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候寶林、馬季等老一輩藝術家創造的新相聲藝術氣象,為何被漸漸遮去?

公博君坊談


不吹不黑,公平公正和您聊聊相聲。侯寶林大師,馬季先生把相聲說進了中南海,說進了人民大會堂,說進了春節聯歡晚會,把舊社會撂地的行當發展成為了一門笑的藝術,二位老先生功不可沒。但是也為後來人出了一個大大的難題,該怎麼繼續讓相聲保持這樣繁榮的氣象?



舊社會的老相聲藝人,要靠賣藝餬口。相聲的功底不行,根本就吃不上飯,吃不上飯就得餓死。所以老相聲藝人們個個身懷絕技,相聲段子也精益求精。


新中國成立之後,老相聲藝人從撂地雜耍藝人,成為了堂堂正正的文藝工作者,這些老藝人各個相聲功底深厚,如今趕上新時代,內心充滿了對黨和政府的感激之情,於是老藝人們奮發向上,精神上動力十足,滿是創作和表演的激情,這些老相聲藝人以侯寶林大師為代表,對相聲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創作了大量抨擊封建舊社會,謳歌新生活的經典相聲段子,相聲事業也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馬季先生又在侯寶林大師改革相聲的基礎上,創造了歌頌型相聲這樣的表現形式 。並且在改革開放初期,隨著電視機的普及,各種晚會的興起,取得了輝煌的成功。

但是兩位老先生的卓越貢獻,也為後來人出了一個大大的難題,怎麼堅持下去?伴隨著新中國一起成長的新一代相聲人,沒有經歷過舊社會,感受不到老相聲藝人的各種心酸,相聲的功底又因為上山下鄉耽誤了!撥亂反正後參加工作,就是體制內的人,進專業團體就有了鐵飯碗。



這一代相聲藝人,本應該隨著國家的各項重大改革而與時俱進,但是他們卻迷失了,找不到前進的辦法。又伴隨著相聲的日漸不景氣,紛紛以相聲為跳板,演影視,拍廣告,當主持,熱衷於各種走穴演出,不願再紮根於生活,不願意再深入生活搞創作,不願意再踏踏實實好好的說相聲,漸漸的,他們的相聲作品開始脫離實際,開始變得假大空,喜歡相聲的觀眾也開始逐漸遠離相聲。令人惋惜的是,侯寶林大師馬季先生創造的新相聲氣象,在短短十幾年間,就已經輝煌不在了。


靖逸軒主


太平歌詞《鷸蚌相爭》:昨日裡陰天渭水寒,出了水的河蚌曬在了沙灘,半懸空落下了魚鷹子,抿翅收翎往下阡......

侯寶林,馬季都是相聲史上不可忽視的倆座豐碑!馬季是侯大師的弟子,當然,馬季從業餘下海後受到侯寶林,郭全寶,劉寶瑞,郭啟儒四位大師的培養,筆者在這裡想說一句,這是多麼大的造化啊!馬季也不辱師父們的使命,把相聲推向了新高峰,也就是電視相聲,也叫歌頌相聲,但時間不久,相聲慢慢的走向低谷......



侯大師讓相聲竄了底,從街頭文化搖身一變為舞臺藝術,登上了大雅之堂,在八十年代後馬季讓相聲廣泛走上了電視,成為大眾熟知的一門藝術!這就是新相聲的發展,但這種新相聲卻慢慢走向了低迷,熱愛相聲的觀眾越來越少,老一輩藝術家創造的新相聲藝術氣象被漸漸遮去!

究其原因,其實是相聲這門藝術沒有跟上時代的發展,一門藝術必須要不斷的創新才有其蓬勃的生命力,正是侯大師和馬先生的創新才有相聲的發展,才能讓相聲走的更遠!但創新不是一味的改變,必須要在傳統的基礎之上尋找新的路徑和方法讓這門藝術更加散發魅力,這也是為什麼現在的電視相聲不被觀眾所認可的原因。不同的時代對文化的需求不同,只有找到最合適這個時代的藝術審美才能讓相聲走向繁榮!其實郭德綱說的很對,在對的時間說對的話,給對的觀眾,才會產生合適的效果!我想這也是為什麼郭德綱的相聲為什麼這麼火的原因!



老一輩的新相聲藝術氣象被遮去這是必然的,同樣的藝術表現在不同的時代如果還會大放異彩那也是不可能的,從現在來看,我想相聲的未來依然是光明的!

熱愛戲曲,熱愛曲藝,熱愛生活!歡迎您的評論留言!


一本書一杯茗一米陽光


相聲從清末到建國初,已經發展了一百餘年,已經在某種程度上形成了一定之規。無數的相聲藝人在繼承前輩的傳統後,加上自己的理解又傳遞給下一輩,這是一個薪火相傳的接力。

當年的相聲改進小組並不是侯寶林牽的頭,為什麼我們一說起來就說侯寶林呢?因為他業務能力強,專業水平高,做出的貢獻大。也正是如此,他創作的新題材相聲觀眾不厭煩。同時期的馬三立也是,題材貼近生活,新編相聲也能成為了傳統相聲流傳下來。

馬季作為歌頌相聲的開拓者,他試圖走出一條獨特的藝術道路,就是讓相聲緊貼政治。這樣的變革有利有弊,好處是相聲等於搭上了政治快車迅猛發展,演員很快出名;壞處在於跟政治比較相聲太弱了,演員功底不好,相聲就變成了說教。而馬季得益於有深厚的傳統相聲基礎,接受的是傳統相聲技巧培訓,他只需合理運用技巧就可以駕馭。

但他的徒弟們沒有接受過此類培訓,在那個年代都是領導指派的進步青年做徒弟。徒弟的思想覺悟都很高,甚至比馬季還高,那麼當馬季試圖傳授傳統技巧時,徒弟心裡其實是排斥的,認為是腐朽落後。他們更願意去找些專業人士幫自己寫本子,比如說梁左。

所以新相聲為什麼會逐漸沒落,關鍵在於功底不行。“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古話早說了。


逗婦乳不是豆腐乳




近幾年大家所都熟知的郭德綱郭老師大家應該都知道,這幾年很火,人家的本業就是從事相聲這個門當。


咱們現在回過頭來看問題,就是老一輩他們創造出來的藝術氛圍,就目前來看被時代慢慢的褪去,是有一定軌跡可尋的!

因為他們那一代人是中國改革開放後算是比較早的相聲藝人,你想,那個時候哪有辣麼多的娛樂節目,跟現在肯定沒法比,那時候的相聲藝人基本功各種傳統的劇目那肯定是爛熟於心中,但為什麼近幾年慢慢的老一代的那種傳統相聲風格漸漸的不被大眾所喜歡,跟我們日益漸變的日常生活有巨大關係的。


現在的相聲跟以前是做了非常大的改革的,以前一切都按套路按規矩出牌,而現在不一樣了!

你去觀察不管是郭老師的小嶽嶽的就連捧哏的于謙都改變了風格,為什麼改變風格呢?

很簡單,只是去迎合觀眾的 新胃口罷了,相聲說到底也是說給百姓聽的。

你說你要是一直堅持老傳統老思想估計郭德綱都要改行去當主持人或者演員了。

所以老一輩的風格沒有變化,變化的是我們自己,是新一代的觀眾,他們所渴望的是怎麼去逗笑自己,而做相聲這個行業的夥伴們就算要想方設法,怎麼把每一天發生的事,每個時代流行的詞語去融入到自己的相聲裡去。

所以老一輩的依然在哪裡,但我們總是要抬頭去面對明天,昂首挺胸,去迎接未來每一天時代所賦予我們的挑戰!

寫於2018.1.2


第一代 張三祿

第二代 朱紹文、阿彥濤、沈春和

第三代 恩緒、徐長福

第四代 裕德隆、劉德智、李德祥、李德鍚、張德泉、周德山、馬德祿、焦德海

第五代 張壽臣、常連安、郭榮起、馬三立、郭啟儒、朱闊泉

第六代 侯寶林、張永熙、劉寶瑞、趙佩茹、郭全寶、王鳳山、馬志明、尹笑聲、常寶堃、常寶華、常寶霆、楊少華

上文關於老一輩先生寫的不太規範,以上為相聲老一輩名錄,如有錯漏,望大家多指正!

修改於2018.01.02

(我是谷樸說,您的關注就是對我最大的鼓勵,您的留言和點贊就是對我最大的褒獎哦)


TANGTANG俠


相聲從誕生之日起,就不是廟堂藝術。任何刻意的改良,只會讓這門藝術失去生命力和活力。

為了滿足轉型的需要,可以增添一些應景的創新,本無傷大雅。但如果把骨子裡的東西也一併改掉甚至拋棄,則會讓相聲變得似是而非,難以理喻。

恢復它誕生時的環境,到小劇場裡汲取營養,到群眾中去尋找活力,讓老活新用,讓藝術迴歸到自己的發展規律裡。這才有可能讓相聲發揚光大,這才能讓老曲藝門類真正與時俱進,譜寫新的旋律。


新文化街男孩


在2000年以前的時候,春晚舞臺上,相聲和小品可以說是平分秋色。雖然有小品王趙本山、有陳佩斯朱時茂、趙麗蓉鞏漢林、黃宏宋丹丹、郭達蔡明等小品諸勢力,但以唐傑忠師勝傑姜昆、牛群馮鞏、大兵奇志(我暈,居然想不出其他相聲人了)等相聲勢力毫不遜色。然後慢慢的,牛群馮鞏分家、姜昆相聲歌頌化,春晚就成了小品的天下。後來賈玲白凱南的春晚作品真不是相聲,李菁王聲苗阜的春晚相聲沒有多少相聲魂。真的以為,相聲就這樣墮落下去了,直到郭德綱于謙帶著相聲王者歸來。即使春晚舞臺上,相聲還是無法與小品爭雄。但是大家都知道小品勝之不武,因為郭德綱于謙上不去春晚(上了一次再也沒上去了)。姜昆,曲藝界可以說是德高望重,當年挖掘趙本山,可以說是“功勳卓著”。但他最錯誤的一點,就是打壓郭德綱。如果姜昆能夠像當年挖掘趙本山一樣提攜郭德綱,換來相聲枯木逢春,這可是多大的歷史功績啊!


紫鷹隨心


題主的問題,我沒太看懂,什麼叫漸漸遮去?您是想說漸漸的失去或許消失嗎?

侯寶林成名於天津,但那是解放前的事了。解放後,他帶頭對傳統相聲進行改革,用他的話說是“去除糟粕,存其精華”。他說的傳統段子都是經過改良的。在說傳統相聲的同時,他創作了不少新相聲。

與侯寶林相比,馬季說的新相聲就更多。馬季會說不少傳統段子,可他很少說。那個時候說新相聲才是要求進步的表現。那段《找舅舅》,可樂嗎?一點都不可樂,可那個時候就必須那樣說。侯寶林非常喜歡馬季的徒弟姜昆,說姜昆說的相聲“文明”,姜昆因此成為侯氏相聲的。

相聲有沒有歌頌的功能,暫且不說,歌頌型相聲顯然不可樂,而讓人發笑才是相聲最重要的功效,否則就是喧賓奪主。過去歌頌型相聲說得太多了,相聲觀眾差不多快流失光了。如今傳統相聲佔據上風,過去那種所謂的新相聲氣象漸漸地消失殆盡了,要不然相聲也不能起死回生,但這並不意味著侯寶林所主張的文明相聲走到了盡頭。相反,相聲還是應該講究文明,不能一味地迎合某些觀眾的口味,否則相聲只會墮落下去。


蕭陶


所謂新相聲對侯寶林等老一代藝人來說不過是自我救贖的無奈之舉,解放後除了延安時期的革命文藝團體外,社會閒散藝人的生存空間面臨極大的困境,除了本行技藝而無其他謀生手段的藝人只有加入國家文藝團體以求穩定的生活,還有一些過去有劣跡的藝人也想通過這一途徑自保(這些人在其後的歷次政治運動中都是打擊對象)。進入正規的文藝團體就不能再演繹被新社會所不容的帶有“糟粕”內容的東西,想生存就必須自我變革跟上時代的步伐,相聲改革運動就應運而生,導致很多傳統相聲段子被藝人主動放棄,而一些諷刺、調侃反動封建王朝、軍閥地主的段子得以改頭換面後保留。馬季那一代人則不同,他們成長於紅旗下,對舊社會、舊藝人、舊傳統深惡痛絕,發自內心地嚮往新社會,利用新相聲謳歌新社會,兼帶諷刺一些不良社會現象,他們才是新相聲的主力軍。隨著時代的進步,人民的文化娛樂需求有了很大的改觀,文藝形式也有了很大的選擇餘地,很多東西都能被接受,而歌頌型相聲已不像過去那樣能喚起年輕人的認同,即使侯寶林再登臺說一段《關公戰秦瓊》、馬季唐傑忠再說一段歌頌中非友好關係的《友誼頌》,還會有多少人願意聽?


欒鈞程


相聲是適應社會的每個階段的發展,在本階段社會不管是進步還是落後,相聲要適應現實生活,當時挺好的,過了哪階段再聽就不好笑了,第一當事人已經聽過,第二不是那年代的人不知那時的事情,就不感腳覺不好笑。有部分相聲久近不衰,但是很少,作為大師的定位只能分時代或階段世紀來定。過去的大師是那個階段的。現在能達到大師的就是現在的大師。這也和每年考試一樣,每年有每年的狀元。帶色彩評判是錯誤的,是對社會的危害,體現不出當時社會的現狀。那過去的約束現在是不對的,過去只能是參考,以後誰是大師再按著以後的標準選出以後的大師。拿過去的大師比不一定比過現在的一個普通說相聲演員。得看處在什麼背景和社會的環境。但是:好的老藝人精神可嘉好的可以學習,發揚。


誠信必成事


侯寶林大師把地攤兒上的藝術帶進殿堂,在淨化相聲語言的時候,由於當時的社會背景的政治要求,丟掉了很多相聲中有生命的東西 ,但憑著在深厚的積累和過人的唱功,把相聲藝術發揮到極致,到馬季的時候歌頌相聲中傳統的東西已經不多,哉到姜昆的時候已經見不到什麼傳統的東西,那時的相聲其實已經不叫相聲,只是一種語言節目形式,相聲的基本藝術形式除了剩下兩人在臺上說對口, 傳統內容格式幾乎喪失已盡。因此在實際上,侯寶林大師把相聲帶入殿堂的時候,就已經註定了相聲藝術的沒落,這從侯寶林到馬季,再到姜昆,再到姜昆的徒子徒孫們的演藝歷程越走越窄,一段時期內幾乎銷聲匿跡,就可以清楚的看到這一點。郭德綱正是看到這一點,在傳統相聲浩如煙海藝術中汲取營樣,恢復相聲笑的本能。所以說郭德綱的相聲和姜昆的相聲根本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東西,而不是什麼高雅與低俗之分。說到這裡,我們不妨想想看,姜昆如果作為相聲藝術傳承人,傳統的東西不會,貫口不會,報菜名不會,太平歌詞不會 ,大鼓、評戲不會,他到底能傳承什麼東西?空喊相聲要高雅,要有教育意義?那是相聲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