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5 特里爾選帝侯宮

上一篇介紹了君士坦丁巴西利卡,按順序應該介紹特里爾的幾處羅馬浴場,但這座中世紀的特里爾選帝侯宮與巴西利卡已經合為一體了,所以就先說這座選帝侯宮吧。

特里尔选帝侯宫

選帝侯宮(Electoral Palace,Kurfürstliches Palais),字面就很好理解,是“選帝侯”住的宮殿。那選帝侯是怎麼回事,就不是一兩句話能說清楚的了,所以我把選帝侯放在最後解釋,懶得看的就可以不看了。

特里尔选帝侯宫

選帝侯宮與君士坦丁巴西利卡(南側)相連部分。

特里尔选帝侯宫

選帝侯宮與君士坦丁巴西利卡(北側)相連部分。

特里尔选帝侯宫

羅馬帝國解體後,特里爾作為曾經的帝國首都之一,其大主教地位也不可小覷。特里爾大主教居住的核心就是從昔日的皇宮,君士坦丁巴西利卡開始,逐步擴建。11世紀左右,基本形成了以巴西利卡為中心的一個建築群,作為特里爾大主教府。13世紀左右,選帝侯制度確立,特里爾大主教作為“七大選候之一”,地位更是提高,他們居住的宮殿也是越修越大,越來越豪華。羅馬時期的皇宮已是面目全非了。大主教的宮殿不僅具有居住和宗教功能,還有一定的“城堡”防禦功能。

17世紀時,一座文藝復興風格的城堡建築群大致建成,據說當初曾想拆除羅馬時期的君士坦丁巴西利卡,只是羅馬建築太結實了,不好拆,乾脆就直接利用了。否則我們今天就再也見不到那1700年前的羅馬大殿了。

這是當時的選帝侯宮的復原圖,右邊的是被改造後的君士坦丁巴西利卡,左下角的紅塔和聖彼得門現在還能看到。

特里尔选帝侯宫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洛可可建築,則是19世紀中後期的了。1794年,法國軍隊佔領了特里爾,選帝侯宮被法軍當做了軍營。1806年,拿破崙解散了神聖羅馬帝國,選帝侯的使命也就結束了。後來,普魯士軍隊佔領了特里爾,選候宮依舊被當做普魯士軍的兵營,直到1918年。一戰期間這裡還做過醫院,二戰中被戰火損毀嚴重。

1840年,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下令恢復羅馬時代的巴西利卡,選帝侯城堡的很多建築被拆除,再加上日後的戰爭破壞,只剩下現在看到的一部分選帝侯宮。

特里尔选帝侯宫

我們今天看到這麼漂亮的建築肯定是新裝飾過的了。

特里尔选帝侯宫

現在的建築是特里爾市的一些政府部門在使用,還有一小部分歸巴西利卡改建的新教教堂使用。據說裡面還能看到羅馬時期的馬賽克鑲嵌畫。

特里尔选帝侯宫

門前上方的一些鍍金雕塑。

特里尔选帝侯宫特里尔选帝侯宫

門前的雕塑,主題是什麼,搞不懂。

特里尔选帝侯宫特里尔选帝侯宫
特里尔选帝侯宫特里尔选帝侯宫

宮殿前的花園,曾經是選帝侯的花園。

特里尔选帝侯宫特里尔选帝侯宫

巴西利卡的北側,那個高的建築就是選帝侯宮曾經的一部分,現在被稱作“紅塔”。

特里尔选帝侯宫

紅塔(Roter Turm),大約建於1647年。現在是教堂的鐘樓。

特里尔选帝侯宫

與紅塔相連的,是城堡過去的一個城門,聖彼得門。

特里尔选帝侯宫

從維利.勃蘭特廣場看紅塔。

特里尔选帝侯宫

最後,我們來說說“選帝侯”(Prince-elector,Kurfürst)。所謂“選帝侯”,就是選舉皇帝(德意志國王)的諸侯。

(寫起來最費事的,往往是最沒人愛看的)

還是先從查理曼說起,公元800年的聖誕節,法蘭克國王查理在羅馬的聖彼得大教堂被加冕為羅馬人民的皇帝。不過那時的聖彼得大教堂還不是今天梵蒂岡看到的那座。加冕後的查理,就被稱作查理曼,或稱查理大帝,但不能說成查理曼大帝(雖然很多人喜歡那麼說)。關於查理曼,等到了他的首都亞琛再另說。查理曼統治下的法蘭克帝國,應該算是羅馬帝國之後最統一的歐洲了,後來的拿破崙和希特勒都沒有再超越。

不過查理大帝時代,還是日耳曼法蘭克部族的習俗,國王死後國土由兒子平分。還好,814年查理曼死的時候就剩一個兒子路易(虔誠者),帝國暫時沒有分裂。不過840年路易死後,他的三個兒子就為分配問題開戰了。仗打了三年,哥仨覺得還是坐下來好好談談為好,於是簽署了著名的《凡爾登條約》。

條約規定,長子羅退爾(洛泰爾)得到普羅旺斯、阿爾薩斯、洛林、普羅旺斯和意大利北部(意大利南部處於拜占庭和阿拉伯人的爭奪中),號稱中法蘭克王國。

同父異母的三子禿頭查理得到了西法蘭克王國,基本就是後來的法國大部。

次子日耳曼人路易分得了東法蘭克王國,大致理解為日後的德國。

我們這裡只說日耳曼人路易得到的東法蘭克王國。公元911年,最後一位國王,“孩童路易”去世,他沒有後代,加洛林王朝(查理曼的後裔)在東法蘭克王國沒有了繼承人。於是由五大公國的公爵推選出一位新國王,法蘭克尼亞公國的公爵康拉德一世。而參加選舉的五個公國是薩克森、法蘭克尼亞、施瓦本、巴伐利亞和洛林公國。這可以看做是選舉國王的選帝侯制度的起源。不過沒幾年(919年),康拉德一世死後還是沒有後裔,依然是由五大公國選舉出國王接任者,薩克森公爵亨利一世,因為他得到這個消息時正在捕鳥,故得綽號“捕鳥者亨利”。

920年,亨利一世將東法蘭克王國改名為“德意志王國”,有人將這一年算作德意志歷史的開始。亨利一世將王位傳給其長子,著名的奧托一世(奧托大帝,德國之父),結束了法蘭克王位平分的傳統。

962年,奧托一世在羅馬聖彼得大教堂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又有人將此年定為神聖羅馬帝國的元年。關於神聖羅馬帝國這個概念,對歐洲史初學者是個有些複雜的概念,這裡不多說。不過有一點要知道,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一定是德意志國王(有的還領有意大利國王),但德意志國王不一定是神羅皇帝,德意志國王一定要去到羅馬由教皇加冕才能稱為“皇帝”。

幾百年間,凡是國王死後無嗣,都是由幾大公國選舉新的國王(或皇帝)。一直到1250年,著名的腓特烈二世(喜歡常駐西西里,不喜歡德國)去世後,帝國皇位出現了十幾年的“大空位期”。

1257年1月,德意志的一些諸侯召開國王選舉大會,與會的就是“七大選帝侯”。他們是三大天主教大主教:美因茨大主教、特里爾大主教和科隆大主教。

四大世俗君主:萊茵蘭-普法爾茨伯爵、薩克森-維滕堡公爵、勃蘭登堡藩候和波西米亞國王。下圖左三就是特里爾選帝侯。

特里尔选帝侯宫

大主教選帝侯所統轄的地區,教權和俗權都由大主教所有,世俗君主不得插手。美因茨和特里爾其實都在萊茵蘭-普法爾茨疆界內。

我們這次行程中剛好去了這三個大主教選帝候所在的城市,特里爾、美因茨和科隆。

接著說選國王的事,1257年的那次選舉沒有得出大家滿意的結果。直到1273年,哈布斯堡家族的魯道夫一世被七大選候選舉為“德意志國王”(或羅馬人民的國王),大空位結束。雖然魯道夫一世沒有被加冕為神羅皇帝,但哈布斯堡家族斷續幾百年的統治由此開始。

1356年,盧森堡家族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四世,頒佈了《金璽詔書》(也稱黃金詔書),正式確認了七大選帝侯的地位。而查理四世就是由七大選侯選舉出來的。

1530年,查理五世加冕之後,神羅皇帝的繼承也無需再由教皇加冕了。

七大選侯成員在後期也發生了些變化,但已經沒有什麼大的影響了。

而後來的所謂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也是越來越沒有權利,經常是空有一個虛的皇帝名,帝國也沒有一個行政體系機構,一些強大的德意志諸侯也不把皇帝當回事。就比如薩克森選候,竟然敢違背皇帝查理五世的意願,藏匿並保護了馬丁路德,從而才有了德意志的宗教改革。

皇帝雖是個虛位,但為了爭奪這個“虛位”,也發生過幾次戰爭,不多說了。

伏爾泰所形容的神聖羅馬帝國,既不神聖,又非羅馬,更非帝國,就是特指的帝國後期的那些皇帝。

1806年,拿破崙直接將神聖羅馬帝國解散,最後一位神羅帝國皇帝(兼德意志國王)弗朗茨二世只保留了奧地利皇帝的稱號,他還把女兒瑪麗.路易莎嫁給了廢掉他皇位的拿破崙。

皇帝沒有了,選帝侯的作用也就沒有了,但選帝侯作為一個稱號還流傳了一段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