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為什麼說明朝在南原之戰中的勝利奠定了東亞和平的基礎?

解焱


抗美援朝並不是我們中國人第一次援朝。明朝時就發生過援朝事件。不過當時明王朝抗的不是美帝國(當時還沒有美利堅合眾國),而是抗擊倭寇。1592年到1598年萬曆時期的明王朝與倭寇之間進行長達六年的戰爭。倭國指的就是日本。南原之戰是這場馬拉松式戰役的第二次戰爭(朝鮮稱之為丁酉再亂)中的一部分。戰爭發生的時間是1597年8月13日到8月16日,地點是朝鮮的南原城。

圖1大明與朝鮮

經歷了第一次戰爭後的1597年,明王朝還在商量與日本和談之事。但是豐臣秀吉侵佔朝鮮之心不死,藉故發動14萬大軍,再次攻打朝鮮。朝鮮國王派遣使者鄭期元求援明王朝,萬曆皇帝召集大臣商議。當然,在主和與主戰兩派經過了一番政治較量之後,平時懈怠但並不糊塗的萬曆皇帝,最後採納了主戰派大臣的觀點(倭國雖征戰朝鮮,但是意在中原);遂決定再次出兵朝鮮,抗擊倭軍。南原城在朝鮮的地位屬於軍事要塞,因此是兩軍必爭之地。交戰的雙方分別是明朝聯軍和倭國軍隊,雙方軍隊的首領分別是:南原明朝守將楊元。大概在8月13日左右,倭國軍隊兵臨城下。14日之前的南原之戰,在楊元的有效抵抗之下,日本軍隊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打擊。14日楊元急功近利,冒然出城進攻倭軍,結果一敗塗地。14日晚間只能收兵堅守。大概是16日,楊元向陳愚衷請求支援,但是,陳愚衷按兵不動。原先說好的策略是南原告急全州,全州主管是陳愚衷。見敵軍攻城之後,沒有等來陳愚衷的楊元倉皇失措,棄軍而逃。16日,南原淪陷。所以後來邢階上書萬曆皇帝,認為兩人之罪不相上下。萬曆皇帝也毫不含糊,直接批覆:按律重處。交戰的結果是明朝聯軍大潰敗,丟失了南原城。不過,明王朝從中吸取了教訓,重新部署了戰略。並且派出了對這場戰役十分熟悉的將領邢階。邢階認為南原之所以失守的原因在於朝鮮水軍的潰敗,這使得南原駐軍失去了一個屏障。學者陳尚勝認為邢階的觀點固然是對的,但是明王朝也存在輕敵,楊元帶兵輕率等等其他原因。

圖2豐臣秀吉像

南原之戰後,明王朝在稷山之戰中重獲勝利,為此後東亞的和平奠定了基礎。

圖3大明地域圖

參考文獻:

[1] 陳尚勝.論丁酉戰爭爆發後的明軍戰略與南原之戰 [J],安徽史學,2017年第6期,26-37.

[2] 孟森,明史講義[M],中華書局,2009年.

[3] 張廷玉等,明史[M],中華書局,1974年.

回答者: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章亞軍


季我努學社


如果,題主說的是第二次萬曆朝鮮之役中,於1597年8月12日至8月15日發生在南原城的戰鬥的話,南原之戰中明朝並沒有勝利。

萬曆朝鮮之役是1592年至1598年間,日本豐臣政權與大明王朝、朝鮮國之間爆發的戰爭,也是明朝萬曆三大徵之一。中國明朝為抗倭援朝,先後兩次派遣軍隊入朝,與日軍作戰。

萬曆朝鮮戰爭

1597年,日本撕毀停戰協議,發動第二次侵朝戰爭。豐臣秀吉下達了攻略全羅道的命令。

明軍則守漢陽、全州、忠州、星州,試圖用鉗形攻勢包圍日軍的物資中轉站釜山。

在8月27日的漆川梁海戰中,朝鮮水軍遭到日軍伏擊而大敗,幾乎全軍覆沒;日軍便開始分水陸兩棲進攻全羅道,日本五萬六千人的大軍直指南原城。

南原之戰

南原城內共有明軍騎兵三千人;朝鮮方面,則由一千名朝鮮兵一起守衛。楊元到達南原城後便加強了城池的防禦,挖掘一二丈深的護城河,並在城門安放了三門大炮。

8月12日,日軍到達南原城下。南原城建於平原之上,日軍使用火繩槍攻擊城上的守軍,明、朝聯軍也用大炮和箭矢還擊。不過由於守軍裝備落後,處於劣勢。守城戰更使明軍騎兵無法發揮優勢。

古代戰爭

隨著時間的推移,南原城守軍不斷陣亡,士氣逐漸低落。到了攻防戰的第四天,日軍填埋了護城河,並使用攻城梯攻上了城牆。明將、朝鮮將戰死多人,隨後日軍進行屠城。

南原之戰後,日軍長驅直入,攻破全州、黃石山城、公州等地,威脅漢陽。這種局勢直到後來稷山之戰爆發後才得到轉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