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6 活着的古镇——临县碛口

活着的古镇——临县碛口

碛口位于山西省临县城南48公里处的黄河边,因黄河第二大碛——大同碛得名。碛口从清代乾隆年间兴起,此后200余年是中国北方著名的商贸重镇。民间有“驮不尽的碛口,填不满的吴城”“青定头,南峪口,拴起骡子跑碛口”之说,可见当年的繁华。正所谓“水旱码头小都会”“九曲黄河第一镇”。由于古镇至今还是原始质朴的居民生活形态,所以又有“活着的古镇”之称。

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奔腾不息的万里黄河、山峦起伏的黄土高原,让绮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景观在碛口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形成了以碛口古镇为中心的碛口风景名胜区,并获得了全国首批旅游文化示范地、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地质公园等称号。碛口风景名胜区是一处集晋商文化、黄河风光、黄土高原地貌、革命纪念地、民俗风情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景区,是中国唯一同时拥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景区:碛口古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景区内的西湾村、李家山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寨则山村是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景区主要包括碛口古镇,西湾、李家山和寨则山民居,黑龙庙,毛主席东渡黄河纪念碑,黄土柱林,黄河峡谷天然石雕等。

碛口古镇

活着的古镇——临县碛口

碛口古镇雏形于金末元初,今存多为明清建筑。11条巷道依山顺坡、梳织汇通于一条五里商街(俗称明清一条街),街巷交织,形成古肆。

活着的古镇——临县碛口

古镇总体建筑风格粗犷豪放,以“明柱厦檐高圪台”为主线,鼎盛时期,曾容纳过380多家字号、300多个摊点。因此,多为“楼上楼”建筑,最高处层叠六层,最大一处院有40孔窑洞,甚是壮观。商街用石板铺砌,以功能划分为三大区,即以码头、大型粮油货栈等批发业为主的西市街,建筑形制多是大四合院、窑上坐窑;以百货、五金、杂货、金融等服务性行业为主的中市街,大多为硬山顶形制,铺面朴实无华,排列紧凑无隙,风格各异,谓之“南腔北调”;以骆驼店、骡马店等运输业为主的东市街,街面陡然变宽,建筑风格多为“高圪台”形制。

2004年,碛口古镇先后被中国互联网评为“人生必去的十座中国小城之一”,被《京华时报》推崇为“中国最具年味的八个目的地之一”;2005年被评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07年被评为首批中国旅游文化示范地;2011年8月入选中国最具潜力的十大古镇。

西湾民居

活着的古镇——临县碛口

西湾民居位于湫水河西岸、碛口东北1公里处,创建于明末,为陈氏“一村一大院”的城堡式封闭建筑,故亦称“陈家大院”。

大院内横有两条街,竖有五条巷,把全院有序地联系起来。五条石巷以“五行相生说”命名,第一道巷为木巷,依次往西分别为火巷、土巷、金巷、水巷,将40余座宅院连为一体,院与院之间都有小门相通,形成了院套院、巷串巷,走进一院便可遍串全村的格局。真可谓“村是一座院,院是一山村”。

西湾民居整村宅院的建筑风格,多以明清四合院布局,窑上坐楼形制。标志性建筑为位于木巷的陈氏始祖的四层宅院。西湾村多个宅院的大门上嵌刻着木、石匾额,如“岁进士”“恩进士”“明经第”“竹苞松茂”“桂郁蘭芳”“福履长新”“居人由义”等,隐溢着缕缕文化气息。今村墙仅留遗址。2003年,西湾村被评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07年,电视连续剧《兰花花》在西湾村实景拍摄。

李家山民居

活着的古镇——临县碛口

李家山民居位于碛口镇南3公里处的山涧中,山型中间突凸,东西两翼弯凹展开,形似“凤凰双展翅”,故亦称凤凰山,整个村庄就坐落在“凤身”和“凤翼”中。

村落住宅以窑洞式建筑为主,弹丸之地几乎涵盖了传统窑洞制式的全部,被戏称为“民间窑洞博物院”。村依70度山体窑上座窑,从沟底层层叠叠、错落有致、一气呵成到山顶,多者九层,形成了风格独特的立体村落,被专家们誉为“黄土高原上立体交融式乡土建筑的范本”。

1989年,著名国画大师吴冠中造访李家山,被隐于深山、空灵幽雅的“世外桃源”所惊倒,称之为“汉墓”,呼之“这样的村庄,这样的房子,就是走遍世界都难找到了。”2007年,被中国国土经济学会、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专业委员会授予首批“中国景观村落”称号;2008年,被评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寨则山民居

活着的古镇——临县碛口

寨则山村,坐东向西,依山傍河,与碛口古镇仅一河之隔,它不仅是百里湫川南端孔道的“瓶颈”,而且在碛口未兴起前一直是碛口地区最早的商贸集镇,所以历来为兵家之扼要。

陈懋勇庄院最有特色,建筑坚固,全宅共有窑洞、房子50余间,另有马棚一处,四周围墙全部为石砌构筑,易于防守。1948年3月,毛泽东东渡黄河,夜宿于此,又给有着厚重历史底蕴的寨则山增添了一笔重彩。2006年,寨则山被评为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2014年被评为山西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黑龙庙

活着的古镇——临县碛口

黑龙庙是碛口古镇的标志性建筑,位于碛口卧虎山半山腰。黑龙庙建于明代,雍正年间增建乐楼。黑龙庙坐东北向西南,依山傍水,面积4800平方米。站在庙门前,居高临下,可以俯瞰古镇全貌,也可以远眺黄河。乐楼的音响效果很奇特,不用扩音设备,万人看戏,声音清脆,乃至响彻数里,故有“黄涛共鸣,湫水助唱”之说,也有“山西唱戏陕西听”之说。庙宇楹联“物阜民熙小都会,河声岳色大文章”,当是碛口繁荣历史的精辟总结。

毛主席东渡黄河纪念碑

活着的古镇——临县碛口

毛主席东渡黄河纪念碑位于碛口古镇上溯五公里处,这里是1948年毛泽东东渡黄河的登岸处。为了迎接全国革命的胜利,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率领中央机关,于1948年3月23日,由陕西吴堡县川口村乘船东渡黄河,在山西临县碛口镇高家塔村登岸,从此离开了陕北,最后辗转到达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纪念碑高27米,意为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至1948年东渡黄河,为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而浴血奋战27年。碑字为著名书法家赵朴初所写。

黄土柱林

活着的古镇——临县碛口

黄土柱林位于碛口镇冯家会村的东山沟,因土柱错落、层叠,自然形成规模,故称“黄土柱林”。黄土柱林在一座被风化山体的山坡上,土柱高低、粗细不一,高者10余米,低者2米多,不规则地错落排列,顶端都盖一石块,是为景致。土柱的形成缘于十万年前的地震,被震垮的山头将石头散落在山坡上,在长年累月的雨水冲刷、风化剥落下,这些石块“滴水穿孔”式地逐渐剥离出根根土柱,自然形成罕见的“土柱戴石帽”的奇妙景观。

天然石壁浮雕

活着的古镇——临县碛口

从碛口溯黄河北上20公里的开阳段,黄河东岸石壁陡立,壁上有黄河水千百年来冲刷侵蚀形成的纯天然水蚀浮雕群。这些天然石雕,鬼斧神工,人物山水、飞鸟走兽,任人联想。天然画卷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十分壮观,极具观赏价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