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9 社科論壇|把一帶一路建成文明互鑑之路

社科論壇|把一帶一路建成文明互鑑之路

會議現場。中國社會科學網 記者馮瑤/攝

“中醫不僅是醫學,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傳遞了中國人如何熱愛生命、如何看待與自然的關係等文化和哲學理念。中醫‘走出去’,為中國對外人文交流提供了重要途徑,要努力推動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布點。”北京中醫藥大學校長徐安龍說。他的話音甫落,一位來自格魯吉亞的醫學專家立刻發問,“在‘一帶一路’框架下,中國與格魯吉亞有沒有可能在免疫學方面開展合作?”

或許從這樣的面對面對話開始,中格人文交流合作又將萌發新芽。如此鮮活生動的中外人文交流場景,6月14日在京舉行的“中國社會科學論壇”上比比皆是。此次以“‘一帶一路’高端人文對話”為主題的論壇,吸引了來自中國、俄羅斯與哈薩克斯坦、亞美尼亞、阿塞拜疆等中亞和高加索國家的200餘名代表與會,為更好促進“一帶一路”民心相通建言獻策。

  • 通往人類命運共同體之路

人文交流合作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內容。真正要建成“一帶一路”,必須在沿線國家民眾中形成一個相互欣賞、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

中信改革發展研究基金會理事長孔丹認為,當今世界處於西方話語體系之下太久,受到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的影響太大,讓一種新的合作理念和合作方式得到廣泛認同絕非易事。“一帶一路”建設不遵循單一的模式,可以根據合作對象的國情,靈活選擇和創新各種模式。“不是中國認為對合作方有好處的項目就是好項目,好項目應該得到所在國政府、社會和人民的廣泛認同。這就需要我們深入瞭解對方,理解對方的國情、社情、民情,知道對方的所思、所願、所憂。”

文化是進行人文對話的基礎和先導。在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柳斌杰看來,共建“一帶一路”是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不同政治制度、不同文明、不同宗教信仰、不同地域的大合作,缺少一定的文化交流合作、文化認同、文化價值包容,是不可能做到民心相通的,更不可能有廣泛社會共識。要長期穩定地深化文化交流和合作發展,為共建“一帶一路”提供軟實力和共建共享共榮的思想基礎,消除文化差異和文明隔閡所形成的阻力,用人類文明進步的思想旗幟,引領“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的實施。

亞美尼亞駐華大使馬納薩良認為,“一帶一路”不僅是經濟合作之路,也是文明互鑑之路。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是人類文明的寶貴遺產,如果各個國家都能在人文對話過程中真正理解和弘揚“絲路精神”,經貿合作必將邁上新的臺階,人類歷史也必將翻開新的篇章。

“目前世界上對‘一帶一路’的解釋更多來自政治和經濟方面,對人文交流合作方面的理解亟待加深。”阿塞拜疆駐華大使傑納利表示,深入瞭解“一帶一路”就會發現,它是人與人的心心相通之路,是通往人類命運共同體之路。作為多宗教和多民族的國家,阿塞拜疆對人文交流合作極為重視,阿塞拜疆舉辦的巴庫全球論壇已成為不同文化交流對話的國際平臺。他期望阿塞拜疆未來能充分利用“一帶一路”帶來的機遇,進一步推動與不同國家之間的人文交流合作。

  • 展開精彩紛呈的人文交流畫卷

“一帶一路”延伸之處,是人文交流聚集活躍之地。俄羅斯駐華大使傑尼索夫表示,近年來俄中在體育、藝術、教育、媒體、旅遊等多領域的人文交流合作取得了豐碩成果。例如,包括不久前習近平主席與普京總統共同觀看的中俄青少年冰球友誼賽、籌備2022年中國冬奧會合作等諸多體育合作項目穩步推進;2017年,俄中第一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聯合大學——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正式創建;受團隊遊免籤政策影響,赴俄中國遊客快速增長,熱門旅遊目的地從莫斯科和聖彼得堡延伸至西伯利亞等更廣大地區。

哈薩克斯坦駐華大使努雷舍夫介紹,目前有超過1.4萬名哈薩克斯坦學生在中國留學,中國創建了四個哈薩克斯坦中心。哈薩克斯坦青年歌手迪瑪希在中國家喻戶曉,中哈還首次合作拍攝了講述中國音樂家冼星海與哈薩克斯坦音樂家拜卡達莫夫患難之誼的電影《音樂家》。有關哈薩克斯坦歷史、文學等方面書籍的中文譯介工作也取得了積極進展。

馬納薩良說,北京外國語大學和大連外國語大學已開設亞美尼亞語課程,而孔子學院也在亞美尼亞蓬勃發展。中國的語言和文化在亞美尼亞變得越來越受歡迎,年輕一代會說漢語已不再是新鮮事。

正如一位位駐華大使所介紹的那樣,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紮實推進,一幅精彩紛呈的人文交流畫卷在歐亞大陸徐徐展開,沿線國家人民之間心與心的距離在不斷拉近,文化共識與認同也在不斷凝聚。亞美尼亞高加索研究所所長伊斯坎德揚動情地說,他前半生從未到訪過中國,而在2018年的短短半年時間裡他就已四次來華。

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情報研究院院長張樹華認為,“一帶一路”不僅讓中國學在國際上的地位顯著提高;也讓中國重新認識世界、重新思考文化傳播的路線圖,從而擺脫西方中心論的桎梏,把關注的目光投向白俄羅斯、格魯吉亞、阿塞拜疆等更廣泛的國家。

  • 民心交融更需綿綿用力

經過五年的努力,“一帶一路”建設將進入加速期。進入新階段,“一帶一路”人文領域合作更需精耕細作,民心交融更需綿綿用力、久久為功。

智庫如何更好發揮在人文對話中的作用,引發與會專家學者熱議。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原所長裴長洪表示,智庫應對“一帶一路”建設五年來的實踐進行全面系統總結,梳理早期收穫的經驗和規律,研究今後應該避免的問題。“沿線國家的智庫應該在這方面開展合作,共同書寫出‘一帶一路’政治經濟學。”

阿塞拜疆國家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伊利哈姆也對加強智庫合作表達了濃厚興趣。他說,“一帶一路”是世界性的倡議,讓阿塞拜疆對外人文交流的視野變得更為開闊,不僅要和文化相近的國家交往,也要和文化差異大、相對陌生的國家對話,這就需要通過智庫間的合作加深相互理解。

如何突破傳統領域、開闢“一帶一路”人文交流合作新空間,也成為與會專家學者關心的話題。中國人民大學文藝復興研究院院長丁方提出了打造“一帶一路”國際文旅研習新型產業的建議。他表示,“一帶一路”自古以來既是貿易通衢,也是傳道之途。雅思貝爾斯所說的“軸心時代”五大精神文化體系的思想,在“一帶一路”上往返傳播交流,留下了豐富的精神文化遺產。要通過“一帶一路”文化遺產的保存、修復、轉移、創化,使其轉變為文旅研習產業的內容,成為沿線各國民心相通的載體。“可以用‘藝術+科技’的方法構建新型情景體驗式智慧博物館,及其他各種衍變體,直達鄉村甚至家庭。”

創新我國對外人文交流合作工作機制,亦是推進“一帶一路”人文交流合作的重要方面。“要用新思維推動文化‘走出去’合作發展,形成強大的文化場。”柳斌杰認為,要轉變過去文化“走出去”一靠政府、二靠文化中心、三靠孔子學院的傳統思路,要支持一切有能力開展對外文化交流合作的機構、單位、學校、企業,開展“一帶一路”上的文化建設,提高政府資金使用效率,支持在當地培養人、出成果,激活當地的文化資源和文化市場。

此次論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與中信改革發展研究基金會聯合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一帶一路”研究中心等單位承辦。

記者 毛莉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記者:毛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