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3 區塊鏈:破局人類命運大議題

原文題為:《今日簡史》與《事實機器》的交叉對話 ——區塊鏈:破局人類命運大議題

引言 本文是萬向區塊鏈實驗室凱爾(KM),為其翻譯的新書《區塊鏈:賦能萬物的事實機器》(The Truth Machine: The Blockchain and the Future of Everything )所做的導讀。

這是涵蓋了現今最熱門話題的兩本新書的交叉對話——用區塊鏈破局《今日簡史》提及的人類命運大議題。

中信出版集團引進的《今日簡史》的發佈,讓曾創作《人類簡史》《未來簡史》的尤瓦爾·赫拉利再度成為了熱議話題,也引發了各界的深刻思考——書中提到的關乎人類命運的全球性議題,該如何破局?

到了2018年,一般人會覺得自己越來越無足輕重,如同草芥。TED演講、政府智庫或高科技研討會上,總有許多神秘的詞語被不斷提及:全球化、區塊鏈、基因工程、人工智能、機器學習。但對一般人來說,這些好像和自己都沒什麼關係。自由主義的故事,是一套關於普通人的故事。如果未來成了生化人、網絡算法的世界,自由主義的故事要怎樣才能繼續有意義地講下去?

尤瓦爾•赫拉利在上文提及的“區塊鏈”技術,或許就是破局其所提出的這些議題的重要工具。中信出版集團最近引進的《區塊鏈:賦能萬物的事實機器》(下文簡稱《事實機器》),通篇圍繞類似於尤瓦爾•赫拉利所提出的“科技顛覆”“數據壟斷”“共同故事”“失業危機”“人類存在意義”等觀點展開,介紹了區塊鏈技術對金融、審計、法律、供應鏈、物聯網、能源、社會治理等領域帶來的新願景,並將其作用歸納為一個能夠賦能各行各業的“事實機器”。換句話說,倘若《今日簡史》提出的是議題,那麼《事實機器》則嘗試用“區塊鏈”這個新元素來解構這些議題,並給出了潛在的破局方案。對普通人而言,還是很難理解一項仍處於早期發展階段的技術為何同時得到這麼多重量級機構及專家學者的重視。近年來,各國政府及央行、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標準化組織、世界經濟論壇、大型金融機構、世界五百強企業等機構的專家學者對區塊鏈及分佈式賬本技術表示了密切的關注。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兼執行主席克勞斯•施瓦布(Klaus Schwab)曾說,“區塊鏈技術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關鍵技術”。

誠然,這樣的關注度,即便在互聯網及其他新興技術發展的早期,也是極為罕見的。這是因為,區塊鏈所提供的不僅是一種新的技術範式,它還是一種新型的人類協作方式。在人類社會變革的關口,這樣的“生產關係”技術所提供的賦能意義,毫不亞於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生產力”技術。

作為《事實機器》的譯者,籍此契機,對這兩本相互融貫的書籍進行交叉解讀,以給關心這21個人類命運大議題及區塊鏈技術的讀者提供一些個人淺見。

區塊鏈:破局人類命運大議題

(《事實機器》封面)

數據獨裁:誰該擁有數據?

《今日簡史》:“正因為大數據算法可能會抹去自由,同時也就可能創造出歷史上最不平等的社會,讓所有的財富和權力集中在一小群精英手中。大多數人累的痛苦將不再是受到剝削,而是更糟的局面:再也無足輕重。”“如果我們希望避免所有財富和權力都集中在一小群精英手中,關鍵在於規範數據的所有權。在21世紀,數據的重要性又會超越土地和機器,於是政治鬥爭就是要爭奪數據流的控制權。等到太多數據集中在少數人手中,人類就會分裂為不同的物種。”

“我們要呼籲所有律師、政治家、哲學家甚至詩人,好好注意這項難題:如何規範數據的所有權。這可能是這個時代最重要的政治問題。”

《事實機器》:“臉書和谷歌已經成為龐大的社交集散地。這些數字世界的龐然大物,對互聯網上傳播的最重要的、有社會影響力的數據,已經有了史無前例的掌控力。在這樣的“免費增值”模式中,我們將這些公司的服務看成是‘免費內容’,這其實是個偽命題。我們或許沒有將美元形式的貨幣付給谷歌、臉書等公司,但我們卻將更有價值的“貨幣”,即我們的個人數據,拱手讓出去了。”

“可見,倘若我們還是依賴大公司將高度敏感的個人數據存放到中心化的數據孤島上,一旦它們被入侵,我們也會遭殃。這種持續增長的數據會成為攻擊者的目標。這個問題的答案,一定是擁有自我主權的身份機制。”

《今日簡史》:“或許‘數據擁有權握在自己手上’聽起來更有吸引力,但我們其實說不清楚這是什麼意思。因為不像土地或機器,數據無所不在但又不具真實形態。”

“我真不知道這世界上的一切的背後有什麼宏觀的架構,我所產出的數據將如何與其他幾十億人或計算機產生數據連接。”

“或許那些最早對世界帶來破壞性創新的科學家和企業家也能用科技找出解決方案?舉例來說,能不能用算法形成網絡,支持全球人類社群,讓所有人共同擁有數據,一同監督未來的生活發展?”

《事實機器》:“區塊鏈的目標並不是建造一個防火牆去保護某個可信第三方掌控的、充滿了有價值數據的中心化系統,而是將掌控信息的權力散佈到網絡的邊緣及人們的手中,並限制公共傳播的身份信息的數量,更重要的是想要極大地提高竊取有價值信息的成本。”

《今日簡史》:“21世紀的巨大挑戰將是全球層面的。當氣候變化引起生態災難時會怎樣?當計算機在越來越多的方面打敗人類,並在越來越多的職位上取代人類,又會如何?雖然人類距離建成一個和諧社會還很遙遠,但已經屬於同一個熙攘的全球文明。”

《事實機器》:“通過區塊鏈技術,我們或許能解放全世界的數據,這樣所有人都能對這些數據進行研究。數據的開放應該能讓人類更好地協作,以探求我們面對的諸多問題的解決方案,並更高效地生產更好的產品。這是一個極度具有賦能意義的概念。”

構造新的共同故事

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的革命所帶來的顛覆既是《今日簡史》的開篇,也貫穿著全書的始終。正如尤瓦爾•赫拉利在書中指出,“我們現在還處於一種幻滅和憤怒的虛無主義時期。人們已經對舊的故事失去信心,但也還沒能接受什麼新的故事……科技革命的力度在未來幾十年會持續增強,給人類帶來前所未有的艱難考驗。” 當前的科技發展趨勢確實對人類命運帶來了難以忽視的影響。然而,這樣的影響將會朝著積極還是消極(甚至是災難性)的方向發展,目前尚未有定論。在這個迷茫的關口,尤瓦爾•赫拉利所提出的21個大議題,讓我們意識到人類亟待為未來的發展尋找新的共同認可的故事。這樣的新故事,決不能是建立於虛無主義、民粹主義或貿易保護主義之上,也不應繼續對技術所帶來的新老問題熟視無睹。

《今日簡史》:“人類都是個體,很難將所有人彼此連接,從而確保他們都能得到最新信息。相反,計算機並不是彼此相依的獨立個體,因此很容易把計算機集成為一個單一的、靈活的網絡。”

“我們總是需要為世界創造出更新的故事。正如工業革命的動盪激發出20世紀的創新思想,接下來的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革命可能需要新的願景。接下來幾十年的特徵可能就在於強烈的自我反省,以及建立新的社會和政治模式。”

“毫無疑問,任何故事如果想要得到人類的青睞,最重要的一個條件就在於能否應對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這樣的雙重革命。”

“塑造2050年的世界,除了要了解人工智能、大數據算法和生物工程,還得把這一切融入一套全新而合理的敘事之中”

《事實機器》:“如何管理信息及其訪問權、使用權,將會決定自由的界限。這就是無法侵蝕的事實機器所具有的賦能意義。”

“我們應該將區塊鏈提供的分佈式信任解決方案視為讓社區在其他環境裡強化信任紐帶的方式,而非用於取代這種信任紐帶。”

“人類文明的歷史並非來自所謂的絕對事實(畢竟即使是科學認知也可能會有修改的時候),而是來自一個更為強大的事實概念——共識,即我們共同認為什麼才是事實……應將區塊鏈視為社會用以構建更大規模的信任、創立社會資本、帶來一個更美好的世界所需的共同故事的工具。”

後真相時代尋找事實

《事實機器》認為,區塊鏈在人類社會中所發揮的作用,實際上就是一個構造共同認可的故事的“事實機器”(Truth Machine),它有助於達成“大多數人都認可的事實”。該書作者從這個角度旁徵博引、遍歷古今,回溯各種形式的“事實”(實際上是對事實的認知)在人類社會的各種經濟交往活動中的重要意義,反思當這樣的“事實”被歪曲甚至是篡改時所帶來的災難性後果(如2008年金融危機),以及展望區塊鏈這個“事實機器”在人類社會所面臨的迫切議題裡可能發揮的作用。《事實機器》:一個總是與賬本相關的問題。這個問題就是,社會真的能信任負責記錄的這些人嗎?

《今日簡史》:“我們應該放棄嗎?人類會不會就是無法理解真相、不可能追求正義公平?我們是否已經進入後真相時代?”

《事實機器》:“區塊鏈賬本的分佈式特性,是由一種獨特的軟件程序支撐起來的,它利用了強大的密碼學算法及突破性的激勵機制,引導記賬人的電腦達成共識。在歷史記錄被大家接受後,任何人都幾乎不可能再對其進行更改,這樣的結果是令人驚歎的,它實現了一種記錄機制,為我們帶來了一個共同認可的事實版本,其可靠性比我們所知的所有‘事實’ 都要高。我們將區塊鏈稱為事實機器,而它的應用範圍遠不止貨幣領域。”

《今日簡史》:“只要每個人都相信相同的故事、遵守同樣的法律,就能有效地彼此合作。”

區塊鏈:所有人都應該關心的技術

倘若《區塊鏈:賦能萬物的事實機器》描述的未來成為現實,區塊鏈及其衍生技術的影響力將會滲透到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無論你是律師、會計師、銀行家、政治家、作家、技術專家,還是在本職工作默默耕耘的普通人,都應該對區塊鏈技術未來的發展予以關注。正如此書所說,“無論是誰負責開發這些算法,或是外部標準及可能制約這項技術發展的監管因素,歸根結底,都是政治問題。我們要讓那些會受到影響的利益相關群體在區塊鏈系統和應用程序的設計中有提出自己意見的機會,這是很重要的。”

題外話:真假之辯

實際上,圍繞著事實產生的“真相”和“假象”的對立,是人類社會已爭辯多年的哲學話題,我們可從對真理問題的討論中借鑑一二。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學》中認為,“若將否稱為是、將是稱為否,則為假;若將是稱為是,將否稱為否,則為真。”意大利哲學家托馬斯•阿奎(Thomas Aquinas)則認為,“當一個判斷與外部的現實相符時,則為真。”上述觀點被稱為“符合論”(Correspondence theory),但這樣的評價方式,最終難免落於各執一詞的境地。另一種被稱為融貫論(coherence theory)的觀點則普遍認為,“真”的命題需要與整個體系中的其他元素相一致,即它不僅擁有邏輯上的簡單一致性,而且需要在一個互相耦合、融貫的體系中為其他命題提供相互的支撐。每一個命題的真實性只取決於其與整個體系的融貫程度。在判斷一個體系的正確性及有效性時,其底層概念集合的完整性和綜合性是重要的評價指標。然而英國哲學家及數學家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對此種觀點又提出了一個新問題,即倘若一個體系的內部是相互融貫的,但它與其他體系不一致時,又當如何看待?

由於上述問題實在過於複雜,為了提升社會及經濟體系的運作效率,人們早已習慣用“信任”去代替“事實”,或是僅僅從有限的維度去“求真”。例如,在會計領域,複式記賬法建立了一個更精準的體系,確立了“有借必有貸,借貸必相等”的原則,在一定意義上符合上面提及的“融貫論”的觀點,但由於信息的不對稱,人們無法按照“符合論”的觀點將賬本上所載的記錄與其對應的外部現實(如資產估值)進行實時比較。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財務工作的效率日漸提升,但這種底層的“單方維護記錄”的邏輯始終沒有改變。實際上,這也是社會各種形式的記錄保持體系的通行邏輯,其缺陷及潛在的災難性影響從《事實機器》列舉的各種例子中可見一斑。

數千年哲學、藝術、宗教歷史中不斷上演的“真”與“假”之辯,最終讓人們意識到,對依賴於群體協作的人類社會而言,共同認可是構成“事實”的關鍵要素。正如有關真理問題的共識論(Consensus theory)的觀點,某個特定的群體目前(或將會)共同認可的命題即為“真”。這樣的群體既可以是由一個或以上的人構成的,也可以是全人類。

當然了,共識並非靜態的。正如建構主義論(Constructivist theory)的觀點所指,“真”的命題是由社會過程建構而成的,其具有歷史和文化上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它是由某個社區之類的權力鬥爭塑造出來的。 區塊鏈技術過去數年的發展歷程,已經展示出其讓互不信任的多方,以共同認可的、可驗證(符合融貫論要求)的規則,展開大規模協作活動的能力。而區塊鏈上這種達成共識的過程,在協作之餘也不乏鬥爭的元素(正如“分叉”),方能構造出群體裡共同認可的事實,這恰恰與共識論與建構主義論的要義相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