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 說不清話的孩子容易自卑膽怯?除了鼓勵孩子多說,你還要做到這些

我家弟弟 Eric 說話很早,1歲多就開始蹦出好多詞彙,比哥哥 Joshua 當年快多了。但是當我們和他交流得越多,卻發現 Eric 在語言溝通上會出現各種“錯誤”:


很長一段時間 Eric 都分不清楚“你”、“我”、“他”,總是指著我說“你拿給我吧”,然後就把手上的一個蘋果遞給我。

說話的發音也不清晰,總把“一起去玩”說成“一起去哇”,慢慢的他自己意識到自己說錯了,每次說到“玩”,就會偷偷地瞄向我們,觀察我們的反應。

有時候他會用很快的語速,說一長串口齒不清的話,結果大家都沒聽懂,沒人接他的話,他就會故意更大聲地說一遍,如果別人還是搖頭看著他,他就會更激烈地加入身體動作來“表達”。


孩子的語言能力發展很快,但是講話口齒不清,有很多表達錯誤時,我們該怎麼辦呢?

說不清話的孩子容易自卑膽怯?除了鼓勵孩子多說,你還要做到這些

這個問題我當年也一樣要面對。現在Eric已經3歲多了,每次回想起他當年的情況,和這兩年我做的努力,確實從理論聯繫實際的角度,有了很多新的思考和領悟,今天也想借這個話題,和大家聊聊孩子語言混淆期的事情,希望也能對大家有所借鑑。

01 語言混淆期是孩子必經的路

面對孩子語言混淆期的種種表現,我們首先要告訴自己的是接納

因為這是每個孩子都會經歷的,語言學習的必經之路。這已經被髮展心理學和兒童語言能力發展研究,說透了的事情,只是細化到每一個孩子的話,它的過渡時間長短因人而異。

為什麼要先從接納的角度去看孩子混淆期的事情呢,因為不同的出發點和觀看視角,會影響到我們是如何去看待孩子的行為偏差

孩子口齒不清、發音混淆、表達紊亂的時候,我們容易“心裡特別急”。當一個人一天到晚,都在面前講錯各種方位詞、名詞和代詞,我們需要一邊揣測一邊回應的時候,這個過程也是讓人焦躁不安的,也總會不由自主地想“孩子怎麼了?”,“我怎麼做才能把孩子糾正過來?”

我家Eric語言混淆期的時候,家裡長輩也因為著急,採用過糾正大法:“你不應該這麼說,這樣子的發音是錯的”; 或者強行打斷孩子的談話:“你說話要慢點,不然我根本就聽不清”; 還有試過反覆示範正確的做法,“來,和我重複一遍,跟我說玩,是玩,看我的嘴型,玩——”。

這樣急迫地“教”的結果,是 Eric 在那段時間裡突然變得“不敢說”,他每說一個詞,就會抬頭撇著眼睛,怯生生地看著我們,發音如蚊子一樣大,他需要“確認”和“肯定”,才有勇氣繼續說下去。

說不清話的孩子容易自卑膽怯?除了鼓勵孩子多說,你還要做到這些

但這不是長輩想要的效果,為什麼那麼用心地去教,可孩子還是學不會,不僅學不會,還變得如此害怕去說?

那段時間,長輩很無奈,孩子的行為牽一髮而動全身,當他開始對語言、說話產生受挫和抗拒的時候,他沒有能力去表達反抗,只能用失敗和沉默來保護自己,把自己藏起來。

所以當時我和長輩說,如果我們只盯著教孩子說話,那麼我們永遠都只能看到結果,孩子會像放在天平上被度量的物件一樣,高低上下,忐忑不平

正因為孩子的語言混淆期,其實也和學翻身、學爬、學走這些基本技能一樣,孩子需要努力很長的時間。可能一開始的姿勢不夠好,但只有慢慢在實踐中,孩子才能獲得完善自己技能的機會,所以語言混淆期,是孩子語言能力發展過程中,再正常不過的“過渡期”。

說不清話的孩子容易自卑膽怯?除了鼓勵孩子多說,你還要做到這些

只有給予孩子正常的接納,我們才不會一直糾結在“到底怎麼樣才能改善行為偏差”的困境裡,而是把關注點轉移到陪伴上。只有如此,我們才真正重新擁有力量告訴自己,“那我可以怎麼做,才能更好的陪著他好好過渡呢?”。

因為陪孩子過渡,和糾正孩子的錯誤,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心理狀態。我們相信它是暫時的,我們也更擁有等待整個過程的勇氣。

02 與孩子自然不做作地說話

陪孩子過渡語言混淆期最好的方式,是和孩子多說話,和孩子一起討論我們在做的任何事情。

這個方法聽起來比較“佛系”,但是卻非常有效。和孩子說話,不是“教”孩子如何發音、如何拼讀,就是簡單的對話,也讓孩子可以傾聽和觀察到成人的說話方式。

比如當你在家裡忙活,也可以趁機跟孩子多說幾句,自然而然地把你的生活故事告訴孩子:

“我們現在要準備去樓下散步,我今天想穿一個黃色的裙子,你選了一個綠色的褲子,我覺得黃色和綠色都像是春天的顏色。”

可以想象一下你說話的場景,一定是自然的,無論你面對誰,都能說一樣的話,不是為了孩子特地準備的。

談話的前提是誠實,這些話都是你真的很想分享給孩子的,而不是為了糾正孩子的錯誤,比如有的媽媽看到孩子上下左右不分,就不停在家裡,何時何地都和孩子說:

“你看水杯在水壺的左邊,水壺在水杯的右邊,水壺和水杯在桌子的上面,桌子在椅子的旁邊,還有電視機在我們的前面……”

當我們的談話脫離了真實的場景之後,這些對話就會變得教導多於關愛,機械操作多於真誠溝通。

我們還可以做的是,讓孩子有機會觀察成人之間的談話時熱情、入迷的表現。孩子需要通過注視成人的口型變化來揣摩發音規則。

而我們談話的感染力,是激發孩子去感受是否想讓自己的發音規則更契合成人的重要因素。

說不清話的孩子容易自卑膽怯?除了鼓勵孩子多說,你還要做到這些

孩子是需要先對“對話”入迷,才能不抗拒說話。讓孩子明白,談話中的成人不僅是在說一個個單詞,談話是互相的溝通,我們會回報以微笑,也會有眼神的交集,還有深入的交流。

這種專注於信息流本身的語言表達,才是孩子產生交流慾望的最大動力。

我想你也能回想起很多孩子最初開始發音的時候,第一反應是喜歡的。即便成人聽不懂,但他們還是會興奮地說,還會用到手勢表達,這是孩子最初的本能喜歡。

只是後來,很多孩子在因為說不清,在被成人不停地扭轉的過程中,學會了隱藏自己,躲避自己,收起來自己最初想表達的那份心思。

所以如何讓孩子能夠接受到成人溝通的感染魅力,才是改善語言混淆期問題的第一要素。

03 提供鼓勵式的表達支持

改善語言混淆期的第二步,是提供鼓勵式的表達支持,幫助孩子改善語言上的混淆。

語言混淆期雖然是過渡性的,但是孩子技術上的失誤,根本羅列不清,比如:


有的孩子會出現的名詞或代詞的指向不明,比如我家Eric就上下左右、你我他不分;

有的孩子會以偏概全,對著小狗說小貓好好看,或者把所有在天上飛的東西都當成小鳥;

還有的孩子出現的口吃和吞字,不停地重複說“ssssss——spoon”……

說不清話的孩子容易自卑膽怯?除了鼓勵孩子多說,你還要做到這些

△ 在「小芽啟萌·優陪會員計劃」的語言發展理論課裡,我也收到了很多相關的語言問題

但不管孩子在你面前出現了多少“技術上的失誤”,我們還是要給予孩子的是源源不斷的表達支持。

先對孩子說話的內容表現出興趣,再結合語言情境進行正確引導。這個方法既能夠幫助孩子去改善語言上的混淆,也能夠打通孩子的情感聯結,讓孩子感受到自己任何的想法,都是能夠得到認真的重視。

1. 先對孩子說話的內容表示興趣

如何正確表達對孩子說話內容的感興趣呢?簡單來說,就是面對孩子的表達失誤,回應時先求同存異,不植入任何一點“糾錯”的細節。

比如當孩子指著地上的鴨子告訴你說,“媽媽,這是一個小鳥”,那你可以嘗試這麼回應孩子:

孩子,你發現了一個很感興趣的東西,想要告訴我。(對孩子行為進行定義)

孩子,你發現了一個小動物呢,你觀察好仔細。(對鴨子進行類別總結)

我也剛想和你說這件事情,你也發現了呢,我們真有默契。(對背景資料進行補充)

這個示範的回應細節非常微妙,比如如果把前面示範的“東西”、“動物”改成“鴨子”,就會加大對孩子的說教成分,讓孩子把重點關注在“哦,原來我說錯了一個單詞”。

這“一字之差”所帶來的,是截然不同的感受。

說不清話的孩子容易自卑膽怯?除了鼓勵孩子多說,你還要做到這些

我之前也分享過“習得性無助”這個觀點,其實在語言混淆期也同樣適用。

如果孩子努力想要分享一個新的話題,渴望獲得回應,可是他身邊的人卻總是告訴他說錯的地方,那麼孩子也同樣會得出一樣的結論,“我犯了錯誤”。這也是為什麼當年,長輩越急迫想要去糾正Eric錯誤的時候,孩子反而越來越不敢說、不知道怎麼說,總是畏懼去說,這些都是我們用表情和行動,示範給孩子的“拒絕信號”。

所以求同存異很重要。不管是對行為、目標對象,還是對背景資料,都可以延展出確認的信號”,告訴孩子:

“我接收到了你的信息。”

“你發起的話題我很感興趣。”

“我會仔細和你交流下去。”

說不清話的孩子容易自卑膽怯?除了鼓勵孩子多說,你還要做到這些

2. 再結合語言情境進行正確引導

在確定孩子接收到你的鼓勵信號後,便可以自然地進入正確引導和示範階段了,你可以嘗試這麼引導孩子:

那隻鴨子的確很好看,看起來就像一個小鳥一樣。(引導式的對比聯想)

如果你感興趣的話,我們可以一起去摸摸那隻鴨子。(專注討論植入細節的進程)

我也好好奇,我們小區怎麼突然多了幾隻鴨子。(圍繞話題進行發散)

我們需要幫助孩子去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但是這個過程也同樣需要真誠。鴨子只是孩子想要分享給我們的一個信號,並不僅僅只是一個單詞,我們可以專注對話本身,在對話裡讓孩子意識到,這個單詞可以用到的語境,以及怎樣用會更好。


給孩子時間,讓孩子自己去糾正錯誤,這句話並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

我們和孩子的溝通目的,是讓孩子即便處在語言混淆期,也擁有談話和溝通的自信,所以比起關注發音吐詞的細節,我們更需要專注在和孩子的對話內容,一字之差往往有天差地別的影響。

我們如何去看待錯誤本身,不僅影響了孩子的行為,更深層的在影響孩子如何去看待錯誤的視角。我們的孩子遠遠不具備像成年人一樣自我消化、辯證思考的思維能力,他們是依賴我們給予他們的思維方式,來形成自己最早期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唯有通過真誠的對話,有意識地加強對話的延展度,才能讓孩子在完整、自然和輕鬆的環境下,真正產生從容對話的勇氣。

願我們的孩子,都能夠享受表達的那份快樂與無畏。

【END】

作者萌芽,學齡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啟萌】創始人,全球婚姻療法和情緒訓練權威機構約翰戈爾曼的首位中國實習治療師。 公眾號萌芽研究所BUD(ID:myyjs_bud)專注於早教啟蒙和親子溝通,是百萬媽媽信賴的育兒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