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9 实验室标本前处理,是不是检验永远的痛?

实验室标本前处理,是不是检验永远的痛?

刚刚看了一个讨论《关于艾滋,防不胜防》,加上最近上了一个LIS系统的培训班,有感而发。

检验自动化已经进入流水线时代,这是一场战斗,物力、财力和软实力的战斗。战斗成功之后,是不是就高枕无忧了呢?在我们乐此不彼地学习高精尖技术,想着给每一个标本一个确切的结果的同时,我们每天的错误貌似依然没有降下来。TAT时间是由于机器的检测速度、流程的改变而改善了,可我们的问题依旧存在。我记得有好几篇国外的文献都不约而同的提到,实验室错误大约有60%-70%来自于标本的前处理,这让我不得不痛恨护理部的同事(Just a joke)。像《关于艾滋,防不胜防》文章里出现的错误就是最常见的错误之一,只是这个标本涉及到了艾滋病,让人更加重视。实际上每个星期都会有送错标本,送漏标本,抽错管等等的事情发生。

实验室标本前处理,是不是检验永远的痛?

之前,我们一直力推寻找完美的结果,命中靶值,每日不断的反复的做质控以确保机器的状态最佳。现在,我们进入流水线时代,在此基础上还研究流程的控制,标本送进实验室之后,我们每一个节点都会有控制,谨防做错,做漏。甚至我们还研究审核,以寻求最快时间出结果。等等等等。

但往往这一切,只需要在一个假设面前我们的努力就会变成白费。这个假设就是护士抽错血、抽错管、贴错条码、血量不够将A管的血倒一点给B管,等等。

实验室标本前处理,是不是检验永远的痛?

我们不能奢求检验去管护理,这是不现实的。我们只能要求护士和标本送检员需要由检验人员定期培训。我们也不可能要求每一个护士对检验这方面的要求都懂,他们也忙,确实,但忙不是理由,不懂可以问。现在看来我们只能埋怨体制的问题和管理的问题。很少有院长在这一块去花心思,因为不创收。很少有护理部主动要求检验的配合做培训,也很少有专家、学者提出应该在这方面修订强制性的措施,以解决当前的问题。但是我想,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医疗纠纷很大一部分从此处发芽。检验追求的目标是定时定量给予最准确和最符合当时病情的结果。而标本的前处理这一看似一个三不管的区域,是否会成为检验永远的痛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