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 “芯”痛後的中國半導體產業:粵港澳三地欲“抱團”謀突圍

“芯”痛後的中國半導體產業:粵港澳三地欲“抱團”謀突圍

10月11日,粵港澳大灣區半導體產業聯盟宣佈成立 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

今年4月的中興事件,曾深深刺痛中國芯片的“軟肋”,引發全民關注。國內半導體行業應如何積極思辨?“抱團取暖”或許成為一個探索的新方向。

10月11日,粵港澳大灣區半導體產業聯盟宣佈成立,試圖集結三地優勢資源,構建半導體產業生態。澳門微電子協會會長餘成斌坦言:“中國長期使用歐美國家的芯片,實際上就是在幫別人做迭代和優化。中國芯片的發展,除了產業配套之外,更重要的是長期投入和積累。”

補齊產業分散的短板

芯片是半導體元件產品的統稱,是集成電路的載體,被喻為“現代工業的糧食”。

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把推動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放在實體經濟發展的首位,《中國製造2025》戰略規劃也將“推動集成電路及專用裝備發展”作為重點突破口。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國內集成電路產量達到850億塊,同比增長15%;2018年1~8月,集成電路製造業投資增長64.7%。

遭遇“芯”痛後的中國半導體產業正在發力追趕世界水平,但仍面臨產業配套不齊全的問題。廣東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巡視員鄒生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以廣東為例,半導體去年的進口額是800億美元,佔據全國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多,需求市場巨大,但沒有形成半導體制造業的核心和生態鏈。”而10月11日宣佈成立的粵港澳大灣區半導體產業聯盟,便試圖集結三地優勢資源,形成產業生態圈。

廣州市半導體協會會長陳衛向記者分析道:“粵港澳地區的半導體產業能夠(實現)優勢互補,廣州擅長集成電路應用市場開發,深圳的集成電路設計業規模多年穩居全國第一,澳門的模擬芯片研發處於世界領先水平,香港則是對接國際市場和科研交流的重要窗口。”

芯片發展需要長期投入

在餘成斌看來,中國芯片的發展,除了集聚優勢打造生態圈之外,更需要時間和人才的長期投入。

餘成斌坦言:“中國以前一直使用歐美國家的芯片,在使用過程中不斷地發現問題,這實際上就是幫助別人做產品迭代和優化,而我們自己做的芯片沒有人用,就永遠不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

他進一步表示:“這種迭代的能力要依靠積累,所以芯片的發展不能只追逐風頭上的東西,而是要從最基礎的東西做起。”

此外,餘成斌還提及國內半導體產業面臨人才短缺的問題:“行業的積累更是要靠人才,目前行業人才稀缺,內部出現了一些‘搶人’的情況。” 香港科技園公司總監楊天寵也表達了相同的看法:“人才對於半導體行業來說是最重要的,希望能夠利用產業生態圈,結合高校和人才資源,推動產業發展。”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不久前的8月16日,工信部和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聯合發佈的《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白皮書(2017~2018)》顯示,到2020年前後,我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需求規模約為72萬人,而截至2017年底該產業現有人才存量為40萬人左右,人才缺口達32萬人;年均人才需求為10萬人左右,而我國每年高校集成電路專業領域畢業生中僅有不足3萬人進入本行業就業。

每日經濟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