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7 晒晒《皮囊》,繼續路上

曬曬《皮囊》,繼續路上

《皮囊》也是一本有一定IP的暢銷書,事實上,我很喜歡這種有點像自傳式的小故事集錦。最大限度的貼近作者的生活和思想活動,一個又一個小故事內容有趣,內心獨白又可以觀察到當事人的思想抉擇,可讀性很強。

剛看到書名的時候,我以為是一本心靈雞湯,無非就是詩與遠方這種吧。但是讀下去才知道,這是一本散文集,以作者成長過程中接觸的人物為基點,延伸出一串串的小故事,有親情、友情、愛情、鄉愁這些亙古不變的經典主題,也有80後這一代人的理想與現實,苦惱與抉擇。

80後和90後,已經陸陸續續經歷過或者正在經歷人生最重要的黃金10年,25歲-35歲。十年間,我們的智力和精力水平會處在巔峰期,會完成職業的選擇、事業的進退、家庭的組建、下一代的培養。每一個人在此期間都會完善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並最終帶著這份信念,步入下一個白金十年。作者蔡崇達82年出生,在自己32歲的時候寫下這本書,無疑對於同時代的每一個年輕人來說,都是一份彌足珍貴的資料,值得細細體會。

這本書字數不多,大概是分兩個晚上看完的。最初讀完的時候,我是感覺很興奮的,閱讀中間還記錄了一些段落,準備寫一篇文章大談特談。懷著這種心氣,我看了一下豆瓣的書評,讓我很驚訝的是,還是有不少讀者對本書嗤之以鼻,直指作者的虛偽自負做作。一時讓我有些錯愕,是我自己讀錯了嘛?

批判者的火力,大部分集中在本書的中後半部分,也就是《張美麗》、《阿小與阿小》、《天才文展》、《厚朴》這四篇。主要的觀點也是嚴重懷疑故事的真實性,對作者開啟的“上帝視角”的反感,以及對他在文章中透露出的優越感的深深厭惡。

其實,我還真恰好覺得這幾篇讓我感覺到了共鳴。前半部分描述的作者與殘疾父親、自強母親、懂事姐姐、閩南小鎮的故事,是很精彩和感人。我對這家人的貧苦與不幸、母親對父親的愛情、母親的自尊自強、小鎮裡的人事的眷戀都感覺到了,但是,不好意思,我沒有代入感。我與作者的成長環境迥異,我很幸運,生在城市,工薪家庭,家庭和睦,成長快樂。作者經歷的苦我基本都幸運的避開了,我也很難被他的經歷感動到怎麼樣。相反,作者也是北漂,也經歷著理想膨脹而現實骨感的無奈,對自己命運的苦苦思考。文章中借用這幾個例子,反思總結了一些“金玉良言”,我就十分認同。大寫的尷尬有沒有。。

後來我又想了一下,確實這些故事的真實性值得懷疑。因為大家都是普通人,怎麼可能在你身上恰巧遇上這麼多“奇人異事”,又是有烏托邦式的厚朴、精於算計的文展、命運跌宕的兩個阿小。再後來,我也理解批判者的用意,為什麼在這些故事裡,你的小夥伴都是悲劇收場,唯獨你一直保持自己成功者的姿態,一臉無辜的秀:我早就看出來你們是怪咖了。為什麼你的觀點你的選擇就是正確,用你“編造”的小故事強行輸出自己的價值觀,你也太自以為是了吧。

想到這步,我覺得人的經歷、學識、性格、悄然的把人劃分開,沒有好壞,更沒有對錯,僅僅是不同吧。不同類的人,彼此平行的生活在一起,偶有交集,碰撞一些火花,點到為止就好了。

《皮囊》的一些故事和觀點,還有待讀者自己細細品位。我自己覺得寫的精彩的地方主要集中在親情的溫馨、夢想與現實、家鄉與北京,簡單談一下吧。

前幾篇的內容集中是作者的家庭故事,我最震撼的情節是在作者父親殘疾後,他一把奪走母親桌上的農藥,同時聲嘶力竭的向母親“宣佈”:從此我就是一家之主了,不允許你自殺。一個成年人,總有那麼一天會突然感受到自己父母的衰老,以及自己身為子女的責任。最溫馨的情節是《我的神明朋友》中最後一段,母親在寺廟替去世的父親“還債”時,幸福地夢見父親年輕帥氣的場景。兩個人相伴數十年相濡以沫,到頭來還算溫馨的結局。不過話說回來,這一篇也很扯,神神鬼鬼的,怎麼看也不是真的。

家鄉與北京。作者一些內心獨白,會表現很多對於自己家鄉與大城市漂泊的思考。僅僅摘錄幾句,有興趣的讀者自己在原文感悟吧。

  • 誰都沒懷疑住在北京就是所有幸福的終點。留在北京不是全部故事的結束,而是所有故事的開始。
  • 我總會覺得自己要被吞噬,覺得人怎麼都這麼渺小,而在小鎮,每個人都那麼複雜而有生趣,覺得人才像人。我竟然有些嫉妒阿小,唯一能做的是不停通過職業的成就感稍微緩解自己。他們都是這座城市的組成部分,而這座城市(這裡是指北京),曾經是我們小鎮以為的,最美的天堂。他們(北京生活的人)是我們曾經認為的,活在天堂裡的人。
  • 從本質意義上,我們都是,既失去家鄉又永遠沒辦法抵達遠方的人。

最後是夢想與現實。厚朴、文展兩文中,更多的是這方面的思考。同樣還是引用幾句話。

  • 住在厚朴腦子裡的怪獸,是他用想像喂大的那個過度膨脹的理想幻想
  • 我們要享受生活,而不是讓虛妄的夢想膨脹自己
  • 要確保對自己一切的控制,要確保對某種想像的未來達成,要確保自己能準確地活在通往目標的那個程序裡。然而我要抵達的到底是什麼?這樣的抵達到底有什麼意義?

綜上,我自己對《皮囊》評價還可以的,故事應該有一些是誇大甚至是編造的,一些觀點也談不上新穎,但是跟我的價值觀比較符合。可能我也犯了老毛病,對自己認同的東西盲目的肯定。也希望讀者有時間可以看看這本書,在自己黃金十年裡,找到自己的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