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为什么有人说日本人缺乏战略头脑?

明月清风诗有画


说日本人没有战略眼光是不太合适的,日本也出现过许多战略大师,例如早期的大久保利通、西园寺公望、伊藤博文和陆奥宗光,作为明治维新的元勋,他们的目标是建一个民主的宪政国家,在这几个人的努力下,在20世纪初日本才出现了大正民主时代。

(大久保利通被喻为“铁血首相”,他在日本近代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反对征韩,他在1878年遇刺身亡)

伊藤博文配得上“眼光卓绝”这四个字,当然他也有错误,但是在对外战略上他还是很有眼光的。

1894年,在伊藤博文的主导下,日本发动了甲午战争并取得了胜利。

在这场战争中,日本几乎占据了压倒性优势,无论是海战还是陆战,日军都是完胜。在拿下辽东之后,山县有朋甚至要求日军直入山海,打到北京城下。

对此伊藤博文却保持了高度的清醒,他认为日本必须保持克制,如果真的杀入关内,那么英法美俄都不会愿意,作为后起之秀,日本不能得罪这么多国家。伊藤博文的目的是要拿下辽东和胶东地区,迫使清廷与日本谈判。

1895年2月12日,威海卫沦陷,清廷派李鸿章前往日本议和,伊藤博文提出了一系列苛刻条约,包括割地、赔款、开埠等众多要求。

原本日方要求清廷割让辽东给日本,但德、法、俄三国看到日本竟然击败了清帝国,觉得自己在远东扩张的机会到来了。于是这哥仨强烈反对日本占据辽东,尤其是俄国,早已就盯上了辽宁的旅顺的不冻港,怎么可能眼睁睁送给日本。

对于三国干涉还辽,伊藤博文忍了下来,他接受了三国的“友好劝告”,在获得了3000万两白银的赎辽费后,将辽东还给了清廷。

虽然没能拿下辽东,但甲午战争的收获对日本而言仍旧是历史性的。在《马关条约》中日本获得了台湾岛,也彻底解决了与清廷在琉球国问题上的纠纷,还控制了朝鲜半岛,完成了登陆东亚大陆的壮举。

不过在控制朝鲜之后,伊藤博文却拒绝立即兼并朝鲜,他认为兼并之事乃长久之举,日本应该保持一个良好的国际形象,日本要做黄种人国家的领头羊。此后对于中国的维新变法,伊藤博文同样是提供许多意见和支持,甚至亲赴北京,在变法失败后他也庇护了康有为等人。(身着韩服的伊藤博文)

必须说明的是,伊藤博文的政治主张完全是基于日本本国利益,但是他知道有舍有得,这比起日后的那帮无脑军人强多了。

日俄战争后,伊藤博文主张与沙俄和解,互相尊重各自在中国东北的利益,如果按照伊藤博文的路子走,日本崛起将会比较稳健。然而在1909年,伊藤博文在与俄国人谈判时被朝鲜爱国志士安重根刺杀身亡。在他死后,日本文官政府再也没有压制住军方。

一战后日本对华侵略逐渐加强,1931年,驻扎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搞了一场“以下克上”,以板垣征四郎和石原莞尔为首的下层军官擅自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而当时的日本政府竟不能节制,最后导致日本首相若槻礼次郎下台。

最初的时候,日本天皇和军方高层是不太支持这次事变的,但张学良实在是烂泥扶不上墙,竟然没有抵抗,让日军轻而易举地便占领了东三省。裕仁天皇眼瞅着战果还不错,就默认了这场事变,板垣征四郎和石原莞尔也成为了日本国内的英雄。

说实话,拿下中国东北并没有引起英法等国强烈不安,因为当时英美认为日本拿下东北有助于防止苏联势力在亚洲的扩张,因此只是对日本进行了谴责,并没有采取任何有效地制裁措施,助长了日本的嚣张气焰。

但即便如此,九一八事变的主谋石原莞尔认为日本应该暂停扩张地脚步,不要继续进攻中国了。他觉得继续南下会刺激英美,不如先把满洲消化掉再说。而接替若槻礼次郎上台的首先犬养毅也希望能够缓和与中国的关系,他表示愿意承认中国对满洲的主权,但要求中国也承认日本在满洲的特殊地位。(石原莞尔)(犬养毅)

不过日本下层军官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这些人非常不满犬养毅的“卖国行为”,于是在1932年,一大批下层军官制造了五一五事件,刺杀了犬养毅,日本政府正式被军方接管,至此日本的对外扩张再也没有人能够制止了。

到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后,日本军部已经彻底疯了,谁的意见都听不进去。在之前的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中,日本都是量力而行,见好就收,该怂的时候就怂,没有任何偶像包袱。

但是到了二战时期,日本军部则是“宁可日本不长草,也要弄死美国佬”,抱着跟美国人拼了的想法殊死搏斗,哪怕是一亿玉碎也在所不惜。

1944年美军占领塞班岛,美国飞机可以从塞班岛上起飞直接轰炸日本本土。有鉴于此,军需省次官岸信介向东条英机建议,应该停止战争,和美国人谈判,但却被东条骂了回去。

东条看似血性方钢,可是在日本投降时他愣是不敢自杀,最后是鼓足了勇气往胸膛上开了一枪,结果还打偏了。试想心脏那么大,都能打偏了,东条也真是够了。相比于希特勒,东条英机真废柴一个。指望这种贪生怕死,又没啥脑子的人统领日本,日本能有啥出息!


千佛山车神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为何战败呢?

日本东京大学教授近藤邦康认为,东京大学教授近藤邦康公开宣称:我很佩服《论持久战》。日本被中国打败是当然的,这样的以哲学为基础的宏远战略眼光,日本没有 。

罗援说,日本是有它的优良传统,但是日本也有它的劣根性,毛主席讲日本没有哲学,就不会产生战略家,但他有阴谋家,从抗日战争爆发整个历史过程,不是仅仅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九一八事变之后还有很多事件,七七事变之前还有很多事变。

日本没有哲学,就不会产生战略家。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意识形态的最高形式。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哲学,如同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一样,哲学是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日本学者中江兆民在著作《一年有半》中提出“日本没有哲学”的观点,“没有哲学的人民,不论做什么事情,都没有深沉和远大的抱负,而不免流于浅薄;没有独创的哲学就降低一个国家的品格和地位。”

日本缺乏战略家,战略要有全局,日本则特别看重局部。造成的直接后果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几乎打赢了每一场战役(太平洋战争后期除外),可是输掉了整个战争。它太看重胜负,于是只有小胜,没有全胜。

石原莞尔被人视作是日本少有的战略家,其实是超级妄想狂,石原幻想“人类最后的大战争”是“以日美为中心而进行的世界大战争”,石原认为未来世界的冲突是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冲突,作为东方文明代表的日本不可避免地要和作为西方文明代表的美国要进行一场所谓“最终的战争”,以此来决定人类社会的走向。为了“以战养战”、持久作战,以取得决战胜利,必须占领中国东北作为日本的战略资源供应基地。他的军事战略思想直接指导了日本关东军发动的九一八事变和侵占中国东北。

石原莞尔策划九一八事变,完全是张学良成就了他的成功,而轰动日本军界。九一八是阴谋的胜利,是侥幸的胜利,想通过经营东北蚕食中国最后与美国决战,不过是痴心妄想而已。

日本没有像中国老子孔子等世界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都是些实用主义的山寨哲学家,明治维新之前以中为师,明治维新之后以欧为师,谁强大就跟谁,影响最广的思想家是福泽谕吉,一边学习西方,一边想着怎么侵略中国,思想级别太低。

日本是一个多地震、缺乏资源的岛国,那里的人们有强烈的危机感,缺乏战略易走极端,日本的妄想家特别多。丰臣秀吉被认为是日本“大陆政策”的鼻祖。他明确提出先占领朝鲜半岛,进而侵占中国的战略。他的想法成为日本的战略文化遗产。从19世纪末到1945年,日本一直试图完成这个古老的方案。

日本是冒险主义者,痴心妄想和德国瓜分世界,全面侵华,结果自己给自己挖了个坟墓。日本喜欢冒险,赌徒性质,甲午战争挑战大清成功,日俄战争挑战俄国成功了,军国主义无限膨胀,真以为自己天下无敌,石原莞尔就梦想什么人类最终决战,只是日本军国主义者没石原的耐性。狂妄叫嚣什么“三个月灭亡中国”,仅在上海淞沪会战就打了三个月,中国人抵抗意志已经不是那个就知道赔款割地的大清朝了。

1939年,日军发动诺门坎战役,还以为今天的苏联还是沙皇时代那么熊,结果被揍得鼻青脸肿。然后日本就发神经专摸老虎屁股,奇袭美国的珍珠港。日本的愚蠢行为把希特勒都气疯了,据说,当时希特勒在办公室内曾经对着电话大骂,日本人就是一头猪;也有记载是,希特勒骂日本是一头没吃饱的笨牛,愚蠢的笨牛。

希特勒没理由不骂日本,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战友。美国是当时全球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工业生产能力是日本的10倍,日美开战日本没有任何胜算,这一点日本的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就曾警告过日本内阁,并且极力反对南下招惹美国,主张北上和德国一起夹击苏联,日本军方脑子发热偏偏喜欢找死。

日本缺乏战略家,但是不缺阴谋家。从丰臣秀吉到田中奏折,“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费劲心思想霸占中国。根据一位经历过二战的年迈老兵讲述,当时日本军队对中国的熟悉程度简直是出乎所有人的想象,我国有多少城市、村庄,每个地方大概有多少人都是了如指掌,这些竟然在日本的地图上都很清晰的标注着。可见日本为侵略中国所做的精心准备细致到什么程度。

德国是最具哲学头脑的国家,没有德国,世界哲学史根本就没法写,涌现出康德尼采马克思叔本华等等哲学大师。德国也有失去理智的时候,在希特勒的忽悠下发动世界大战,德国彻底反省历史在全世界赢得尊重。日本总喜欢玩阴谋,对待历史不死心,一不道歉二不反思,今天参拜靖国神社,明天修改历史教科书,军国主义阴魂不散。

日本没有哲学,缺乏战略头脑,总想着侵略别人。日本是个很精致的民族,一个厕所都要搞出那么多话语,只可惜缺乏战略眼光,心术不正,缺乏远大抱负,一有点钱就嘚瑟喊什么《日本可以说不》,结果被美国收拾得一点脾气也没有。


非常道毕延河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日本缺少深谋远虑的智囊人物。

其实也不是没有,只是他们通常不受重视,不能成为军方核心领袖。

这和日本军队的特点是分不开的的。

日本是个强调团队合作的民族,比较排斥独狼这种人物。

从孩子开始,如果有孩子特立独行,智力和才干远远超过别人,就很容易被孤立。

这样的孩子,要么最终掩饰自己归入团队,要么就是一生游离于团队之外,进入不了高层。

久而久之,日本高层都是一群才能过于常人,但算不上大牛的普通人。

日本军方的中将、大将不可谓不多,然而多是志大才疏的庸才。

他们擅长打一个个战役,打的还很精彩,但缺乏把握国家和军队的大局,不能预测到国外尤其是世界走势5到10年以后的变化。

而大家看看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蒋介石甚至希特勒,都具有这种高瞻远瞩的能力。

同时,日本军方内讧太多,包括内阁在内更换太频繁。

大家看看:

林内阁(1937年2月2日—1937年6月4日)林铣十郎

第1次近卫内阁(1937年6月4日—1939年1月5日)近卫文麿

平沼内阁(1939年1月5日—1939年8月30日)平沼骐一郎

阿部内阁(1939年8月30日—1940年1月16日)阿部信行

米内内阁(1940年1月16日—1940年7月22日)米内光政

第2次近卫内阁(1940年7月22日—1941年7月18日)近卫文麿

第3次近卫内阁(1941年7月18日—1941年10月18日)近卫文麿

东条内阁(1941年10月18日—1944年7月22日)东条英机

小矶内阁(1944年7月22日—1945年4月7日)小矶国昭

铃木贯太郎内阁(1945年4月7日—1945年8月17日)铃木贯太郎

整个抗战时期,就更换了10个内阁,很多内阁还不到1年,如何能够决定国家长远规划。

所以,抗战开始就是为了占领平津,随后莫名其妙扩大到占领华北,然而又扩大到占领上海南京,最后竟然变为占领全中国。

到了抗战陷入持久战,又不能冷静分析,进行部分撤兵收缩战线,反而又去南下进入东南亚法国殖民地,最后干脆和美国开战。

整体开来,简直是莫名其妙,自取毁灭。


萨沙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先举一个战略上成功的例子,再反过来,对照一下日本的做法,就知道:日本为什么会失败了?

先说欧洲的英国:英国在欧洲的地理位置有点尴尬,英伦三岛孤悬于欧洲大陆之外。所以,有智慧的英国政治家们很早就制定了英国的战略,那就是:决不允许欧洲出现“一强独霸欧洲”的局面。所以,拿破仑时代,英国联合德国(那会儿还叫普鲁士)抗法;希特勒时代,英国联合法国抗德。这种左右逢源、得心应手的政治平衡能力,确保了英国在欧洲不可替代的地位。



再说亚洲的日本: 在亚洲,日本本来也有像英国那样超然的地理优势,孤悬于东亚大陆之外,但是,日本历代都没有出色的政治家,几个世纪以来,日本既不联俄抗中,也不联中抗俄,而是独自对抗东亚两强—— 中国与俄罗斯。

日本地处东亚,地狭人稠,自然资源恶劣。周边国家很少,只有俄罗斯、中国、韩国、北朝鲜这么四个。这些国家基本上都对日本敌意甚浓!俄罗斯,本来就是一个军事沙文主义强国,与日本一直有过节,直到现在,俄日之间,仍然有领土纠纷。

中国,与日本之间有世仇,近几十年来,中国致力与改善外部环境,专注于经济建设,但中日关系一直都是面和心不和,有时候,连“面和”都做不到。韩国、北朝鲜,与日本之间是血海深仇,他们之间的仇恨一点儿也不比中日之间小。



强敌环伺,日本又腾挪空间狭小,对海洋的依赖性极大。但是,日本的政治家们不仅不在亚洲寻求盟友,反而隔着太平洋与美国结盟。这是多么愚蠢的战略布局啊!

所以说,由于几百年来,日本缺乏有战略眼光的政治家,导致了在亚洲的地缘政治格局上,日本是一个没前途的国家。


临时客


日本坏不坏,日本真的坏,日本侵略我们国家,犯下了滔天罪行,欠下了中国人的血债,每一个中国人都不该忘记这份仇恨,更不能忘记国耻。

战略目的清晰

但是说日本人缺乏战略头脑,这却是没头没尾的说法,既然日本人如此战略匮乏,为什么当年能够横扫亚洲呢?有些朋友或许会觉得,这是因为日本的实力强,与战略头脑无关,那您可就大错特错了,你有没有想过日本为什么会实力强呢?正是因为日本人有战略头脑,才能率先走到了整个亚洲的前头。

日本从甲午战争开始,就一直都有清晰的战略目标,当时的日本发展迅速,但是资源匮乏,资源的短缺让迅速发展的日本没有了动力,遇到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日本果断选择以全国之力,与当时腐败的清政府一战,这一战,日本赌赢了,获得了清政府巨额的赔款,虽然辽东半岛被列强给要了回去,但是日本已经达到了自己的战略目标。

获得巨额赔偿的日本,补充了短缺的资源,随后继续快速发展,完成了自己阶段性的战略目标,为后来的二战做了基础。

随着日本发展的快速发展,日本的大局观和战略观再一次发挥作用,此时的日本不满足于现状,因为日本不论发展多快,他都是一个岛国,而岛国有岛国的缺点,极为明显,这样的限制不利于日本未来的发展,更无法满足日本未来发展的野心,于是,日本在积蓄了足够的力量之后,把目光投向了俄国在都清朝东北的利益,这也的地盘和利益,是日本梦寐以求的“蛋糕”,饥饿的日本,想吃!

当时的俄国也是列强,并不好对付,在日本表现出对俄国利益有想法的时候,全世界都不看好日本,这一点在当时的宣传画中就能看到,无一不是俄国大汉胖揍小日本的画面,直到日俄战争真的打起来那一刻,俄国才感受到了压力,原来这不起眼的小日本,已经发展到了他不能完全碾压的地步。

随着日俄战争逐步白热化。俄国越来越感受到恐惧,原来这战前他瞧不起的小日本儿,已经可以战胜他,最终俄国败给了日本,让出了在清朝的利益。

日本的这一战,让世界重新认识了日本,日本的也坚定的按照自己国家情况制定的发展战略前行。

战略目标大

直到后来,日本与德国还有意大利发起二战,德国横扫欧洲,日本横扫东南亚,当时的日本准备吞下整个中国,然后在苏联会师德国,瓜分全世界。最终日本人战败了,这是很多人认为日本没有战略头脑的重要原因。

很多人认为,日本当时占领东北地区的时候,应该巩固东北地区,不应该再大范围的进攻东南亚。

其实,这样的说法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日本的战略目标不是占领中国东北做为移民的落脚点,而是和德国瓜分全世界,讨论稳定占领中国东北为目标的人,与日本的目标本来就相差甚远,所以没有任何的意义。

当时的日本失败了,是资源不足导致的,占线拉的过长,但是并非是日本的战略头脑差,只是运气差,这与德国被寒潮打败意义,他们的战略头脑都很清晰,目标都很明确,只是作战在执行的过程中没能得到完美的执行。

稳定占领东北,不再扩张,这叫战略头脑吗?德国失败后,苏联会惯着日本吗?日本失去了以战养战的最好机会,他还有翻身的机会吗?首先你要了解,日本的目的是什么,在谈他的战略是否正确。如果发现大庆油田,你恐怕就没机会说日本的战略头脑差了。所以,我们要时刻防范着日本,他们的头脑很清晰,也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直到今天也是一样。

不可不防

在各种的限制与制裁之下,受美国控制的日本此时的战略头脑依然无比清晰,安倍的深深的知道,想要在大国制裁下获得壮大的机会,就只有制造大国间矛盾一条路可走,只有这样,他们才有机可图,而安倍的“低三下四”与“每一个讨好笑脸”,都让我脊背发凉,如果谁认为这样的日本头脑不行,一定会吃了他的大亏。



野史日记


就是这些“缺乏战略头脑”的日本人,愣是欺负中国五十余年!

就是这些“缺乏战略头脑”的日本人,从我国东北打到西南,21个省市惨遭日寇欺辱,6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曾被日本人践踏!其中,全部沦陷的省份多大9个:台湾、辽宁省、吉林、黑龙江、热河、察哈尔、河北、山东和江苏,总面积达300多万平方公里!而日本本土的面积才37.8万平方公里。。。

就是题主说的“缺乏战略头脑”的日本人,抓住了朝鲜战争和美国产业转型的机会,在二战战败后,只用了二十年(1968年),就成了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等到八十年代初期,日本GDP总量甚至超过了苏联,经济实力在世界排名第二。

1988年左右,日本人的人均年收入超过美国,达到我国人均年收入的100倍!那时候,我国买东西还在用“票”。一直到1993 年,我国才结束买东西用票的生活。

我们现在站在“上帝视角”,点评二战时的日本人“没有战略头脑”。这么做,真是有些阿Q。没有美苏参战,我们能打这么快赢的胜利吗?再回到70多年前,让你指挥当时的中国,也无法破日本人的局!

当时的日本人,不需要类似“上帝视角”的战略规划,他就是吃定了贫弱落后的中国(以及东南亚)。而且,“炮兵轰,步兵冲,永远不变的散兵线”,小鬼子楞把强大的美军都给打出菲律宾了。你说气人不!?麦克阿瑟也只能学灰太狼喊一句“我还会回来的”!留下7万美军任由日本人蹂躏!

而且,美苏这样的国家是没有正义可言的。如果罗斯福是“张伯伦”,日本人搞定了美国,二战走向还真不知怎么样。

最后,就是那些没有战略头脑的日本人,愣是将让只有防卫权利的“自卫队”拥有了“航母”!而且,一搞就是两艘!其海上常规力量已经达到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水平!你说气人不。

日本人从二战战败到现在的崛起,只用了75年,你说,它有没有战略头脑?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说到这个问题,有一个人就不得不提了,他就是日本二战时期的天才战略家石原莞尔,我们可以通过石原莞尔的经历来分析一下日本为何在某种程度上缺乏战略头脑。

石原莞尔是策划满州独立的罪魁祸首,当年他的主张是“占领中国东北作为日本的战略资源供应基地,然后继续南下占领山西,并逐步占领我国及东南亚,最终日本作为东方文明的代表将与西方文明的代表美国进行最后的决战”,这就是他的“最终战争论”,可以看出来,他对我国的态度和其他日本人并无二致,都是主张侵略,但与日本主流主战派不同的是,他希望以一种相对平稳的姿态来逐步蚕食中国,而不是对我国发动全面战争,因为他知道,想要短期决战,解决大陆和蒋介石政权是不可能的事情。

其实关于对华政策,日本高层一直都有分歧,像最初的皇道派和统制派之争,后来的“扩大派”和“不扩大派”之争,皇道派主张对苏作战,统制派主张对华作战,由于两派的激烈矛盾导致了1936年的“二二六事件”,事件过后,皇道派失势,统制派控制了内阁,在此次事件中,石原莞尔虽然不是统制派,但他坚守岗位,严厉镇压皇道派少壮军官的叛乱,最终得到统制派的好评,成为参谋本部作战部部长,之后石原莞尔迎来了最辉煌的时刻。在任上,他再次提出了经营满州,对华长期作战,逐步蚕食我国的战略构思,但对于他来说很不幸的是,七七事变发生了。

关于对华政策,当时的日本陆军高层分为了以石原莞尔,河边虎四郎等人为首的不扩大派和以陆相杉山元等人为首的扩大派,事变发生后,石原莞尔第一时间以参谋本部作战部部长的身扩份向日本在华驻屯军下达了“为防止事态扩大,应避免进一步使用武力”的指示,并希望“事变能不动用国内师团而就地解决”,但这个命令很快就遭到了杉山元等扩大派以及在华日军的不满与抵制,此时的华北形势已经不是石原莞尔所能控制得了的,自甲午战争后,日本人积聚了四十多年的侵华野心在这一刻被完全释放出来,他们大部分人都认为孱弱的我们根本不是自己的对手,于是日军高层悍然决定向华北派兵,对此石原莞尔“极为苦恼”,但此时的他也根本决定不了什么。

这时候的日本有几人能像石原莞尔这般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石原莞尔黯然离开日本来到满洲,他希望能在这里将满洲建立成一个具有完整工业体系的日军后方基地,可是日本高层却对此不以为然,石原莞尔的理想又一次破灭了。

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但按照石原莞尔最初的设想,此时的日本还远远不具备能和美国一较高下的实力,对此他评价到:“如果说这场战争需要1万元的话,英美实际上有100万元,而日本只有1千元,这种差异只能用战略来弥补,而不能用什么‘化不可能为可能’的口号来弥补。在战略上除了寻找敌方的弱点之外,还必须认识到我方所拥有的条件、战法、战士、特定兵器及其他战争手段的优点。只有依靠这些优点才能扩大敌人的弱点。”但正如七七事变后一样,日本从上到下大部分人都被一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没有人愿意接受石原莞尔的观点。

但历史证明,石原莞尔这种人才是最危险最恐怖的敌人,设想一下,如果当年日本军方能按照石原莞尔的主张侵略我们,那么日本人的胜算会不会大很多?而像石原莞尔这种顶级战略家得不到日本高层的重视也是日本在二战期间整体战略不具备前瞻性的最主要原因,日本不是没有战略家,而是太自大,轻敌之心太严重。

但对于我们来说,石原莞尔不被重视是非常值得庆幸的事情。


咸鱼闲聊


日本人的特点就是赌国运,明明是个帝国主义国家中物质最贫乏的一个,却偏偏喜欢招惹大国,以小博大,不过还真博赢了几次,甲午战争赢了清朝,日俄战争赢了俄国,但至此日本人的好运就到头了,接连被苏联和美国暴打。

日本占领东三省后,扶持溥仪做了伪满洲国的皇帝,作为日本在东三省的代理人。外蒙古独立后,成为了苏联的势力范围,满蒙边界划分问题不断,时常有些许小摩擦,但都不是什么大问题。



但是这个时候日本不好好经营伪满洲国,徐图南下,反而在中蒙边界不断挑衅,简直是在作死的边缘疯狂试探,日本此举本意在挑战苏联的耐心,而且当时的关东军对自己的实力还是挺有自信的,可能是之前的日俄战争影响的吧。



苏联人也不客气,你不是作死吗,那就好好打你一顿。以苏军和日军为主的双方在诺门坎摆开架势,打了一场战争,以日军退却双方言和而结束。战争结果虽然是苏联损失更大一点儿,但是却迫使日军改变了“北进”的策略,在日军的心里留下来心理障碍,不敢再打苏联的主意,即使后来希特勒强烈要求日本一起夹击苏联,日本也是按兵不动,给了苏联喘气的机会。所以在后来的战斗中斯大林才敢调远东二十个守备军前往欧洲,扭转了欧洲乃至世界战场的局势。



日本拒绝了希特勒后,转头就去偷袭了美国的珍珠港,气的希特勒大骂愚蠢,因为他知道美国的战争潜力,日本是在玩火自焚。如果日本当时答应跟德国夹击苏联,苏联撑不住会被击垮,中国战场也是岌岌可危,那整个欧洲、亚洲都成了轴心国的地盘,就看美国人会不会及早参战吧,如果不会,世界都是他们的了。


历史伶俜者


不请自来!


日本可以说是在世界军事领域都属于被公认的一个没有什么战略眼光,但战术灵活优秀的国家。

和岛国空间狭小,急于上岸占领的心态有关。

先说一个例子就是:

从战略角度而言,日本当时应该开发东北,而不是征服;因为那时候日本支持辛亥革命,对于国民党支持,所以获得老蒋的好感的情况下不断开发东北(反正老蒋也统一不了中国),将主攻方向放在东南亚,那边有石油、橡胶、锡等资源,而且当时法、荷已经被德国压制、英国麻烦也多,基本上顾不上东南亚;而一旦获得东南亚马六甲的控制权和石油、橡胶等战争资源的补充,也就不怕美国的资源禁运了;这样而言之后的战争格局就不好说了。


日本的历史难以诞生战略家

现在日本人一提起就津津乐道的日本战国时代,其实在我们看来就是几个县市的争夺;而且地缘不大,政治变来变去都是那几大家族,而且每次出兵数量不足万人,多数时候都是几千人;争夺的大多以生产物资为主;这种有点村子中的战争是难以产生战略思维的。


国民的赌博心态

世界认为日本缺乏战略,但日本自己认为并不缺乏;和中国日本主要有三次大的冲突,一次是唐、一次是明、一次是清末;三次战争,第一次是唐胜,第二次互有胜负;第三次则是日本胜;但这种胜负对于中国这种体量的大国而言,是不怎么伤筋动骨的(如果没有之前太平天国的折腾,这种损伤对于中国的恢复来说很快);但对于日本不同,甲午海战可以说是出动了日本当时所有的海军家底,一旦败了;那就是掉进深渊的。


可以说,日本一直是有一些赌博心态的;靠着这个赌博心态,在随后打败了俄罗斯的波罗的海舰队,再到一战、二战初期,可以说是一路赌博,一路开挂;但花无百日红啊,好运气也有用完的时候,所以在二战后期,陷入泥潭并输掉就不难理解了。


文明的悖论

日本在很长时间提出了一个词,叫做大东亚共荣圈;什么是共荣,共荣实际上是需要文化、文明接近甚至一致的;而东亚能够共荣,是因为其他大多数认为中国是宗主国的缘故,也就是说他们都是中国文化的分支;日本也不例外。

那这就有一个悖论,就是如果你想整合文明,但面对爸爸(中国),还是压力很大的;况且你只是继承了你爸爸的一部分文明,谈何整合其他文明,你让其他文明不论怎么样推理,他也无法推理出他爸爸是日版啊

这就如同美国、新西兰、澳洲在强大也是要认可英国是爸爸的,毕竟文明源自英国;

而且文明的整合是很难考战争的,而且应该看到就是英国即使二战损失巨大,也是当时的强国之一;而日本即使当时打赢了和美国的海战,也无法让国内的生活维持下去。

因为这已经是最后的余粮了。


以上供参考!


DQ视角


日本人不是没有战略思维,而是有战略思维的日本人不受重用。


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走西化道路,发展本土资本主义。但是日本的资本主义道路并不是自发的,而是在外国的影响下,被动实现的。这也就导致推动日本搞资本主义改革的人与原来的封建贵族,是同一批人。(当年的德国、沙俄也一样)

那么,由原来的封建贵族主导的资本主义改革有什么弊端呢?主要有两点∶

第一、阶级固化严重。贵族依然是贵族,穷人永远是穷人。不会像英法那样,会有一个新贵族淘汰旧贵族的过程。

第二、资本主义改革不彻底。旧封建贵族依然有很浓厚的封建思想,倾向于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中,拒绝土地改革。

↓内阁重要职务全是贵族担任


那么,这两个弊端造成的影响是什么呢?也是两点:

第一、日本虽然进行了资本主义改革,但普通日本人并没有享受到改革带来的红利,依然是普遍贫困。

第二、由于日本人贫困,继而导致了国内市场的发育不良,没有大市场,只能通过武力扩张寻找市场。

如1874年的日本侵略台湾事件;1894年的甲午战争。便都是日本以武力寻找市场,转移国内矛盾的具体表现。

那么,这样的日本社会对日本人的思维会产生什么影响呢?答案就是——有大战略思维的人往往不受重用。

为什么不受重用?

因为,日本的社会属性决定了日本政府必须要扩张,它一旦停止扩张,内部就会有严重的阶级矛盾。既然扩张是一个不可动摇的国策,那所谓的大战略还有个毛用?

比如说一战后,西方国家重新恢复远东秩序,打压日本在中国的势力。当时日本政客的应对措施是退让,不与西方国家翻脸。这种做法很显然是稳妥的,不至于让日本滑落到后来的法西斯形态。


然而,日本政客的做法,却得不到普通日本民众和日军中下层军官的响应。因为在底层日本人看来,高层生活奢侈,他们整天吃香的喝辣的,不扩张,他们的生活也不受任何影响。而底层百姓吃糠咽菜,一旦扩张停止了,底层就断了生计。所以对外扩张决不能停,即便是跟西方翻脸,也不能停!

于是,日本出现了“下克上”,大批的日军中下层军官自作主张,想以既定事实倒逼高层对他们行动的默认。比如1931年由关东军中下层军官策划的九一八事变就是这种“下克上”行为的具体表现。

一开始,日本高层对下克上的行为还能勉强接受,毕竟高层也获利了。但是随着侵华规模越来越大,高层坐不住了。因为在高层看来,日本并没有做好全面侵华的准备,也没有做好跟英美全面开战的准备,过分的刺激中国和英美集团,对日本并没有好处。

然而正当日本高层想“刹车”时,日本出现了著名的“二二六兵变”。



关于这场兵变,当年策划了九一八事变的石原莞尔非常不赞同,他认为皇道派军官的主张太激进了,没有战略眼光。在他看来,日本占了中国东四省,就应该停下来慢慢消化才对,不应该继续扩张刺激英美。

对于石原莞尔的批评,持皇道派观点的日本人一句话就给怼了回去:你当年靠着下克上策划了满洲事变,变成既得利益者,变成了全日本的英雄,所以你现在就可以对我们指指点点了吗?你可以冒险求富贵,我们就不能冒险求富贵?

石原莞尔被怼的哑口无言,感叹的说道: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的七十年,既没有学到西方价值的精髓,同时还抛弃了自己千年以来东方的价值观。日本人变成了没有思想,只知道追捧扩张的畸形野兽民族。

不得不说,石原莞尔的看法是很对的。当时的日本确实是如此——全民追捧侵略,过分强调弱肉强食,认为强者欺负弱者是理所应该的,弱者只能跪舔。至于大战略思维,不是日本人没有去考虑,而是受生活所迫,根本没有人去考虑。即便有人考虑,老百姓也根本听不进去。


二二六兵变一年后(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这一次又是下克上,日本高层在没有最好侵华准备的情况下,被动的被中下层军官卷入了泥潭一般的侵华战争。

由于日军确实有两把刷子,只用了不到五个月就攻克了南京,于是这一下,日本社会彻底疯狂了。

全民疯狂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呢?就是没有既定战略,日军就像踩了西瓜皮一样,滑到哪算到哪。用粗话说,就是“瞎几把打”。想打哪就打哪,不考虑成本因素。

对此,裕仁天皇在御前会议训斥道:帝国雄狮百万受制于中国,得到了什么?皇国下一步计划应该是逼迫国民政府投降,寻找代理人,尽快从中国抽身。

1938年底,首相近卫文磨响应天皇,提出了著名的“近卫三原则”,即“亲善友好、共同防共、经济合作”。想把中日矛盾转变为阶级矛盾,弱化中日对立情绪,把八路军作为缓解日本和国民政府矛盾攻击目标。他的这个主张,很显然就是一种大战略。(近卫文磨其实是标准的法西斯思维)

然而,当时的日本哪里刹得住车?在日本国民看来,不灭了中国,能叫胜利吗?于是近卫文磨在于1939年初,被迫辞职。新任首相平沼骐一郎一上台,立马就发布了《扩充生产力计划要纲》,对日本全社会进行总动员,如扩大军工生产规模,全社会资源向军队倾斜,又如修改了兵役法,废除短期兵役制,延长国民服兵役的时间,把大量的青壮年送上战场。

这种不收敛,继续扩军备战的做法,显然是不理智的。但是在日本人看来,这却是非常正确的。于是,日本高层就在这种全民疯狂的情况下,在1941年做出了偷袭珍珠港,把战火烧到东南亚的决定。

有句话说的很好——原子弹下无冤魂。日本在上世纪的战略失衡,并不单单是几个军国主义分子能左右的。所谓的军国主义和法西斯分子,其背后的支持者就是日本民众。老百姓是不懂什么大战略的,谁能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实惠,他们就支持谁。这就导致日本的战略家没有用武之地,谁能劫掠,谁就是日本人心中的大英雄。


当然如果从根源上来说,问题还在于日本的资本主义改革并不彻底,贫富差距太大。日本民众除了扩张立功,也没有别的渠道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