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0 從原創到改編,特效大廠ufotable發展之路

《Fate/Stay Night[Heaven’s Feel]》(後簡稱《FSN HF》)第一部劇場版的碟片在不久之前正式發售,相信很多觀眾已經一飽眼福。影片一如既往地繼承了ufotable所製作的動畫的“大片感”——幾乎衝破屏幕的粒子特效、頻繁使用的遠景鏡頭、好萊塢大片般的調色,當然自然還有必不可少的精彩打鬥場面。

在《Fate/Grand Order》手遊持續保持著超高熱度的同時,動畫層面上,《FSN HF》又與《Fate/Apocrypha》和《Fate/EXTRA Last Encore》一起,讓“Fate”這個金字招牌一直佔據著觀眾的視野。

从原创到改编,特效大厂ufotable发展之路

而作為《FSN HF》《Fate/Zero》等出色的“Fate”動畫的背後,它們的製作公司ufotable是如何成長起來的?這家公司的特點又是什麼呢?

在國內被稱為“飛碟社”或是“飛碟桌”的ufotable,在抱上Type-Moon(型月)這棵搖錢樹之前,是個非常小眾的公司。那時候的ufotable與現在不同,非常喜歡製作原創作品。《雙戀Alternative》《星際海盜》《校園烏托邦學美向前衝!》等早期作品均是原創作品。

但很不幸的是,這些早期作品,無論是知名度上還是碟片銷量上,與後來的作品相比很難稱得上是“成功”。但正是因為這些作品,為ufotable與型月的“結盟”奠定了深厚的基礎,尤其是《雙戀Alternative》和《星際海盜》。

《雙戀Alternative》作為2004年《雙戀》的續作,並沒有繼承前作的“優良傳統”,而是對作品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前作《雙戀》單就類型來說,是典型的後宮作品,男主遇到一大堆雙胞胎女性角色的故事。而在ufotable筆下的《雙戀Alternative》沒有再選擇一板一眼的敘事和爛俗的橋段,而是選擇十分“瘋狂”的劇情編排模式。第一話進行欺詐、第二話陳述設定、第三話講述支線人物,每一話看似毫無邏輯,但整體看下來從原來的“後宮動畫”變成了“文藝風的戀愛動畫”。

在後幾話中,動畫突然變成熱血戰鬥風格。這樣的“癲狂”幾乎貫穿著整部作品,“癲狂”這個氣質與Gainax出品的《FLCL》又不謀而合。這樣的動畫大賣是不可能的,但就像《FLCL》一樣,喜歡《雙戀Alternative》的真喜歡,討厭《雙戀Alternative》的也是真討厭。巧合的是,在喜歡這部作品的人裡面,有個人叫做“巖上敦宏”,時任Aniplex的製作人,現如今已經成為了Aniplex的老總。

从原创到改编,特效大厂ufotable发展之路

《星際海盜》這部作品在故事上沒有太多的可取之處。但這部作品在攝影和特效上,已經開始有ufotable“大片感”的雛形了,風格十分貼近現如今他們所製作的動畫。

而正因為《星際海盜》的“大片感”以及《雙戀Alternative》的特殊氣質,讓巖上敦宏說服了“型月”,堅持把劇場版《空之境界》的動畫製作權交給了當時默默無聞的ufotable,從此ufotable一飛沖天。

从原创到改编,特效大厂ufotable发展之路

《空之境界》在未動畫化之前,作為奈須蘑菇筆下的經典作品就備受讀者歡迎。但就動畫化的改編難度來說,絲毫不亞於西尾維新的《物語系列》。但巖上敦宏與生俱來的“賭徒”氣質,讓這兩部作品都實現了動畫化,並取得了讓絕大部分日本動畫望其項背的商業成就。

如果說新房昭之用其獨特的視覺語言,盤活了《物語系列》的冗長對話;那《空之境界》則是其原本就晦澀的語言,在ufotable的攝影和特效加成下,變得發人深省、引人入勝。如果把《物語系列》和《空之境界》兩部稱得上“商業奇蹟”的共同點提取出來,簡而言之就是兩個字——賣相。

从原创到改编,特效大厂ufotable发展之路

梶浦由記的配樂與ufotable筆下的畫面無比之契合,配合奈須蘑菇獨一無二的世界塑造,讓這部作品從一開頭就抓住了觀眾的眼球。大雨、救護車、自殺的少女等諸多元素所構成的不明所以的開頭,吊足了觀眾的胃口。

更重要的是,ufotable高水平的攝影和特效,讓畫面充滿了“好萊塢大片”式的觀感。大量的廣角鏡頭、人物獨特的調色、無比真實的背景作畫,還有幾乎成為ufotable符號的粒子特效,這些元素放眼2007年的日本動畫,幾乎是絕無僅有的。

在戰鬥作畫上,依舊保持著相當高的精細程度,無論多麼快速的打鬥,角色的陰影和上色、獨特的攝影感均沒有受到影響,依舊保持著和文戲一樣的水準,這點著實難能可貴。加上本來就十分優秀的原作,《空之境界》絲毫不意外地取得了商業上的成功。截止到2013年9月,《空之境界》系列七部劇場版的碟片總銷量(包含BOX)突破了100萬。

从原创到改编,特效大厂ufotable发展之路

經過此役,ufotable的名字就迅速擴散,從日本國內擴散到全世界。“大片感”,也就是《空之境界》所展現出來的攝影技術和動畫特效,成為了ufotable的招牌和名片。《空之境界》的成功也讓ufotable與型月、Aniplex結下了不解之緣,於是乎,就有了《Fate/Zero》。

“Fate”專業戶

Studio DEEN所製作的《Fate/Stay Night》動畫在2006年放送之後取得了巨大的反響,打響了型月動畫化的第一槍。隨著《空之境界》劇場版的空前成功,型月和Studio DEEN也趁熱打鐵,在2010年推出了劇場版《Fate/stay night Unlimited Blade Works》,也就是以原作遊戲“UBW”線為基礎的劇場版。

但由於該劇場版在劇情編排上處理不當,作畫上更是失誤頻出,雖在商業上依舊保持著型月固有的強勢,但在口碑上已經遠不如四年前的那部TV動畫。

況且,若是沒有《空之境界》劇場版珠玉在前,《UBW》劇場版的口碑或許有救;但實際上《空之境界》所取得口碑和商業上的雙豐收,讓《UBW》劇場版和其製作公司Studio DEEN的處境十分尷尬。“Fate”系列動畫製作的機會,也順理成章地轉到了ufotable的手裡。

从原创到改编,特效大厂ufotable发展之路

在《UBW》劇場版放映的一年後,2011年10月1日,《Fate/Stay Night》的前傳小說,由“愛的戰士”虛淵玄所撰寫的《Fate/Zero》的同名改編動畫正式放送。它也拉開了ufotable的“Fate”時代的序幕。

這部描寫第四次聖盃戰爭的前傳小說,雖然在知名度上略遜於本傳,但其對saber、“金閃閃”、“麻婆”等繼承,打牢了觀眾的基礎。而衛宮士郎的養父衛宮切嗣,在正傳中也反覆提到不免讓未看過小說的觀眾想入非非。

故事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和英靈,像英雄氣概的“征服王”和性格柔弱的韋伯、帥氣逼人的Lancer和機關算盡的肯尼斯、狂暴的Berserker和內心正義的雁夜,對了,還有“一切的錯都是他的錯”的遠坂時臣,這些人物讓故事成為一部典型的群像劇。

虛淵玄用其擅長的 “惡意”描寫出了第四次聖盃戰爭的殘酷與無情;人物之間的糾葛也為作品增添了較為出色的戲劇衝突。

从原创到改编,特效大厂ufotable发展之路

固然虛淵玄的故事成色較好,但在播放前觀眾更期待的是,ufotable如《空之境界》般的“大片感”與融合形形色色英雄的“Fate”會擦出怎樣的火花,會如何塑造出日本動畫所少有的“波瀾壯闊”。就動畫呈現出的結果上看,ufotable並沒有讓玩家失望。無論是文戲,還是武戲,《Fate/Zero》這部作品都露出來在Studio DEEN的《Fate/Stay Night》中前所未見的史詩感。

Caster的寶具釋放時的巨大場面在之前的“Fate”動畫中前所未見,有種觀看好萊塢科幻片的錯覺;Berserker和“金閃閃”的空戰,其高速的、摻和魔術的飛行戰鬥所呈現的觀感也很別樣;更別提“征服王”硬氣萬丈的“王之軍勢”,那種千軍萬馬襲來的氣勢,如波瀾壯闊的歷史戰爭片一般直擊觀眾的心靈。

不同於更強調單對單戰鬥的本傳,《Fate/Zero》大量的巨型戰鬥場景讓觀眾一飽眼福。ufotable憑藉比《空之境界》更為嫻熟的大場景演出能力,博得了全球觀眾的好評。也讓更多人看到了另一面的“Fate”——充滿著如其所再塑造的歷史人物本該具備的“史詩感”氣質。

从原创到改编,特效大厂ufotable发展之路

而文戲的塑造也是不遑多讓。切嗣與Saber理念上的矛盾、“都是時辰的錯”,還有Assassin夜晚行動的環境塑造,這些並沒有太多發揮空間的靜態場景,也配合ufotable獨特的攝影技巧和特效處理,也足夠讓人目不轉睛。

UFOTABLE在《Fate/Zero》中充分展現了自身的優勢,用“大片感”再一次征服了觀眾,也講自己的風格深深地印入了觀眾的腦海中。這樣的作品,配合“Fate”這個金字招牌,作品絲毫不意外地取得了商業上的成功。

型月和Aniplex在《空之境界》之後,再一次從ufotable吃到了甜頭,決定把《Fate/stay night Unlimited Blade Works》交給他們進行再改編。與Studio DEEN所製作的劇場版不同,這一次UFOTABLE選擇了和《Fate/Zero》一樣的TV動畫,既然沒有改編過“Fate”線,那就把“UBW”進行事無鉅細地改編,讓“UBW線”成為ufotable自己的作品。

从原创到改编,特效大厂ufotable发展之路

誠然如前文所說,《Fate/Stay Night》的戰鬥多數為單打獨鬥,與《Fate/Zero》豪氣萬丈的大型戰鬥相比,有點略顯小家子氣。但《FSN UBW》的TV動畫,再一次贏了大部分觀眾的肯定,還創造了諸如“腿玩年”等當年的流行詞彙。動畫也創造了不少經典的戰鬥場面,像“紅A”大戰Assassin、“紅A”大戰Lancer,還有“無限劍制”的全新詮釋。但動畫也存在著些許的節奏上的問題,“打幾下嘮一會”的劇情編排,讓動畫觀感的連貫性並沒有《Fate/Zero》來得順暢。

从原创到改编,特效大厂ufotable发展之路

不過,瑕不掩瑜,《FSN UBW》TV動畫依舊有非常高的完成度,還有幾乎是例行公事般的“大片感”。或許是節奏上的缺點,讓作品在商業上略遜《Fate/Zero》一籌,但依舊取得了大部分作品望其項背的商業成就。

除此之外,隨著《Fate/Grand Order》的風靡,“Fate”動畫多點開花。不過,在與Silver Link所製作的《Fate/kaleid liner 魔法少女☆伊莉雅》、A-1 Pictures所製作的《Fate/Apocrypha》、SHAFT所製作的《Fate/Extra Last Encore》等作品的對比中,ufotable依舊憑藉自身獨特的風格以及正傳的優勢,依舊擁有著更為龐大的粉絲群體。

从原创到改编,特效大厂ufotable发展之路

大型財團改編動畫專業戶

憑藉著與型月的深入合作,ufotable這幾部作品所展現出來在日本動畫中相當罕見的“大片感”,已經成為了這家公司的標籤和名片。這樣的大片感也與不少遊戲的設定相契合,或者說,有的遊戲公司希望通過ufotable的“再詮釋”,來賦予動畫更多的“史詩感”,這也讓ufotable除了型月之外,得到了更多“金主爸爸”的青睞,其中就有BNEI和角川集團。

作為BNEI的重要IP,《噬神者》憑藉獨特的設定和索尼平臺上的共鬥玩法,積累了大量的固定受眾,而為了配合《噬神者 重生》(2015年10月29日)的發售,BNEI找到了ufotable,對《噬神者》的故事進行了動畫改編,並在2015年7月進行放送。

从原创到改编,特效大厂ufotable发展之路

但動畫在放送期間可謂是命運多舛,不斷的製作事故、每隔幾話就會出來一個“特別篇”,以至於作品13話的長度本可以在一個季度播完,卻延後了好幾個月才完結。雖然在製作進度上作品屢出問題,讓作品的完整性上大打折扣。但作品可圈可點的內容依舊很多。

最明顯的莫過於作品通過2D手繪加特效的方式,還原了遊戲中動畫渲染的3D效果,這點在動畫播出之後就受到了廣泛討論。這樣的處理,在之前的動畫作品中前所未見。其實就作畫張數來說,《噬神者》動畫並不出眾,但通過這樣的特效處理,一定程度了彌補了這個劣勢。但也因為這個原因,動畫製作出現了大量事故。雖然是好是壞每個人心中都有傾向,但就個人來說,這樣獨特的觀感是值得肯定的。

無獨有偶的是,在《噬神者》之後,J.C.STAFF所製作的《監獄學園》、WIT STUDIO所製作的《甲鐵城卡巴內利》均在一定程度上採用了這樣的作畫風格,通過特效來增強人物皮膚的立體感,形成一種獨特的3D觀感。雖然不能說這些作品是“效仿”《噬神者》的,但就時間線來說,《噬神者》的確可以稱得上是“先驅”。

从原创到改编,特效大厂ufotable发展之路

《噬神者》的製作事故並沒有影響BNEI與ufotable的合作,一年後《情熱傳說》改編動畫《情熱傳說X》開始放送。這並不是“傳說”系列第一次和ufotable聯姻,早在2007年,ufotable就製作了《仙樂傳說》的OVA動畫。

《情熱傳說》因為遊戲的諸多問題,尤其是劇情上的問題,得到了頗多的差評與非議,甚至幾乎毀了整個“傳說”系列。可是,遊戲早已發售,已經無法進行大幅改動討好玩家、挽救系列,那通過改編成動畫來改變劇情的走勢,做成IF線去進行適當的止損,不失為一個明智的選擇。另外《情熱傳說》在時間線上的“前傳作品”《狂戰傳說》也發售在即,也亟需宣傳渠道。ufotable因此揹負了重擔,“勇敢”地進行了動畫的改編。

不得不承認,ufotable獨特的特效和攝影所呈現的動畫與《情熱傳說》所締造的“劍與魔法”的世界無比之契合。動畫中的魔法看起來要比遊戲更為絢麗,粒子效果的密度也與ufotable之前製作的動畫相比更濃,尤其龍登場時的氣勢,與《Fate/Zero》引以為傲的大場景相比都有過之而無不及。觀眾的眼球也理所應當地被動畫出色的“賣相”所吸引。

从原创到改编,特效大厂ufotable发展之路

動畫更大的改動是在劇情上。艾麗夏在動畫中的比重不再是“假女主”,而是名副其實的女主角,這一定程度減緩了“真之仲間”所造成的影響。在故事的後期,在遊戲中沒有“天賦”的艾麗夏,也如願以償地與艾德娜進行憑依,也了卻了遊戲粉絲的怨念。在《狂戰傳說》即將發售之際,動畫也加了一些作品的內容作為《狂戰傳說》的補充,雖然一定程度上打亂了動畫整體的敘事節奏。但也讓更多人對《狂戰傳說》產生興趣,減少了《情熱傳說》所帶來的不利影響。

圖15 “你說我怎麼就憑依了呢”

ufotable在《情熱傳說X》中很出色的完成了任務——用獨特的風格塑造出猶勝遊戲的世界、又通過對劇情的調整完成了對玩家情緒上的安撫,同時也起到了對遊戲新作宣傳的作用。但終究一部動畫的力量終究是有限的,《狂戰傳說》的銷量也證明了《情熱傳說》當初的打擊對於“傳說”系列極為致命,在本文我也不過多展開闡述了。

ufotable在遊戲改編動畫領域的“專業”也讓角川集團看中了他們,作為女性向知名頁遊《刀劍亂舞》的動畫企劃之一,也交由ufotable製作。《刀劍亂舞》的動畫企劃一共有兩個,一個是動畫工房所製作的《刀劍亂舞 花丸》,《花丸》更像是女性向的“喝茶片”,人設偏可愛,故事也較為輕鬆;作為另一個企劃,ufotable所製作的《活擊/刀劍亂舞》在人設上更為成熟,故事上也是嚴肅的正劇。角川集團所看中的點,自然也是ufotable的招牌——大片感。

从原创到改编,特效大厂ufotable发展之路

果不其然,ufotable也運用更為成熟的技術出色地完成了任務——帥氣的人物設計、精彩的打鬥場面、出色的特效演出和大量的俯拍遠景鏡頭,這些ufotable所擅長的環節均在《活擊/刀劍亂舞》中發揮得淋漓盡致。作品也取得了出色的商業成就,與日常系的《刀劍亂舞 花丸》一同構成了兩種風格、兩種趣味的《刀劍亂舞》世界。

6月4日,Aniplex也宣佈集英社《週刊少年JUMP》上連載的《鬼滅之刃》的動畫化也交由ufotable進行動畫化改編。ufotable也與“大財團”集英社,走到了一起。

从原创到改编,特效大厂ufotable发展之路

文章開頭所提到的《FSN HF》第一部劇場版。幾乎是ufotable的集大成者,攝影和特效不用多說,在lancer與assassin的對戰中就顯露無疑;女主角間桐櫻更是美如畫。但在攝影和特效這個我在文中屢次提到的五個字之外,我們總忽略ufotable的一點是,它對故事的掌控力。

在《FSN HF》最為明顯,故事把與“UBW線”共同的劇情統統砍掉,所選擇的內容都是 “HF線”獨一無二的內容,這點既表達出這部劇場版服務粉絲的特質,也顯露出一種對劇情掌控的自信。是的,除“攝影和特效”這五個字之外,我們常常忽略的是,ufotable幾乎所有的作品中,它們的系列構成和腳本,幾乎都是社內人員完成的。

从原创到改编,特效大厂ufotable发展之路

我的理解,這點可能是這家公司,在經歷了從小眾的原創工坊到大眾的改編工廠過渡之後,所留下的最後堅持。在改編作品順風順水、賺得盆滿缽滿的時候,ufotable沒有意願也沒有人手去創作商業前景未知的原創作品。

它現在的狀態就像我當初寫的骨頭社的對立面,它不浪、它也沒什麼原創心,甚至動畫中引以為傲的場面都是偏陰暗的。但它仍舊堅守著自己的底線——對故事的把控,儘管這個故事從開頭到結尾幾乎可以預料到,甚至決定故事最終走向都由不得自己,但每一話的內容編排,都是由ufotable自己進行的。

或許,這也是動畫迷們這麼願意討論知名動畫公司的原因。它們就像有獨立個性的人一樣,充滿著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堅持,甚至是不同的靈魂。儘管ufotable的原創心早就被一個個原創的失敗和一個個改編的成功所消磨殆盡,但它總有那麼一點堅持讓人動容。讓人不得不審視這家公司,在華麗的外表(攝影和特效)下,還有那麼一顆堅持的心。

从原创到改编,特效大厂ufotable发展之路

ufotable通過出色的“賣相”籠絡了日本很多的大型財團——Aniplex、“型月”、BNEI、角川集團、集英社;它們也用成功的風格,去影響日本動畫的發展方向,不少動畫都開始逐漸重視攝影和特效,與國際接軌。我也不知道在何時能看到它們自己真正想做的原創作品,但這一切終歸是自己的選擇。

動畫歸根到底還是商品,ufotable的選擇也無需苛責,沒有人規定原創就必須是正確的,改編就必須是低人一等。畢竟單從ufotable的軌跡來看,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从原创到改编,特效大厂ufotable发展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