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7 晒晒《皮囊》,继续路上

晒晒《皮囊》,继续路上

《皮囊》也是一本有一定IP的畅销书,事实上,我很喜欢这种有点像自传式的小故事集锦。最大限度的贴近作者的生活和思想活动,一个又一个小故事内容有趣,内心独白又可以观察到当事人的思想抉择,可读性很强。

刚看到书名的时候,我以为是一本心灵鸡汤,无非就是诗与远方这种吧。但是读下去才知道,这是一本散文集,以作者成长过程中接触的人物为基点,延伸出一串串的小故事,有亲情、友情、爱情、乡愁这些亘古不变的经典主题,也有80后这一代人的理想与现实,苦恼与抉择。

80后和90后,已经陆陆续续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人生最重要的黄金10年,25岁-35岁。十年间,我们的智力和精力水平会处在巅峰期,会完成职业的选择、事业的进退、家庭的组建、下一代的培养。每一个人在此期间都会完善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并最终带着这份信念,步入下一个白金十年。作者蔡崇达82年出生,在自己32岁的时候写下这本书,无疑对于同时代的每一个年轻人来说,都是一份弥足珍贵的资料,值得细细体会。

这本书字数不多,大概是分两个晚上看完的。最初读完的时候,我是感觉很兴奋的,阅读中间还记录了一些段落,准备写一篇文章大谈特谈。怀着这种心气,我看了一下豆瓣的书评,让我很惊讶的是,还是有不少读者对本书嗤之以鼻,直指作者的虚伪自负做作。一时让我有些错愕,是我自己读错了嘛?

批判者的火力,大部分集中在本书的中后半部分,也就是《张美丽》、《阿小与阿小》、《天才文展》、《厚朴》这四篇。主要的观点也是严重怀疑故事的真实性,对作者开启的“上帝视角”的反感,以及对他在文章中透露出的优越感的深深厌恶。

其实,我还真恰好觉得这几篇让我感觉到了共鸣。前半部分描述的作者与残疾父亲、自强母亲、懂事姐姐、闽南小镇的故事,是很精彩和感人。我对这家人的贫苦与不幸、母亲对父亲的爱情、母亲的自尊自强、小镇里的人事的眷恋都感觉到了,但是,不好意思,我没有代入感。我与作者的成长环境迥异,我很幸运,生在城市,工薪家庭,家庭和睦,成长快乐。作者经历的苦我基本都幸运的避开了,我也很难被他的经历感动到怎么样。相反,作者也是北漂,也经历着理想膨胀而现实骨感的无奈,对自己命运的苦苦思考。文章中借用这几个例子,反思总结了一些“金玉良言”,我就十分认同。大写的尴尬有没有。。

后来我又想了一下,确实这些故事的真实性值得怀疑。因为大家都是普通人,怎么可能在你身上恰巧遇上这么多“奇人异事”,又是有乌托邦式的厚朴、精于算计的文展、命运跌宕的两个阿小。再后来,我也理解批判者的用意,为什么在这些故事里,你的小伙伴都是悲剧收场,唯独你一直保持自己成功者的姿态,一脸无辜的秀:我早就看出来你们是怪咖了。为什么你的观点你的选择就是正确,用你“编造”的小故事强行输出自己的价值观,你也太自以为是了吧。

想到这步,我觉得人的经历、学识、性格、悄然的把人划分开,没有好坏,更没有对错,仅仅是不同吧。不同类的人,彼此平行的生活在一起,偶有交集,碰撞一些火花,点到为止就好了。

《皮囊》的一些故事和观点,还有待读者自己细细品位。我自己觉得写的精彩的地方主要集中在亲情的温馨、梦想与现实、家乡与北京,简单谈一下吧。

前几篇的内容集中是作者的家庭故事,我最震撼的情节是在作者父亲残疾后,他一把夺走母亲桌上的农药,同时声嘶力竭的向母亲“宣布”:从此我就是一家之主了,不允许你自杀。一个成年人,总有那么一天会突然感受到自己父母的衰老,以及自己身为子女的责任。最温馨的情节是《我的神明朋友》中最后一段,母亲在寺庙替去世的父亲“还债”时,幸福地梦见父亲年轻帅气的场景。两个人相伴数十年相濡以沫,到头来还算温馨的结局。不过话说回来,这一篇也很扯,神神鬼鬼的,怎么看也不是真的。

家乡与北京。作者一些内心独白,会表现很多对于自己家乡与大城市漂泊的思考。仅仅摘录几句,有兴趣的读者自己在原文感悟吧。

  • 谁都没怀疑住在北京就是所有幸福的终点。留在北京不是全部故事的结束,而是所有故事的开始。
  • 我总会觉得自己要被吞噬,觉得人怎么都这么渺小,而在小镇,每个人都那么复杂而有生趣,觉得人才像人。我竟然有些嫉妒阿小,唯一能做的是不停通过职业的成就感稍微缓解自己。他们都是这座城市的组成部分,而这座城市(这里是指北京),曾经是我们小镇以为的,最美的天堂。他们(北京生活的人)是我们曾经认为的,活在天堂里的人。
  • 从本质意义上,我们都是,既失去家乡又永远没办法抵达远方的人。

最后是梦想与现实。厚朴、文展两文中,更多的是这方面的思考。同样还是引用几句话。

  • 住在厚朴脑子里的怪兽,是他用想像喂大的那个过度膨胀的理想幻想
  • 我们要享受生活,而不是让虚妄的梦想膨胀自己
  • 要确保对自己一切的控制,要确保对某种想像的未来达成,要确保自己能准确地活在通往目标的那个程序里。然而我要抵达的到底是什么?这样的抵达到底有什么意义?

综上,我自己对《皮囊》评价还可以的,故事应该有一些是夸大甚至是编造的,一些观点也谈不上新颖,但是跟我的价值观比较符合。可能我也犯了老毛病,对自己认同的东西盲目的肯定。也希望读者有时间可以看看这本书,在自己黄金十年里,找到自己的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