒肉,乾隆皇帝他媽崇慶皇太后。也就是甄嬛,一星期吃三次青菜豆腐。要是哪個太監斗膽說一句“呦!皇上。這個豆腐你已經吃了三口了,以後不準吃了。”下一秒,皇帝肯定讓他試試見不到明天的太陽,皇帝那麼牛逼誰能阻止他亂夾菜?



所以說,題主這個問題是不成立的。是小說、電視劇為了增強藝術效果特意加工出來的。


歷史鹹談


撈著一個菜狠吃,掉身價,皇帝無論幹什麼,最重要的就是要儘可能的保證公平,再一個,不能讓人看出自己在想什麼,想幹什麼,要不然,哪個好事之徒利用這點做點文章,下點毒把皇帝送上西天,也不是沒有可能。(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再說了,那麼多菜,你幹嘛就要緊著一個吃一個夾,你對十幾道美味佳餚難道就不能做到“雨露均霑”嗎?對待後宮的妃嬪,尚且能做到一三五、二四六的調整,這幾十上百道菜,就是挑一半抿一小口,是不是也該吃撐著了。

當然這是往得瑟了說,普遍來講皇帝吃飯的程序雖然複雜,但真要說吃多少,還真是沒多少,一個人,圍著自己可口的飯菜,可勁的吃,說實話,倆菜足夠了,但儀式就是身份,沒有了相應的儀式,也就顯示不出九五至尊威嚴和地位了。


要是不講究個裡子面子,那直接蹲在地上吃不就完了嘛!還能不那麼拘束,不用那麼多人伺候著,別看那些太監奴顏婢膝的把腰都搞駝背了,若不是皇上壓著他們,早就飛上天了。

只有夾個一兩筷子,太監才有活路,來回倒菜才能提現太監的價值,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皇帝遠沒有到養閒人的地步。


再一個,除了獨一無二的身份地位以及給太監活路,那就是現實的需要了,比如說菜裡有毒,吃的少了自然更容易解毒,而且皇帝的愛好要是被人掌握了,那很可能被“有心人”利用,對皇帝不利。

你認為皇帝為什麼每個菜只夾兩口嗎?


歷史三日談


在古代吃飯,是很講究的,尤其是宮中,更是規矩多多。

這個現象在清朝更加明顯。相比於明朝的那些奇葩皇帝,清朝皇帝無疑顯得勤勉很多,從開過的努爾哈赤,到亡國的溥儀,至少昏到頭不像話的皇帝很少。這其中,很大一個原因就是,清朝皇帝的規矩比較嚴。而吃飯是件大事,萬一有歹人在飯菜裡面下毒,那該怎麼辦呢?

在電影《末代皇帝》中,有一場是溥儀請他的老師莊士敦吃飯的戲,裡面就對宮中吃飯的規矩進行了詳細的展現。

御膳房將飯菜做好了之後,都要先驗毒。古代的毒大多比較簡單,像砒霜一類的,很多都含有硫化物,一旦遇到銀就會變黑,所以皇帝的飯菜中,都會插上小銀牌,用來作為監測。

飯菜端上來之後,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人要出場,那就是試吃太監。試吃太監就是個活動的人肉檢測機,負責幫皇帝嘗菜,確定沒毒了之後,最後才會讓皇帝動筷子吃。

再到後面,就是我們現在說的了,很多影視劇也繪聲繪色的表演了一番,那就是皇帝一個菜最多隻能吃三筷子,多吃一點太監就會在旁邊呵斥皇帝。

不過,你覺得這個真實嗎?擁有無上權力的皇帝,真的吃自己想吃的菜,你個太監又能拿我何?

而且,到清朝後期,有些太監偷奸耍滑。比如說皇帝吃飯的時候,很多情況下只會吃跟前的幾道菜,遠了誰願意跑那麼遠去吃啊,所以太監上菜的時候,就只上跟前幾道菜,後面的菜,看起來是菜,其實很多都是前幾天沒有被吃過的菜,因為沒被動過,所以端下去之後,第二天又被上了上來。

這樣一來,省下來的菜錢,自然就全部進了太監們的口袋。

既然吃飯的規矩都壞成了這樣子,還會有人去提醒皇帝菜只能吃三筷子嗎?

我想是沒有的。


赤兔電影


古代皇帝,多麼威武霸氣,權霸天下,看誰不爽,想殺誰就殺誰。

可是,換一個角度來看我們也可以理解為天下除了他自己之外,都是他的敵人,人人都有可能殺他。


畢竟皇帝能榮登大寶,大多都是踩著無數人的屍體上去的,仇家太多了。

今天我們說到皇帝為什麼對自己喜歡的東西不能動第三筷子。

其實按照歷史比如記載皇室生活最清楚切實的《清實錄》來看,康熙和雍正的生活起居還是十分節制、苛刻的,那要求太多了,雖為一國之君,但無時無刻不被安排,哪是自己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天天與後宮三千佳麗那般美好。

到了吃飯的時候,皇帝的標配都是滿漢全席,吃的時候,如果單吃某一樣菜多了,雖然不至於不能動第三筷子夾同樣菜,但侍奉的太監馬上就會端走,並且短期內絕不會再上同樣的菜樣。所謂食之民以為天,宮廷之內,複雜的很,萬一要是被心懷叵測之人看到了皇帝的飲食習慣而加以利用,那可不得了。

雖然說上皇帝桌子的菜被下毒是不太可能,但是要知道,中藥之道,博大精深,有心之人不一定非得下毒,只要稍微在裡面稍微動點心思,那就麻煩了,於是我們能看到一些影視中,皇帝吃飯,侍奉的太監都會在一旁仔細觀察皇帝吃了哪些菜避免下次重樣犯錯,這一點還是挺寫實的。

(觀察皇帝飲食的太監)

比如《清實錄》記載,雍正喜食燒鵝,有一日從後宮回來,發現桌上竟有燒鵝卻勃然大怒,下令徹查。原來,雍正在後宮時,妃嬪多備蜜餞,其中不乏柿餅等與鵝肉相沖之物。果然,徹查出負責膳食的太監有意為之而被斬立決。

所以,飯桌上,進嘴的東西,萬一被人加以利用,那是細思極恐的。

比如我們看宮廷劇就有無色無味非毒藥卻能令人精神不濟之類的慢性藥材常害得皇帝不省人事,這不是誇張,而是確實存在的。比如,古時候少調味料,膳食除了簡單的油鹽之外,多用香料藥材調味,有些藥材是很值得玩味的,在一定量沒食之可令人精神煥發,提神醒腦,過了一點兒量容易令人上癮。比如我們熟知的罌粟,古代就將其作為重要藥材,但是罌粟之毒,令人不寒而慄。


從另一個層面分析,讓皇帝少吃同樣菜也是為了讓皇帝飲食均衡,保持身材,畢竟一國之君,形象還是很重要的。至於菜那麼多,除了理所應當皇帝就得那麼多菜之外,也是為了規避別有用心之人,比如菜一多,你下藥總不能每盤都動手腳吧?菜那麼多,皇帝也就吃幾盤子,就算每盤都吃了,有貓膩那吃的也不會多,這樣也是間接降低皇帝被害的幾率。

所謂欲帶皇冠,必承其重,古代皇帝可是不容易做的。


不書


“吃菜不許過三匙”是清朝時延承下來的傳統。皇帝吃一種菜不許過三匙,首先是一種自衛行為。在封建時代,皇帝擁有著有無上的權力。不管是想謀權篡位,還是復仇,想要置皇帝於死地的人都不少。在戒備森嚴的皇宮,能讓皇帝死於無形的就是下毒,在飲食方面下毒最常見。

皇帝為了自衛,在吃喝前不僅要銀針驗毒,叫人試吃,還要保證對每個菜品做到“雨露均霑”。因為,如果每個菜都吃三口,身邊的太監、侍女等人不易摸不清皇帝的愛好。如此一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免去一些對他起歪心思的人,避免被下毒。

這也算是一個保密措施,不讓別人知道皇帝喜歡吃什麼,不喜歡吃什麼。病從口入,一旦被別人知道了皇帝喜歡吃什麼,有人就會利用吃來討皇帝開心,從而擴大自己的實力,培植黨羽,從而獨佔朝綱。

其次就是一種權勢的體現。眾所周知,古時百家爭鳴,秦始皇時期注重法家,而漢朝注重儒家,雖然儒家被普遍接受,但皇帝還是比較偏愛法家的,而這個菜不過三口也是取自法家的權勢之道。


五月EM


首先澄清一點,皇帝同一個菜不能夾三次這個說法是不存在的,史料中沒有明確記載,而且從清代由侍食太監記錄的《膳底檔》中也可以看出皇帝的飲食喜好的,比如光緒愛吃海鮮,慈禧愛吃鴨肉等。所以擔心皇帝的喜好被人知道而不能夾第三筷子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而且在宮廷中,是有專門替皇帝“試毒”的太監的,也就是所謂的“嘗膳”,既然有人先試毒,又何必讓皇帝受苦不能吃愛吃的菜來避免中毒呢?不僅如此,如果皇帝遇到喜歡吃的菜,是可以要求加菜的。比如光緒、乾隆的菜單裡就有他們自己親自點名的的菜品。

而且據《膳底檔》中記載,皇帝每天吃的菜有許多是重複的,所以更不用說擔心有人知道皇帝的喜好了。如果皇帝不愛吃正餐,還可以自己設立小廚房做他喜好吃的東西,比如溥儀就設置了野意膳房轉為他做西餐。

但從另一方面講,“不夾三筷子”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因為皇帝每餐的菜品是不少的,每種菜都是用碗裝,碗裡也裝不了多少,皇帝就是想夾四次、五次,也沒有。而且這些皇家子弟從小就受到嚴格的禮儀教導,絕不會一直盯著一個菜吃。如果在滿桌子美味中,一直吃一種菜,被認為是一種很沒品的行為,因為對他們來說,無論什麼菜都不稀奇,如果愛吃,大可以讓御膳房天天做,天天吃,何必一次吃成個胖子?

退一萬步說,皇帝要真愛吃那個菜,誰能阻止的了他夾三筷子?甚至說以後絕不再上這道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