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30 這些你堅信的理財真理,都是錯的

這些你堅信的理財真理,都是錯的

今天,規劃君想來說說大家對投資理財的一些“普遍性”的誤區。

錯誤1

風險=收益

關於投資,大家聽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高風險高收益”,想多賺錢,必須付出更高風險的代價。

乍一聽沒毛病,直到前兩天,有個用戶跑來私信規劃君,他說:“我投了一隻基金產品,已經虧了20%了,但它並沒有能賺20%收益的樣子,看來這隻基金爛爆了!“

額……難道大家的認知是“風險=收益”?誰告訴你的?

風險和收益的關係的確是正相關沒錯,但並不對等。原因很簡單,因為如果高風險的投資確實能夠可靠地產生更高的收益,那麼它就不能稱作“高風險”了。

從理論上解釋,風險與收益的關係公式是:

預期收益率=無風險利率+風險補償

資產獲利的風險越高,想要引起投資者的青睞,就必須用一個“風險補償”的可能收益來吸引大家,至於這個風險補償能否實現,能實現多少,都是不確定的。

直觀一些來說,風險和收益的關係並不是一根斜率向上的直線或曲線,比如這樣↓

這些你堅信的理財真理,都是錯的

而應該是一個個區間,橡樹資本(Oaktree Capital)的馬克斯很好地用一張圖詮釋了風險和收益的關係↓

這些你堅信的理財真理,都是錯的

由圖可知:越向右,風險越大,預期收益率也升高了。並且,可能的收益率範圍更廣了,不好的結果也更嚴重了。

錯誤2

固定收益產品=沒風險,穩賺

很負責任地告訴大家,任何性質的理財投資都有風險,包括大家覺得最安全的銀行存款,如果銀行一旦倒閉,一個賬戶補償上限也就是50萬元。

再來就是教科書上的“零風險投資品”——國債。之所以說國債沒風險,是因為它是依託於國家信用而存在的。但國債是不是真沒風險,也不一定。比如美國國債和希臘國債,它們的風險一樣嗎?顯然不是,希臘的國債前幾年就違約了嘛。

所以說,風險這個東西不是絕對的,只是相對比較而言的。

回到“固收”這個話題。固定收益產品,從字面上看,是一種利率固定不變的投資品。但在實際情況中,固收產品也會面臨諸多風險,如政策風險、信用風險、利率風險、流動性風險等。

尤其是這兩年,隨著金融去槓桿政策的不斷加強,固定收益類產品的信用風險日漸顯現,從違規P2P平臺的暴雷,到私募債、公募債、信託產品的違約,再到銀行理財的血本無歸,都在不斷提醒大家即使是固收也是有風險。

規劃君之前在答疑中碰到用戶問,能不能介紹幾個年化10%以上的保本保息產品?很可惜,沒有。即使有,那也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保本保息”,其風險也不容忽視。

所以說,想要達到穩健的投資年化收益,只能靠合理配置資產,尤其是在當前這個不確定性較高的市場環境下,分散風險無疑是投資理財的第一要務。

錯誤3

長期投資就是拿著不動

有個小夥伴曾拿了自己的基金持倉情況給規劃君看:一共三隻基金,但三隻都是虧損的,少則30%,多則50%,當年單筆買入,現在拿了好幾年了還是沒起色,問規劃君該怎麼辦。

這種問題並非個例。無論是單筆還是定投,很多小夥伴在買入基金後就不動了。雖說基金是適合長期投資的品種,但是不等於什麼基金都適合長期投資,什麼時候都適合拿著不動。

微觀上,大家需要緊密追蹤基金的變化,對單隻基金的止盈止損進行及時操作;宏觀上,還需要分析市場環境,根據熱點和週期性對自己的基金組合適時調整。長期投資和階段性持有並不矛盾,適時減倉和調換都是迴避系統性和非系統性風險的重要手段。

再強調一點,無論何種投資方式,止盈都是非常必要的。對於止損,如果是單筆投資,需要嚴格執行止損操作;如果是定投,在投資資金充裕的情況下,可以保持同樣金額的定投,當然,也可以在市場急跌或是不確定性非常強時,減少或停止一段時間,以規避風險。

說了這麼多,還是希望大家多學習,少踩雷。

這些你堅信的理財真理,都是錯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