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孫策臨死力排眾議讓孫權繼位,但是孫權稱帝后如何對待孫策後人?

蕙王萬歲萬歲萬萬歲


有人說,孫權的帝王位置是孫策讓給他的,他哥孫策對孫吳政權出了很大的力,像蔣欽、周泰、陳武、周瑜、張昭都是孫策的老員工,這些人後來為孫吳政權貢獻很大,為什麼孫權只追封孫策為長沙桓王?似乎對孫策不公平!


吳太祖大皇帝孫權(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區)人。三國時代東吳的建立者。
孫權的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中打下了江東基業。建安五年(200年),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之掌事,成為一方諸侯。建安十三年(208年),與劉備建立孫劉聯盟,並於赤壁之戰中擊敗曹操,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派呂蒙成功襲取劉備的荊州,使其領土面積大大增加。
黃武元年(222年),孫權被魏文帝曹丕冊封為吳王,建立吳國。黃龍元年(229年),孫權正式稱帝,孫權追尊其父孫堅為武烈皇帝,孫策為長沙桓王。孫權稱帝后,設置農官,實行屯田,設置郡縣,並繼續剿撫山越,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在此基礎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黃龍二年(230年),孫權派衛溫、諸葛直到達夷州。


孫策是東漢末年一位鋒芒畢露的人物,打下江東僅用數年時間,當時曹操也把他當成心腹之患。


《三國志》記載郭嘉曾說:“策新並江東,所誅皆英豪雄傑,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輕而無備,雖有百萬之眾,無異於獨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敵耳。以吾觀之,必死於匹夫之手”。


後來如郭嘉所料,於200年4月,孫策出外狩獵時遭到許貢的三門客所刺擊,回吳之後,因重傷過世,享年二十六歲。


首先說,孫策死得早,死的時候,官位不高。孫權當皇帝是很久以後的事情,估計他和孫策早先也沒覺得未來東吳會稱帝,孫權當皇帝后,自然會認為做成皇帝只是自己一人的功勞。他追贈父親皇帝,並不因為父親的功業,孫堅在世時候的官位也不高,這是出自兒子追贈父祖為皇帝的傳統,並不用考慮父祖的功德,必須追贈虛號,以示名正言順。

其次,孫權追尊父親孫堅為帝,只追尊兄長孫策為王,這是因為孫策有兒子(沒有被孫堅殺死),如果追孫策為帝,那麼孫策的子孫便也是皇位的繼承人,這樣東吳的皇位繼承會出現兩支主幹組成,後面容易引起混亂的大內鬥。


孫權也尊叔父孫休為景皇帝,但卻殺死了景皇帝的兩個大孩子(共四子)。其目的是防止他們爭奪皇位。


孫權晚年在繼承人問題上反覆無常,已經引致群下黨爭,朝局不穩。


孫權是三國時代統治者中最長壽的。太元元年(252年)病逝,享年七十一歲,在位二十四年,諡號大皇帝,廟號太祖,葬於蔣陵。


莫小邪


公元200年,孫策在狩獵時被刺客所傷,不久後身亡,年僅二十六歲。當時,孫策膝下留有一子兩女,長子孫紹,兩個女兒姓名不詳。雖然史書上並沒有明確記載這三個孩子當時的年齡,但從孫策臨終前將政權託付給年僅17歲的孫權來看,這三個孩子當時應該還是未成年。

後來,孫權在周瑜和張昭的扶持下,不僅順利穩固了江東基業,最後還開國立號。但是,大家都知道,孫權的權力就是從哥哥孫策手上繼承來的,所以從法理上來說,孫策的嫡長子孫紹,才應該是東吳名正言順的繼承人。

更重要的是,孫紹作為孫策一系的少掌門人,在他長大成人後,原本歸屬於孫策一系的政治和軍事力量也會逐漸迴歸於他的門下,這樣一來,孫紹在東吳的地位自然會越來越舉足輕重。

這些,都是孫權不願意看到的。對於孫權而言,他不僅不會將皇位還給孫策一系,相反,他還會想方設法讓自己的皇位在法理上也合法化。於是,孫權在稱帝后,追封父親孫堅為武烈皇帝,卻只追封哥哥孫策為長沙桓王。孫權的意思很明顯,就是他的皇位是從父親孫堅那裡繼承來的,並不是來自於哥哥孫策。



在這種背景下,孫紹作為孫策的嫡長子,從法理上來說,自然不再具備繼承皇位的合法性,他最多就是繼承父親孫策長沙桓王的爵位。當問題是,世人皆知孫策英雄無敵,並且為江東立下赫赫戰功,現在孫策不過是個王爵,你孫紹何德何能,敢有資格繼承王爵呢?

但是,看在孫紹作為孫策嫡長子的緣故,勉強爵位只降一級,封個侯爵吧。於是,孫權最終只封孫紹為吳侯。不僅如此,為了徹底瓦解孫策一系的力量,孫權還親自給孫策的兩個女兒挑選女婿。

孫策的長女,先是嫁給東吳顧氏家族的少掌門人顧邵,後改嫁給陸氏家族的少掌門人陸遜;孫策的小女兒則是嫁給朱氏家族的朱紀。大家知道,東吳最牛逼四大家族,分別是朱陸顧張,孫策的女兒和這四大家族中的三個結親,不可謂不榮耀。

更重要的是,顧邵是東吳丞相顧雍的長子,乃當世名士,與龐統、陸績齊名;陸遜文武雙全,是東吳軍界的一把手,朱紀的哥哥朱然則是東吳軍界的二把手,朱紀本人則掌管皇宮禁軍。換句話說,這三個女婿,那都是標準的牛人,要家世有家世,要地位有地位,要才華有才華,要顏值有顏值。



所以,從表面上看,孫權對於孫策的兩個女兒,還算是非常的優待,至少讓她們都嫁給瞭如此出色的老公。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孫權這種做法,顯然是把孫策一系給悄無聲息的瓦解。

因為,孫紹作為孫策一系的少掌門人,按理說她的兩個妹妹及妹夫都應該以他馬首是瞻,但問題是,面對三個這麼牛逼的妹夫,孫紹又哪裡敢對他們發號施令呢?

在這種背景下,孫紹雖然是名義上孫策一系的少掌門人,但這三個妹夫顯然都可以與他分庭抗禮。而且,顧邵、陸遜和朱紀又都是牛人,自然誰也不會徹底服誰,這也就相當於孫策一系的力量,被分割成了四份,孫紹所能真正掌握的軍政力量,自然就會非常有限。

平心而論,孫權的這種做法雖然不厚道,但卻是最合理的,至少讓孫策的兒女,都擁有最顯赫的身份和地位,且不會被猜忌。試想,如果孫紹在東吳的權力越來越大,實力越來越強,那他和孫權的矛盾自然會越來越大,最後自然免不了大動干戈。到時孫策的兒女,恐怕難逃被殺的下場。




我是趙帥鍋


孫策,字伯符。根據《三國志.孫策傳》記載,孫策早年多征戰,到以誠信相待士兵,在軍中頗有名聲。周瑜與孫策同歲,周瑜久慕孫策之名,專程到壽春採訪,兩人均有鴻鵠之志,因此一見如故。到後來,更有緣的是大小喬兩姐妹分別嫁給了孫策與周瑜。

羅貫中《三國演義》中對此並未深入描寫。但在陳壽所寫的《三國志·孫策傳》中提到,大喬並非孫策之妻,而是孫策之妾。古人成家早,年紀輕輕的孫策,已經有了一兒兩女。但年少有為的孫策,在二十五歲時外出狩獵,遇刺客,臉部中箭,創痛具甚,不久便離開了人世。按理說,孫策死後,東吳政權應由其子孫紹繼承,但是孫策力排眾議,將政權交給其弟孫權,孫仲謀掌握。一方面說來,孫紹年幼,難以掌握大權,另一方面,孫權雖年紀不大,但卻是人中龍鳳,曹操曾就有言:生子當如孫仲謀。

那麼孫權在稱帝之後是如何對待孫策的後人的呢?

對其子嗣:

陳壽在《三國志》中寫道:“雖割據江東,策之基兆也,而權尊崇未至,子至侯爵,於義儉矣。”孫權稱帝后,建國號為吳。孫策之子,孫紹,被孫權封為吳侯,並沒有追加孫策在世的平沙王。孫權後又細想,吳乃國號,自己是吳的君主,侄子不能封吳侯,遂又將其改封為上虞侯。可見孫權對待孫策之子並不用心,反而是有所堤防。

孫紹一生並沒有被捲入政治漩渦,壽終正寢。其子孫俸承襲爵位。但此時的東吳的君主已經是孫權的孫子,孫皓。他整日沉迷酒色,昏庸無道。數月四門不出,後聽聞民間流言說上虞侯孫俸才是真龍,是天子之軀,惱怒的孫皓就下令殺了孫俸一家。至此,孫策的血脈完全斷絕。

對其女:

史書記載孫策有兩女。長女被孫權嫁給了顧邵。顧家是東吳的名門望族,這樣看來,孫權只不過是利用孫策長女,使其作為籠絡的工具,這一段婚姻也是具有明顯的政治色彩。但不幸的是顧邵英年早逝,孫權又將孫策的長女改嫁給了東吳大都督,陸遜。陸遜軍事才能出色,更是在夷陵之戰中擊潰劉備。

想來孫策長女也必定會幸福,其實不然,陸家與孫家是仇人!孫策在袁術麾下是,曾攻打陸遜祖父陸康所守廬江。孫策重創陸家軍,陸康因此積勞成疾去世,而陸家的不少英年才俊也在此戰中隕滅。陸遜投靠孫權後,孫權看中其才能,但也對其有所防備,故嫁孫策長女。這樣看來,孫策長女在陸家必是受到擠壓。

孫策的次女,命運也與姐姐相似,也是成為可憐的政治籠絡工具,嫁給了東吳的大族朱家的次子,朱紀。朱家雖在政治動亂中未受到大的波及,但朱紀也是早死,此後,文獻也就再無孫策次女的記載。

可見政治婚姻,對於女性來說無疑是噩夢。

正所謂人走茶涼,孫策死後,其子嗣也並沒有獲得很好的結局。不得不說,在古代政治下,一脈之承也難免存在相搏相殺。

本文作者青梅煮史(悅奇)

喜歡歷史,熱衷碼字


青梅煮史


孫策死後將東吳傳給弟弟孫權,孫權接手東吳之後孫策得子孫到底過的怎麼樣呢,孫權是否對孫策存有感激之情?

孫策死時雖年僅26,幸好古人結婚早,他此時已經有了1子2女。

1.孫策兒孫的命運

我們先來看看孫策的兒子孫紹,孫紹的母親姓名不祥,絕對不是《三國演義》裡面的大喬,大喬只不過是公元199年12月孫策攻破皖城俘獲的美女,然後納其為妾,直到200年5月遇刺二人共同生活不過半年。

廢話不多了,孫紹在孫權稱帝后只被封為吳侯,都不能繼承其父追封的長沙王,可見孫權多麼小氣,陳壽都說孫權“於義儉矣”。至少孫紹還是繼承了父親在世的爵位,後來孫權一想覺得不對,吳侯曾經是自己的爵位,吳又是自己的國號,怎麼能給別人呢?於是將自己的孫子孫英(太子孫登子)封為吳侯,孫紹改為上虞侯,孫紹在吳國也就當當編纂的工作沒有予以重任(

《吳錄》載:昭與孫紹、滕胤、鄭禮等,採周、漢,撰定朝儀。)。

孫紹還算活得只在,遠離孫權末年的政治漩渦,壽終正寢。其子孫奉繼承上虞侯的爵位,此時東吳的國君已經三易其主(孫權幼子孫亮→孫權六子孫休→孫權三子孫和之子孫皓)不同派系到了混世魔王孫皓的手裡,孫皓沉溺酒色,專於殺戮,昏庸暴虐。

孫皓的左夫人王氏去世後,孫皓一連數月不出門,民間傳言孫皓已死,並謠傳孫奮與上虞侯孫奉必有一人會成為皇帝。

這下觸怒了孫皓,於是孫奮和孫紹全家被處死,孫策一脈的直系子孫至此斷絕。

2.孫策女兒的命運

孫策有2女,也有說3女,我們從史書上來說當2女來寫。孫策的長女先被孫權嫁給顧邵,顧家本是東吳望族,用孫策女嫁之是為了籠絡,政治婚姻。不過顧邵早死,於是孫權將其改嫁給了白衣卿相陸遜,陸遜是吳國的大都督,大家肯定覺得孫權為孫策長女找了個好人家,還生了陸抗這樣優秀的兒子。

其實你知道麼?陸家和孫策可是仇人。

不過這也是孫策早年各為其主的原因,孫策早年追隨袁術,袁術派孫策去攻打廬江,廬江的太守就是陸遜的爺爺陸康。孫策打了兩年才攻下來,孫策雖然沒有殺陸康,陸康卻因此戰鬱結成疾而死,此戰陸家家族損失了不少英年才俊,陸家也凋零了。

後來陸遜追隨孫權,孫權看其能力出眾,委以重任,嫁以孫策女,但是孫策的女兒在陸家難免不會受到排擠,過得肯定也是如履薄冰。

孫策的此女被孫權嫁到了東吳另一個大族朱家,也就是朱治次子朱紀,朱家懂得明哲保身,在東吳受到的政治波盪不大,不過朱紀早死,後來孫策此女無消息,可見政治婚姻讓她得不到幸福。

總體來說,孫權對待孫策的後代幾乎都是利用!

歡迎關注【最愛肉丸子先生】,以輕鬆有趣的方法,帶你暢讀歷史!


最愛肉丸子先生


孫策孫堅長子孫權長兄,東漢末年割據江東的的一路軍閥,三國時期吳國的奠基者,人稱“小霸王”。

為了統一江東,屈服與袁紹,後脫離袁紹。在一次狩獵中與刺客之後不治身亡,。在臨死之前孫權並沒有選擇讓其兒子孫紹繼位,而是立排朝臣,扶持自己弟弟孫權繼位。對於當時江東初步統一內憂外患的情況,孫權做出讓其第繼位的做法,絕對是正確的。


孫權繼承大統以後也確實為江東的繁榮做出了很大的功效,加強了江東的統一地位,不僅保住了原有基業,建立的吳國,促使三國時期三足鼎立的行成。

孫權此人知人善用,又有很好的軍事素養,早期重用周瑜、陸遜等賢良之才,在魏蜀兩國不停的同盟與決裂中也是一步步的壯大。可是暮年的孫權猜忌朝臣,弒殺成性。連陸遜也被其活活氣死。孫權晚年的性情大變,也為吳國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孫權繼位後,孫策的三個女兒都得到了很好的歸宿,都嫁到江東大家族。但是孫策唯一的兒子孫紹僅僅是封了一個吳候。作為東吳的奠基人孫策唯一的兒子連一個王都沒封,可以看出孫權此人的心胸。孫紹死後其子孫奉子承父業繼承爵位。雖然說孫紹並未封王,最起碼是安度一生,最後也得了個善終。但是孫奉卻沒有這麼幸運。

孫權之後其子孫浩繼位,因為有人傳言要立推孫奉繼位。孫浩懷疑其謀反,而被誅殺,自此孫策一脈算是絕了。


大家覺得孫權此人到底怎麼樣?


隨口華歷史


在談論三國話題時,“小霸王”孫策從來都是一個無法繞開的大人物。作為名將孫堅的長子,孫策率軍渡江,佔據江東六郡,成為割據一方的大諸侯,並奠定東吳的基業。等到臨終前,孫策又力排眾議,將職位讓給孫權,並留下張昭、周瑜二人盡心輔佐他,對胞弟的幫助真可謂不遺餘力。但讓人費解的是,孫權稱帝后,對待亡兄及其後代卻很是薄情,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但凡一個政權創建後,首先需要做的工作,便是定國號、立宗廟,追尊祖輩、父輩的帝號,以示慎終追遠、不忘根本。以西晉為例,晉武帝司馬炎登基後,不僅追諡祖父司馬懿(宣帝)、父親司馬昭(文帝)為帝,而且還把伯父司馬師(景帝)請進宗廟,享受帝王的待遇。由此可見,開國皇帝追諡帝號的對象,並不僅限於直系親屬,旁系親屬同樣也能被尊為皇帝。


更何況,司馬師只不過是擴大司馬家的勢力而已,充其量也就是個過渡人物,就實際功績和重要性而言,根本無法與孫策相提並論。如果司馬師都有資格獲得帝號,孫策豈不是更應當如此?但是令人不解的是,孫權稱帝后並沒有追諡兄長為帝,而只是給了他一個長沙桓王的諡號。並且對於孫策獨子孫紹,孫權也只是封了他一個侯爵而已,連個郡王都不肯給,實在是薄情寡義。



孫權之所以如此慢待兄長和侄兒,首要的原因,便是他心胸狹窄、私心極重。對於孫權不肯追諡兄長為帝這件事,《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毫不客氣地評論道:“割據江東,策之基兆也,而權尊崇未至,子止侯爵,於義儉矣”(見《三國志·卷四十六》),潛臺詞便是孫權薄情寡義、心胸狹窄,毫無開國之君的大度。


但是在孫權看來,他這樣做有著不可告人的“苦衷”。因為,他一旦追諡兄長為帝,那麼孫策的子孫便同樣擁有皇位的繼承權,這是他絕對不能接受的。正是出於這種私心,孫權才追諡兄長為王,算是從名份上斷絕了孫紹及其後人繼位的可能性,這也算是帝王心術的一種鮮明體現。



除此之外,孫權不願追諡兄長為帝,還有為自己正名的考慮。眾所周知,東吳的奠基人是孫策,並且開國元勳也多是他的部屬,這就是西晉史學家孫盛所說的“策為首事之君,有吳開國之主;將相在列,皆其舊也”(引文同上)。如果孫策被追諡為帝,那麼他便名正言順地成為開國皇帝,而孫權則會淪為“守成之君”,歷史地位將會大大降低,這是他絕對不能接受的。


再者說來,東吳的朝臣、將領們多是孫策的部屬,出於效忠主君的心理,難免會對孫紹產生好感。一旦孫策獲得帝號,孫紹便具有繼承皇位的合法性,彼時一旦對孫權不滿的勢力集合在他身邊,後果將不堪設想。正因如此,孫權才沒有追諡兄長為帝,以便徹底斷絕這個隱患,這就是孫盛所說的“夫正本定名,為國之大防;杜絕疑貳,消釁之良謨”的深意(引文同上)。



從以上兩大要點來分析,孫權拒絕追諡兄長為帝,是在深思熟慮後做出的明智決定,有助於保障皇位的合法、有序繼承,消除內亂隱患。儘管看上去有些薄情寡義,但對於維護國家的安定而言,這又算得了什麼?


最後簡單說一下孫策後人的情況。孫策的獨子名叫孫紹,在孫權稱吳王的當年(222年),奉命與張昭、縢胤、鄧禮等人一起,依據周、漢兩朝的舊禮,制定帝王臨朝的典禮。7年後孫權稱帝,孫紹被封為吳侯,後來又被降封為上虞侯,此後事蹟不詳。孫紹死後,兒子孫奉承襲侯爵,在吳末帝建衡二年(270年)時,因遭皇帝孫皓猜忌有謀反之心,因此遭到殺害,子孫情況不詳。



除此之外,孫策還生有三個女兒,其中長女嫁給丞相顧雍之子顧邵,次女嫁給名將陸遜,三女則嫁給大將朱治的次子朱紀。顧邵官至豫章太守,以博聞強識、善於識人著稱,兩子顧承、顧譚皆至顯官;陸遜官至丞相,因捲入太子孫和、魯王孫霸的內鬥中,遭到孫權的斥責,最終憂憤而死,長子陸延早夭,次子陸抗官至大司馬、荊州牧,是三國末期名震天下的良將;朱紀官至校尉,其他情況不詳。



文史磚家


公元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建魏國,第二年,劉備在益州稱帝,國號仍是漢,史稱蜀漢。三國兩家先後亮正旗號,只有孫權,在曹操劉備死後多年,等到諸葛亮第二次北伐失敗,自己又在石亭之戰中取勝時,認為時機已到,結束了之前首鼠兩端的做法,也打出旗號,在229年稱帝,建立吳國。與蜀漢商議平分九州事宜,並追封其父孫堅為武烈皇帝,廟號始祖,追封兄長孫策為長沙桓王。


這種追封,是承認吳國基業源於孫堅,而事實上的江東基業,是孫策一刀一槍打下的,與孫堅關係不大。孫權也只是起了鞏固和擴大荊州方面的作用,以實際貢獻論,這種追封未免過於忘恩負義,如果吳國設天子七廟,孫堅就會在其中,而實際的創始人孫策,卻無法列入。但這是孫權考量到政治和內外等因素才作出的決定。如果在追封上承認源自孫策,則孫策後人還在,日後未必不會造成搶班奪權的隱患,成為後人內鬥的導火索。(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這種煞費苦心的追封、正名份之舉,與當初孫策決意把江東交給孫權一樣,有它的不得已處。孫堅死後,家屬依附袁術和妻弟吳景,孫策少有英名,在江淮有一定的知名度,在周瑜程普等新舊部的幫助下,一步步脫離袁術的掌控,打下江東三郡,五年時間統一江東,引得北方曹操袁紹另眼相看。就在袁曹官渡之戰這一年,年僅二十六歲的孫策,在一次打獵中被原吳郡太守許貢的門客射傷,醫治無效死亡。也有說法是因為自照鏡子,發現美姿容不再,氣血攻心而死。(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臨死前,孫策向部下交代後事,特別是老臣、名士張昭,要他好好輔助孫權,並表示以江東天險,足以待天下之變,又交代孫權要與眾人好好合作,保守江東基業。這是孫策器重孫權的一面,說是器重,也有不得已之處,孫策的兒子孫紹,這時正是嬰孩,如果以他為主,江東很有可能易手,根本守不住。而幾位弟弟,論長,論賢,舍孫權之外沒有合適人選,不管本心願不願意,讓孫權上位是最明智的。(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孫權不負所托,把江東基業發揚光大,自己也在三國時代當了皇帝,算光宗耀祖,追封父親兄長後,大封群臣自不在話下,又封孫策的兒子、已長大的孫紹為吳侯。吳侯是孫策在漢末的封號,孫權這時把這個封號給他兒子,可能有承上啟下的味道,後來又改封為上虞侯。孫策一位女兒先嫁給顧雍的兒子顧邵,後改嫁給陸遜,生下陸抗。孫權對孫策後人應該還算過得去,而到了孫皓時,因為傳言說孫紹的兒子孫奉有天子命,就把他誅殺了。


南方鵬


孫策的兒子雖然在孫權時期沒有閃失,但是他的孫子卻在權力鬥爭中死於非命。

孫策之死是三國曆史上最讓人惋惜的死,不僅在於他的文治武功,更在於他的年紀太小。死時年僅25歲。孫策有一點和呂布比較像,那就是自視武力不凡。

在這一點上有點剛愎自用的味道,他與太史慈的私鬥說明了這一點,張紘曾建議他三軍主將要注意自己的性命,顯然孫策沒聽進去。類似的事情也發生在孫權身上,不錯孫權比較聽勸。

這也是為什麼說孫策臨終前對孫權的評價非常實在,孫權確實比較謹慎。

孫策死後,兒子年幼,為了使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將大位傳給孫權,這是公大於私的表現。相比於沒有子嗣的司馬師而言,孫策更值得尊敬。

然而孫策僅僅被封長沙桓王,司馬師為帝,也是挺諷刺的一件事。

孫權對於權力的把握是與日俱增的,孫權稱帝時,封孫策兒子孫紹為吳侯,倒是頗有繼承孫權爵位的意思,但是後來又改為 上虞侯。

孫紹死後,其子孫奉襲爵,東吳在孫權晚年就陷入權力之爭,這場爭鬥一直持續到暴君孫皓,此時可以說是人人自危。作為孫策的長子長孫,孫奉有繼承的合法性,當有這樣的傳言時,孫皓將孫奉殺死,同樣因此而死的還有孫權的另一個兒子孫奮,連孫奮的兒子都慘遭厄運。

歷史驚人的相似,北宋時期的趙匡胤之子趙德昭和趙廷美皆被趙光義猜忌而慘淡收場。


泊圖泊途


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權力的更替往往是父終子替,少有出現兄終弟替的情況,一般出現這樣的情況大多是因為自己沒有後嗣。而孫策有自己的孩子,為什麼還要選孫權繼位呢,孫權繼位以後又是如何對待孫策的兒子呢?

孫策這麼做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他的孩子太小了,要是立了他的孩子,估計會被佞臣所利用,自己打下來的江山就要功虧一簣。雖然在史書中沒有記載孫策孩子的年紀,不過孫策死的時候才二十歲,可想他孩子有多大。所以選擇孫權不妨為個好辦法。


當然還有孫權個人的因素,因為孫策有多個兄弟的,而孫權能夠脫穎而出,說明孫權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張昭都建議孫策選孫翊,因為孫翊驍悍果烈,有兄策風,可孫策還是選擇了孫權。孫策在傳位給孫權時說到:“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知卿。”通過這段話,我們可以知道孫權適合治天下,可以鞏固孫策打下來的江東之地,所以選擇孫權是明智之舉。連曹操都說到過:“生子當如孫仲謀。”可見孫權一位無可挑剔的繼承者。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江東士族集團的利益關係問題。孫策在位期間,孫策只顧對外擴張,在處理與江東士族關係上關係弄的很僵,兩者之間矛盾尖銳,孫策就是被許貢以前的門客所殺。基於自己以前的經驗教訓,孫策需要找一個能與江東士族處理好關係的繼承者,而孫權此人“性度弘朗,仁而多斷”,加上張昭的輔佐自然可以處理好與士族之間的關係。

當孫權繼位以後,追封孫策長沙桓王,封子紹為吳侯,後改封上虞侯。可見孫權並沒有虧待孫策的兒子。但是到了孫奉的時候,因為有謠言傳孫皓將死,孫奉將繼承皇位,於是孫皓趕盡殺絕。在權力面前,親情如草芥。

正是孫策傳位於孫權,孫權才能開創屬於自己的孫吳政權,與曹魏政權,蜀漢政權形成三國鼎立之局勢。



歷史百家爭鳴


孫策號稱江東小霸王,孫策平定了江東,他雖然很勇猛,但是他有一個比較不好的習慣,就是喜歡打獵,而且還不帶護衛,孫策在平定江東的時候殺了很多江東的豪傑,這些豪傑的門客就想殺了孫策為他們的主公報仇。

果然,在建安五年,有三個許貢的門客,趁著孫策打獵的時候襲擊了孫策,其中一個射中了孫策的臉,雖然這三個門客最終被孫策的騎兵所殺,但是孫策也因為傷勢過重,無法醫治。

孫策有四個弟弟,分別是孫權、孫翊、孫匡、孫朗,張昭等人是建議讓孫翊來繼承孫策的基業,因為孫翊和孫策很相似,但是孫策沒同意,因為孫策知道孫權比孫翊更合適,為什麼這樣說呢?

孫策在臨終前跟孫權說的話,道出了答案,孫策對孫權說:打仗方面,你不如我,但是任用賢能,保住江東基業,那我就不如你了。孫策把孫權託孤給了張昭,並且跟張昭說了很類似於劉備跟諸葛亮說的話:如果孫權不能輔佐,君可自取。

可以說整個江東的基業有一大半是孫策打下來的,另外一小半要算到孫堅的頭上,這一點跟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的情況很像,都是父親傳給哥哥,哥哥再傳給弟弟,那我們來看司馬家的情況。

司馬炎尊司馬師為晉景帝,因為司馬師只有女兒沒有兒子,司馬昭就將自己的次子司馬攸過繼給了司馬師為嗣。

那我們再來看孫權怎麼對待孫策的,孫權稱帝之後,並沒有封孫策為皇帝,而是封孫策為長沙桓王。從這一點上來看,孫權不如司馬家了,因為以孫策的貢獻,追封其為皇帝完全不過份。

當然,有的人認為孫權有一個顧慮,因為孫策是有一個兒子的,叫孫紹,而司馬師沒有兒子,只有一個過繼過來的司馬攸,這個也確實是一個原因,不過主要原因,還是孫權這個人比較薄情寡義,這個從吳國大臣獲得諡號不多,也可以看出來。

孫策有兩個女兒,長女先是嫁給了顧雍的長子顧邵,顧邵死後,又改嫁給了陸遜。次女嫁給了朱治的次子朱紀,朱治有一個外甥兼養子朱然。孫策的這兩個女兒都嫁得不錯,嫁的是吳郡四大姓顧陸朱張。

孫紹襲孫策的吳侯,但是後來孫權把這個吳侯給了自己的孫子孫英,孫紹就改封為上虞侯,孫紹的兒子叫孫奉,襲了上虞侯,在公元270年的時候,東吳的最後一個皇帝孫皓因為幾個月沒出現。民間傳言說,孫權的五子孫奮或者孫奉會當皇帝,這兩個就都被孫皓給殺了。至於大喬怎麼樣了,這個史料就沒記載了,正如小喬也是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