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6 伍淑清怒批香港教育局,能否喚回年輕人的價值觀?

近日,香港美心集團“大小姐”伍淑清在接受採訪時怒批香港教育局,稱香港教育自迴歸以來與社會脫節,

“彷彿不知道香港已成為中國的一部分”“從來沒有興趣去推動國民教育。”

伍淑清怒批香港教育局,能否喚回年輕人的價值觀?

伍淑清 新華社資料圖


結合近半年以來香港的局勢來看,伍淑清的批評可謂一針見血。

香港大批青年走上街頭變身“暴徒”,舉著英美國旗,為西方政客口中的歪理邪說衝鋒陷陣,一些未成年人竟然燒國旗、辱國家……如此無腦行徑就是教育失敗的直接反映。

翻閱香港的教材,“中國的人口勞動素質欠佳”“中國人幸福指數全球倒一”“政府投放教育資源少”等與事實完全相悖的內容大肆充斥其中,被香港學生當成“政治正確”;再看某些“黃師”,在課堂上、社交媒體上公然侮辱警察、汙衊法律,不斷灌輸“去中”“仇中”的思維。埋雷多時,一朝引爆,自然落得如今的一地雞毛。

所謂教書育人,除了教會技能,更在於基本價值觀的塑造。一個價值觀混亂的人無法在社會立足,而一個價值觀混亂的民族,即便富有,傾覆往往也就在一夜之間。香港今日之亂,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於教育缺了價值觀塑造這一環節。

伍淑清怒批香港教育局,能否喚回年輕人的價值觀?

從歷史維度來看,香港年輕人對事實、常識缺乏基本認知。伍淑清在採訪中提到了一句“沒有經歷過苦難,欠缺準確的國民教育,不接受老一輩所說的法治精神。”其實是很明確指出了法律認同、道德認同,最根本來源於對歷史的正確認知。

中國有輝煌燦爛的文明,也有屈辱不堪的過往,正確看待這些歷史,才能明白我們這一路怎樣走來,現有的生活從何而來,為什麼要為偉大復興不懈奮鬥。而香港現有的教育,是對歷史事實有所曲解、模糊的。比如,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的閱讀材料,將鴉片戰爭歸結於中英政治、貿易、體制、司法制度的衝突,卻隻字不提英國販賣鴉片的問題。“鴉片戰爭”中的“鴉片”都沒了,知恥後勇、主權意識等啟迪自然也就隨之消解。

而從當下的現實情況來看,香港教育沒能教會年輕人如何思考。中國幅員遼闊,香港只是其中一個部分,除此之外,各個地區、各個民族都有著不盡相同的風土民情,尤其是近些年,國家不斷髮展,國民生活不斷豐富,思想也更加自由多元。但無論有多少不同,大家從小接受的教育是一致的,學政治、學哲學、學文學,在這個過程中瞭解國家的制度、文化,建立起了統一的核心價值觀。這種觀念上的向心力,讓我們能夠保持獨立的思考,知道自己的優勢也能正視自己的不足。

與之相反,香港的教材課本從來都是“自說自話”,黑白對錯全看編寫者一家之言,有些甚至比美國、歐洲還要貶低自己的國家,年輕人根本無從形成統一的價值判斷。正因如此,才會出現西方政客稍動嘴皮子,他們就被“洗腦”的荒謬現象。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的重要性體現在其是國家事權的一部分。都說香港教育病了,但要真正刮骨療毒,還要從最基本的教材、教師以及教學上重塑做起。只有真正培養出有責任感、使命感的人,香港才有未來。

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 關末




監製:童曙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