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3 成語典故——杞人憂天

杞人憂天

【釋義】比喻庸人自擾,毫無根據地擔心。

【出處】出自《列子·天瑞》:“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

【典故】杞國有一個人,整天胡思亂想,一會兒擔心天會崩塌下來砸扁了腦袋,一會兒又擔心地會陷落下去,埋住了全身。他越想越害怕,整天憂心忡忡,白天吃不下飯,夜裡不敢睡覺。這件事慢慢地傳開了。有個熱心人看到他那副憂愁煩悶的樣子,擔心他把身體弄壞了,就去開導他說:“天不過是一股積聚的氣體,上下四方到處都有。人的一舉一動,一呼一吸都要和它接觸。你整天在氣體裡活動,為什麼還要擔心它會掉下來呢?”這個杞國人半信半疑地問:“如果天真是一股積聚的氣體,那麼太陽、月亮和星星不就要掉下來了嗎?”“不會,不會!”那個人回答,“太陽、月亮、星星也不過是氣體中會發光的物質。就是掉下來,也不會傷人的,你儘管放心。”杞國人又問:“那麼地要是陷下去怎麼辦呢?”熱心人說:“地不過是堆積起來的土塊罷了。東南西北到處都有這樣的土塊。你東走西跑,蹦蹦跳跳,成天在地上活動,根本不必擔心它會塌陷下去。”杞國人聽了,心裡好像放下了千斤重擔,臉上露出了笑容。那個熱心人因為解除了杞國人的憂愁,也十分高興。後來人們就根據這個故事,引申成“杞人憂天”這個成語。

【作者簡介】 列子(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之間,享年不明),本名列禦寇(“列子”是後人對他的尊稱),華夏族,周朝鄭國圃田(今河南省鄭州市)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後。主張虛靜無為,是老子和莊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學派代表人物。信奉道家的與世無爭思想,主張循名責實,無為而治。他一生安於貧寒,不求名利,不進官場,“列子居鄭圃,四十年人無識者”,農耕之餘,醉心讀書著述,潛心撰文二十篇,約十萬多字。流傳有《列子》一書,其作品在漢代以後已部分散失,現存八篇《天瑞》《黃帝》《周穆王》《仲尼》《湯問》《力命》、《楊朱》《說符》。其中《愚公移山》《杞人憂天》《夸父追日》《兩小兒辯日》《紀昌學射》《黃帝神遊》《湯問》等膾炙人口的寓言故事百餘篇,篇篇珠玉,妙趣橫生,且影響極大,可謂家喻戶曉,廣為流傳。其中《兩小兒辯日》被納入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一篇課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