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6 一把刀用一輩子,劊子手為何從不磨刀?“陰債”太多走路不敢回頭

斬首這種刑罰自古就有,但不是中國的獨創,古代很多國家都有過斬首刑罰。既然有斬首這種制度,那必然會有“劊子手”這種職業,可砍別人頭畢竟是“造孽”的,所以沒多少人願意幹這種活。所謂“以希為貴”,由於“砍人”這行競爭小,所以那些職業劊子手個個是“大款”不差錢!

一把刀用一輩子,劊子手為何從不磨刀?“陰債”太多走路不敢回頭

清末有來自西方的教士,曾經用相機記錄下了一些劊子手的形象。從照片裡來看,那些真實的劊子手並不像影視劇裡所渲染的那樣,他們沒有圓環鬼頭刀,也沒有穿紅衣戴紅巾,反而穿著平常,行刑刀也是很簡單的片刀或者闊劍,這種短而厚重的刑刀,更適合砍削骨頭。

古代的死刑對流程把控都十分嚴苛,排除特殊情況,斬首一般判的都是“斬監候”。就是說犯人要先在牢裡關押到次年秋天,才會被斬首。斬首往往在秋分時節,還必須要在午時,倘若必須要夜間行刑,也要等到天明第一縷曙光升起以後才能斬首。

一把刀用一輩子,劊子手為何從不磨刀?“陰債”太多走路不敢回頭

​行刑地點也很講究,公卿大臣、名流大夫等人斬首就在午門;一般人就隨便在市井選一塊寬敞地就地砍頭,所以很多商戶人家都不願意自己門前“濺血”,紛紛拿錢賄賂劊子手,讓他離自己門前遠一點。

囚犯臨行之前,還要反覆驗明正身,就怕砍錯了人。當然也少不了一頓飽飯,等滿身刑具的囚犯吃飽喝足以後,就會被押赴刑場。倘若有親朋好友來送行的,監斬官還要留出時間給囚犯,讓他跟家人話別。這時監斬官就會在一旁不動聲色的認真“監視”,看看囚犯跟家人訣別的場面,是不是囚犯“正身”。

一把刀用一輩子,劊子手為何從不磨刀?“陰債”太多走路不敢回頭

行刑前劊子手往往都會咣咣咣灌一口烈酒,喝一半,另一半噴到刀上,一來借酒壯膽,再者祭刀除晦氣。準備停當,主刀的劊子手會從囚犯身後悄悄的摸過去,趁囚犯不注意,一刀結束,來個痛快!

一把刀用一輩子,劊子手為何從不磨刀?“陰債”太多走路不敢回頭

人稱“最後的劊子手”的鄧海山,一生刀下有二三百人。在他看來,劊子手最在乎一把“刀”,這刀要鋒利,不僅要能一刀斃命減輕囚犯痛苦,更重要的是“刀”代表的是他的職業“尊嚴”,也是他的“招牌”口碑,所以鄧海山每次行刑前必會“磨刀”!

但中華大地人廣物博,不同地方風俗禮節也有差異。跟鄧海山的“快刀流派”不同,在安徽等地有很多職業劊子手卻從不“磨刀”,刀口再鈍也不能磨,這是為何呢?

一把刀用一輩子,劊子手為何從不磨刀?“陰債”太多走路不敢回頭

19世紀來自外國傳教士的一段紀實文字,記載了安慶地區劊子手“獨特”的習慣。當地劊子手的刀都是一把刀用一輩子,專業的磨刀匠不願給劊子手磨刀,因為他們嫌棄刀晦氣;而劊子手自己也不願意磨刀,並不是懶,而是覺得如果自己主動把刀磨得很鋒利,那不就成了“殺人害命”的幫兇了嗎!

古人很迷信,特別是劊子手這種“特種”行業,更是講究多。“刀不過百”意思是讓劊子手及時收手,以免殺戮太多遭天譴。即便是行刑都在正午陽氣最盛的時候,但劊子手還是怕“陰債”太多折損了陽壽,回家路上走路從來不敢回頭,不管是人聲畜鳴,還是風吹草動之聲,聽起來都像是“別有用意”。所以回家後趕緊跨火盆、拍打身體,希望把身後的“東西”嚇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