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古代大将真能挥着几十斤的兵器大战一整天吗?

元池喜


还是我来给出正确答案吧,终结此题!很简单,大将上阵杀敌的时候都是骑着马的,如果他的兵器很轻的话,人加上铠甲加上马的重量,高速冲锋时加速度,一起算上,冲击力是非常惊人的,当兵器撞击到敌人时,武器轻了很容易断裂,或者长久使用容易变形。第二是力学,举个例子,1吨的汽车能把人撞飞,人却不能把1吨的汽车撞飞。也就是说高速冲击互撞时,哪个重量大,哪个占优势。大将的兵器很重,撞击时只需要把兵器伸出去,一人一马加上兵器的重量可以轻松撞杀敌军步兵。步兵被击中肯定会有反弹力,而大将的兵器如果都有100斤,100斤的武器前冲时的自身惯性就可以完全抵消步兵身体的反弹力,这样大将受到的反弹力会很少。举个例子,你拿棉花扔玻璃瓶子,棉花被弹飞,因为棉花的重量没有反弹力大,棉花会被弹飞。而如果你用10斤的石头扔玻璃瓶子,肯定瓶子被弹飞,因为石头的重量和加速度产生的力量超过了瓶子的反弹力。那么这时候瓶子的反弹力会导致石头往后移动吗?不会的。同理,当大将拿着100斤的大刀在马上冲击,刀锋冲击在士兵身上时,只要掌握技巧,加上自身长期训练,大将受到的冲击力是极小的,这样才有体力长时间作战。有时候大将对敌方大将,都是高质高速,如果兵器碰到兵器,那就是哪边重哪边占便宜了,所以大将的兵器都会考虑到这些原因,不会特别轻,除非长枪一类的灵活型兵器。最后我们来说说体力的问题。由于电视剧和电影上的误导,让大家以为古代的大将对大将都是原地不动的互相砍,极其消耗体力,事实上不是这个样子的。双方距离很远,互相冲过去,迎面交接时马并不会停下来,马会继续前冲,大将只有在交接的一瞬间有机会出击,如果没有击中或者决出胜负,那么大家等于互换了位置,A冲到了B原先的位置,B冲到了A原先的位置,这就叫一个回合。再粗俗一点讲,可以把站位大概理解为英语字母“X”,一个人左上冲向右下,另一个人从左下冲到右上,迎面冲锋,中间交叉的地方就是大将交汇时施展武艺的时候,不管中间怎样,双方等于互换了位置。那么从这里可以看出,所谓的大战几十回合,其实并不是特别累,因为不需要大将一直挥舞兵器,一个回合只需要动一次兵器出击,也就是说大老远冲过去,动手挥刀一次,然后把马收住,再调转马头,准备好,等对方也调转马头准备好,然后再来第二个回合,这个过程通常需要1分钟以上!你要考虑到,大军交战,双方会有一段距离的,这个距离至少也会有一百米,因为双方都需要助跑,甚至会有几百米距离。那么大将肯定会站在自己人这边,大将从这边冲到那边,然后停止,控制马匹掉头,再从那边冲到这边,这也就是说挥舞兵器的频率非常低,1分钟1次最多了,所以跟大家印象中的100斤不停挥舞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体力好,又武艺相当的,可以大战几百回合,不用担心兵器太重累死了。我甚至猜测,兵器在没有挥舞的时候,大将都是把兵器巧妙的担在马身上的,这样就更加省力了。所以古代武将格外重视一匹好马,至于兵器锋利程度都是其次,毕竟一人一马一兵器,高速冲锋时那么大的冲击力,随便一切出去,只要中了,不死也是重伤。赵云骑着马的时候可以在长坂坡七进七出,就是因为古代步兵经历过战争都知道步兵挡骑兵是几乎是没有胜算的,一般为了保命都是闪开,因为你不闪开,马上的大将把兵器一伸过来你可能就人头不保了!有人会问为什么小兵在闪开的同时不戳武将一枪呢?那么你应该了解下古代一匹好马的速度,当人骑在马上的时候,开始跑的时候马会吃力,速度慢,因为有负担,但是一旦跑起来,人的体重就增加了马的惯性,就会产生加速度,越跑越快,大将的好马都是千里挑一的,并且严格训练,所以加速度冲刺基本都能达到每小时50公里以上。你想想,如果一个人骑着摩托车,以每小时50公里的速度朝你冲过来,车上的人伸出3米的大刀朝你划过来,这个人还是经常这么砍人的惯犯,技术熟练的很,你敢冒险冲过去捅他一下吗?而你躲开的一瞬间,这么快的摩托车早就冲出很远了。所以在长坂坡的时候曹操下达了不许射箭的命令,赵云才可以七进七出。另一个细节就是糜夫人把刘禅托付给了赵云以后就跳井自杀了,为什么她不坐赵云的马一起走呢?因为赵云的马已经跑了很久了,体力严重下降,这时候再坐两个成年人一个孩子,肯定跑的更慢,一旦马跑的慢了,就有很大几率被步兵捅到,而且赵云有铠甲,糜夫人没铠甲,步兵肯定优先捅糜夫人,糜夫人肯定无法活着出去,所以糜夫人托付了阿斗以后才投井自杀!跑题了,回到正题!讲完了大将在马上用重兵器的原理,轻了容易折断或变形,抵消反弹,重了并不太费力,咱们再来讲讲大将没有马的时候重兵器的影响。大将一般至少是千里挑一以上,有些是万里挑一,一个清朝多少人口?每年也才一个武状元,那是多少挑一?所以大将的体力是极好的,不是什么你邻居二大爷能挑重物不停歇走多少里路,或者路边挑夫一次可以挑几百斤能比的,根本不是一个级别!!!古代能挑几百斤的能人每个县都有,但是每个县都能出大将?举个例子,古代有个魏武卒很出名大家应该都听过,选拔极其严格,士兵披上三层重甲和铁盔,能开十二石之弩(一百二十市斤为一石),每人背五十只弩矢,拿着长戈或铁戟,腰带利剑,携带3天的作战粮草,总负重约80余斤,半天能走一百多里!而且走完还能立刻投入剧烈的作战!也就是说负重80斤半天走一百多里只是热身运动。而这样强悍的魏武卒,一个魏国就能挑出5万人之多!可见古代人的体质什么概念?你能想象士兵都能做到这种程度,万里挑一的大将的要求是怎样的?所以大将本身的体质就不是我们能够想象的!再从另一个武术角度来讲,其实重/长兵器并不是大家想象中的用胳膊去抡的,而是用腰力去带动的,一旦带动起来依靠惯性和走位,速度也是很快的。加上大将每天刻苦练习,名师传授的武功和技巧,所以效果也是难以想象的。说个题外话,大家听过泼水不进吧?我认识的一个老人,他说亲眼见过我们当地一个人,都说他刀法快,有天他就表演,穿一身白衣,别人冲他泼墨汁,他用刀法护身,墨汁泼完,身上还是白的。具体的招式应该叫“缠头裹脑”,是一个最普通的刀法招式,在战场上躲避弓箭用的。所以有些东西练到极致还真的是难以想象的。重点说一下,大将的重兵器其实是极其依赖马匹的,如果离开了马匹,就算重兵器玩得再溜都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古代一打仗动不动就是几小时,一天的,所以就有了另外一个细节——不管多牛逼的大将,重兵器练的多么出神入化,腰里都是要再配一把腰刀或者是宝剑的!所以别以为大将有重兵器就一定全程只使用重兵器!!没有了马,他们也是会乖乖使用轻兵器来节省体力的!最后说一句,当大将没有了马会怎么样?关羽走麦城,中了绊马索,也是只能say goodbye!好了,还怀疑重兵器的真实性吗?手打不易,点几个赞吧,哈哈。下面放图给大家看看古代重兵器的末端(不算兵器的握把)



床上的关羽


现代比古代生活条件优越太多太多了,导致很多机体的退化,古人真有打虎英雄,而泰森都差点给自己宠物虎杀死要遇到野生虎估计不下三回合也要死!就说最几代的差距吧,现在男性用肩挑一百斤走一公里有几个可以,上一辈农村妇女很多挑150斤都可以走上10来公里甚至有200斤的,我老爸现在58岁,他16岁就可以挑200斤山里走!我听爷爷辈讲以前他们的上一辈有的可以挑400斤,这些都是真实的。现在很多人觉得去健身房扛个200斤做深蹲就很牛逼,人都是逼出来的,生活越来越好,身体也慢慢退化了。再说战国时期,历史发现,当时的魏武卒,全身盔甲重大50斤,可以日行要20公里作战,古人生活条件差,从小就跟天争生存,那些将军更是万里挑一的,大多都是更高大更威猛,当时几十斤,可能跟我们现在二三十斤差不多,还是可以冲杀很久的。如果有去看考古历史可以发现以前古人都是很高大威猛的,很多人动不动也是2米左右,只不过战争太久了高个死了,矮个子存活了下来,这几十年不战争了,一代比一代高,个子才慢慢恢复起来,人类其实本来就有差多1.80-2.10之间的身高,没有战争往后会慢慢恢复的!


薯片83917327


演义评书中几十斤几百斤重的兵器当然是胡扯,实际古代战场上使用的兵器三四斤重才算是比较正常的。

明代名将戚继光写的兵书《练兵实纪》中,记载了不少实际战场使用的兵器,给大家介绍一些,可以对古代战场所用兵器的重量有点了解。

(戚继光兵书中的长枪)

上图为战争中使用的长枪,重三斤。这里的斤是明代的斤,一斤相当于现在的590克,三斤相当于现在1770克,折合现在的三斤五两多。

长枪重大约三斤五两。

(戚继光兵书中的大棒)

上图为战场中使用的大棒,主要是对付甲胄齐全的对手,作为重武器用来破甲,是战场上使用的比较重的武器。大棒重三斤八两,换算成现代单位是2065克,四斤一两多一点。

四斤多的兵器在古代战场上已经算比较重的。

(戚继光兵书中的腰刀)

上图中的腰刀就更轻了,重一斤十两,折合成现代单位是约959克,一斤九两多。

比较轻便的腰刀只有两斤左右。

上面所说的兵器都是在实际作战中的使用的兵器,平时用来作为锻炼器械的兵器可能会重得多。明朝后期名将在萨尔浒之战中殉国的刘綎,就使用重一百二十多斤的镔铁刀,能在马上轮转如飞。这种兵器显然是作为锻炼器械使用,不可能在实际作战中用,作用类似于现代健身房的杠铃之类。


仁勇校尉


确有其事,古代那些勇士用的武器简直就是逆天。

碰巧,我所在的地方刚好有一位古代武举人的故居,摆放的那把刀根本不是人类的用品。

长两米,宽半米,重百斤,而且不是所谓的关公刀,仅仅是一把大刀片。

天啊!难以想象当年的这位武状元挥舞如此非人类的大刀片是怎样一个场景。

很多年前的事了,刚好撞见这么一个问题,没法上照片,敢保证是我亲眼所见。

依照我的想象,应该这样的用品是平日里由士兵抬着,上阵时分,这位好汉豪迈喊道:抬我的大刀片来!

跨马扬刀直扑敌人,顷刻间对手全吓得抱头鼠窜,尽量躲开这么一位丧门星。

呵呵,一家之见,仅供交流。


鸿哥iouyh福小铺


大家所听到的说古人可以力大无穷挥舞近百斤武器与敌人大战,这些都是故事传说,不是真的。

那为什么现在有出土一些古代的比较笨重的兵器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一点也不矛盾,因为凡是笨重的兵器,是平时操练学习的。这和练轻功的道理一样,我们看到很多练习轻功的人,就是要练习身轻如燕,练习腾挪跳跃的轻灵。所以,他们就有一个共同的方法,在小腿绑沙袋或者绑其他什么有重量的东西。这样练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卸下来的时候,手脚就更加的利索。

那比如古人练家子的,如练大刀。假如平时练习更为笨重的刀子,不仅是练习增加力气力道,等在耍重量适当的大刀时,自然也更加游刃有余。对不对?

前几年,电视上看到一个人,穿着一对铁鞋走路,据说那对铁鞋一百多斤。那个人经常练习的,他穿起来,就还可以走的动。别人没穿过的,就走不了了。人家穿着铁鞋,也只是平时有空闲暇当做运动健身,没能够时时走路时时穿的啦。

道理都是一样的,看到我讲的例子和道理,也就明白了。所以,以后不用再纠结古人是不是真的有那么大的力气了啦。


命理师陈一宏


我们看古装电视剧或者武侠小说时,总能看到这样的情节,两个威猛的将士手握几十公斤重的兵器,来回大战了好几十个回合,从天亮一直打到天黑,两个人的战斗力仍然在线。

在现实生活中,再有力气的勇士,手提几十斤的重物一整天也会累到不行,古代的大将如何做到手持几十斤重的兵器大战一整天呢?难道古人的力气真的比现代人大吗?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事实上,我们在电视剧或者武侠小说中看到的,大将手握几十公斤武器奋勇杀敌的情节,只是一种艺术渲染的作用,为的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渲染打斗场面的激烈。

根据相关记载和出土的武器来看,我国古代常用武器是有一定的规格标准的,比如环首刀、枪矛等只有几斤重,而最重的铁锏骨朵也不会超过10斤。这么看来,古代大将手里有几十斤重的兵器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而且大将的作用是协调军队打仗的节奏、有序布置进退攻防,所以大将的兵器起的是防身的作用,轻巧锋利更重要,笨重的几十斤兵器,无疑是增加作战的负担。

即使古代大将不会挥着几十斤的兵器大战一整天,古代人的力气还是比现代人大得多,大家知道为什么吗?欢迎大家留言交流。


龙帅林vlog


我们在小说个影视剧里常常看到古代那些将军们给人的第一印象即是骁勇非常,力大无穷。比如:隋唐英雄传里的李元霸,宇文成都等。而在古代小说中也就夸张的呈现了不少重量惊人的武器,用来凸显运用者的力量。像《隋唐英雄传》中所表的第一条豪杰李元霸,手使两柄铁锤,重八百斤,排行第六的伍天锡,手使一柄混金铛,重二百多斤,这么的重量按理说也够重了,但跟李元霸交手,只一个照面他就败下阵去,几乎一触即溃。
据记载唐朝是一斤相当于现在660克左右!


八百斤的铁锤那就是1000多斤我想即便是举重世界冠军也未必能举起来,而且还拿着相互拼杀想想都太过于夸张。不过毕竟是小说形象那下面举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将军他们所拿的武器重量

记记载,被称为“汉初三杰”的张良,他的祖父、父亲都做过韩国的宰相,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官二代”。秦灭了韩国后,面对国亡家破的残酷现实,年轻的张良拿出全部家财在东夷招募到一位大力士,并替这个大力士做了一个一百二十斤的大铁椎,叫他在博浪沙埋伏,伺机行刺秦始皇(《史记·留侯世家》)。秦朝的一斤等于现在的253克,那武器的重量就相当于今天的60斤。而那大力士挥舞起来得心应手,一抡锤把秦皇的马车给砸碎,足见那汉子的力气有多大了。6


再加上古代一切生产几乎都是靠人力完成,日复一日的人力劳动,体力自然会比现代人强上许多。但是我觉得也不可能挥着动辄几十上百斤的武器大战一整天还不感觉吃力,那我是不信的,而且我们所知道的就是在影视剧上看到的并不代表历史真的存在那么多力大无穷之人吧!


浅酌433


在小说和评书中,古代武将用的武器那是一个比一个重。孙悟空那一万三千五百斤的金箍棒就不提了,毕竟谁都知道那是志怪小说,《水浒传》中鲁智深禅杖六十二斤,《三国演义》中关羽的青龙偃月刀有八十二斤;而《隋唐演义》里的李元霸使得金瓮破天锤足有八百斤。在影视剧中,各路猛将大多拿个煤气罐一般的大锤,加上这些年由于电子游戏的兴盛,游戏角色们也纷纷拿着门板宽的大剑一类的巨大武器作战,这让很多人真的以为古代武将也是拿着几十、上百斤的武器作战。

但事实上古典小说以及评书中所说的武器重量只是为了戏剧效果而已,脍炙人口的吕布的方天画戟,关羽的青龙偃月刀,这些武器甚至在东汉末年根本没有出现过,而是宋代出现的仪仗器。而鲁智深、李元霸甚至只是虚构出来的人物,历史上根本不存在,更不用说他们用的武器了,很显然只是说书艺人为了追求戏剧效果而杜撰的。那么古代的武器到底有多重呢?其实根本不需要去争论,去猜测,我们直接看看出土的实物就知道了。

上图为西汉中期金鞘铜柄铁剑,这把剑全长为66.2厘米,剑护手宽为5.5厘米,金鞘全长为46.5厘米,金鞘最宽处为8.2厘米,整个金鞘重90克,铜柄铁剑重620克。这个重量别说几十上百斤,连一斤半都不到,可以说是非常轻了。当然这把剑的长度来说只能算是短剑,可以再看看长剑。

上图这把剑是一把明代中期的公卿佩剑,剑侧全长为96厘米,这个尺寸符合明代所记载的三尺佩剑的形制,实物和古籍记载互相印证,这把剑的净重仅仅只有800克。也就一斤半多,一般来说剑的重量要比刀轻,可以再看看存世的古刀有多重。

上图这把刀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的李贤夫妇合葬墓中出土的一口完整的连鞘装环首铁刀。李贤生前为北周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他作为一个大将军,所陪葬的自己心爱的佩刀,可以说应该是实战刀了。这把环首铁刀全长94.5厘米,连鞘总重1315克。去掉鞘估计也就两斤,并没有几十斤上百斤那么夸张。可能会有人觉得窄刃刀比较轻,宽刃刀的话就会重很多,那么还可以再看一下刃比较宽的刀。

上图这把刀为清晚期的一把马到成功铭牛尾大刀,牛尾刀的形制刃比较宽,更适合猛烈劈砍,这把刀的刃长是67.85厘米,柄长十21厘米,整把刀净重为1048克,也不过只是二斤而已。跟上面的李贤佩刀重量其实并没有什么区别。那么我们还可以再看看刃更宽的刀。

上图这把刀是清晚期的一把鸡冠头大刀,这把刀全长是97厘米,它的刃长是65厘米,净重为1.5千克。是一把双手大刀,要比单手刀重一些,但也不过三斤而已。如果说刀剑的重量都不够重,历史上还有很多重武器长兵器,我国古代的重兵器,最著名的就是鞭、锏、锤了,可以再看看存世的古代重武器到底有多重。


上面这张图上的武器是福建博物院馆藏的“宋代靖康年间李纲锏”,上图这把锏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古锏实物。这把锏身呈棱型,锏身粗细渐往锋收。一共有四个棱,每棱面宽1.6厘米,近护手处一棱面有嵌金的篆书写着“靖康元年李纲制”七字。这把锏全长为96.5厘米,重量来说,连同外面的鞘,总重不过是3600克,如果刨除鞘重的话也就三千克的样子,六斤的重量要比刀剑重了一倍多,确实可以算上重武器了,也不过只有六斤。如果说鞭锏外形接近刀剑,那么著名的大锤可能比较重,我们就可以再看一下我国古代战锤。

上图中这样一手一个跟煤气罐似的大锤大概就是大家心目中的古代战锤形象。但在现实中的战锤无论是实物还是古代绘画雕塑中的形象,其实都不是这个样子。



上面这张图上的是一把明代的金瓜锤,重量仅仅不过一千克而已。在所有古代的绘画、雕塑中,战锤的大小比例也都与图上这把战锤基本一致。并没有出现过如同煤气罐一般大的战锤。而且在清代的《皇朝礼器图式》里,也有着详细的战锤的制式尺寸重量的标准。《皇朝礼器图式》记载:“本朝定制:绿营双锤,炼铁为之,左右双持,通长各一尺九寸,锤围各六寸,形如瓜棱,重各一斤三两。柄各长一尺三寸,围二寸五分,木质髹朱,系蓝緌。”记载的重量甚至比这把明代金瓜锤还要轻。其实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就能想明白,如果真有这么重的大锤,那么骑在马上,把大锤挥出去,马还能保持重心吗?显然就算人力气大,马也是千挑万选的神马能驮的动,锤在一侧挥出去,马都会侧翻掉,根本无法保持平衡。


其实很多估计都有专门记载武器的尺寸重量,比如戚继光就记载了他麾下部队的武器,其中腰刀长三尺重一斤十两;长枪长一丈二尺五寸重三斤;线枪长九尺重三斤;大棒长七尺重三斤八两;钩镰长八尺五寸重三斤;藤牌径过一尺五寸重五斤。

所以不管是实物还是记载,古代的制式装备都没有几十斤上百斤的这么重的武器。但是古代力大的武将会是用的是专门加大号武器吗?首先目前出土的实物中并没有重量很重的实战武器。古籍上记载武器最重的武将应该是明代的刘綎,在《明史·卷247·刘綎传》中记载:綎所用镔铁刀百二十斤,马上轮转如飞,天下称“刘大刀”。那么明代一斤是多重呢?在《中国古代度量衡考》一书中记载,明代一斤约合590g,这样的话,换算过来刘綎的大刀约合现在市斤141.6斤。这大概相当于直接举起一个普通成年男性挥舞。这个重量的武器,一般没锻炼过的人就算拎都拎不起来,别说挥舞了。但是这并不是实战用的大刀,只是明清时期武举的考试项目罢了。清承明制,根据《乾隆大清会典则例》记载:“三场马步射后,再以八力、十力、十二力之弓,八十斤、一百斤、一百二十斤之刀,二百斤、二百五十斤、三百斤之石,试其技勇。弓必开满,刀必舞花,掇石必去地一尺。三项内能一二者为合式,全不及者亦不准入三场。”如果清代记录不够有说服力的话,那么明代记载也有,《明史·姜名武传附王来聘传》记载:来聘,京师人。崇祯四年,中武会试。时帝锐意重武,举子运百斤大刀者止来聘及徐彦琦二人。通过这段记录可以看到舞这种超重的大刀只不过是武举考试的项目。而且我们还是可以再去看存世的文物。

这种为了展示力量的大刀存世的并不少,但是实物连刃都没有开,很明显根本不是拿来实战的武器,这不过是跟现在的杠铃类似的作为展示力量的一种训练器械而已。

而且古人也并非不会吹牛,在明末清初时期的应廷吉著的《青磷屑》一书中,详细记录了南明朝廷睢州之变中高杰被害的全过程。其中有这么一段记载:“(高杰)所用铁棍重十八斤,诡称四十斤,每以自随。”十八斤换算成现在重量大约是10.6千克,这已经是非常重了,我本人也有这么一根重十千克左右的铁棍,只能拿来挥舞,而且挥舞个十几、二十分钟就没力气了。而我本人习武十年,有专门做过现代科学的力量训练,营养也比古人条件好得多,肉蛋奶管够,以清代武举标准来说,三种标准中最低的标准也是可以达到,那么我不认为这种十千克的铁棍,能达到最高标准的武状元就能挥一天。

其实十千克的铁棍这已经是非常沉重的订制重武器了,但是高杰却对外宣称重四十斤,所以可以看出古人其实也会夸大吹牛。古籍中一些很夸张的记载并不能够尽信,毕竟古人也是人,不可能做出超出现代职业运动员体能的事情


人渣啸西风


除了小说演义,你真的见过哪个兵器有几十斤重吗?

小说演义中说某某兵器有几十斤重,是一种文学夸张,为了突出兵器所有者的英武神力。但事实上,任何大将都是肉身凡胎,即便能力过人,也绝不可能超出一定的人体极限。重量在兵器的攻击力和杀伤力中只是决定因素之一,在合理范围内,重量更重的兵器自然对敌人的打击力更大一些。但重量的增加相应就会降低操弄的灵活性,俗话讲“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就是强调灵活性的重要,使用起来笨重迟缓的兵器再重也没用,还没等到你打击到对方就已经被对方先下手为强地解决掉了。而且过重的兵器必然会消耗更多的体力,体力一旦不够,动作就会变形,战斗力便下降,也不可能应付持久战,更别说什么大战一整天、杀了多少多少回合。所以兵器的铸造必须兼顾这两种因素,保证一定灵活度的前提下合理地加重重量。

至于大战一整天这种说法,就完全是一种略写的笔法了。古代没有照明弹,没有夜视仪,根本不可能在晚上大战,最多也就是小股部队的偷袭或者单个刺客的刺杀,甚至就连近代战争也有很多在天黑以后休战的,这样做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己方的队伍也需要休息,不间断作战是不现实的,所以大战一整天绝不可能是战满24小时。此外,作为将领,大多时候是不需要亲自冲锋陷阵的,更多的是坐镇指挥,因此大战一整天不是说就挥舞着大刀长矛地肉搏一整天,而是把整个队伍的作战时间都算进去了。就算要亲自上阵,也不太可能杀得特别难分难解,双拳难敌四手,历史上又不乏牺牲的猛将,而且懂武术的人都知道,真正的对战都是很快决出胜负,致命只需一击,不会像电影里那样你来我往好多回合,战场上更是如此。


徐鹏远


这是小说家言,常理没可能。

其实用鼻子想想都能想明白,咱们常练健身的去健身房做一套器械,举10公斤、15公斤的哑铃或者20公斤的杠铃,就算是经常玩器械的老铁们,您们能玩多长时间?估计连续不断地动作半个小时,就气喘吁吁,得停下来歇着了吧?饶是巨石强森或者泰森那种超级壮汉,也没法一天不停地拿着哑铃做动作——更何况重型冷兵器的发力要比哑铃、杠铃这种健身器械复杂的多,更容易导致肌肉疲劳。如果现代经过科学合理营养与力量训练、天赋异禀的运动员与格斗高手都无法做到拿着几十斤的兵器操练一天,那么古代营养不足、训练也不甚系统的战将基本没可能做到。

实际上,对古代战将尤其是掌控数万人部队的高级指挥官来说,对于协调、控制能力的要求要远远高于对于单兵格斗能力的要求——古代战争都是战阵战争,在通讯基本靠吼、传令基本靠走的情况下,怎样有效统辖数万人马有序进退、有效攻防,怎样冲锋的时候不乱套、撤退的时候不践踏、驻扎的时候不炸营,是比怎样舞着大刀、挺着长矛上阵杀敌更重要的问题——当然也有例外,在斜线战术(也就是古代中国的雁形阵)大行其道的时代,战将也有可能选择亲自率领一部分冲击骑兵攻击敌军的一翼,以确保一部分部队战术的灵活性。譬如亚帝在高加米拉大战、秦王李世民在虎牢关之战中都是如此。

但在这种情况下,战将选择的主要武器也都以轻便实用、攻击距离长的原则为主,譬如亚历山大大帝就和其直属的伙伴骑兵一样,只手持骑枪实施冲锋,古代中国的战将则往往手持马槊实施冲击,另外还有可能携带破甲锥用于击穿重甲、携带战刀用于近战防身等等,但是这些主副武器的重量都不重,普遍在几斤到十几斤上下——太重的话人的体力受不了,而且使用起来灵活性太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