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0 淮劇《送你過江》展現現代戲曲的“鹽城現象”

原標題:青燈、黃卷、冷板凳——現代戲曲“鹽城現象”的啟示

青燈、黃卷、冷板凳,是形容做學問、幹事業甘於寂寞,不受名利干擾的學習、創作或工作的狀態,是指一個人面對社會各種紛擾、誘惑能保持一種寧靜致遠的心態。可以說,不管什麼時代、什麼人要想有所成就都離不開這樣的境界與生命過程。近年來,江蘇鹽城現代戲曲創作所取得的成績被業內譽為“鹽城現象”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是鹽城的劇作家們甘於寂寞、守得住清貧,願坐冷板凳,才為“鹽城現象”的形成打下堅實的基礎。

淮剧《送你过江》展现现代戏曲的“盐城现象”

淮劇《送你過江》劇照

現代戲曲“鹽城現象”的形成並非一日之功,至少已積澱了40餘年。早在上世紀70年代末就有一群鹽城劇作家創作了一批優秀的現代戲曲作品,在全國嶄露頭角,為日後鹽城的戲曲發展開了好頭。近年來,鹽城戲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多次榮獲全國戲曲的重要獎項和榮譽:包括文華獎在內的獲獎作品百餘部,創作大戲128部,搬上舞臺的64部,僅劇本獲得省級以上獎項的就有31部,此外,由鹽城作者創作的大量戲曲作品在江蘇省外演出,受到好評。

一個與蘇南相比經濟並不發達的蘇北地市級城市,為什麼40年來在現代戲曲創作上取得如此大的成績,受到各級專家、評委的認可、得到群眾的喜愛,被譽為“鹽城現象” ?回顧它的成長曆程,至少給我們三點啟示。一是體制健全與創新: 1984年鹽城市就成立了劇目工作室,至今大多縣區也均有所設立,工作室不僅有專業創作人員,還有編制、有經費,這在全國是非常少見的;二是機制科學與超前:自1985年起建立了“一年四會制”創作模式,即規劃會、輔導會、通稿會和推薦會,不斷打磨劇本,保證劇本的創作水平,同時堅持出版純學術期刊《鹽城戲劇》 ,至今已堅持30餘年;三是梯隊穩定與持久:鹽城的劇目創作始終保持有二三十人的專業創作團隊,形成合理的老中青人才梯隊,合理的隊伍建設幾十年不變,不僅穩定而且持久,為鹽城地方戲曲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礎。這些措施和制度,為鹽城戲曲保持高質量發展、取得優異的成績提供了有力保障。

淮剧《送你过江》展现现代戏曲的“盐城现象”

顯然能做到以上三點者是非常難能可貴的,這要歸功於改革開放的大好環境、 40年來國家出臺的多種有利於文藝發展的好政策以及各級領導、基層幹部的支持和奉獻。但是,這些都是外在因素,其它地方如果下決心去做也可以做到。最為重要的還是40餘年來在鹽城的一批批劇作家始終保持著一顆不為名利、不為功利所誘惑的心,他們甘於寂寞,將熱愛、堅守融入到藝術創作之中,心中只有劇本、只有戲曲、只有摯愛的戲曲事業。有的人為了一個小戲的劇本目錄就撰寫、修改幾年,一部劇本反覆修改、打磨十多年;有的人長期在農村一線體驗生活,和農民生活在一起,這些作者自己承擔創作費,甚至生活都很窘迫。更令人敬佩的是,這40年來正是我國改革開放經濟發展的大好時機,也是商業大潮洶湧澎湃的時期,是傳統文化特別是地方戲曲備受冷落的時期,而這群戲曲人能夠守住清貧和寂寞,在浮躁的社會環境中默默無聞、青燈黃卷,為現代小戲小品的創作奉獻自己的青春。

值得一提的是,同屬蘇北經濟相對落後的裡下河地區,其文學創作近幾年來也是成績斐然、令人矚目,與“鹽城現象”一起成為江蘇文藝創作的“雙子星座” ,在全國享有盛譽。然而,環顧江蘇文藝界, 40年來取得的巨大成就毋庸置疑,但是有的藝術門類在40年持續不減的熱潮推動下,不但沒有更大的提高和發展,反而與歷史、前輩、兄弟省份相比優勢不在,與屬於小眾的戲劇“鹽城現象”相比較更是毫無亮點可言。究其內因,是“人”的因素,是創作者的心態發生了變化,是名利觀沒有擺正,是沒有經得起名利的誘惑,是“心”失去了定力,而“鹽城現象”的出現使我們深思,帶給我們警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