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6 一把刀用一辈子,刽子手为何从不磨刀?“阴债”太多走路不敢回头

斩首这种刑罚自古就有,但不是中国的独创,古代很多国家都有过斩首刑罚。既然有斩首这种制度,那必然会有“刽子手”这种职业,可砍别人头毕竟是“造孽”的,所以没多少人愿意干这种活。所谓“以希为贵”,由于“砍人”这行竞争小,所以那些职业刽子手个个是“大款”不差钱!

一把刀用一辈子,刽子手为何从不磨刀?“阴债”太多走路不敢回头

清末有来自西方的教士,曾经用相机记录下了一些刽子手的形象。从照片里来看,那些真实的刽子手并不像影视剧里所渲染的那样,他们没有圆环鬼头刀,也没有穿红衣戴红巾,反而穿着平常,行刑刀也是很简单的片刀或者阔剑,这种短而厚重的刑刀,更适合砍削骨头。

古代的死刑对流程把控都十分严苛,排除特殊情况,斩首一般判的都是“斩监候”。就是说犯人要先在牢里关押到次年秋天,才会被斩首。斩首往往在秋分时节,还必须要在午时,倘若必须要夜间行刑,也要等到天明第一缕曙光升起以后才能斩首。

一把刀用一辈子,刽子手为何从不磨刀?“阴债”太多走路不敢回头

​行刑地点也很讲究,公卿大臣、名流大夫等人斩首就在午门;一般人就随便在市井选一块宽敞地就地砍头,所以很多商户人家都不愿意自己门前“溅血”,纷纷拿钱贿赂刽子手,让他离自己门前远一点。

囚犯临行之前,还要反复验明正身,就怕砍错了人。当然也少不了一顿饱饭,等满身刑具的囚犯吃饱喝足以后,就会被押赴刑场。倘若有亲朋好友来送行的,监斩官还要留出时间给囚犯,让他跟家人话别。这时监斩官就会在一旁不动声色的认真“监视”,看看囚犯跟家人诀别的场面,是不是囚犯“正身”。

一把刀用一辈子,刽子手为何从不磨刀?“阴债”太多走路不敢回头

行刑前刽子手往往都会咣咣咣灌一口烈酒,喝一半,另一半喷到刀上,一来借酒壮胆,再者祭刀除晦气。准备停当,主刀的刽子手会从囚犯身后悄悄的摸过去,趁囚犯不注意,一刀结束,来个痛快!

一把刀用一辈子,刽子手为何从不磨刀?“阴债”太多走路不敢回头

人称“最后的刽子手”的邓海山,一生刀下有二三百人。在他看来,刽子手最在乎一把“刀”,这刀要锋利,不仅要能一刀毙命减轻囚犯痛苦,更重要的是“刀”代表的是他的职业“尊严”,也是他的“招牌”口碑,所以邓海山每次行刑前必会“磨刀”!

但中华大地人广物博,不同地方风俗礼节也有差异。跟邓海山的“快刀流派”不同,在安徽等地有很多职业刽子手却从不“磨刀”,刀口再钝也不能磨,这是为何呢?

一把刀用一辈子,刽子手为何从不磨刀?“阴债”太多走路不敢回头

19世纪来自外国传教士的一段纪实文字,记载了安庆地区刽子手“独特”的习惯。当地刽子手的刀都是一把刀用一辈子,专业的磨刀匠不愿给刽子手磨刀,因为他们嫌弃刀晦气;而刽子手自己也不愿意磨刀,并不是懒,而是觉得如果自己主动把刀磨得很锋利,那不就成了“杀人害命”的帮凶了吗!

古人很迷信,特别是刽子手这种“特种”行业,更是讲究多。“刀不过百”意思是让刽子手及时收手,以免杀戮太多遭天谴。即便是行刑都在正午阳气最盛的时候,但刽子手还是怕“阴债”太多折损了阳寿,回家路上走路从来不敢回头,不管是人声畜鸣,还是风吹草动之声,听起来都像是“别有用意”。所以回家后赶紧跨火盆、拍打身体,希望把身后的“东西”吓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