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你认为“满清入关是侥幸”这种说法对吗?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好友


在1644年的中原大地,存在着三股势力,除了崇祯代表的大明,还有关外的满清,以及西北的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军。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三股势力经过火并,最终决出了胜负,清朝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很多人说满清入关是偶然因素,如果吴三桂不打开山海关,李自成就能坐稳江山。这种说法是片面的!静夜史认为,相比于满清的“偶然”,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更加“偶然”!

我们看下当时的情况:

1、山海关到底能不能锁住清朝?

答案是否定的!
从1628年己巳之变到1644年明朝彻底崩塌,以皇太极为代表的八旗军队先后6次深入关内抢劫,最远到达山东等地,明朝不能档!

当时虽然袁崇焕早就被杀,但是关锦防线还在,清军又没有海军,他们是飞过来的不成?

当然不是,因为从努尔哈赤时代开始,后金就不断发动对漠南蒙古的战争,终于在1635年彻底征服漠南蒙古。

漠南蒙古是鞑靼部分化出来的蒙古部落,分为科尔沁部、察哈尔部以及土默特部。他们的游牧范围从明朝辽东一直向西延伸到宁夏等地,也就是今天的内蒙古地区。

而漠南蒙古的沦陷,标志着从此后金的势力压在几乎整个长城沿线,这对于明朝而言是难以承受的!

明朝后期最大的失策就是在漠南蒙古和后金缠斗时,没有对漠南蒙古给予有力支持,导致漠南蒙古最后投入后金怀抱。

在这样的情况下,指望着山海关就挡住清军是不现实的!山海关相比于绕道蒙古,唯一一点好就是道近,路平!

所以,在这样的局面下,吴三桂的作用就没有那么举足轻重,所以清军入关是个必然事件,只不过是时间问题!绝对不是侥幸!

2、李自成和满清到底谁更侥幸?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李自成明显是手足无措的,因为他没想到明朝崩塌地这么快,在还没做好消灭明朝的准备时,明朝就轰然倒塌了。

一直以来,李自成都被明军追着跑,经历了太多的失败,李自成认为明朝还是很有实力的,所以他准备再奋斗个几年!

1644年西安称王后,李自成兵发北京,但是他认为北京之战注定是一场恶仗,所以他都想好了向崇祯讨要“西北王”头衔的后路!但是一切 太顺利了,一不留神李自成就攻陷了北京。由于此前忙于东奔西跑,忽略了政权建设,所以李自成进入北京后一切都要重新开始。

相比之下,清朝的准备可以说非常充分了。首先,在1615年,努尔哈赤完善了八旗制度,后来皇太极两次扩编,将蒙古军和汉军编入八旗,形成了强大的战斗力。

其次,从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开始,后金就开始了封建化的进程,到1636年皇太极建立清朝,已经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封建制度政权了。

换句话说,李自成消灭明朝后,需要现学现卖,而清朝在关外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了。对于清朝而言,入关只是走个形式!

相比之下,李自成的劣势不言而喻。

因为明朝的科举制度一向很完善,所以李自成的麾下始终没有张良、李善长这样的大佬,而清朝虽然起点更低,但是制度相对宽松,不断吸纳大量的明朝文臣武将加入,实力强大。再加上多尔衮相对于李自成个人能力也要强。

所以,清朝入关击败李自成占领中原几乎是必然的!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明朝灭亡清朝入主中原的时候清太祖努尔哈赤发布《七大恨》起兵反明的时候已经过去了26年之久。满清一直有取代明朝的规划和野心,通过一系列的战争逐步蚕食吞并山海关外明朝的土地。清朝入关前一年,清太宗皇太极死了,他的弟弟多尔衮和长子豪格争皇位,拔刀相向可是谁都没有动手,最后妥协让步,年幼的福临继位,就是顺治皇帝。可明朝呢,政治腐朽,官僚贪腐,朝堂上忙着党争和空谈,崇祯皇帝正忙着把能担事儿的文武大臣挨个儿弄死,活不下去的民众已经暴动起义多年,财政恶化又加派三饷,把更多的民众逼到可造反起义的队伍里。满清入关看似侥幸,因为李自成也不是合格的政治家,把事儿弄得雪上加霜更乱糟糟的。吴三桂打开山海关,清军只是入关的成本低了些,不要忘了,崇祯在位17年间,清军绕开山海关突破长城防线打进内地有5次之多,明军不堪一击,任其攻城略地屠杀洗劫,只差没打进北京城了,有没有山海关都挡不住清军。明朝自身腐朽,李自成才得以成功,碰到内部团结,有野心有战斗力而且是个成熟政权的满清李自成根本不是对手,他连像样的根据地建设都没有。满清入关牢牢抓住了偶然的机会,却是几代人奋斗血拼的结果,绝不是侥幸


立志成虫


这个说法肯定是不对的。对于清兵入关这件事儿,不管你是相信所谓的“冲冠一怒为红颜”,还是相信冀辽总督请清兵入关杀贼,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而当时的满清,就是有准备的人,满清入关是必然发生的事儿。

入关之前,满清为了灭亡大明,入主中原,已经处心积虑的谋划了近30年的时间。自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后第四年(明万历47年)在萨尔浒之战中打败明军,夺取辽东70余城。至明崇祯15年,清军在松锦战役胜利。至此,明朝在关外已几乎没有军事存在。短短23年,清军用“伐大树”的策略,成功的剪除了明朝在关外的势力。同时,东征朝鲜,西联蒙古,完成了入主关内的一切军事准备。并且在政治上积极收买明朝降官弃将,为入主中原后能得到汉人的支持做足了准备。

反观同期的明王朝,自嘉靖不理朝政,到神宗懒政所遗留的恶果,因与后金的辽东战争而爆发。人民不胜重税揭杆起义,朝中魏忠贤结党惑乱,等等。这些严重的动摇了明王朝的统治根基,导致崇祯17年明朝被李自成的大顺朝灭亡。

正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当两个汉人政权新老交替,杀得你死我活,不可开交之时,正是给了一直虎视眈眈觊觎中原的大清政权以千载难逢的机会。所以,清兵入关是必然发生的而不是侥幸。而吴三桂的开城献关,只不过是加速了清军入关,并且把入关的地点锁定在山海关。


Star说


对,明朝灭亡是一次偶然事件,满清入关更是侥幸中的侥幸。

一、满清代表着落后的生产力以及落后的文化。

16世纪,是满清崛起的前夜,不过,从人类大历史,尤其是兵器发展史来看,更是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的转折期。

热兵器时代的出现,意味着以往游牧民族利用骑射机动性来袭击定居民族的作战优势将必然逐步缩小直到荡然无存。

武器的代差、大规模武装并训练农民的可能性,意味着一切落后民族都将逃不脱被击败的命运。

1631年,瑞典的古斯塔夫皇帝改进了排枪发射战术。战争中,密密麻麻排成三排的瑞典滑膛枪手,可以在一瞬间将尽可能多的铅弹倾泻进敌人的胸膛。

所以,时间其实在大明这边,而不是在满清。

只要大明不是自己折腾死自己,再过几十年,绝对可以完败满清这样的落后民族。


二、满清人口不足以支撑他入主中原。

满清入关时,总人口加起来不超过20万。这么少的人口根本不可能征服一个人口上亿的大国,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比如大英帝国,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它的帝国地位并不仅仅归功于工业革命。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英国是在19世纪早去第一个真正降低了婴儿死亡率的国家。

到了1820年以后,由于医学卫生的进步,使得15岁以下的人口占到了英国总人口的半数以上。

正是凭借着这种巨大的潜在人口增长优势,英国不仅占领了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还在西印度群岛、非洲、乃至亚洲占据了大量的殖民地。

如果不是总人口达到一定规模,英国仅仅靠技术优势,能成为世界性的大帝国吗?

用脚趾头想想也知道不可能。

同样在今天的欧洲,随着穆斯林人口越来越多,未来的政治版图必然会有深刻的改变。

这些,都是人口的力量。

不过,你要说20万人能够统治一个上亿人口的大国,我是不信的。


三、终结大明的不是满清,恰恰是其CEO崇祯。

说到明朝灭亡,不能不说崇祯的能力。作为一名不合格的CEO,崇祯不作不死,可以说是一个把本来业绩还不算差的公司折腾死的典型。

其实,在天启年间,明朝还看不到灭亡的必然性,但是阴差阳错,天启无子,导致崇祯继位。

如果崇祯能像他哥哥那样,安心当好自己的皇帝,把底下的事情交给官僚集团去办。

大明王朝大概还能安然度过危机。

然而,崇祯就像一个勤奋的笨蛋,事实证明,一个勤奋的笨蛋造成的危害比一个懒惰的笨蛋要大得多。

所以,不怕皇帝不干事,就怕皇帝瞎折腾。

崇祯在位17年,前后换了十九任内阁,换了十一个刑部尚书,十四个兵部尚书,诛杀总督七人,杀死巡抚十一人、逼死一人。

最后把流寇越剿越大,直到剿到北京城下。

因此,哪怕是天启继续在位,大明哪怕保住半壁江山都不成问题。

要说满清能入主中原,崇祯论功劳,绝对是第一大功臣,一等巴图鲁,钦赐黄马褂。


所以,大明王朝的灭亡并不是像我们教科书上所说的那样,民怨沸腾官僚腐败导致灭亡,那不是真相。

真相就是崇祯十七年折腾死了大明。


小奔说史


相对认可一枚明粉的看法,明朝灭亡是必然的,清军入关带有一定偶然性,需要多个因素共同作用下达成。

我在另一个如果吴三桂不开关的话清军会不会入关的问题里说了,首先吴三桂只要不傻他是大概率会开关。其次就算吴三桂还是投靠李自成不开关无非就是多尔衮走古北口或喜峰口进关,而且吴三桂早投李自成或晚投李自成对战局都会有很大变数。

整个战役的核心在于是否能打下北京,我个人偏向清军获胜概率较大。只要清军能够攻下北京,接下来就是顺风顺水。

另一个假设是多尔衮出兵晚了,吴三桂不管投不投山海关也归了李自成。问题在于李自成的核心统治区在陕西,而大顺军进入北京后想着不是稳定政局而是劫掠。这就导致华北处于不稳定状态,李自成部的后勤也会有问题。

这个时期南方还有南明和大西的威胁,随时都会进攻他的后方掐断后路。只要清军还是决定全力进关,李自成部主力于情于理都不可能死守华北把自己陷入两难的绝境,劫掠后撤守山西是最好的办法。当然也不是没有变数,应该说变数太多太大,以上只是可能性之一。



到头来还是会形成清军入关的事实,但因为李自成是有准备的主动退守,谁统一中国的变数也会增大。这个时候就看各自领导层的水平了,这个时候的清朝已经是多民族国家,已经有一定汉化水平,国家处于上升期。多尔衮后还有顺康雍乾,再看看另外三个政权的领导人,想想都绝望。

实际上根据历史,多尔衮已经决定入主中原,就算吴三桂不投降,只要能在关内把李自成部击退占领北京,不用消灭击退即可,清朝笑到最后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卧家人


不能说侥幸,但是有很大的偶然性!

1、明虽气数山河日落,但仍有可战之力

明朝的积重难返,导致大明王朝山河日落,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老虎的牙齿不在了,余威犹在!

再1644年这一年崇祯死之前,清廷都还没有做好入主中原的准备。只是在消灭大明军队的有生战力,在消耗大明的国力,因为清廷明白以自身区区东北之地,对抗这个大明辽阔国土之力,是不自量力!所以采取的策略的是步步蚕食大明的精气神。

只是没想到,李自成这个大明内部的农民军领袖,在无意中成了迅速击垮大明的尖刀,压垮了大明的国力和军力,使得大清也在仓促间做出入关的决定。


2、内耗是拖垮大明的主要原因

这个内耗不仅是农民军起义军,还包括一堆只知道争权夺利的庸官!

本来农民起义军造成的灾难和麻烦还不至于动摇大明根基。奈何还有一群作死的昏官污吏,自毁根基!

比如说孙传庭,可以说就是被自己人给整死的。包括孙承宗、袁崇焕、卢象升等,甚至是后来的何腾蛟、史可法、瞿耜式、张同敞等的死,都和内耗有关!


3、李自成大顺的骤败

本来就算明亡,也轮不到关外满清来坐江山的。奈何大顺作死!

李自成的大顺能够多次崛起,靠的就是民心的支持,奈何,一群土包子没见过京城的世面,没有经住繁华的侵蚀,一支强大的战力,在自我享乐中腐化瓦解。才给了关外满清的渔翁之利,让满清捡了个现成,还得了个名正言顺!


所以,满清入关,很有偶然性,毕竟谁都没有料到李自成会突然攻陷北京,崇祯会硬气的突然以身殉国!

毕竟崇祯的死,一下子乱了大明的政局和天下局势,也乱了明朝残余势力的斗志,特别是明军的战力。


志军翔宇


不是侥幸,而是满清统治者们懂得把握时机,懂得把握机遇!

明末局势,风云跌宕!大厦将倾的明王朝,在力挽狂澜;烽火燎原的农民军,在逐鹿中原;方兴未艾的清王朝,在虎视眈眈......历史的机遇,对崇祯、李自成和多尔衮都是公平的。只是汉族的崇祯和李自成没有把握住机遇,而满洲的多尔衮做到了。所以,满清能入主中原,并成功的一统天下,是因为他们把握住了历史给予他们的难得机遇。

在明王朝与李自成的闯军不断内耗之际,满清统治者们清楚的认识到,入关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是需要等待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的,而这个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所以,在中原局势风云跌宕之际,满清并没有急于挥师南下,急于与明朝一决雌雄,争夺天下,而是雄踞关外,虎视天下。在此期间,清军往西降伏了蒙古势力,向东逼降了朝鲜,解除了自身的后顾之忧。与此同时,满清政权内部还在积极的吸取汉族文化,在不断学习如何建立和治理一个强大的封建王朝。

公元1644年,关内李自成与明朝的战争,以前者的胜利,后者自缢煤山而告终。当李自成的闯军入主北京时,历史将李自成推到了舞台的中央,给了他一统天下的机遇。然而,李自成并没有做好一统天下的准备。他在北京的所作所为和对吴三桂招抚的失当,最终把历史给予他的机会,拱手让给了雄踞关外的满清!很不幸的是,满清已经做好准备了......

相比于李自成,满清更懂得吴三桂和他的山海关对于争夺天下的重要性。当多尔衮与吴三桂在山海关上歃血为盟之际,多尔衮知道这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于是他将八旗全部精锐都拉进关内,倾尽所有争夺天下!所以,满清的成功,并非侥幸。


这些历史要读


明朝灭亡有必然性,清军入关有偶然性,但在天下大乱的时候清朝最有希望入主中原。

1、明朝灭亡的必然性

崇祯上台初期,还有一番气象,一顿内外危机与一顿操作江河日下。

松锦、开封、郏县三次大会战的结果就是能打的主力损失殆尽,剩下的将军们一不能打,二不听话。

(1643年的华北,红色为明军布防,绿色为地方土寇)

多次粮饷加派,免税的士大夫并没有什么压力,卢象升的累进税制也没法实现,苦的是老百姓,为起义军提供了无数的战士。

士大夫的免税虽然没有大动,但部分优免还是动了的。加上崇祯的待士情况与江河日下的形势,官僚士大夫选择“道统”,可以亡国,但不可以亡天下。理所当然的为自己洗白。

2、清军入关的偶然性

清王朝入关有几个阻碍:第一异族;第二杀戮政策不得人心;第三士大夫抵制。

这三条确实是个问题。

(己巳之变清军的屠戮影响很恶劣)

非我族裔,其心必异。虽然皇太极比较汉化,但隔阂确实客观存在。

辽东屠戮辽民,五次入关屠戮劫掠,给整个社会造成巨大恐慌与敌意。

士大夫更喜欢要一个汉人政权,在不动利益的前提下。

3、清朝最有希望获得政权的原因

政权建设成熟。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从1616-1644,已经有三十年的建设史,处理满蒙汉关系炉火纯青,加上杰出的战略家多尔衮的执政,自然是1644年东亚大陆上最有朝气,最有前途的政权。

(清军南下势如破竹是有原因的)

强大的军队。步骑炮全面发展,重甲骑兵,蒙古骑射骑兵,重炮部队,配合得当,战斗力强悍。

至于他的几个缺点,是政策性问题,只要调整政策,就迅速转为优势。而且李自成的错误政策确实间接帮了清军的忙。

总结:

到了1643年,明朝确实难以回天,清朝要入主中原还有一系列阻碍,但都是政策性问题。加之其政权建设、统帅能力、军事实力要素,其就是最有希望得天下的政权。

参考文献:

《明档》《明实录》《清实录》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很多人认为明亡于农民起义军,而不是亡于大清,大清只是捡了明末农民起义军的便宜而已,如此可笑自欺欺人的说法不绝于耳,也符合明粉皇汉一贯的自大意淫。

首先要明白为什么会有农民起义军?农民起义军是由于关外连年失利,屡战屡败。明庭无奈只能更加变本加厉收刮民脂民膏,比如辽饷之类以维持对清防守战争。再加上本身明庭就吏治不清横征暴敛,贪污腐败巨甚,以至各地易子相食民不聊生,真正的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

而农民军是怎么做大的呢?可以说没有大清绞肉机,明朝那些精锐打农民军还是可以的,可是每当明朝要彻底消灭农民起义军,边关就告急,就不得不把这些仅有得精锐调去关外给八旗刷人头,才一步一步纵容了起义军做大。

明末何为大捷?依托坚城火炮城不被八旗攻破即为大捷,上奏朝廷君臣弹冠相庆。何曾敢与八旗野战?根本就打不过。

明末无论是明军还是起义军往往伴随着一声鞑子来了,无论将领士兵就立刻四散奔逃,斗志全失。内心畏敌如虎焉能不败?

所以归根结底是大清拖死了明朝。造就了明朝的内忧外患,一步步蚕食吞并了明朝!

不是清朝打不下明朝举国之力打造的最后一道防线,天下第一关山海关。而是清朝不愿意那么做,这就不得不说古往今来女真人的软肋,人口基数太少,明末全族不过30多万,真正的满洲八旗一共才6万多。而硬攻山海关这样的天下第一关就必须不记伤亡拿人命去填,而这也是满洲领导人不愿意去做的。就算吴三桂不投降献关,以明末的各种因素大清也肯定入关,时间问题而已。

历史没有一丝侥幸!大清入关,多尔衮集结全部满蒙汉八旗才11万多,真正的满洲八旗才6万左右。而明粉皇汉口中战斗力强大夺取大明江山的农民起义军表现如何呢?李自成号称百万大军,被三万八旗追着打到死。张献忠更是刚一露头就被八旗士兵远距离狙杀。真正的摧枯拉朽一般。

这是以实力,绝对的武力造就的事实。

没有绝对的实力就算机会来了都抓不住,怎么可能说谁捡了便宜就坐得了江山?

可笑至极!



一壶浊酒半盏茶


明朝灭亡是必然的,但满清入关绝对是偶然!假如不去吴三桂投降,那么以清军的实力很难攻破山海关,即便能够攻破山海关也难以攻下江南地区。而离开江南的钱粮税赋,清军根本无法打赢与准格尔的战争,到后来结局很可能如金朝一样被北元击败并建立蒙古游牧政权。

早在清军进关以前,明朝已经被李自成击溃并建立大顺王朝,这是明朝自己的问题,内政混乱,国力民力严重透支,王朝灭亡实属必然。这是不得民心的结果。

但是以当时入关的清军只有5.95万人来看,如果不是吴三桂等皇协军的帮助,清军即便能够攻破山海关,那么就这么点兵力至少要花三年时间才能完全占领北方(参考金兀术,金朝金兀术入关也是用了三年多时间里才完全占领北方)那么南明就有足够时间在江南建立桥头堡,清军陆军确实彪悍,但却没有水师力量,这使得南明有很大概率可以守住南方。南宋守蒙古五十多年。

清军在建立政权后实际上并不稳定,比如皇太极突然驾崩,多尔衮乱政,顺治壮年夭折,康熙幼帝继位。如果没有那么快灭南明,各种突发事件足以改变整个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