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1 护航出口业务,成都为20家企业集体“发证”

12月31日,出口产品低碳标准与认证联盟成立暨低碳认证取证企业发证大会在成都召开,成都出口产品低碳标准与认证联盟成立。

20家企业、30个产品单元通过低碳和碳足迹认证

据了解,自7月底全市出口产品低碳认证工作动员大会召开以来,成都出口产品低碳认证工作全面铺开。成都海关技术中心牵头,联合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深圳必维华法商品检定有限公司、深圳天祥质量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公司等国际国内知名认证机构,为成都本地特色产业、优势产业企业提供低碳和碳足迹认证服务。

红星新闻注意到,截至12月底,共计完成20家企业、30个产品单元的低碳和碳足迹认证。其中,为成都南玻玻璃、成都新西南陶瓷、成都企宏铝业开展了6个产品单元的低碳认证,为全友家私、非意欧鞋业、通威太阳能、科隆药业等16企业开展了24个产品单元的碳足迹认证。认证服务涵盖家具、鞋业、农业、光伏、药业、新材料、电气、新能源等。

比如,成都长城开发科技有限公司的产品远销欧洲、亚非拉市场。在今年的产品出口中,国外客户提出需提供碳足迹核查证书。项目实施机构立即安排认证专家上门,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并倒排工期、调集资源、优先保证,优质高效完成了企业的碳足迹认证,确保了产品的顺利出口。“客户对如此快速、高效取得碳足迹认证表示赞许,并高度认可公司在降低碳排放方面体现出的社会责任感。”相关负责说。

成都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参与认证的企业,基本上都是成都本地优势产业,以及特色产业中规模较大、具备一定行业影响力的企业。这些龙头企业的参与,能够带动整个行业关注低碳,对于引领其他企业参与低碳认证,具有极大的示范作用。”

成都低碳产品标准、认证与服务体系的起步

成都出口产品低碳标准与认证联盟于会上正式宣布成立。目前,联盟成员单位共计14家,其中检测及认证机构6家、院校及低碳研究机构4家、行业协会3家、低碳行业企业1家。

一个重要的标志是,联盟将以“节能减排、服务外贸”为宗旨,为成都出口产品和企业提供包括但不限于人员培训、认证服务、技术改造等一系列的低碳技术服务。

联盟的成立,标志着成都低碳产品标准、认证与服务体系的正式起步,成都出口产品低碳认证工作迈入了新的阶段。

联盟积聚了低碳服务体系中基础研究、规则制定、认证服务、技术支持等关键要素。联盟中熟悉国际认证规则的认证机构与本地化的研究机构结合,将为成都企业提供更为精准、更加凸显成都低碳优势的认证服务;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也能够对接成都产业,服务成都产业低碳认证和企业节能减排技术升级。在成都企业低碳基础较弱的情况下,联盟提供的一整套服务,完全契合企业在低碳认证方面的需求。

联盟相关负责人表示,联盟的成立,并非是零基础上的临时安排。联盟成员单位已经在低碳认证、碳足迹认证、生命周期评估、碳资产管理等低碳相关领域开展了很多工作。川大环境工程学院在LCA(生命周期评估)领域积累了10余年的研究和开发经验,在本地化生命周期数据库和LCA软件开发领域已经有成熟的成果可以应用;四川省环境政策研究与规划院能源与气候变化研究中心围绕应对气候变化四川模式,开展绿色低碳发展、温室气体低排放和气候适应型发展战略研究、政策咨询、标准制定、能力建设和国际合作,可以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全链条”技术支撑。

“成都出口产品低碳标准与认证联盟的成立,是对现有低碳从业机构的资源整合。联盟成员既有熟悉国际规则的大型认证机构,也有长期致力于四川本地低碳研究的本土研究机构,各方资源的汇集形成优势互补,将会产出切合成都实际、满足国际规则的成果。”联盟牵头单位——成都海关技术中心负责人表示。

多方协作,持续深入推进成都出口产品低碳认证工作

作为内陆城市,成都在出口产品低碳认证工作上的先行先试,已经取得阶段性的探索与成果。“成都市政府开展的出口产品低碳认证项目,实施了针对企业低碳核查的支持计划,充分展示了成都政府的前瞻性和领导力。”长期从事低碳认证技术工作的深圳必维杨经理表示。

通过行业协会的宣传引导和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对成都意味着什么?联盟相关负责人说,首先将吸引更多本地化企业参与到低碳认证工作中来,在成都制造业中形成“低碳旋风”,促进整个制造业向低碳绿色方向发展,提升成都造产品的产品附加值。

同时,依托低碳认证联盟的技术优势,开展低碳认证培训,协助企业培养低碳人才,夯实企业低碳管理基础,提升企业节能减排能力;全面铺开《成都市鼓励和支持开展出口产品低碳认证若干政策措施》中相关配套政策的落实,进一步调动参与企业的积极性。成都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梳理出完整的后续推进计划,表明了成都政府持续深入推进成都出口产品低碳认证工作的决心。

成都海关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将充分利用政策红利,为获得低碳认证的出口企业提供通关便利;并利用海关系统资源,为成都企业提供主要贸易国家的低碳相关贸易风险预警,协助成都企业提升风险防范能力。

红星新闻记者 叶燕 邹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