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1 護航出口業務,成都為20家企業集體“發證”

12月31日,出口產品低碳標準與認證聯盟成立暨低碳認證取證企業發證大會在成都召開,成都出口產品低碳標準與認證聯盟成立。

20家企業、30個產品單元通過低碳和碳足跡認證

據瞭解,自7月底全市出口產品低碳認證工作動員大會召開以來,成都出口產品低碳認證工作全面鋪開。成都海關技術中心牽頭,聯合中國質量認證中心、深圳必維華法商品檢定有限公司、深圳天祥質量技術服務有限公司、中國船級社質量認證公司等國際國內知名認證機構,為成都本地特色產業、優勢產業企業提供低碳和碳足跡認證服務。

紅星新聞注意到,截至12月底,共計完成20家企業、30個產品單元的低碳和碳足跡認證。其中,為成都南玻玻璃、成都新西南陶瓷、成都企宏鋁業開展了6個產品單元的低碳認證,為全友傢俬、非意歐鞋業、通威太陽能、科隆藥業等16企業開展了24個產品單元的碳足跡認證。認證服務涵蓋傢俱、鞋業、農業、光伏、藥業、新材料、電氣、新能源等。

比如,成都長城開發科技有限公司的產品遠銷歐洲、亞非拉市場。在今年的產品出口中,國外客戶提出需提供碳足跡核查證書。項目實施機構立即安排認證專家上門,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持,並倒排工期、調集資源、優先保證,優質高效完成了企業的碳足跡認證,確保了產品的順利出口。“客戶對如此快速、高效取得碳足跡認證表示讚許,並高度認可公司在降低碳排放方面體現出的社會責任感。”相關負責說。

成都市商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本次參與認證的企業,基本上都是成都本地優勢產業,以及特色產業中規模較大、具備一定行業影響力的企業。這些龍頭企業的參與,能夠帶動整個行業關注低碳,對於引領其他企業參與低碳認證,具有極大的示範作用。”

成都低碳產品標準、認證與服務體系的起步

成都出口產品低碳標準與認證聯盟於會上正式宣佈成立。目前,聯盟成員單位共計14家,其中檢測及認證機構6家、院校及低碳研究機構4家、行業協會3家、低碳行業企業1家。

一個重要的標誌是,聯盟將以“節能減排、服務外貿”為宗旨,為成都出口產品和企業提供包括但不限於人員培訓、認證服務、技術改造等一系列的低碳技術服務。

聯盟的成立,標誌著成都低碳產品標準、認證與服務體系的正式起步,成都出口產品低碳認證工作邁入了新的階段。

聯盟積聚了低碳服務體系中基礎研究、規則制定、認證服務、技術支持等關鍵要素。聯盟中熟悉國際認證規則的認證機構與本地化的研究機構結合,將為成都企業提供更為精準、更加凸顯成都低碳優勢的認證服務;高校和研究機構的研究成果,也能夠對接成都產業,服務成都產業低碳認證和企業節能減排技術升級。在成都企業低碳基礎較弱的情況下,聯盟提供的一整套服務,完全契合企業在低碳認證方面的需求。

聯盟相關負責人表示,聯盟的成立,並非是零基礎上的臨時安排。聯盟成員單位已經在低碳認證、碳足跡認證、生命週期評估、碳資產管理等低碳相關領域開展了很多工作。川大環境工程學院在LCA(生命週期評估)領域積累了10餘年的研究和開發經驗,在本地化生命週期數據庫和LCA軟件開發領域已經有成熟的成果可以應用;四川省環境政策研究與規劃院能源與氣候變化研究中心圍繞應對氣候變化四川模式,開展綠色低碳發展、溫室氣體低排放和氣候適應型發展戰略研究、政策諮詢、標準制定、能力建設和國際合作,可以為應對氣候變化提供“全鏈條”技術支撐。

“成都出口產品低碳標準與認證聯盟的成立,是對現有低碳從業機構的資源整合。聯盟成員既有熟悉國際規則的大型認證機構,也有長期致力於四川本地低碳研究的本土研究機構,各方資源的彙集形成優勢互補,將會產出切合成都實際、滿足國際規則的成果。”聯盟牽頭單位——成都海關技術中心負責人表示。

多方協作,持續深入推進成都出口產品低碳認證工作

作為內陸城市,成都在出口產品低碳認證工作上的先行先試,已經取得階段性的探索與成果。“成都市政府開展的出口產品低碳認證項目,實施了針對企業低碳核查的支持計劃,充分展示了成都政府的前瞻性和領導力。”長期從事低碳認證技術工作的深圳必維楊經理表示。

通過行業協會的宣傳引導和龍頭企業的引領作用,對成都意味著什麼?聯盟相關負責人說,首先將吸引更多本地化企業參與到低碳認證工作中來,在成都製造業中形成“低碳旋風”,促進整個製造業向低碳綠色方向發展,提升成都造產品的產品附加值。

同時,依託低碳認證聯盟的技術優勢,開展低碳認證培訓,協助企業培養低碳人才,夯實企業低碳管理基礎,提升企業節能減排能力;全面鋪開《成都市鼓勵和支持開展出口產品低碳認證若干政策措施》中相關配套政策的落實,進一步調動參與企業的積極性。成都市商務局相關負責人梳理出完整的後續推進計劃,表明了成都政府持續深入推進成都出口產品低碳認證工作的決心。

成都海關相關負責人也表示,將充分利用政策紅利,為獲得低碳認證的出口企業提供通關便利;並利用海關係統資源,為成都企業提供主要貿易國家的低碳相關貿易風險預警,協助成都企業提升風險防範能力。

紅星新聞記者 葉燕 鄒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