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7 《詩經·采薇》解讀(附思考與練習)

關於詩經的知識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詩經》的作者佚名,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傳為尹吉甫採集、孔子編訂。《詩經》在先秦時期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詩經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


《詩經·采薇》解讀(附思考與練習)


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為“思無邪”,並教育弟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準。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者頗多,如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人在說理論證時,多引述《詩經》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至漢武帝時,《詩經》被儒家奉為經典,成為《六經》及《五經》之一。

《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


《小雅·采薇》是中國古代現實主義詩集《詩經》中的一篇。這是一首戍卒返鄉詩,唱出從軍將士的艱辛生活和思歸的情懷。全詩六章,每章八句。

小雅·采薇

采薇采薇(1),薇亦作止(2)。曰歸曰歸(3),歲亦莫止(4)。靡室靡家(5),玁狁之故(6)。不遑啟居(7),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8)。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憂心烈烈(9),載飢載渴(10)。我戍未定(11),靡使歸聘(12)。

采薇采薇,薇亦剛止(13)。曰歸曰歸,歲亦陽止(14)。王事靡盬(15),不遑啟處(16)。憂心孔疚(17),我行不來(18)!

彼爾維何(19)?維常之華(20)。彼路斯何(21)?君子之車(22)。戎車既駕(23),四牡業業(24)。豈敢定居?一月三捷(25)。

駕彼四牡,四牡騤騤(26)。君子所依(27),小人所腓(28)。四牡翼翼(29),象弭魚服(30)。豈不日戒(31)?玁狁孔棘(32)!

昔我往矣(33),楊柳依依(34)。今我來思(35),雨雪霏霏(36)。行道遲遲(37),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註釋】(說明:如果有與課本上解釋相異之處,請讀者們選取課本上的註解。)

(1)薇:豆科植物,今俗名稱大巢菜,可食用。一說指野生的豌豆苗。

  (2)作:生出,冒出地面,新長出來。止:語助詞。

  (3)曰:說,或謂乃語助詞,無義。歸:回家。

  (4)莫:“暮”的本字。歲暮,一年將盡之時。

  (5)靡:無。

  (6)玁狁(xiǎnyǔn):亦作“獫狁”。北方少數民族,到春秋時代稱為狄,戰國、秦、漢稱匈奴。

  (7)不遑:沒空。遑,閒暇。啟:跪坐。居:安居。一說啟是跪,居是坐,啟居指休整。

  (8)柔:柔弱,柔嫩。

  (9)烈烈:火勢很大的樣子,此處形容憂心如焚。

  (10)載:語助詞,又。

  (11)戍:駐守。定:安定。

  (12)靡使:沒有捎信的人。使,傳達消息的人。歸聘:帶回問候。聘,探問。

  (13)剛:指薇菜由嫩而老,變得粗硬。

  (14)陽:陽月,指夏曆四月以後。一說指夏曆十月。

  (15)王事靡盬(gǔ):徵役沒有停止。王事,指徵役。盬:休止。

  (16)啟處:與“啟居”同義。

  (17)孔疚:非常痛苦。孔,很。疚,痛苦。

  (18)不來:不歸。來,回家。

  (19)爾:“薾”的假借字,花盛開貌。維何:是什麼。維,語氣助詞。

  (20)常:棠棣,即扶移,木名。

  (21)路:同“輅”,高大的馬車。斯:語助詞,無實義。

  (22)君子:指將帥,主帥。

  (23)戎車:兵車。

  (24)四牡:駕兵車的四匹雄馬。業業:馬高大貌。

  (25)三捷:與敵人交戰多次。捷,同“接”。一說指勝利,三捷,指多次打勝仗。

  (26)騤(kuí)騤:馬強壯貌。

  (27)依:乘,指將帥靠立在車上。

  (28)小人所腓:士兵以車為掩護。小人:指士卒。腓(fěi):“庇”的假借,隱蔽。

  (29)翼翼:行止整齊熟練貌。

  (30)象弭:象牙鑲飾的弓。魚服:魚皮製成的箭袋。服,“箙”的假借。此句形容裝備精良。

  (31)日戒:每日警備。

  (32)孔棘:非常緊急。棘:同“急”。

  (33)昔:過去,當初離家應徵的時候。往:指當初從軍。

  (34)依依:柳枝隨風飄拂貌。

  (35)思:語助詞。

  (36)雨(yù):作動詞,下雪。霏霏:雪花紛飛貌。

  (37)行道:歸途。遲遲:步履緩慢貌。

《詩經·采薇》解讀(附思考與練習)


【譯文】

采薇菜啊采薇菜,

薇菜剛才長出來。

說回家啊說回家,

一年又快過去了。

沒有妻室沒有家,

都是因為玁狁故。

沒有空閒安定下,

都是因為 玁狁故。

采薇菜啊采薇菜,

薇菜初生正柔嫩。

說回家啊說回家,

心裡憂愁又煩悶。

心中憂愁像火燒,

飢渴交加真難熬。

我的駐防無定處,

沒法託人捎家書。

采薇菜啊采薇菜,

薇菜已經長老了。

說回家啊說回家,

十月已是小陽春。

戰事頻仍沒止息,

沒有空閒歇下來。

心中憂愁積成病,

回家只怕難上難。

光彩豔麗什麼花?

棠棣開花真爛漫。

又高又大什麼車?

將帥乘坐的戰車。

兵車早已駕好了,

四匹雄馬真強壯。

哪敢安然定居下,

一月之內仗不停。

駕馭拉車四雄馬,

四匹雄馬高又大。

乘坐這車是將帥,

兵士用它作屏障。

四匹雄馬排整齊,

魚皮箭袋象牙弭。

怎不天天嚴防範,

玁狁猶猖狂情勢急。

當初離家出征時,

楊柳低垂枝依依。

如今戰罷回家來,

雨雪紛紛漫天下。

行路艱難走得慢,

飢渴交加真難熬。

我的心中多傷悲,

沒人知道我悲哀。


《詩經·采薇》解讀(附思考與練習)


【賞析之一】

  戰爭的策劃和發動是“肉食者”們的勾當,被迫捲入其中的個人,無法把握自己的命運,猶如隨風飄動的落葉,隨波逐流的小、舢任命運之手隨意擺弄,疲憊憂傷痛苦疾病衰老死亡全都身不由乙只有暗自嗟嘆、仰天長嘯的份兒。恐怕這是普通士兵們剩下的唯一屬於自己的權利和“財產”。

  憑了這點權利唱一曲憂傷的歌,總不至於得罪了大人君子們吧!無家無室的憂慮,居無定所的煩悶,頻繁作戰的辛勞和疲憊,思念故鄉的痛苦,對個人命運的感慨,對入侵之敵的仇恨,對和平安寧生活的嚮往,觸景生情的感傷,命運無常的恐懼,遙遙無期的等待,這一切無時無刻不衝擊著敏感多思憂患焦慮的心靈。把它們吟唱出來,是一種自我遣懷,自我撫慰,猶如受傷的小動物,只有自己舔吮傷口,自己忍受痛苦,自己體驗悲傷。

  倘若受傷後連哀叫的慾望和本能都喪失了,那便徹底麻木了,物質化了。對於受慣了命運擺弄、痛苦煎熬、憂傷折磨的心靈來說,艱難坎坷辛勞疲憊槍林刀箭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形如搞札,心如死灰,完全喪失了作為一個活的生命個體的靈性和生氣。

  對憂傷和痛苦的敏感,不僅表明個體對自己生存處境的真切關注,也表明了個體的自我意識和意志。對憂傷和痛苦的表也不僅僅是一種無助的感嘆和哀傷,而且也是表達不甘於忍受比傷和痛苦、不甘於向命運屈服的一種特有方式。它所要告訴我們的無我憂傷,我痛苦,我無助,但我不願,我不服,我也有自己的嚮往和追求,有自己的價值和尊嚴。

  能夠這樣去想、去做的個體,實際上並不“小”。從他無能為力、無法掌握自己命運的角度說,他是弱小的;從他不願屈服於命運的擺佈、有自己的追求的角度說,他卻是了不起的。正因為這樣,吟唱自己的內心憂傷和痛苦,就已經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比即使歌吟者本身像是不經意地這樣做,然而其內心深處的動機卻昭然若揭。

整個人生就如一場戰爭。活著就會被迫捲入這場戰爭之中,就會有憂傷、痛苦、煩惱,恐懼、絕望。嚮往。追求、無助等等生存體驗。表達這些體驗的詩,本身就是動人的生存哲學。

詩歌以一個戍卒的口吻,以采薇起興,前五節著重寫戍邊征戰生活的艱苦、強烈的思鄉情緒以及久久未能回家的原因,從中透露出士兵既有禦敵勝利的喜悅,也深感征戰之苦,流露出期望和平的心緒;末章以痛定思痛的抒情結束全詩,感人至深。此詩運用了重疊的句式與比興的手法,集中體現了《詩經》的藝術特色。末章頭四句,抒寫當年出征和此日生還這兩種特定時刻的景物和情懷,言淺意深,情景交融,歷來被認為是《詩經》中有名的詩句之一。

【賞析之二】

這首詩描述了這樣的一個情景:寒冬,陰雨霏霏,雪花紛紛,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鄉途中踽踽獨行。道路崎嶇,又飢又渴;但邊關漸遠,鄉關漸近。此刻,他遙望家鄉,撫今追昔,不禁思緒紛繁,百感交集。艱苦的軍旅生活,激烈的戰鬥場面,無數次的登高望歸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現。此詩就是三千年前這樣的一位久戍之卒,在歸途中的追憶唱嘆之作。其類歸《小雅》,卻頗似《國風》。

  全詩六章,可分三層。既是歸途中的追憶,故用倒敘手法寫起。前三章為一層,追憶思歸之情,敘述難歸原因。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之疊詞申意並循序漸進的方式,抒發思家盼歸之情;而隨著時間的一推再推,這種心情越發急切難忍。首句以采薇起興,但興中兼賦。因薇菜可食,戍卒正采薇充飢。所以這隨手拈來的起興之句,是口頭語眼前景,反映了戍邊士卒的生活苦況。邊關士卒的“采薇”,與家鄉女子的“采蘩”、“採桑”是不可同喻的。戍役不僅艱苦,而且漫長。“薇亦作止”、“柔止”、“剛止”,循序漸進,形象地刻畫了薇菜從破土發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莖葉老硬的生長過程,它同“歲亦莫止”和“歲亦陽止”一起,喻示了時間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長。歲初而暮,物換星移,“曰歸曰歸”,卻久戍不歸;這對時時有生命之虞的戍卒來說,不能不“憂心烈烈”。後四句為什麼戍役難歸的問題作了層層說明:遠離家園,是因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是因為戰事頻頻;無暇休整,是因為王差無窮。其根本原因,則是“玁狁之故”。《漢書·匈奴傳》說:“(周)懿王時,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國。中國被其苦,詩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獫狁之故’云云。”這可視為《采薇》之作的時代背景。對於玁狁之患,匹夫有戍役之責。這樣,一方面是懷鄉情結,另一方面是戰鬥意識。前三章的前後兩層,同時交織著戀家思親的個人情和為國赴難的責任感,這是兩種互相矛盾又同樣真實的思想感情。其實,這也構成了全詩的情感基調,只是思歸的個人情和戰鬥的責任感,在不同的章節有不同的表現。

  第四、五章追述行軍作戰的緊張生活。寫出了軍容之壯,戒備之嚴,全篇氣勢為之一振。其情調,也由憂傷的思歸之情轉而為激昂的戰鬥之情。這兩章同樣四句一意,可分四層讀。四章前四句,詩人自問自答,以“維常之華”,興起“君子之車”,流露出軍人特有的自豪之情。接著圍繞戰車描寫了兩個戰鬥場面:“戎車既駕,四牡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這概括地描寫了威武的軍容、高昂的士氣和頻繁的戰鬥;“駕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這又進而具體描寫了在戰車的掩護和將帥的指揮下,士卒們緊隨戰車衝鋒陷陣的場面。最後,由戰鬥場面又寫到將士的裝備:“四牡翼翼,象弭魚服。”戰馬強壯而訓練有素,武器精良而戰無不勝。將士們天天嚴陣以待,只因為玁狁實在猖狂,“豈不日戒,玁狁孔棘”,既反映了當時邊關的形勢,又再次說明了久戍難歸的原因。《毛序》根據這兩章對軍旅生活的描寫,認為《采薇》是“遣戍役”、勸將士之詩。這與詩意不符。從全詩表現的矛盾情感看,這位戍卒既戀家也識大局,似乎不乏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感。因此,在漫長的歸途上追憶起昨日出生入死的戰鬥生活,是極自然的。

  籠罩全篇的情感主調是悲傷的家園之思。或許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驚醒了戍卒,他從追憶中回到現實,隨之陷入更深的悲傷之中。追昔撫今,痛定思痛,不能不令“我心傷悲”。“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是寫景記事,更是抒情傷懷。個體生命在時間中存在,而在“今”與“昔”、“來”與“往”、“雨雪霏霏”與“楊柳依依”的情境變化中,戍卒深切體驗到了生活的虛耗、生命的流逝及戰爭對生活價值的否定。絕世文情,千古常新。現代人讀此四句仍不禁棖觸於懷,黯然神傷,也主要是體會到了詩境深層的生命流逝感。“行道遲遲,載渴載飢”,加之歸路漫漫,道途險阻,行囊匱乏,又飢又渴,這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憂傷。“行道遲遲”,似乎還包含了戍卒對父母妻孥的擔憂。一別經年,“靡使歸聘”,生死存亡,兩不可知,當此迴歸之際,必然會生髮“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唐宋之問《渡漢江》)的憂懼心理。然而,上述種種憂傷在這雨雪霏霏的曠野中,無人知道更無人安慰;“我心傷悲,莫知我哀”,全詩在這孤獨無助的悲嘆中結束。綜觀全詩,《采薇》主導情致的典型意義,不是抒發遣戍役勸將士的戰鬥之情,而是將王朝與蠻族的戰爭衝突退隱為背景,將從屬於國家軍事行動的個人從戰場上分離出來,通過歸途的追述集中表現戍卒們久戍難歸、憂心如焚的內心世界,從而表現周人對戰爭的厭惡和反感。《采薇》,似可稱為千古厭戰詩之祖。

在藝術上,“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被稱為《三百篇》中最佳詩句之一。自南朝謝玄以來,對它的評析已綿延成一部一千五百多年的闡釋史。王夫之《姜齋詩話》的“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和劉熙載《藝概》的“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已成為詩家口頭禪。而“昔往”、“今來”對舉的句式,則屢為詩人追摹,如曹植的“始出嚴霜結,今來自露晞”(《情詩》),顏延之的“昔辭秋未素,今也歲載華”(《秋胡詩》之五),等等。


《詩經·采薇》解讀(附思考與練習)


【賞析之三】

《詩經》本命“詩”或“詩三百”,傳說由孔子修訂,為六經之一。作為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305篇,還有6篇笙詩(有題目無內容之詩)。通過這些詩句,我們仍能夠感受到千年前的人們所擁有的喜怒哀樂,仍然能夠在其中找到與我們靈魂共鳴的思想。

對於305篇的詩經,其實並沒有讀過很多,還是選修了這門課才知道“詩經”起源於周易卜辭或上古歌謠,知道了“采詩說”、“獻詩說”和“刪詩說”。而在我讀的為數不多的作品中,《采薇》可以說是我最喜歡的。

先看題目《詩經·小雅·采薇》,“雅”是《詩經》分類的一種,依據音樂分為“風”“雅”“頌”三類。“雅”又分為《大雅》和《小雅》。《采薇》便是《小雅》中的一首,是典型的戰爭徭役詩。除此之外,祭祖頌歌、農事詩、宴饗詩、怨刺詩和婚戀詩都是《詩經》的主要題材內容。可以說十分具有現實主義色彩,可謂“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東漢何休)“薇”,豆科野豌豆屬的一種,種子、莖、葉均可使用。《采薇》這個題目也可以說很具有代表性,以動植為題目名,又像《關雎》、《卷耳》,在讀詩的同時也讓我們“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論語·陽貨》),可謂一舉兩得也。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啟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 憂心烈烈,載飢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采薇采薇,薇亦剛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 王事靡盬,不遑啟處。憂心孔疚,我行不來!

首句便採用起興的手法,“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朱熹)。這三段都以薇菜開頭,而薇菜卻分別是“薇亦作止”、“薇亦柔止”和“薇亦剛止”,從春到秋,薇菜從嫩到老,時光在無情地流逝。而戍卒們彷彿也在一邊采薇充飢,一邊計算歸鄉的日子。詩人把天地四時的變化融入到幾句詩中,讓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植物的輪迴,也是戍卒的思鄉之情。而這三章的後半部分也點明瞭戍卒們不能歸家的原因,因為玁狁之故,因為戰事頻頻,因為王差無窮……

彼爾維何?維常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 戎車既駕,四牡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

駕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魚服。豈不日戒?玁狁孔棘!

雖然思念家鄉,雖然一直在曰歸曰歸而不得回,但是作為軍人,也會自然地為自己驕傲。戰車的描寫,體現了威嚴的軍容和高昂的士氣,“象弭魚服”也顯示出裝備的精良,可仍需要日日戒備,可見當時邊關的形勢。一面是身為戰士的驕傲,一面是對家鄉的思念,這種矛盾複雜的感情交織,讓人不禁想起范仲淹的《漁家傲》來,“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而或許也是因為愛故鄉愛的深沉,才會在戰場上浴血奮戰吧,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在最初讀前四句時,只覺得有一種纏綿柔情,根本無法將之與戰爭詩聯繫起來,倒覺得其與“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放在一起讀更合適,可沒想到的是,這句話出自的《國風·邶風·擊鼓》,也是一首戰爭詩。能把戰爭詩描寫的如此含蓄雋永,意味深長的,怕是也只有《詩經》了吧。而“昔我往矣”四句也被公認為《詩經》中最好的句子,昔我往矣與今我來思的景色對比,讓人感慨,季節的變換,時光的流逝,何人送我?又有何人等我?漫天風雪中只有一個載飢載渴的徵人,步履蹣跚地走著,不知“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李白《子夜吳歌》)

再次讀一遍全詩,總會覺得回味無窮。運用重章疊句,使內容和情趣得以層層遞進,漸漸深化。而韻律和諧,也加強了整體的節奏感和音樂美。其實,我更願意把這首詩理解為戰爭結束後的和平時期,戍邊歸來的徵人對往日生活的追思與懷念,就像一首同名歌《采薇》中唱的:

卿尚小,共采薇,風欲暖,初成蕊,問離人,山中四季流轉又幾歲?


卿初嫁,獨采薇,露尚稀,葉已翠,問徵人,何處望鄉一枯一葳蕤?


卿已老,憶采薇,草未凋,又抽穗,問斯人,等到野火燃盡胡不歸?


昔我往,楊柳垂,今我來,雪霏霏,問故人,可記當年高歌唱《采薇》?


《詩經·采薇》解讀(附思考與練習)


【名家點評】

漢代申培《詩說》:宣王之世,既驅獫狁(玁狁),勞其還師之詩,前四章皆興也,下二章皆賦也。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謝公因子弟集聚,問:“《毛詩》何句最佳?”遏稱曰:“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公曰:“‘訏謨定命,遠猷辰告。’謂此句偏有雅人深致。”

清代王夫之《姜齋詩話》卷一:“‘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

清代方玉潤《詩經原始》:蓋以詩中明言“曰歸曰歸”及“今我來思”等語,皆既歸之辭,非方遣所能逆料者也。其前五章不過追述出戍之故。……今何幸而生還矣,且望鄉關未遠矣,於是乃從容回憶往時之風光,楊柳方盛;此日之景象,雨雪霏霏,一轉瞬而時序頓殊,故不覺觸景愴懷耳。……故以戍役者自作為近是。……此詩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實景,感時傷事,別有深意,不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凱旋生還,樂矣,何哀之有耶?


《采薇》練習1

1、思考:這首詩表現了什麼樣的主題?你認為哪些詩句最能表現這種情感?

明確:

2、給下列劃線字注音

犭嚴 狁之故( )( ) 不啟居( ) 我未定( ) 象魚服( )

王事靡( ) 小人所( ) 靡使歸

( ) 四牡騤騤( )

(二) 基點知識預習自測

(1)通假字

歲亦止( ) 彼維何( ) 維常之( ) 犭嚴 狁孔( )

(2)詞類活用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 豈不日戒( )

(3)古今異義

不遑啟居 古義: 今義:

君子

所依 古義: 今義:

小人所腓 古義: 今義:

(4)一詞多義

薇亦止( ) 歸曰歸( )

室靡家( ) 憂心烈烈( )

飢載渴( ) 憂心疚( ) 今我來( )

(三 )重點精講

1、“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被視為情景交融的佳句,試賞析。

明確:

2、本詩的哪些章節運用了重章疊句的手法?表達效果如何?

明確:

五、課後鞏固練習

1、下列四組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

A.望風披糜 憂心忡忡 世外桃園 即來之,則安之

B.糜糜之音 縱橫馳聘 彌天大謊 人才輩出

C.兵荒馬亂 戍馬倥傯 倉遑逃竄 箭拔弩張

D.尋物啟事 莫名其妙 滄桑鉅變 山清水秀

2、下列劃線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采薇采薇,薇亦作 止:句尾語氣助詞,無實義。

B.我戍未定,靡使歸 聘:問候

C.行道遲遲 遲遲:很晚

D.戎馬既駕,四牡業業 業業:高大的樣子

3、下列各組句中,每句都包含有通假字的一組是( )

A.歲亦莫止/ 我戍未定 B.憂心孔疚/ 我行不來

C.彼爾維何/ 彼路斯何 D.象弭魚服/ 小人所腓

4、下列有關《詩經》常誤,表述有誤的一項是( )

A.《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從西周初期到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詩歌305篇,有“詩三百”之稱。

B.《詩經》為我國古典文字現實主義傳統的監觴,漢代儒家將其奉為經典,列為 “五經”之首;“楚辭”是我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先河,以《離騷》為代表,因此又稱“騷體”詩。

C.《詩經》依據音樂的不同分為《風》、《雅》、《頌》三部分,其中《風》又稱為《國風》,藝術成就最高;《詩經》的形式以四言為主,普遍採用賦、比、興的手法,與“風”、“雅”、“頌”合稱為《詩經》六藝。

D.《雅》分《大雅》和《小雅》,作者多屬貴族階級;詩作以歌頌和維護其統治為基本傾向。《采薇》是《大雅》中的一篇。

5、閱讀4、5兩章,完成下列題目

(1)“彼爾維何,維常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簡析這四句詩表現的內容及作用的藝術手法。

內容:

藝術手法:

(2)“牡”在詩中指駕車的雄馬,其本義是 ,其反義詞是 。請寫出含“牡”或其反義詞的成語:

(3)請結合“四牡騤騤”、“四牡翼翼”“四牡業業”“象弭魚服”等詩句,說說本詩描寫戰爭面的特色:

《采薇》參考答案

(一)前置作業

2、《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現了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歲月裡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字裡行間表達了對戰爭的不滿和對故鄉的思念。

詩句:“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憂心烈烈,載飢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憂心孔疚,我行不來。”“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3、(略)

(二) 基點知識預習自測

(1)通假字

“莫”,通“暮”,年末 “爾”,通“ ”,花盛開的樣子

“華”,通“花” “棘”,通“急”,緊急

(2)詞類活用

名詞作動詞,下 名詞作狀語,每日

(3)啟居 古義:古人坐時,臀部貼在小腿上叫“居”;臀部離開腳後跟的叫“啟”。

今義:啟發;居住

君子 古義:將帥 今義:人格高尚的人

小人 古義:士兵或地位低的人 今義:人格卑鄙的人

(4)

(三 )重點精講

1、一、以往昔之虛襯眼前之實,以凱旋之樂襯內心之悲痛;二、以景寫情,情景交融,含畜形象,耐人尋味;三、“楊柳依依”與“雨雪霏霏”對比,突出不勝今昔之感;四、大雪交加,飢渴難當,情境實悲;五、語調低沉,低迴往復,氣氛悲愴。

讀罷全詩,我們彷彿看見一個身心憔悴的戍卒,冒著大雪,沿著泥濘的小路慢騰騰地走向畫面深處,走向大雪濃重的遠方。只給我們留下一個孤獨的背影,一聲幽怨的嘆息。

2、前三章,章與章往往句型重複,字面也大體相同,只在關鍵處更換個別字。很明顯,這三章,在章法上採用了重章疊句的手法:

使用這種手法的好處是:

在內容上,以植物的生長暗示時間的流逝,時序的更替,而人物內心的焦慮、痛苦也隨之加重,從而突出了主題;

在音節上,反覆吟唱,一唱三嘆,音節和諧,旋律協調在鮮明的節奏中表現出詩歌特有的音樂美。

課後鞏固訓練

1.D;2.C;3.C;4.D;

5.(1)內容:由駐防地盛開棠棣之花的環境,引出將帥所乘的高大兵車。

藝術手法:以環境的優美反襯戰爭的激烈;設問手法,自問自答,引出描寫對象。

(2)雄性的鳥獸 牝 牝雞司晨、牝牡驪黃 牡牝不分。

(3)本詩十分注重用具體生動的細節來展現戰爭生活的圖景。詩人對戰爭場面的描寫,並不是直接寫刀光劍影和廝打拼殺,而是寫戰馬“業業”,“騤騤”“翼翼”,寫“象弭”“魚服”,讓人想象到戰爭的慘烈。


《詩經·采薇》解讀(附思考與練習)


附錄:關於《詩經》中的一些重要問題

(此部分內容適合於喜歡深入鑽研《詩經》的人士)

一、現實主義

《詩經》關注現實、抒發現實生活觸發的真情實感,這種創作態度,使其具有強烈深厚的藝術魅力,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第一座里程碑。《詩經·國風》是中國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在《七月》中,可以看到奴隸們血淚斑斑的生活,在《伐檀》可以感悟被剝削者階級意識的覺醒,憤懣的奴隸向不勞而獲的統治階級大膽地提出了正義質問:“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守不獵,胡瞻爾庭有縣獾兮?”有的詩中還描寫勞動者對統治階級直接展開鬥爭,以便取得生存的權利。在這方面,《碩鼠》具有震顫人心的力量。

二、詩經六義

《詩經》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是各諸侯國的樂調;“雅”是宗周地區的正樂;“頌”是宗廟祭祀之樂。至於“大雅”和“小雅”當從音樂分,“廣大而靜,疏達信者,宜歌《大雅》;恭儉而好禮者,宜歌《小雅》。《詩經》的藝術技法被總結成“賦,比,興”,與“風,雅,頌”合稱“六義”。

“詩六義”是《詩大序》(《毛詩序》)最先提出,這個提法又是以《周禮》“大師……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的舊說為根據,對《詩經》中作品的分類和表現手法所做的高度概括。

孔穎達在《毛詩正義》中解釋:“風、雅、頌者,《詩》篇之異體;賦、比、興者,《詩》文之異辭耳。……賦、比、興是《詩》之所用;風、雅、頌是《詩》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稱為‘義’。”

一般認為風、雅、頌是詩的分類和內容題材;賦、比、興是詩的表現手法。其中風、雅、頌是按不同的音樂分的,賦、比、興的按表現手法分的。

賦、比、興的運用,既是《詩經》藝術特徵的重要標誌,也開啟了中國古代詩歌創作的基本手法。關於賦、比、興的意義,歷來說法眾多。簡言之,賦就是鋪陳直敘,即詩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關的事物平鋪直敘地表達出來。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詩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個事物來作比喻。興則是觸物興詞,客觀事物觸發了詩人的情感,引起詩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詩歌的發端。賦、比、興三種手法,在詩歌創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創造了詩歌的藝術形象,抒發了詩人的情感。

賦:《詩集傳》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

這裡所謂“直言之”,是說不以興詞為引,也不用比的手法,並不是不要細緻的形容描繪。因此可以說:興、比以外的其他一切表現手段,都可以包括在“賦”的範圍之內。作為一種寫作手段,它包括得十分廣泛。就《詩經》言之,它包括敘述、形容、聯想、懸想、對話、心理刻畫等。《七月》、《生民》全詩都用賦法,無論對於棄兒情節的敘述,還是對於祭祀場面的描寫,都極為生動。《東山》、《采薇》二首,除《東山》第一章“蜎蜎者蠋,烝在桑野”外,也全用賦法。但這兩首詩寫行役徵人之心緒,可謂淋漓盡致:“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是最上乘的寫景詩。所以,《詩經》的賦法不只是指敘述,不只是所謂“直陳其事”,在抒情寫景方面,也達到很高超的地步。

《詩經》中也常體現於一些簡單的敘事。如《邶風·靜女》寫了一個女子約他的男朋友晚間在城隅相會,但男青年按時到了約會地點,卻不見這位姑娘,等之不來,既不能喊,也不能自己去找,不知如何是好而“搔首踟躇”。過了一會,姑娘忽然從暗中跑出來,使小夥子異常高興。詩中所寫姑娘藏起來的那點細節,可以理解為開玩笑,也可以理解為對小夥子愛的程度的測試,充滿了生活的情趣,表現了高尚純潔的愛情。後面贈彤管的細節也一樣。其中既無比,也無興,卻十分生動。

《詩經》中也有通過人物的對話來抒情、敘述的。如《鄭風·溱洧》,表現三月間水暖花開之時,男女青年在水邊遊玩戲謔的情景。通篇並無興詞,也全無比喻,卻描繪出一幅充滿歡樂氣氛的民俗畫。《東山》的第二章寫其想象中的家可能會出現的情況,第四章前半寫設想妻子可能正在家中想念自己等。

《詩經》中有些純用賦法的詩中,也創作出了很深遠的意境。《黍離》、《君子于役》、《蒹葭》全用賦法,既無興詞,也無比喻,然而抒情味道之濃、意境之深遠、情調之感人,後來之詩,少有其比。詩人寫景不是專門描摹之,從抒情中帶出;而情又寓於景。

前人用賦、比、興來概括《詩經》的表現手法,十分精到。但對《詩經》“賦”這種表現手法注意得不夠,在興和賦、比的關係上也一直未能劃分清楚。再就是將比、興看作詩的特徵的主要體現。這是將《詩經》中的“比興”和後代的“比興”混同之故。其實,對《詩經》中賦法的研究,應是探討《詩經》藝術手法的重要方面,這同古代文論史上探討“比興”概念的流變是兩回事。

比,就是譬喻。

朱熹《詩集傳》說:“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這是至今仍常常使用的一個主要修辭手法,包括比喻與象徵。比喻可以使描述形象化。如《衛風·碩人》寫莊姜的美貌用了一連串的比喻:“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因為有前後的一系列比喻,所以末尾的點睛之句才能使其形象躍然紙上。比喻還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徵。因為比喻都是取整體上差異較大,而某一方面有共同性的事物來相比,喻體與本體相同之處往往就相當突出。因此,在比喻中,便常常有誇張的性質。如《碩鼠》,就其外形、生物的類別及其發展程度的高低而言,本體與喻體的差別是相當之大的;但是,在不勞而獲這一點來說,卻完全一致,所以這個比喻實際上是一種誇張的表現。

又由於喻體在人們長期的社會生活中已獲得了一定的情感意蘊,在某種程度上已有一定的象徵意義,故根據與不同喻體的聯繫,可以表現不同的感情,如《碩鼠》、《相鼠》等。《詩經》中用比的地方很多,運用亦很靈活、廣泛。如《衛風·氓》:“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前者用以比喻形體,後者用以比喻感情之變化。

《邶風·簡兮》:“執轡如組,兩驂如舞。”以形態比形態;《唐風·椒聊》:“椒聊之實,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碩大無朋”。以某種繁多之物喻人之多生;

《王風·黍慄》:“中心如醉”,“中心如咽”。以感覺喻感覺。

《詩經》中的“比”有兩點應特別加以注意:

一為象徵。手法上比較含蓄,但往往從多方面進行比喻,即用“叢喻”之法,有時同於今日的“指桑罵槐”的。如《小雅·大東》:“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東有啟明,西有長庚。有捄天畢,載施之行。維南有箕,不可以簸揚。維北有鬥,不可以挹酒漿。維南有箕,載翕其舌。維北有鬥,西柄之揭。”前半通過一系列的比喻說明東方諸侯國之百姓對西周王朝貴族竊據高位、不恤百姓的憤怒(皆有名無實之物),末尾以箕之翕其舌,鬥之向北開口挹取,指出西人對東人的剝削。實際上是用了象徵的手法。

另一種為同時運用通感的修辭手法。也就是說比喻中打破了事物在人的聽、說、觸方面的界限。如:《小雅·節南山》:“節彼南山,維石巖巖。赫赫師尹,民具爾瞻。”以山之高峻,比喻師尹地位之顯赫、重要,此以具體物之高,喻抽象的地位之顯赫。《小雅·天保》:“如月之恆,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以山岡之永恆,河水之不斷,日月之長在,松柏之茂盛比喻君福祚之不可限量。《邶風·穀風》:“習習穀風,以陰以雨,黽勉同心,不宜有怒。”以山谷之風,喻人之盛怒,以自然現象喻人情緒之變化,是通感之比。

《詩經》中的比是多種多樣的,大多是篇中有比的句子,個別為全詩皆含比意,如《碩鼠》。

興是藉助其他事物作為詩歌的開頭。

朱熹《詩集傳》說:“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興即引發、開頭。包括兩種情況:一、情觸於物而發為歌詠(即用一個同表現內容相協調的事物為開頭)。二、藉助某事某物起韻。從文學發源的整個過程來說,興是早期詩歌的特徵;從詩歌作者的層次來說,它是民歌的特徵;如從創作方式來說,它是口頭文學的特徵。採用興的手法的作品多在《國風》之中。漢代以後,雖《詩經》被視為經典,比興之法被提到很高的地位,但如同《詩經·國風》一樣單純起韻的興詞並不見於文人的創作;而從引發情感的事物寫起的興,同比和賦的手法很接近。朱熹對賦、比、興概念的解釋十分明確,但他將《詩經》每章表現手法都一一標出,其所言的類型和對詩的解釋中,就顯示了矛盾。如《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朱標:“興也。”但他在具體解釋此章時又說:“雎鳩,一名王雎,……生有定偶而不相亂,偶常並遊而不相狎,故《毛傳》以為摯而有別,《烈女傳》以為人未嘗見其乘居而匹處者。蓋其性然也。”串講全章時又云:“言彼關關然之雎鳩,則相與合鳴於河洲之上矣。此窈窕之淑女,則豈非君子之美匹乎?言其相與和樂而恭敬亦若雎鳩之情摯而有別也。”則又成了“比”。再如《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他也標為“興也”,解釋時卻說:“周禮,仲春令會男女,然則桃之有華,正婚姻之時也。”又成了“賦”。這樣,賦、比、興三者的界限就又亂了。比較適合的劃分是,凡與當時情景之描述有關聯者,都應歸於賦,如《卷耳》、《黍離》、《蒹葭》、《七月》;凡有比喻、象徵意義者,都應歸之比,如《關雎》、《桃夭》、《穀風》、《無衣》;只有無法與詩本義聯繫的,才是興,如《黃鳥》、《采薇》等。興包括“情觸於物而發為歌詠”的情形,是指由於人們生活閱歷各不相同,每個人的經歷都會有種種偶然的情形,某些事物對一般人來說是漠不相關,但對某一具體人來說,就可能會勾起對舊的經歷的回憶,引起很深的感慨。

《詩經》中“興”的運用情況比較複雜,有的只是在開頭起調節韻律、喚起情緒的作用,興句與下文在內容上的聯繫並不明顯。如《小雅·鴛鴦》:“鴛鴦在梁,戢其左翼,君子萬年,宜其遐福。”興句和後面兩句的祝福語,並無意義上的聯繫。《小雅·白華》以同樣的句子起興,抒發的卻是怨刺之情:“鴛鴦在梁,戢其左翼。之子無良,二三其德。”這種與本意無關,只在詩歌開頭協調音韻,引起下文的起興,是《詩經》興句中較簡單的一種。《詩經》中更多的興句,與下文有著委婉隱約的內在聯繫。或烘托渲染環境氣氛,或比附象徵中心題旨,構成詩歌藝術境界不可缺的部分。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起興,茂盛的桃枝、豔麗的桃花,和新娘的青春美貌、婚禮的熱鬧喜慶互相映襯。而桃樹開花(“灼灼其華”)、結實(“有蕡其實”)、枝繁葉茂(“其葉蓁蓁”),也可以理解為對新娘出嫁後多子多孫、家庭幸福昌盛的良好祝願。詩人觸物起興,興句與所詠之詞通過藝術聯想前後相承,是一種象徵暗示的關係。《詩經》中的興,很多都是這種含有喻義、引起聯想的畫面。比和興都是以間接的形象表達感情的方式,後世往往比興合稱,用來指《詩經》中通過聯想、想象寄寓思想感情於形象之中的創作手法。

三、重章疊句

《詩經》的句式,以四言為主,四句獨立成章,其間雜有二言至八言不等。二節拍的四言句帶有很強的節奏感,是構成《詩經》整齊韻律的基本單位。四字句節奏鮮明而略顯短促,重章疊句和雙聲疊韻讀來又顯得迴環往復,節奏舒捲徐緩。《詩經》重章疊句的復沓結構,不僅便於圍繞同一旋律反覆詠唱,而且在意義表達和修辭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詩經》中的重章,許多都是整篇中同一詩章重疊,只變換少數幾個詞,來表現動作的進程或情感的變化。如《周南·芣苡》三章裡只換了六個動詞,就描述了採芣莒的整個過程。復沓迴環的結構,靈活多樣的用詞,把採芣苡的不同環節分置於三章中,三章互為補充,在意義上形成了一個整體,一唱三嘆,曼妙非常。方玉潤《詩經原始》卷一雲:“讀者試平心靜氣,涵詠此詩,恍聽田家婦女,三三五五,於平原繡野、風和日麗中,群歌互答,餘音嫋嫋,若遠若近,若斷若續,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曠。則此詩可不必細繹而自得其妙焉。”

除同一詩章重疊外,《詩經》中也有一篇之中,有兩種疊章,如《鄭風·豐》共四章,由兩種疊章組成,前兩章為一疊章,後兩章為一疊章;或是一篇之中,既有重章,也有非重章,如《周南·卷耳》四章,首章不疊,後三章是重章。

《詩經》的疊句,有的在不同詩章裡疊用相同的詩句,如《豳風·東山》四章都用“我徂東山,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濛”開頭,《周南·漢廣》三章都以“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結尾。有的是在同一詩章中,疊用相同或相近的詩句,如《召南·江有汜》,既是重章,又是疊句。三章在倒數第二、三句分別疊用“不我以”、“不我與”、“不我過”。

《詩經·國風》中的疊字,又稱為重言。“伐木丁丁,鳥鳴嚶嚶”,以“丁丁”、“嚶嚶”摹伐木、鳥鳴之聲。“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以“依依”、“霏霏”,狀柳、雪之態。這類例子,不勝枚舉。和重言一樣,雙聲疊韻也使詩歌在演唱或吟詠時,章節舒緩悠揚,語言具有音樂美。《詩經·國風》中雙聲疊韻運用很多,雙聲如“參差”、“踴躍”、“黽勉”、“栗烈”等等,疊韻如“委蛇”、“差池”、“綢繆”、“棲遲”等等,還有些雙聲疊韻用在詩句的一字三字或二字四字上。如“如切如磋”(《衛風·淇奧》)、“爰居爰處”(《邶風·擊鼓》)、“婉兮孌兮”(《齊風·甫田》)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