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8 王莽和劉秀是什麼樣的關係?漢光武帝劉秀是怎麼死的?

王莽死了之後天下大亂,整個都處在了一個混亂的局面。當時赤眉軍中有兩個王莽篡漢之後被廢的皇族,是為劉盆子和劉茂。劉盆子和劉茂在赤眉軍中負責割草喂牛。

古代做皇帝都講究一個名正言順,所以赤眉軍的首領樊崇聽取了方望的建議,擁立了這個割草喂牛的劉盆子做皇帝。樊崇原本應該就是想扶植一個傀儡皇帝,好自己把握朝政。於是在公元二十五年的時候,劉盆子就做了皇帝,史稱建世帝。但是當時的社會還是一片動盪,農民起義軍的政權並沒有能夠使天下太平。


王莽和劉秀是什麼樣的關係?漢光武帝劉秀是怎麼死的?


其實在劉盆子被擁立為帝的時候,另一股勢力,劉秀也登基為帝定都洛陽了。赤眉軍之後傭兵三十萬,逼近關中與更始的綠林軍大戰,更始請降赤眉軍,最後為赤眉軍所殺。劉秀就在一旁靜觀其變,伺機而動。最後經過多次的戰役,赤眉軍受到了重創,後來劉秀親率大軍,於宜陽前線將大軍擺開陣勢,這時的赤眉軍已經疲軟不堪重負了。赤眉軍四面都是劉秀的兵馬,糧草短缺,已經是陷入了絕境。最後赤眉軍向劉秀呈上了得自更始帝之處傳國玉璽和更始的七尺寶劍。

光武帝劉秀掃平了國內的叛亂和起義,最後將漢室的江山重新奪回,並且使得百姓能夠過上安定的生活,這個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皇帝。所以王莽之後的皇帝,算起來應該算是劉秀吧。

王莽與劉秀的關係

王莽顛覆了漢室,劉秀重興了漢室,所以王莽和劉秀,他們倆人永遠處在對立面,用死敵來形容也並不為過。


王莽和劉秀是什麼樣的關係?漢光武帝劉秀是怎麼死的?


西漢末年,皇帝昏庸無道,依附於母族。太后篡位,建立新朝,西漢由此顛覆。

王莽建立新朝後,雖然試圖施行一些政策來緩和社會各階層間矛盾,但是卻並沒有解決根本上的問題。後來,他又開始實行改制,但是他的這種改制只是一種與現實相背離的幻想。在遭到群臣反對後,就意欲用嚴刑峻法來鎮壓,終於加深了社會的矛盾,使天下動盪不安。於是各地揭竿而起,烽煙不斷。

而劉秀是西漢皇族後裔,只是因推恩令而變為平民。在新莽末年,烽煙四起,天下大亂,劉秀趁勢而起,舉兵伐莽。

劉秀於舂陵起義,所以劉秀的軍隊被稱為舂陵軍。舂陵軍勢單力薄,無法長期與莽軍作戰,於是與綠林軍形成聯盟,通過結盟的形式來壯大彼此間的勢力,以達到與莽軍一較高下的目的。

後來,更始政權建立,劉秀奉命於昆陽與莽軍激戰。面對莽軍強大的軍隊,劉秀在危急時刻身先士卒,使漢軍的士氣大振,堅定了軍心。之後,劉秀又巧用計策,利用莽軍輕敵的心理和莽軍久戰之下疲憊不堪的身體狀態,奇襲了莽軍,從而昆陽之戰中大獲全勝後,綠林軍直攻長安。王莽就在混戰中被殺。


王莽和劉秀是什麼樣的關係?漢光武帝劉秀是怎麼死的?


王莽追劉秀

劉秀在推翻王莽政權之前,曾遭遇過王莽的追捕,歷經了重重險阻,可謂是九死一生。

當初,劉秀逃難至石坦,眼看著王莽的追兵也就要來了,一時間劉秀的處境十分艱難。緊急之下,劉秀只能逃到一座寺廟中去。王莽的追兵早已打聽到了劉秀的下落,不消片刻,就趕到了石坦。追兵們將小小的石坦上上下下,裡裡外外搜尋了個遍,但就是遍尋不到劉秀的身影。正在奇怪之際,看到了北岸有一座寺廟,於是他們料定劉秀定躲藏在那裡。這座廟宇名為“三港殿”,追兵們將其重重包圍,然後再派人進去搜尋。但是依然沒能找到劉秀。無奈之下,只能撤出寺廟,繼續到其他地方去搜尋。

原來,劉秀在緊急之下跑到殿內躲避,卻發現根本就沒有可以躲藏的地方。再跑出去,勢必會碰到追兵,那就是自投羅網。於是劉秀只能躲在了佈滿灰塵的神櫃之下。剛剛躲進去,劉秀就看到在神櫃之外,漸漸織起了密密麻麻的蜘蛛網,外面的人也無法看到神櫃裡面的情形。所以當追兵搜尋的時候,看到神櫃外佈滿了完好的蜘蛛網,料定神櫃內無人躲藏,才會認為劉秀已經逃走了,劉秀也才能轉危為安。

追兵走後,劉秀才爬了出來。他知道今天的事一定是有神明在幫助他。於是,他向三港殿爺神像拜謝,並在心中牢記他的恩情。


王莽和劉秀是什麼樣的關係?漢光武帝劉秀是怎麼死的?


等到劉秀登基之後,就將三港爺為“莊濟侯王”。

劉秀娶了陰麗華之後,便繼續奉命南下遠征,所以一對新婚夫妻只能被迫分離。劉秀在外面捷報頻頻,漸漸地功高震主,讓更始帝很是不安。但是聰明的他一直韜光養晦,竭力向更始帝表明自己的忠心,並偷偷地招兵買馬,壯大自己的勢力。陰麗華獨守空閨,懷著對丈夫的思念日日祈禱,希望能夠早日團圓。

更始元年(23)年底,劉秀佔領洛陽。他派出一支衛隊,由侍中傅俊率領,把陰麗華接到了洛陽。本來久別的夫妻團聚,應該是最幸福的時刻。可是見面之後,陰麗華髮現丈夫身邊已有了新的女人,她心底肯定有過悵惘,但是她是一個知書達理的女人,知道隱忍自己的情緒,竭力表現了寬容和大度的一面。而劉秀之所以娶了郭聖通,並不是因為寂寞而變心,而是為了爭取真定王劉揚的支持。所以這次政治聯姻並沒有沖淡劉秀對陰麗華的感情,畢竟陰麗華才是劉秀的夢中情人。

更始三年(25)六月,已經“跨州據土,帶甲百萬”的劉秀在眾將擁戴下,於河北城的千秋亭即位稱帝,是為漢光武帝。稱帝之後,劉秀便將自己的髮妻陰麗華封為貴人,和郭聖通的地位持平,絲毫沒有因為郭聖通的出身顯赫就有所偏倚。建國之後,劉秀為了統一天下,還得常常御駕親征,而陰麗華則一直隨軍出征,悉心照料丈夫的生活起居。

所以,在立皇后的時候,劉秀自然屬意自己的知己陰麗華,畢竟這個女人十九歲便跟隨自己到處漂泊,真正與他同生共死過,又端莊大方,心地善良,做了皇后肯定會是個賢內助。

但讓光武帝意外的是,陰麗華竟然堅決辭讓,不願做皇后。歷代的後宮之中,嬪妃們為了爭奪皇后之位都無所不用其極,可陰麗華卻不願意做皇后,而是主動推薦自己的情敵,這是為什麼呢?按照陰麗華的說法,郭貴人出身顯貴,而自己則身份卑微,而且郭貴人已經替皇上生下龍種,自己因與夫君長期闊別,未能生育,實在是不敢當皇后。這樣一來,光武帝更加敬重陰麗華了,但是為了尊重她的意思,就封了郭聖通為皇后,並將郭聖通所生的兒子劉強立為了太子。

王莽和劉秀是什麼樣的關係?漢光武帝劉秀是怎麼死的?


光武帝臨淄勞耿弇

車駕至臨溜自勞軍,群臣大會。帝謂弇曰:“昔韓信破歷下以開基,今將軍攻祝阿以發跡,此皆齊之西界,功足相方。而韓信襲擊已降,將軍獨拔勍敵,其功乃難於信也。又田橫烹酈生,及田橫降,高帝詔衛尉,不聽為仇。張步前亦殺伏隆,若步來歸命,吾當詔大司徒釋其怨。又事尤相類也。將軍前在南陽,建此大策,常以為落落難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王莽和劉秀是什麼樣的關係?漢光武帝劉秀是怎麼死的?



【譯文及註釋】

譯文

光武帝來到臨淄,親自慰勞軍隊,群臣在這裡隆重地聚會。光武帝對耿弇說:“從前韓信因攻破歷下而開創基業,現在將軍您攻取祝阿而立身揚名。

歷下和祝阿都是齊國的西界,你與韓信的功績也足以相比。但韓信襲擊的是已經降伏的對手,而將軍卻獨力戰勝強大的敵人,這個功績的取得,確實要比韓信難。

再說田橫烹殺了酈生,等到田橫投降,漢高帝下詔告誡衛尉酈商,不許他與田橫結仇。

張步也曾殺過伏隆,如果張步前來歸降,我也要下詔給司徒伏湛,要他消除仇怨。

這兩件事又更加相似了。將軍從前在南陽時,就提出了這項重要的計策,我原以為迂遠疏闊,很難實現,現在看來,真是有志者事竟成啊!”

註釋

1、臨淄:縣者。原春秋戰國時齊國的都城,在今山東淄博西北。耿弇:字伯昭,扶風茂陵人(今陝西興平東北)人,曾隨劉秀起兵,後拜建威大將軍,封好畤侯。在掃平齊地割據勢力張步的戰爭中,立有大功。 2、車駕:即車,皇帝外出時乘用,因代指皇帝。這裡指漢光武帝劉秀。

3、韓信破歷下:漢高帝三年,韓信襲擊歷下軍,佔領齊國首都臨淄。

4、祝阿:地名,故地在今山東長清縣。光武帝建武五年春,張步屯軍祝阿,耿弇率兵討伐,大破張步。後兩軍又戰於臨淄,時光武帝車駕親自勞軍,事在建武五年冬。

5、西界:歷下,祝阿都是古時齊,魯的分界,在齊國的西部。

6、襲擊已降:韓信襲破歷下之前,劉邦已派酈食其到齊,遊說齊王。齊王同意與漢和好,並撤除了對漢的防禦。韓信趁其不備襲擊齊軍,並攻滅齊國。

7、勍敵:勁敵。實力強大的敵人。

8、田橫烹酈生:當韓信襲歷下時,田橫以為酈生出賣了自己,便將酈生烹殺。

9、衛尉:官名。即酈商,酈食其的弟弟,劉邦即位後封信成侯。劉邦曾警告酈商不得報仇。

10、張步等二句:光武帝派光祿大夫伏隆拜張步為東海太守,劉永也遣使立張步為齊王。張步接受劉永的封號,殺了伏隆。大司徒,伏隆的父親伏湛。

11、將軍二句:耿弇在南陽跟從劉秀,曾自請北收上谷兵(王莽時、耿父為上谷太守)、平定漁陽的彭寵,涿郡的張豐、向東消滅張步、平定齊地。劉秀同意了他的策略。


王莽和劉秀是什麼樣的關係?漢光武帝劉秀是怎麼死的?


【作品鑑賞】

《光武帝臨淄勞耿弇》韓信這位蓋世英雄作襯托,突出了耿弇的不同凡響

這篇百餘字的談話精闢短小,特色鮮明。作者用事實說話,恰當地運用史實和現實相聯繫,評人論事,闡明觀點。


第一句至第三句是文章的第一層,寫光武帝對耿弇削平割據的戰略構想並不以為然,但當戰爭開始後耿弇在戰鬥中節節勝利,使光武帝為之振奮。尤其是當耿弇拿下臨淄以後,光武帝深受震動,破例親臨前線勞軍。他對耿軍事上的才能和勝利極為讚賞,可他並不是滔滔不絕空發議論,而是用簡練生動的事實來說明問題。


如:過去用兵如神的韓信,是破歷下開創了漢家基業的。而今,耿弇卻以攻取祝阿而大顯神威,可以說是和韓信“功足相方”了。過去,韓信平定青州,是“襲擊已降”,借他人之力取勝,而現在耿弇卻憑藉自己的才智,“獨拔勍敵”,這就高出韓信一籌了。所以說“其功乃難於信也”。這些事實表明了“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勝舊人”。這些勝利的取得,恰恰表明了耿弇是個“有志者”,是個非同一般的英雄。作者以歷史和現實來評人論事,既省卻了大段的空泛議論,又達到了表彰鼓勵耿弇的目的,使人心悅誠服。作者以事實為依據,採用對比、襯托的方法,突出了耿弇智勇雙全、功勳卓著。

王莽和劉秀是什麼樣的關係?漢光武帝劉秀是怎麼死的?


首先,作者用今昔對比,說明韓信“開基”和耿弇“發跡”皆在戰略要地“齊之西界”。耿弇取得的重大勝利無疑對穩定東漢局勢有重大意義,其功勞是足以和韓信相媲美的。歷史上,漢家基業的創立,是靠韓信這樣一批功臣實現的,而現今的中興,也是由於有耿弇一樣的驍將而成功的。光武帝是感到由衷欣慰的。


接著,作者又進一步用襯托的方法,突出表彰耿弇的功勞大大超過了韓信,因為韓信雖然勇冠三軍、所向披靡,但他平定齊國時是“襲擊已降”,攻擊的是放下武器的敵人,這算不了什麼。而耿弇平定割據勢力,卻“獨拔勍敵”,靠自己的智勇戰勝比自己強大得多的敵人,所以“其功乃難於信也”,是不容置疑的。作者以韓信這位蓋世英雄作襯托,突出了耿弇的不同凡響。這種讚譽無疑會更加激勵人們的鬥志,也達到了光武帝勞軍的目的。


王莽和劉秀是什麼樣的關係?漢光武帝劉秀是怎麼死的?


《光武帝臨淄勞耿弇》光武帝將耿弇的功業與西漢名將韓信相比,並且認為耿弇攻取祝阿比韓信攻破歷下更難

第四句至第五句為第二層,作者用同類比較的方法,指明歷史上西漢開國皇帝漢高祖劉邦對田橫投降後“詔衛慰不聽為仇”,而現在對張步也將採取寬大為懷的政策,“詔大司徒釋其怨”。這一比較,一方面交待了對敵政策,瓦解分化了敵人,同時也隱含著作者炫耀自己是明君賢主的心理。對比和襯托的運用,使文章更加生動感人。

文章層次清楚,結構嚴謹,文字簡短,語言生動。這段談話一共六句三層。

前三句為一層,用對比和襯托的手法,表彰耿弇的功績,簡練闡述他不僅和韓信“功足相方”,而且“其功乃難於信”。中間兩句為一層,作者用同類比較的方法回顧歷史,聯繫現今,交待對張步的政策,以分化瓦解敵人。最後一句為一層,盛讚耿弇“有志者事竟成”的精神,結束談話。


這三層緊密相聯,環環相扣,不蔓不枝,觀點鮮明。這段談話,語言也異常簡潔, 凝鍊, 如對歷史事件, 寥寥數筆精煉概括, 既不鋪張展開, 也不妄加評論, 省卻大量篇幅, 作到言簡意賅。尤其是“有志者事竟成”一句, 有畫龍點睛之妙, 因此, 至今還是激勵人們克服困難的習慣用語。

本文只有百餘字,但能恰當地引用歷史事實闡明自己的觀點。光武帝首先將耿弇的功業與西漢名將韓信相比,並且認為耿弇攻取祝阿比韓信攻破歷下更難,所以更值得稱頌,這大大地肯定了耿弇的戰功。接著又引證史實,表明只要張步投降,他願意赦免其罪過。這就進一步瓦解了敵軍。


漢世祖光武皇帝劉秀(公元前5年1月15日—57年3月29日),字文叔,出生於陳留郡濟陽縣(今河南開封蘭考縣),東漢開國皇帝,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


王莽和劉秀是什麼樣的關係?漢光武帝劉秀是怎麼死的?


新朝末年,海內分崩,天下大亂,身為一介布衣卻漢室宗親的劉秀在家鄉乘勢起兵。25年,劉秀與更始政權公開決裂,於河北鄗南千秋亭登基稱帝,為表劉氏重興之意,仍以“漢”為其國號,史稱“東漢”。經過長達十二年之久的統一戰爭,劉秀先後平滅了關東、隴右、西蜀等地的割據政權,結束了自新莽末年以來長達近二十年的軍閥混戰與割據局面。

劉秀在位三十三年,政治上改革中央官職,整治官場風氣,精簡結構,優待功臣;經濟上解放生產力,採取休養生息,大力發展經濟;文化上大興儒學、推崇氣節,東漢一朝也被後世史家推崇為中國歷史上“風化最美、儒學最盛”(司馬光、梁啟超語)的光武中興時代亦稱建武盛世。

建武中元(一作中元)二年(57年)二月初五日,劉秀在南宮前殿逝世,享年六十二歲。遺詔說:“我無益於百姓,後事都照孝文皇帝制度,務必儉省。刺史、二千石長吏都不要離開自己所在的城邑,不要派官員或通過驛傳郵寄唁函弔唁。”

劉秀死後,其子劉莊繼位,於同年三月初五日,葬劉秀於原陵,上廟號世祖、諡號光武皇帝,後人多稱呼為光武帝。

劉秀是歷史上的一位頗有作為的開明君主,面對斷壁殘垣、江山破碎的社會狀況,他勤於國政,改革開拓,終於使東漢王朝在一片焦土和廢墟中恢復和發展。


王莽和劉秀是什麼樣的關係?漢光武帝劉秀是怎麼死的?


  • 中文名
  • 劉秀
  • 別 名
  • 劉文叔、光武帝、漢光武
  • 國 籍
  • 漢朝
  • 民 族
  • 漢人
  • 出生地
  • 陳留郡濟陽縣(今河南開封蘭考縣)
  • 出生日期
  • 前6年臘月初六(前5年1月15日)
  • 逝世日期
  • 57年二月初五(3月29日)
  • 職 業
  • 皇帝、政治家、軍事家
  • 主要成就
  • 翦滅群雄、統一天下、建立後漢
  • 主要成就
  • 登基後擊滅赤眉,掃平關東、隴右、西蜀等地
  • 整治官場、發展經濟、大興儒學、推崇氣節,開創“光武中興”
  • 廟 號
  • 世祖
  • 諡 號
  • 光武皇帝
  • 年 號
  • 建武、建武中元
  • 在 位
  • 稱王2年、稱帝33年
  • 陵 墓
  • 原陵
  • 史書記載
  • 《後漢書·光武帝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