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9 實驗室標本前處理,是不是檢驗永遠的痛?

實驗室標本前處理,是不是檢驗永遠的痛?

剛剛看了一個討論《關於艾滋,防不勝防》,加上最近上了一個LIS系統的培訓班,有感而發。

檢驗自動化已經進入流水線時代,這是一場戰鬥,物力、財力和軟實力的戰鬥。戰鬥成功之後,是不是就高枕無憂了呢?在我們樂此不彼地學習高精尖技術,想著給每一個標本一個確切的結果的同時,我們每天的錯誤貌似依然沒有降下來。TAT時間是由於機器的檢測速度、流程的改變而改善了,可我們的問題依舊存在。我記得有好幾篇國外的文獻都不約而同的提到,實驗室錯誤大約有60%-70%來自於標本的前處理,這讓我不得不痛恨護理部的同事(Just a joke)。像《關於艾滋,防不勝防》文章裡出現的錯誤就是最常見的錯誤之一,只是這個標本涉及到了艾滋病,讓人更加重視。實際上每個星期都會有送錯標本,送漏標本,抽錯管等等的事情發生。

實驗室標本前處理,是不是檢驗永遠的痛?

之前,我們一直力推尋找完美的結果,命中靶值,每日不斷的反覆的做質控以確保機器的狀態最佳。現在,我們進入流水線時代,在此基礎上還研究流程的控制,標本送進實驗室之後,我們每一個節點都會有控制,謹防做錯,做漏。甚至我們還研究審核,以尋求最快時間出結果。等等等等。

但往往這一切,只需要在一個假設面前我們的努力就會變成白費。這個假設就是護士抽錯血、抽錯管、貼錯條碼、血量不夠將A管的血倒一點給B管,等等。

實驗室標本前處理,是不是檢驗永遠的痛?

我們不能奢求檢驗去管護理,這是不現實的。我們只能要求護士和標本送檢員需要由檢驗人員定期培訓。我們也不可能要求每一個護士對檢驗這方面的要求都懂,他們也忙,確實,但忙不是理由,不懂可以問。現在看來我們只能埋怨體制的問題和管理的問題。很少有院長在這一塊去花心思,因為不創收。很少有護理部主動要求檢驗的配合做培訓,也很少有專家、學者提出應該在這方面修訂強制性的措施,以解決當前的問題。但是我想,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醫療糾紛很大一部分從此處發芽。檢驗追求的目標是定時定量給予最準確和最符合當時病情的結果。而標本的前處理這一看似一個三不管的區域,是否會成為檢驗永遠的痛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